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香花开了,春天就不远了 <div> 今日立春。<br>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正月初四了,转眼要开春了。<br> 过年前后一直阴雨霏霏,今天总算晴了,一早太阳公公就露了笑脸。<br></div><br> 不知什么时候,小区菜场旁边已经支起了一个卖春卷皮的小摊,旁边围观和守等着不少买春卷皮的家庭主妇。卖春卷皮的是一对小夫妻,估计是没有回家过年的外地打工者。小伙子手抓和好的稀面团一抖,手腕一翻一收,铁板上留下薄薄一层面糊。姑娘就用铲子沿着边缘铲,片刻之间,一张面皮就被铲起放在一边。小夫妻俩配合默契,动作利落。姑娘一边招徕生意,一边还管收钱称皮子。不一会儿,等候的阿姨大妈们都满意的拿着自己的春卷皮回家了。我也买了一斤,顺便还买了韭芽、白菜、雪里蕻、冬笋和猪肉。回家后在厨房里忙乎了一阵,中午,全家人就围着餐桌吃上了春卷。<div><br></div><div> 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也称为“春饼”,立春日吃春饼春卷,名曰"咬春"。立春,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人之阳气步步升发,讲究食补的中国人,此时选定了具有辛甘发散之特质的食物,让身体顺应天时。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北方有些地区还讲究立春那天给孩子买个萝卜嚼嚼,因为萝卜味辣,大概是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南方人也有这样的习俗,立春那天要吃春卷。小时候不知道节气时令,不懂得吃春卷的由来,只知道寒假里的一天就会有春卷吃。吃的时候不能东咬一口西咬一口,要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过年的时候,春卷就是待客的上乘点心。家里总是预先准备着春卷皮,有客人来了,妈妈把菜肴炒好,我们就动手包,然后用油一炸,香喷喷的春卷就端了出来。江南讲究迎春的春卷里要包新长成的野荠菜。极薄而半透明状的春卷皮里透出油汪汪的绿,别提多诱人了。</div> 记忆中的童年里一直有这样的记忆:立春后,选个暖和的太阳天,姐姐和我就会邀上几个要好的小姐妹去郊外挑野荠菜。那时城市规模没有现在大,走上半个小时就已经出城到了郊外。虽然春寒还有点料峭,但已与冬天明显不同。风是轻柔的,地是湿润的,柳芽还没绽绿,却已经含苞。提一只小篮持一把大剪刀挑荠菜,和姐妹们一起嬉耍着,那真是一种别样的心情。挖荠菜得会找荠菜,因为荠菜是越冬植物,为了保暖一般生长在干燥的沟垄或者向阳的土坡上,或藏匿在有枯草覆盖的地方。荠菜的特点是成片的生长,只要找到一棵,就可能寻到一大片荠菜。然后用剪刀深深的掘、轻轻的拉,一瞬间,肥肥的荠菜便拖着一条粗粗的根被挖了出来。 初春的荠菜水分很少,小小一篮荠菜摘去黄叶,经水一洗,一棵棵旺鲜鲜地支楞起来。荠菜喜油水,制作春卷馅最好用半肥半瘦的猪肉,若用鸡蛋就得多放些油。荠菜吸油性强,所以吃起来并不感觉油腻,却是一种非常清爽的鲜香。生的荠菜深绿中带一点褐红,但煮熟了就变成了一种很纯粹的绿。那种绿绿的很顽强很霸道,不管春卷皮是厚是薄,都能冲破阻隔展现自己的本色。甚至油炸过装在盘子里端上了餐桌,仍然能透过面皮显出绿馅儿。<br><br> 江南各地的春卷都是油炸后食用,我就以为所有的春卷都是油炸食品。后来在天府之国生活了很多年,发现川人食春卷全部都是面皮包熟馅----“生吃”。四川人喜欢将莴笋、菜头等切成丝,加些蛋皮丝和粉丝,用泼油辣子、酱油、白糖、醋还有少量花椒粉凉拌,然后用春卷皮卷着吃。当然,也有韭芽炒肉丝、香椿芽炒鸡蛋等热菜,再配上一锅熬得香香酽酽的热乎乎的白米粥,那味道、那感觉、那印象,至今还留在嘴角、留在心里、留在记忆中。“生吃”春卷比较绿色比较卫生,可以避免油炸食物的弊病。儿子小时候不喜欢吃蔬菜,但只要吃春卷,他就能不知不觉地吃完比较多的蔬菜。为了让他尽量多吃一些蔬菜,家里就经常吃春卷,我也尽量把蔬菜弄得更可口可好吃些。 奇怪的是,福建人吃春卷也是“生吃”。不同的是,他们会包上一些海鲜和豆芽。出名的越南春卷却又是油炸的,里面包的也有海鲜和鱼肉。到了欧洲美国澳大利亚,中餐馆的代表菜肴也是春卷,那里的春卷全都是油炸的,可能是符合老外们的口味吧。<br> 附近农民在菜场边摆摊,卖自家的荠菜 菜场开档还不多,加上节日保安小哥也都过年的过年,留守的也是睁眼闭眼的,于是菜场旁边成了自由市场。 翻翻日历算算日子,今天已进入了六九。春打六九头,春天已经在叩门了。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估计再几天河边就有朦胧的烟柳了。<br><br> 立春,老两口在家“咬春”,春卷里裹的是春韭春荠和几种春天的蔬菜。打点春光入美食,因为春卷里包的是春天的味道…… 自家小园子里、阳台上还有室内窗台上,春光已经姹紫嫣红。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