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没有故乡的厂二代

扬扬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一群没有故乡的厂二代。我们曾经的老家是座落在昆明市西山区海口滇池西南角,滇池出水口的海口水泥厂(原云南水泥厂)。</p><p class="ql-block"> 这是父辈们的他乡。这片土地是群友或父辈们的出生地或者曾经生活,工作过和关注的地方,现在大部分人可以称之为故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水泥的发明改变了世界建筑。</p><p class="ql-block"> 1824年,水泥在英国问世。</p><p class="ql-block"> 1886年,中国水泥工业在中国澳门诞生。</p><p class="ql-block"> 1889年中国民族水泥工业在中国唐山诞生。</p><p class="ql-block"> 1940年,云南水泥工业在在昆明海口诞生。</p><p class="ql-block"> 历史总是随岁月而走。云南的水泥工业,1934年孕育,1939年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82年。云南的水泥工业就是从这里起步的,昆明水泥厂(后改称云南水泥厂,海口水泥厂)历尽无数坎坷与辛酸,发展与衰落,现在它消失了。它曾经创造了云南乃至中国的无数个第一,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段被淹没很久的尘封记忆。1939年5月后,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一个抗日救国激情澎湃的年代,一群爱国实业家和能工巧匠几经艰难的辗转来到云南昆明海口,投资建设管理了一个立窑水泥厂。<b>中国人第一次自己设计,制造,安装的水泥立窑和第一次自主设计的立窑水泥厂就诞生在这里。</b>因此这个工厂的历史和贡献被完整写进了中国水泥发展史。</p><p class="ql-block"> 现在能完整保留下的水泥立窑皆无迹可寻。</p><p class="ql-block"> 因此,它在中国水泥发展史上的地位更加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它是众多能工巧匠们仅存的回忆凭证, 是他们激昂青春的见证与留存。</p><p class="ql-block"> 云南水泥厂历史悠久。最早可追遡到1934年,1934年年底当时云南省政府迫于经济压力,临时决定上马水电、五金、纺纱、织布、水泥五厂,水泥厂尤其重要,应赶速于一年内完成,由省农矿厅缪云台厅长负责。缪回复道:“……水泥设厂自制,初期出品专供水力发电厂之用,亦可刺激民间使用,用作平时营建,进而备作交通建设、国防工程之需。故在彼时,水泥厂实有提前建立之必要,继因螳螂川水利发电厂工程浩大,初期设备国币一千二百余万元,现时经济力量尚难负担,且工程建设贵在平均发展,竭现有资金办一水力发电厂,而无余力顾及其他工业,虽有价廉而量多之电力,亦不能加以利用,近于畸形发展,钓座已见,及此故有改设火电厂之议,议水电厂即以停办,则水泥厂之时间性及重要性即已减低,……权其轻重缓急远不如纱布之甚……目前可筹集之资全仅有此数,势难兼顾,拟请提前举办的纺纱、织布、电力三厂,将水泥厂列入下期举办事业……”</p> <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省政府为发展地方工业以应抗战与民生之需,于抗战初期向国民政府经济部上报,提出扩充纺纱厂及创设水泥厂计划。水泥厂创建理由:自抗战发生后,建筑物料来源困难,而水泥需要尤夥。我国水泥工厂所在地大多沦为战区,现仅广州、重庆两处尚能生产,实不足以供给当前之需要。本省所产之石灰石、煤炭、石膏等所在皆是,均经实际调查,石灰石与石膏作原料颇为适宜,煤则适宜于燃料。值此道路、桥梁、防御建筑赶工进行之际,至少应设置日产50吨以上之水泥厂一所,以应急需。预计需投资135万元。本省全无所出,不能不依赖大部转商各行贷款补助,以期实现。此建设新村、开发矿产、移民垦荒均属重要,惟所需款项既巨,计划即不厌周详,以后自当陆续商办。所有目前迫切需要而又需款不甚巨。预计各行可以即予贷款之上述二种(作者注:纺纱和水泥)事业相应附具计划备文咨请查照,力予赞助,转商各行迅予贷与款项,俾得早观厥成,国计民生获益靡浅矣等。</p><p class="ql-block"> 国民政府经济部收到报告后,由工矿调整处派业务组组长林继庸于1938年5月20日专程低昆,于与富滇新银行行长缪云台、省建设厅厅长张西林及省政府龙云主席交换意见。最后确定:……水泥在滇闻为较易获利之事业,拟可吸收民间游资,以资举办。水泥厂由该省政府与中国银行或外间合作,不需本处赞助。