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续前篇(8),继续阿里行。</b></p><p class="ql-block"><b> 本篇记录8月4日——6日从札达(霞义沟土林、俄闷沟、情人沟、翻越普萨达坂、玛阳达坂、底雅乡)——什布奇(去村民组访问边民家)——札达的经历。全程(6401公里+664公里)7061公里。</b></p><p class="ql-block"><b> </b>本篇配乐歌名是《看云彩》。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是在2021年10月28日晚上10点多,战友在群里推荐了一个视频:央视军事频道——军营大舞台栏目——我爱唱军歌节目,由年轻的军官次仁塔青与地处阿里高原“<b>距离北京最远的边防连</b>”——<b>什布奇边防连</b>的战友们隔空合唱了一首《看云彩》。这首歌是新疆军区词作家赵思恩专门为这个连队编写的,被现场的专家称为是著名军旅歌曲《小白杨》的姐妹篇。歌曲开头的无伴奏合唱,就是由来自什布奇连的普通士兵演唱的。他们穿着朴实的军装,背靠阿里高原莽莽群山,用质朴的声音唱出了战士的气魄与豪迈。朴实无华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曲调,在平淡中表达了吃苦不言苦的精神风貌,彰显了战士的坚定、执著和浪漫、乐观。</p><p class="ql-block"> 看完视频一下就打动了我,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45年前,坐着大解放卡车翻山越岭走进湘西大山,来到老连队的时光。特别是当我和同伴们有幸亲自到过“天边的什布奇”连后,对这首歌所表达的意境和士兵们浓浓的家国情怀,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和更深刻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当天晚上大家都很激动,交流感受,夜不能寐。我把歌词记下来,用了半个小时学唱,然后用手机录下来发到群里互动。以后的几天里,大家在群里轮流学唱,以此抒发我们对什布奇连的敬佩和思念之情,并期待着如果有机会再回什布奇,能和连队的战士们一起高唱这首歌。</p><p class="ql-block"> 在给本篇配乐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首《看云彩》,因为只有它才能完美的诠释和表现什布奇精神。可惜美篇音乐里曲目较少,找不到原唱,只有伴奏曲,无奈只能用伴奏曲将就了。现将歌词完整记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b>没有风的时候我们看云彩,天上的云彩千姿百态,一会儿飘成红纱巾,一会儿变作杏花开。看云彩,看云彩,光秃秃的哨所也有乐趣在,大雪能封住山封住了路,封不住士兵多彩的情怀。</b></p><p class="ql-block"><b> 下大雪的时候我们想云彩,想象中天蓝云彩更白,白云落山鸟入林,红霞升起船出海。想云彩,想云彩,没有云彩想云彩也很愉快,大雪能遮住天遮住了地,遮不住士兵歌飞云天外。</b></p> <p class="ql-block"><b>第二十一天8月4日,札达——香孜乡——霞义沟——情人谷——底雅乡——什布奇。全天行程332公里。</b></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要去号称“天边的什布奇”的边防连,这也是我们此次青藏行的一个重要行程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是全军离首都最远的一个边防连,距北京有7000多公里,驻守在中印边境最前线。每年冬季大雪封山长达8、9个月,期间道路不通,进出困难。在守边间隙,哨位上的官兵们只能在寸草不生的莽莽大山的包围之中,看山里日出日落,看云彩变化万千。</p><p class="ql-block"> 从札达到什布奇不到300公里,路程不算太远,但是要翻过2个海拔5000多米的达坂(普萨达坂、马阳达坂),并且一路全是高海拔山路,弯道非常多,上下有近2000米的海拔高差,还有70多公里的高原“搓板路”,车辆全程开不快,正常行驶也要8、9个小时。战友建议我们早点走,避免最后走危险的夜路,途中还可以看看霞义沟土林景区。我们5点半起床洗漱收拾行李,6点10分吃了早餐面条,然后装车、加油。7点告别了札达,带着满满的期待向什布奇出发。</p> 走札什线,沿途一路苍凉的土林。 因为时差缘故,8点天边露出一抹微红。 按照路标往香孜乡——霞义沟方向前行。 太阳渐渐升起,早霞把天空染成片片粉红色。 <p class="ql-block"> 沿着山路一路转弯、攀升。</p> 初升的太阳给远处的喜马拉雅山脉洒上了一层金色。 走705县道。道路两边荒凉、没有任何植被。 8点35分到香孜乡。香孜乡位于县城北部,距县城70公里,平均海拔4248米。