<h3><br> 我爷爷名叫薛勇,是个作家。百度上可以查到我的爷爷,辞条上这样写着:薛勇,毕业于保定二中,1969年曾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爷爷的这段经历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很想知道爷爷年轻时的一些事,于是我对他进行了采访。<br><br> <br><br></h3> <h3><br> 爷爷说他是18岁到的兵团。18岁正是上大学的年龄,但因为时代的原因,爷爷这些年轻人豪情满怀地去了边疆。爷爷说在兵团的六年里,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一是冬天挖渠,二是去牧区救灾。<br> 冬天挖渠怎么挖?内蒙那么冷。爷爷告诉我,他们像开山洞一样,用炸药炸,把厚厚的冻土层炸开,然后用脊背将大石块一样的冻土从渠底运到渠背。爷爷说那冻土块大的有二百多斤,还要爬坡,很多人都因此受了伤,爷爷也没能逃脱。爷爷说后来他回到了连里,休息了一个多月伤腿才得以恢复。<br> <br><br></h3> <h3><br> 爷爷去牧区救灾是71年底的事.那一年潮格旗遭受旱灾,成群的羊因为没有草吃而死亡。爷爷那会儿从连队调到了一师水泵厂,学了开车。爷爷说当时他所在的一师组织了一支救灾车队,爷爷和他师傅的车有幸被抽去。救灾如救火,那个冬天,一车车羊儿的“食粮”被源源不断地运到牧区。爷爷说那年的冬天格外冷,潮格旗的雪也格外大。皑皑白雪遮蔽了路,解放车跑着跑着坞在了沙窝里,后轮空转,却寸步难行。这时爷爷就要下车,从马槽下抽出大杠子塞到后轮,然后飞转的后轮压着木杠渐渐驶出沙窝……<br> 爷爷说兵团的知青生活虽然艰苦,但磨练了人的意志。他说经历了那样的岁月,以后什么样的苦都不叫苦了。<br> <br><br></h3> <h3><br> 后来回到了保定的爷爷开始了写作。他说他要改变命运。爷爷在兵团的时候,赶上了一次上大学的机会,他参加了考试,虽然他考得不错,但未能榜上题名。原因是没有门路。爷爷说他要找一条无需门路,单靠自己努力便能成功的路。他找到了。<br> 爷爷说写作是非常艰辛的事。文学需要积累。积累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技巧。文学还需要积累思想。在尝试无数次失败后,爷爷方渐渐地找到了感觉。他笔下的作品开始变成了铅字。从79年发表第一篇作品起,爷爷至今已发表了四百余万字,他的作品散见于《收获》《上海文学》《青年文学》《河北文学》《飞天》《山西文学》《湖南文学》等文学期刊上。后来,爷爷又开始尝试长篇小说的创作。他的一部长篇《恩怨朝阳》出版后受到好评,保定电台连播,《保定晚报》连载,反响热烈。保定电台的人告诉他,那几天电台的电话被打爆了,听众们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哪儿能买到这本书?”<br> <br><br></h3> <h3><br> 采访爷爷结束后,我想爷爷后来能成为作家,除了他的努力,他年轻时在兵团的锻炼也应该成全了他。写作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没有坚强的意志,爷爷能坚持到成功吗?<br> <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