</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芦沟桥事变,翌年10月占领武汉、广州,继后祖国沿海、沿江的许多大、中城市,先后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抗日战争的形势,迫使一批工商企业内迁昆明,战局的发展,使云南成为抗日战争的后方战略基地。当时,抢修滇缅公路、滇缅铁路、军用飞机场等国防工程都需要大量水泥,一批内迁工厂要为战时服务,也急需水泥,1939年以前,云南省没有水泥工业,所需水泥全靠进口。法国在越南生产的红龙牌水泥,由于国际通道被日军封锁,无法运进,国内生产的水泥,交通不便,运输困难,远水难救近火。</p><p class="ql-block"> 昆明工商界有识之士写信给华中水泥厂厂长王涛,邀他来昆明创办水泥厂,以解决战时需要,这位国内著名水泥专家认为发展中国水泥工业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接信后立即到昆明作实地考察,他认为昆明的地理环境、矿山资源、电力、运输等方面都具备条件,即与云南省富滇新银行负责人缪云台洽商建厂事宜。投资问题,由于富滇新银行财力不足,还需取得中央几家大银行支持,随即王涛派卢开瑷赴香港,找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负责人洽谈,因当时昆明水泥奇缺,价格昂贵,创办水泥厂有利可图,洽谈很快达成协议。最后确定由富滇新、中国、交通、新华四家银行及华中水泥厂合资经营。</p><p class="ql-block"> 国家存亡之际,有良知的民族资本家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诺言。1939年5月4日,在昆明市区金碧路富滇新银行会议室召开创立会,正式成立昆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这是现代建材工业在云南的开端</b><b style="font-size:18px;">。</b><span style="font-size:18px;">会上</span>选举缪云台、卢开瑷、王振芳、徐柏园、徐振东、颜骏人、周叔昌等7人为董事。刘润之、霍亚民、张大煜等3人为监察,公推缪云台为董事长,王涛为公司总经理,董事会议定了投资分配,以当时的法币计:富滇新银行为24万元,中国银行为12万元,交通银行为6万元,新华银行为3万元,华中水泥厂为15万元,总资本为60万元。后来的同年9月21日第二次董事会议,聘陈作新任工厂厂长。1940年1月17日第三次董事会议,聘茅伯笙任总经理协理。</p><p class="ql-block"> 昆明西部,石灰石石岩分布甚广,粘土、白砂储量丰富,这些都是水泥生产的主要原料。1939年5月,王涛经过对地理环境、原料资源、电力供应、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考察,初步拟定在昆阳县海口附近的花猫嘴或芦柴湾的豹子山建厂。海口建厂的有利条件是:电力供给由石龙坝电厂供应,远离市区兼防空袭,原料齐全可就地开采和滇池水运成本低等。</p><p class="ql-block"> 1939年6月23日,江苏南京龙潭中国水泥厂主任化学师陈作新应邀到昆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时初选的地点有海口的豹子山,花猫嘴,天棚山,磨盘山,初选天棚山,征地手续都办了一部分,但项目与第22兵工厂靠近,因抗战时期,日本飞机从越南海防来此地轰炸,要求两厂之间隔离远点好。</span>陈作新与助手带帆布床及简单的行李,来到蒋凹村实地考察取磨盘山的石灰石作分析化验,鉴定石灰石是否能制造水泥的主要原料。然后请当地村民选磨盘山的石灰石,蒋凹大凹箐头粘土,白鱼囗的白砂来蒋凹村捣细筛分,按比例做成料球,做一个简易小土窑试烧得出效果后,才得出建议建厂地址。后来董事会根据专家综合调查研究经过反复研究最后选定昆明市昆阳县平定乡中滩蒋凹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磨盘山脚下附近范围建厂</span>。</p><p class="ql-block"> 1939年8月25日公司与蒋凹村立租房合同,租用蒋氏公房一幢(楼上楼下各三间),建成办事处,每月租金3元。当时国内没有专门的水泥工业设计部门。水泥厂的主机设备国内不能生产,均向国外订货,从时间和运输上,都毫无把握。因此,就地取材,自力更生是最好的设计指导思想。王涛、裘燮蕃、胡庆泉、陈作新等是中国水泥工业有经验的专家。在战争时期,身边都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困难情况下,他们4人密切配合,凭借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近三个月的日夜工作,完成设计工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初的设计是一条当时比较先进的日产150吨波特兰水泥的湿法回转窑生产线,但因为需要建设时间较长和资金巨大而被迫放弃。