是札达县主要农牧乡之一,也是札达县农牧并举,优势互补的重要乡。名胜古迹有:热布加林寺、香孜窑洞遗址等。 村里这位老者每天准时给寺里添灯油。 从香孜乡通往霞义沟土林景区。 8点59分来到霞义沟。这里海拔4320米。 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洒在土林顶上,也照在我们的脸上。 有人说:隐藏在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香孜乡夏叶村的霞义沟里的土林景观,是世界丹霞的夜明珠。 札达县象泉河两岸,分布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土林”地貌奇观。扎达土林以其雄伟浩瀚闻名于世,让摄影和户外旅游者趋之若鹜。但距离札达县城90公里的霞义沟土林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游者屈指可数,人迹罕至,保存较为完好。目前还未探索开发,原始景观至真至美。 土林丹霞地貌。 <p class="ql-block">上图:这是束伞亚菊,在土林地貌贫瘠的土地上,看见这样的小花盛开很难得啊。赞叹生命的顽强!</p><p class="ql-block">下图:这是盐地碱蓬。强烈的风沙和高寒的气候,使它进化的只贴着地皮生长。</p>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霞义沟的五条丹霞沟雕琢得精美细腻。 土林千奇百怪,怪石嶙峋,鳞次栉比,好似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霞义沟五彩斑斓的柱状、塔状、针状丹霞地貌,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霞义沟土林下部为沙砾及黄土分层,最上层为一层含铁矿层,经过长期的风雨剥蚀、雨水冲刷,形成上大中小的特殊结构,远看像蘑菇、长颈鹿、骆驼、将军、美女等等,千奇百怪,惟妙惟肖。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矿石,色彩以黄、红、蓝为主,当光线较好时,色彩非常丰富。 上图:这个土坡只有几十米,但都是风化的土林碎石,踩上去比较滑。<div>下图:孟姐爬上土坡兴奋的摆个POS,完全忘了在海拔4320米的地方会有高反。</div> 霞义沟总长约5公里,左右共分布约十几个小沟,有五条规模较大,每一个小沟内均有不同特色的土林分布。 左图:皇帝出巡。<div>右图:像不像羽扇纶巾、呼风唤雨的诸葛亮?</div> 土林中间的一抹阳光。 如果说土林大峡谷是远距离观赏土林的壮美,那么霞义沟则是近距离感受土林的精致。 上图:一片金针菇林。<div>下图:小鳄鱼出水。</div> 上图:像一个趴在窝里的小猪,那鼻子、那眼睛,简直太逼真了!。<div>下图:像一个巨大的杏鲍菇,顶上一片褐红,绝了!有没有想做菜的感觉?</div> 土林里的每一粒沙、每一块石头、每一个造型,都经过了千万年风沙雨雪的无情打磨,留下了最坚硬的部分。 霞义沟土林被誉为“五彩土林”。与一般的土林不同,霞义沟土林的形状更加神奇美丽。有的如巨柱擎天,有的如列队的士兵,令人无不感叹它的气势磅礴。<div> 这里的地貌可以跟我2019年8月去过的青海芒崖俄博梁地貌媲美。</div> 土林的守望者,看眼前沧海桑田变迁。 转到沟后面,眼前出现了千姿百态的造型。 今天的霞义沟是我们的专场。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发,可以近距离接触土林。摸着风化了千万年的土林,感觉很神奇! 霞义沟土林下部为沙砾及黄土分层,最上层为一层含铁矿层,经过长期的风雨剥蚀、雨水冲刷,形成上大中小的特殊结构,远看像蘑菇、长颈鹿、骆驼等惟妙惟肖。 在高原特殊气候作用下,风化后留下来的土林摸上去异常坚硬,感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因为还有100多公里的山路要走,白队长招呼我们上车,10点20分恋恋不舍的离开土林继续赶路。 10点半来到香孜乡,街道旁的宣传栏上张贴着在中印边境流血牺牲的5位英雄像。<div> 2020年6月,印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蹚过齐腰深的河水前出交涉,却遭对方蓄谋暴力攻击。<br> 在前去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br> 他们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喀喇昆仑高原,用身体筑起巍峨界碑。请记住这5名戍边英雄:<b>被中央军委授予“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的团长祁发宝、被追授“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的营长陈红军、被追记一等功的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b>。