后</span>来就因地就制宜,为抗战需要早日生产出水泥,改变思路设计了一个立窑水泥厂。设计时为防空沿陡崖旁垂直布置了2台立窑,为早日出水泥,支援抗战,统一一次规划好总图,先建设一台,另一台视以资金和市场情况再分期建设。最后他们终于完成了一座钢筒体半机械化水泥立窑和全厂工艺的全部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为波特兰水泥6000吨。</p><p class="ql-block"> 1939年起,公司先后购买厂地78亩,矿山178亩。分别建成混合或砖木结构厂房、仓库、办公室、宿舍等30余栋,共计2.78万平方米。因物价不断上涨,财务预算突破,翌年2月14日,经股东会议决定,增加投资90万元,合计资本150万元。1939年8月,向丹麦史密斯公司签订购磨机合同,向德国禅臣洋行签订购电气设备合同,自行设计的立窑,向上海新通贸易公司定制,所订设备均确定在越南海防交货。因欧战爆发,原向德国订购的电气设备恐难运到,1939年9月21日决定,变压器等电器设备再向美国订购,以防不测。果不出所料,1940年4月,当订购的价值22万元电气器材和上海部分机件运达越南海防,尚不及抢运,日军占领海防,全部沦陷敌手。滇越路断,原定海防交货的丹麦磨机,改道缅甸仰光,由滇缅公路,经腊戍、保山,全程1146公里,艰辛月余,于1940年6月26日抢运到厂。向美国订购的变压器等电气器材尚未运到,分别向云南经济委员会、耀龙电力公司,五十一兵工厂借用五台,因电压等级不合,又设三千三百伏线路暂代原架设的线路。试验仪器分别向华中水泥厂和中央研究院价让。必需的设备配件除向华中水泥厂价让外,绘图在昆明制造,以保证顺利投产的最低限度条件,其余待水泥出货后再行配置。</p><p class="ql-block"> 1939年9月18日,工厂建筑图委托昆明建筑师设计事务所设计完毕。工程地质资料是这样描绘这片区域的:位于滇池西南出口右半,当螳螂江之进水北畔,东疆北界均高山环饶,南边面临螳水出口于咫尺,该处地质生成较古,约为古生粥二叠纪之间涸结结积,东界南北峭壁峻陡,北疆綮靠高峰山麓,西南两面地势低洼,逼渐自西南低陷,山脉走向南北,倾斜由东而西,稍向西南走,厂地布置程序于南北系沿山土麓走向排列到西边,是处地表土壤组织冲积作用全部层层堆积而成……</p><p class="ql-block"> 9月23日,工厂全部建筑招标,炳跃建筑工程公司夺标。公司委任浦楚成,余昌宜办理总务运输事宜,胡庆泉负责机工事宜,王宝馥办理庶务仓库和运输事宜。10月成立厂房督造处,聘裘向华为督造工程师,炳跃公司主管建筑事务的工程师为施云梯。10月3日,土建工程破土动工。1940年7月中旬,开始安装设备,<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中国水泥来刘大钧负责磨机全套安装,昆明兴隆机器铁工厂承包立窑等设备安装工程,陈锦松负责电机电气工程,后刘大钧和陈锦松都留厂工作,都任领工。同年10月,建厂土建工程竣工,</span>10月21日,磨机试机磨制生料。11月7日,立窑点火试烧。12月14日,出品水泥。到12月底生产出水泥143吨。建厂工程冲破了重重艰难险阻,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因海防损失、设备转口进厂以及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等不可预见的影响因素,建厂总投资大大突破原预算,实际总支出达法币213.2万元,为原预算的3.55倍。1941年,生产水泥1990吨。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原燃料、熟料、水泥成品三道关,采用英国标准检验,质量完全合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水泥制造很复杂,但简单说就是一句话:用钙硅铁铝四种原料,通过两磨一烧制成水泥。工艺流程,当时立窑采用的水泥生产工艺为: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制成等三个工序,整个生产过程可概括为“两磨一烧”。生料粉磨→熟料煅烧→水泥粉磨。第一阶段:生料粉磨。石灰质原料、粘土质原料、以及少量的校正原料(白沙),经分别破碎后按一定比例配比后进入1台带烘干仓的磨机磨细,并制备为成合适、质量均匀的生料; 第二阶段:熟料煅烧。将生料加水人工搅拌,机器制坯,天然烘干,生料柸入立窑中,燃料使用的是挥发分较低的焦炭末,生料柸和燃料分层堆积,窑内从底部强制吹风,生料煅烧至部分熔融,得到以硅酸钙等矿物质为主要成分的水泥熟料;第三阶段:水泥粉磨。熟料加入适量的石膏,在球磨机共同磨细为水泥成品。工厂生产初期的1940年12月至1942年8月因为全厂只有一台磨机,熟料和石膏回到原来磨生料的磨机磨细成为成品水泥。</span></p><p class="ql-block"><b> </b>最有代表性的立窑生料制坯工艺在20年中经过多次改进优化。