</div><div> 魏巍喀喇昆仑,千里热血边关。在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幸福时刻,我们不能忘记有一群铮铮傲骨的钢铁英雄,他们驻守在祖国边疆,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和无尽的孤独,用自己的身躯和热血把入侵外敌挡在了防线之外,保卫祖国的锦绣河山,守候我们的幸福家园。他们是有血性、有担当、敢打硬仗、不畏强敌的新一代中国军人!向英雄致敬!</div> 11点经过桥沃索纳河小桥往底雅乡方向前行。 沿途经过许多过水道,缓慢行驶。 道路两边苍凉的土林一眼望不到边。 刚刚走过的曲曲折折的盘山路。在戈壁高原翻山越岭。 这段路像极了怒江72拐。 因为山上没有植被,行车中在门窗密闭的车里感觉不到风力的大小。为了拍照我打开了副驾窗户,顿时呼呼啦啦的山风扑面而来,手里的手机得加大握持力度才能拿的稳。 11点50分经过俄闷沟,打卡。 11点52分来到象泉河边。一边休息一边欣赏河边风光。<div> <b>象泉河又称朗钦藏布</b>,全长309公里,流域面积2.276万平方公里。源于神山冈仁波齐山脚下,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最主要的河流,同时该河也是印度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从札达到什布奇一段有105公里。</div><div> 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为重要的古代文明发祥地,历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国、古格王国都曾以这一流域为中心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由于这一流域与南亚、中亚紧相毗邻,因此也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一个十字路口,历来被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在富饶灿烂的藏族文化遗产中,由于古象雄文明产生的年代久远,传播地域广阔,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div> 张哥在水里捡到了好看的石头。 大家都成了探宝爱好者了,在河边寻找自己喜欢的石头。 哈哈,象泉河边的“鱼美人”。 12点半继续赶路。 嶙峋的山体在眼前不断闪过。 翻越普萨达坂。 手机导航上显示我们走过的弯弯曲曲、没有尽头的盘山路。 中午1点经过情人沟。这个石像远看就像两个接吻的情人。 这里的石头都是一对对的立在山上,就好像一对对的情人,所以这个山谷就叫做“情人沟”。 路边小院子墙上写着“西藏公路”,这里是养路工人休息和存放工具的地方。 1点16分经过桑多曲小桥。 藏民放牧用的简易土房。 一路走来不多见的绿色。藏民饲养的牦牛在吃草。 抬头看见前方路边有养路工人在维护道路。在这种复杂路况上保养维护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准备翻越马阳达坂。 3点15分翻过马阳达坂,从这里开始就没有铺装路了,全是砂石路面的“搓板路”,一直到底雅乡。3点35分走过303省道3752公里处。 上图:4点17分走过这个路牌,由于路牌标注错误,我们走错了方向,这条路是去曲松乡的。已经走了十几公里了,赶紧掉头拐回去往底雅乡走。 5点到达底雅乡检查站。检查身份证、边防证、测体温,因为信号不好,行程码打不开。出示了核酸报告,战友告诉他们说是去边防连的,就放行了。在这个偏僻的边境乡,疫情防控都这么严格,为他们点赞!<div> 底雅乡位于札达县境西南部,<font color="#167efb">全乡境内中印边境线长达68公里</font>,距县城所在地260公里。全乡平均海拔3700米,其中底雅村、什布奇村平均海拔2900米,是阿里地区海拔最低地带。</div> 过了底雅乡检查站,再走十几公里,就到了什布奇边防连。这段路经常会发生泥石流、落石、雪崩等。 经过11个小时的颠簸跋涉,下午6点终于到达了期盼已久的连队。这里冬季时间长达8个月,每年冬季达坂积雪后,进入什布奇边防连的交通阻断,连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成为“雪海孤岛”。因此,外界把这里称为“生命禁区里的禁区”。什布奇边防连的海拔不算太高,只有2900米,但因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反而更加艰苦。 营区后面山坡上有一块大石头,上面用红漆写了一个大大的“忠”字,这是官兵们把他们对祖国的忠诚留在了边疆的大地上。人在,祖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丢! <p class="ql-block"> 这条军犬叫“小忧”,它的肚子里长了一个瘤子,很痛苦,是连里的年轻军医和军犬饲养员帮它做的手术,摘除了瘤子,我的战友也一起参与了救治。小忧很乖,很听话,现在还没拆线,正在恢复期,官兵们给了它更多的关爱和照顾。祝小忧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 (注:为了给小忧做手术,军医把连里的碘酒都用完了,上级补充的药品还未配发到。两天后,当我们离开连队,又开车280多公里,翻过2个5000米以上的达坂,转了近200个弯道,历时10个小时回到札达县城时,军医托战友帮忙买一些碘酒带回连里应急。我跟战友一起开车在札达县里找了好几家比较大的药店,都没有卖大瓶装的碘酒,只有简易的碘伏棉签、棉球,不符合军医的要求。为这件事我内心纠结了好几天,一方面为没有帮上连队的忙很遗憾;另一方面亲身感受到边防连队的补给很不容易!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享受着网购的便捷,边疆地区的艰苦生活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只有到了这个地方,才能体会到网购中商家经常注明“新疆西藏不发货”的真正含义。</p><p class="ql-block"> (注:回来后给战友寄过一次物品,找了几家快递公司都说寄不了,最后只有邮政答复可以发,还只能寄到札达县,等有便车过来再带到什布奇。从11月3日下单寄出到11月22日收到,实际走了20天!)</p> <p class="ql-block"><b>第二十二天8月5日,什布奇周边游。全天行程52公里。</b></p><p class="ql-block"> 8点起床洗漱,9点吃早餐。我们平时觉得习以为常的煮鸡蛋,在连队都是好东西,主要是因为所有的主副食品都要按计划定期从县城配送过来,运输过程太不容易了,鸡蛋又是易碎品,要是到了冬季大雪封山,鸡蛋就真是奢侈品了。我们昨天翻过的2个海拔5000米的达坂,连续200多个没有护栏的弯道和弯道下面的悬崖峭壁,以及70多公里的“搓板路”,就真实感受到了这一点。</p> 脚下草坪里的石头上写着边防军人的决心和信念。 10点10分开车出发去周边的藏族村子参观。<div> 10点40分沿着砂石土路来到一个下坡路段,战友减慢了车速。这段路弯道多,又是沙土路面很容易打滑(可以想象如果到了冬季,大雪封山路面结冰或有泥石流的时候,这条路该是多么危险!),路况很差,也没有护栏,下面就是又深又长的陡坡,司机开车经过这里都要小心谨慎驾驶。</div><div> 在转弯处战友缓缓停车,带我们来到一个石碑前。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一次车祸。那是在一次前出执行巡逻任务的途中,连队的巡逻车在这个弯道处因路面结冰打滑失控翻了下去,不幸有3个战士牺牲。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军人的奉献不仅仅在战场,更多的是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用生命默默守守护着我们!</div> 部队在他们遇难的地方立了纪念碑,每次连队的官兵从这里路过,都会给年轻的烈士们点支烟、敬个礼,表达对曾经的战友的怀念之情。我们也在纪念碑前点上香烟,列队鞠躬、敬礼!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了阿里高原!留在了什布奇!留在了一代又一代守边官兵的心中!也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里。请记住他们的名字:<b>丁玉洁、廖川、金博</b>。 沿着简易水泥路往什布奇村子里走。 <p class="ql-block"> 10点47分路过什布奇村。什布奇”的藏语意为“太阳最后落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什布奇村是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底雅乡下辖的行政村。距离首都北京最远,相距7000公里,被称为‘<b>中国边境第一村</b>’。因其茂密成林的美景,有着“世外桃源”的美称。全村分为古让、色尔贡、什布奇、久巴4个小组。</p> 发源于冈仁波齐的象泉河(朗钦藏布)沿着山谷蜿蜒流到这里,并延伸出境流向印度。 沿着简易盘山公路继续向边贸市场前行。 11点来到了底雅乡边贸市场。飘扬的五星红旗宣示了我国的主权。围墙上的标语令人振奋: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放牧是巡逻,生产是执勤,处处有防范。