早期制坯是仿制双辊破煤机,用简易的制饼辊压制成的,成品为球型。因辊制压力小,料球偏大,在窑内易破碎,窑通风不好。后临时改用手搓球团。</p><p class="ql-block"> 1941年后改冲辊机制柸连续用了13年,这套制柸工艺是当时在全国独有的。1954年最后改为人工拌合糕面,1955年4月后改进为成球筒,1960年最终改为成球盘。生料球的品质得到提高,立窑窑内通风条件得到巨大的改善。水泥的半成品熟料的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p> <p class="ql-block">  昆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于1941年1月开始销售水泥,产品商标为“龙门”牌,用户纷纷前来订货,供不应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昆明行营规定,水泥销向和销量比例,必须经过行营批准,首先保证国防工程和交通建设。同年实际销售比例为国防及交通建设49%,工业建设33%,其他建设18%。</p><p class="ql-block">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云南成为盟军的重要空军基地。美国十四航空队进驻昆明,急需修建大型空军基地,水泥需要量激增。1942年,董事会又决定增加投资法币150万元,向重庆顺昌公司购置∮1.57×0.9米风扫式锥形磨1台专磨水泥,王涛独具匠心地主持自行设计和建造钢筋混凝土筒体立窑1座(即2号立窑)。立窑干法生产技术,虽然当时国外已经淘汰,但这种混凝土筒体立窑具有建设工期短、投产快、造价低、保温好,能耗低等优点,仍不失其实用价值。后来1958年“大跃进”运动,全国大搞小水泥建设,立窑水泥厂如雨后春笋遍及神洲大地。这些小水泥厂力求多、快、好、省,大都采用了国家建工部推广的钢筋混凝土立窑。1958年中央建材主管部门以我厂的经验,以现存的3号立窑及其它配套装备为样本,编制出我国年产3.2万吨水泥的立窑水泥厂定型设计。后来遍及全国2000多台水泥立窑就是借鉴我厂这种窑型而建设的,在业内同行们一直被称为“云南窑"。</p><p class="ql-block"> 扩建后工厂设计年生产能力增至12000吨,但实际产量受电力不足等影响达不到设计能力,不能满足需要。</p><p class="ql-block"> 为扩大实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一管理,取长补短,以厚殖战后发展之基础。1943年5月1日,昆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中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成立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工厂改为华新水泥有限公司昆明水泥厂,华新公司总部就设在昆明,与昆明工厂机关在市区合署办公。</p><p class="ql-block"> 1944年抗战胜利曙光出现了,在昆明的王涛,连梦中都在考虑将中国水泥做强做大的企业家,他不仅满足保存中国水泥工业的火种,还要将这个火种变成熊熊大火,给中国工业提供光和热。他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大胆决定,要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建设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水泥厂一大冶水泥厂。</p><p class="ql-block"> 昆明厂为扩产1945年9月又增一台重庆顺昌公司产∮1.57×0.9m水泥单仓风扫锥磨专磨水泥。</p><p class="ql-block"> 昆明水泥厂(后改称云南水泥厂,海口水泥厂)的建成,解决了云南水泥工业的空白,其生产的水泥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如修建滇缅铁路和滇缅公路,修建机场,修建第53兵工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印输油管等,及云南钢铁厂,耀龙电力公司,光复楼,胜利堂,昆华医院等重要的民用工程,产品最远曾空运到印度的加尔各答,为抗日战争和战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建成投产,结束了外国水泥输入云南,独霸市场的历史。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同时又为抗战中流离他乡的不少有识人士提供了用武之地,还是当时昆明众多高等院校不可多得的实习基地,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院校化学系的学生经常来厂实习。