<div> 生活在这里的百姓都有很强的国土意识和国民意识,国家也有政策鼓励当地民众在这里安家落户,他们也是守护祖国边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和边防军人一起共同担负起为国守边守土的重任。</div> 这排房子上写着:札达县底雅乡什布奇边境市场。两国边境缓和时,双方的百姓可以在此做皮毛和其他物品的交易,现在因为疫情关闭了,只有几个留守人员。 现在这里很平静,没有什么人来,有一些空旷,感觉不到一丝紧张。但是站在这里抬头看,远处的山脊就有印军控制区的哨所。这里的边民只要看到五星红旗,就能安心的生活。<div> (注:市场这个位置是我们的官兵用智慧和勇气抢下来的。以前印军时常会过来骚扰,当地藏民去山上放牛羊都会被驱赶。抢回来后政府建了这个市场,现在是我方的地盘,百姓可以安宁生活了。为边防军人点赞!)</div> 站在这里,看着苍凉的群山,你才能切身感受到什么是边境、什么是国家领土安全,什么是危险就在你身边。 我们站在这里,深深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在世界屋脊的屋脊,有一个被称作“阿里小江南”的地方,这就是札达县底雅乡。这里虽然人迹罕至,但是风景却美丽异常!底雅乡属于边境乡,其中什布奇村属于边境一线村,村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劳作、放牧,承担着守土固边的重大任务。<div> 什布奇村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村子东面就是著名的什布奇哨所,与印军哨所相呼应。活不桑河从什布奇村蜿蜒而过,河谷地区平均海拔2800米,这也使得什布奇村成为青藏高原上的“世外桃源”,一座座藏式小院掩映其间。</div><div> 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先民就来到了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到了隋唐时期,这里也已经成为古丝绸之路连接南亚的重要中转站;只是后来随着藏南的开发,这里才逐渐闭塞,与世隔绝。</div><div> 1958年的时候,印军非法侵驻什布奇村西边的什布奇山口,在拉马克山顶修建永久性哨所和公路,什布奇村的35平方公里被印军非法侵占,至今已经60余载,但是中国从未放弃对什布奇村的领土主权。</div><div> 时至今日,什布奇村这座“<font color="#167efb">中国边境第一村</font>”虽历经千年,却依旧和当地边防官兵一起拱卫着祖国西南边疆。</div> <p class="ql-block"> 11点半我们来到什布奇组。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原来什布奇连的士官央培(一个帅气的藏族小伙儿,现在调到别的岗位了),他家就是什布奇组的,有个妹妹学兽医毕业了,回来帮助家里养牛,今天跟着牛群上山去了。家里只有妈妈在家。我们一起到他家里看看。</p> 央培家藏式房子的白墙上刷的花纹跟札达托林寺里看到的很相似。 沿着山坡盖起了一座座民居,在政府的帮助下,当地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干净的院子里,种了一丛蜀葵,粉红色的花朵在阳光里绽放。 玻璃墙给家里增添了阳光和温暖。 我们和央培以及他妈妈一起在村口合影留念。 <br> <p class="ql-block"> 离开什布奇组,我们跟着央培去色尔贡组。</p> <p class="ql-block"> 路过村党群综合活动中心。这里有一个村史馆,央培找到管钥匙的人帮我们打开门进去参观。</p> 展柜里展示的是当地村民使用过的生活用具。 这里挂的是藏族民族手工乐器。<div>从左至右:毕旺、果沃、阿玲鼓。</div> 村史馆的门一开,几个村民也一起进来了。这个小男孩儿对阿玲鼓感兴趣,想敲一下,但又够不着,只能用手比划着。 这个男孩儿看着战友弹毕旺,很感兴趣,用手摸了摸琴弦,高兴的笑了。 我们也轻轻敲敲鼓,感受民族乐器的魅力。 白队长认真观看每件物品。 上图:这张照片真实记录了边防连巡逻走过的艰苦、危险路段。与茶马古道有一比啊。<div>下图:当地军民一起联防联控,共同守土护边。</div> 这个手拿奖状的藏族妇女叫群宗卓玛,从小生长在什布奇的她,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有着浓厚的感情。在反分裂斗争中,她对维护祖国统一,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div> 一次,群宗卓玛协同底雅乡干部贡觉和巴登扎巴在边界一线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时,突然遭到印度边防军人的阻挠。有两个印度士兵拿着冲锋枪在边界线铁丝网旁边对着他们,还要检查他们的背包。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村干部,她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了高度的警觉性和使命感。进行草原划定的人员都配备了GPS、地图等工具及机密资料,就装在贡觉身上的背包里,如果落到印度边防军人的手里,将会对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及威胁,绝对不能让印度军人拿走的。当听到对方要求检查贡觉的背包时,群宗卓玛立即将贡觉身上的背包抢了过来,紧紧的抱在怀里,用边境方言大声的说:“这里是我们中国的地方!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这里还有我爷爷放牧留下的痕迹!你们无权在我们的土地上过问我们的事情!请你们赶紧离开!”说完用力推开了两名印度军人,印方二人见此情形,也没敢再纠缠,转身离开了。</div><div> 群宗卓玛经过此事,清醒的认识到稳边固边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一名边境村的村干部,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后来,群宗卓玛召集村民开会强调说:“我们村是最边界的地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员,拿了党和国家的边境补助,就有责任和义务把祖国的大门看好,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放牛放羊,山是我们的、水是我们的、上面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以后巡逻的时候大家不能只看山山水水,同时也要注意天上,不许他们的人过来,也不许他们的飞机过来”。</div><div> 这位普通农村妇女大义凛然的爱国之举、满怀自豪的爱国之语,充分地表现了她内心维护祖国统一、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意识和觉悟。这就是群宗卓玛,一个年过五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边民。</div><br> 左图:什布奇村历任领导。<div> 右图:新旧西藏历史变化。</div> 民族文化的传承。 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舞蹈都来源于日常生活,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对他们来说,唱歌跳舞是非常开心的事。 什布奇村建立了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利用种植的苹果、杏,搞多种经济,开发了杏子酒、杏油、苹果干等。随着札达——底雅乡——什布奇的公路开通,外面的商人也能进山收货,大大方便了村民及时卖货,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p class="ql-block"> 从村史馆出来,跟着央培到了色尔贡组,他有一个亲戚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有绿色。</p> 这是用牦牛毛编织的绳子,据老乡说很结实,捆扎、拖拽都没问题。 可以看见有高大的树木。 小院门上插着鲜艳的国旗。 <p class="ql-block">左上图:一进门厅墙上挂着两幅人物肖像油画,在这偏僻的边疆小村还能有这样的欣赏水平,可见美是人们共同追求的。</p><p class="ql-block">左下图:屋里墙上挂着精美的布达拉宫图案的挂毯。</p><p class="ql-block">右 图:墙上挂着牦牛头挂饰,乌棕色的牦牛角闪闪发亮。</p> 战友在学藏文,指着墙上的挂饰告诉我们藏文的拼音方法。 客厅里的摆设,精美的藏式柜子、漂亮的坐毯靠垫。 <div> 热情的主人拿出小吃招待我们,还给我们尝了自酿的杏子酒,有一种果香味。临走我们买了杏子酒、苹果干、杏油带回家,给朋友们分享。</div>左上图:自制的苹果干(不添加任何东西);<div>左下图:炒熟的青稞米(可以直接吃);<div>右上图:磨好的熟青稞面(可以直接做糌粑);</div></div><div>右下图:精美的酒具。</div> 2点10分离开色尔贡组返回连里。 这是贴在连队墙上的连歌《天边的什布奇》,每个战士都会唱。 午休后到营区转转。暖棚里的墙上画满了涂鸦,战友介绍说是连里的一名大学生士官画的,现在的战士都多才多艺! 在远离北京的阿里高原最西边的边防连队,能有这样的蔬菜瓜果大棚,战士们的生活补给又多了一份保障。 生机盎然的菜地。 连里的牛棚,这些都是小牛犊,活泼可爱。在来什布奇的路上,战友说前几天一头大牛把一头小牛顶死了,很可惜!现在都分开圈养了。 <p class="ql-block"> 5点40分战友带我们去古让组看看。他们经常去慰问和帮助生活困难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 在门口遇到了小姑娘巴桑拉姆,征得她奶奶的同意,我们进到她家看看。拉姆家里有奶奶,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爸爸生病去世了,妈妈去外面打工,只有奶奶照顾他们,家里没有劳动力,生活比较困难。拉姆和弟弟妹妹衣服穿得很旧,家里的摆设也很简单,地上铺的地板革已经破旧了。</p> <p class="ql-block"> 拉姆今年12岁,在札达县中学上学,寄宿制,现在放假才能回来。张哥和夫人想帮助拉姆,让她写下了地址和老师的联系方式,拉姆写的很认真,字迹很工整。回京后,他们给拉姆寄了文具和衣服,由老师收到后转给了拉姆。为他们的爱心点赞!</p> <p class="ql-block"> 拉姆参加了学校的舞蹈队,音乐响起,拉姆跳起了舞蹈,妹妹先是羞涩的倚在门口看着,后来也进屋来一起跳,奶奶不太会说汉话,坐在小凳子上静静地看着她们跳。拉姆的节奏感很好,踩点非常准。姐妹俩举手投足有着浓浓的藏族味道。这时候的拉姆是快乐的!</p> 这个地方出产苹果,有青苹果、红苹果。 6点50分离开拉姆家返回。 晚上7点半吃晚饭,涮锅子。 <b>第二十三天8月6日,什布奇——札达。全程280公里。</b><div> 今天要离开什布奇了。吃完早饭在楼前装车,看见有十几个战士全副武装列队集合,战友说他们要执行巡逻任务去了。看着迷彩头盔下那些“高原红”的脸庞,一如当年的我们,列队集合走向岗位。他们都很年轻,但目光刚毅而坚定。他们非常清楚将会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但依然义无反顾前行。这就是新一代的边防军人,是可以让祖国和人民放心的钢铁脊梁!做为一名老兵,我默默地看着他们登车出发,在心里祝福他们顺利完成使命任务,平安归来!做为一个母亲,我期盼他们完成使命任务后,都能平安回到家乡!</div><div> 上午10点我们告别了可爱可敬的边防连,出发返回札达,继续下一步的行程。</div> <b>第二十三天8月6日,什布奇——札达。全天行驶280公里。</b><div> 早上9点吃完早饭,告别连队,沿着来时的“搓板路”走出大山,返回札达县。</div> 一路上山、下山,转弯再转弯,翻越一个又一个达坂。 12点过马阳曲小桥,停车在路边休息。 中午1点12分又见情人沟。 还是同样的养路工人休息区。现在没有人,里面凌乱的放着简单的用品、工具。简单收拾一下,中午我们就在这里吃午餐啦。 早上离开连队时,热情的战士给我们送来路上吃的干粮,让我们很感动! <p class="ql-block"> 屋里没有了风沙的困扰,我们享受着丰盛美味的快乐,在阿里高原的路上,这顿午餐绝对是奢侈品了。</p> 当然,我们更多的是记住了战士们的一片心意!也衷心祝福他们一切安好! 2点吃完午餐,打扫干净后告别了情人沟,继续向札达前行。 在荒原上看见小小的花朵都很高兴! 又见象泉河,停车休息,在河边捡石头。 小帅哥抓了一只沙地小蜥蜴。 4点18分经过香孜幸福中桥。 4点25分经过香孜乡。 4点30分路过香孜村。 7点进入札达县。 晚上7点56分回到了札达。顺利结束了难忘的什布奇之行。 这是战友转发的什布奇大山里的彩云。<div> 上图:飘成红纱巾;</div><div> 下图:一片杏花开。</div> 12月底我们几个同伴一起小聚,席间,大家向远在七千公里之外高原边防的战友送上我们的问候,说到激动处又唱起了《看云彩》,清唱一段不过瘾,张哥打开伴奏曲,我们又完整的唱了一遍。虽然很业余,但真实表达了我们对什布奇深深的思念和对战友的亲切问候。 <p class="ql-block"><b> 【后记】</b>三天的行程很短,但所见所闻让我们的心灵又得到了一次净化和升华。单单是一进一出的山路,就足以让我们震撼!不管是远离大陆的南海岛礁,还是远离首都的边防哨所,都有这样一群人一代一代站在这里,他们为了脚下的国土和背后的祖国,敢于牺牲,寸土必争;为了百姓的幸福和小家的安宁,忍受孤独,默默守候。当我们在灯火阑珊中享受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时候,在温暖的家中享受亲人团聚共度良宵的时候,绝不能忘了他们的奉献和付出!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p><p class="ql-block"> 此篇完成于万家团圆的虎年春节,谨以此篇向什布奇边防连致敬!祝福“天边的什布奇”官兵们虎年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虎生威!为国守土,完成使命!我们会在北京遥祝你们多多保重,一切平安!</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天上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