又因工厂诸如白砂、黄土和石灰石开采,生料球棍制备,成品包装等生产工作是外包完成,使得处于穷乡僻壤的附近村民,不需远离故乡即可在农闲时得以临时工作获得收入补贴生活。这些方面,均有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1941年底华中厂由于日机轰炸和水泥滞销停产。1945年初,华中水泥厂复工生产,美军将华中水泥厂生产的水泥空运昆明,缓和了供求矛盾,共同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空军基地,五十三兵工厂和国防交通建设作贡献。</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的反动方针,因而人心惶惶,各项事业处于箫条和停滞状态。昆明水泥厂亦因此而出现水泥滞销,迫不得已于是年9月局部停工,不到一个月即全部停工。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调往大治厂。翌年社会对水泥的需求有所增加,3月恢复生产,由于法币急剧贬值,重货轻币心理非常普遍,投机屯积之风盛极一时,造成畸形繁荣,水泥销路转旺,1947年生产水泥6250吨,成为建厂后产量最高的一年。</p><p class="ql-block"> 1940年至1949年共生产水泥36,416.8吨。水泥质量在用户中一直享有良好的声誉,1949年6月,云南省政府颁发水泥品质优良证书,在抗日战争期间修建的国防工程以及后来在昆明建设的抗战胜利堂、五华山光复楼,安宁温泉宾馆等建筑,都证明水泥产品质量是好的。</p><p class="ql-block"> 1948年年法币贬值到了崩溃边缘,国民党政府当局遂改革币制,接着使用金圆券不到一年,竟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社会上抢购物资成风,水泥亦为抢购囤积对象,形成供不应求之势,当时利润虽薄,尚可勉强维持,当年昆明水泥厂职工人数共128人。</p><p class="ql-block"> 1949年开始,国民党统治区时局动乱,水泥销路走向下坡,营业日益萧条,难于维持生产,6月份局部停工,11月底全厂停产,更加贫困。 </p><p class="ql-block"> 同年下半年,在云南和平起义前夕,1949年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党外围组织“云南民主工人同盟”华新水泥厂小组秘密建立,先后发展了盟员19人。在海口地下党的领导下,工盟成员配合工厂的保厂护厂活动,工厂成立了职工会,团结广大职工,组织护厂队,保卫工厂的设备和资产,协助清点全厂财物,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到来。1952年2月20日,解放军正式进驻昆明,市区市民夹道欢迎,厂职工会组织员工参加拥军活动,并代表工厂捐献水泥100桶(17吨)。</p><p class="ql-block"> 1950年3月14日,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接管了工厂,使工厂完整不缺地回到新政府中来,重获新生。</p><p class="ql-block"> 1952年3月成立中国共产党华新水泥厂党小组,隶属海口区党总支领导,共有3个党员,原新四军干部胡夫耕任组长,<b>这是云南建材工业的第一个党组织。</b></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46年至1948年期间工厂总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  政府接管工厂后,社会主义的新型生产关系增强了工人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在党的领导下,生产不断发展,技术装备不断更新。1954年,投资170.9万元进行建国后第一次扩建,目标为年生产能力3.3万吨。新增生料车间,扩大熟料、水泥冲球车间,增加主机∮2.5×12M立窑一座、仿制∮1.4×2.8M生料磨2台,首次使用水泥包装机,用风钻替代钢钎大锤,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建后的1955年生产量是1953年的2.31倍,“一五”计划结束的1957年产量已达40181吨,大大突破设计能力,是接管前的6.43倍。</p><p class="ql-block"> 在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及工业生产和工业建设“大跃进”的高潮中,在1956年拟增主机平衡生产环节局部改造计划的基础上,1958年7月再次决定投资305.7万元扩建,主要是新建3台∮2.5x10m普通立窑和∮2.4×8M生料磨(后来的2号磨)、∮2.2x11M水泥磨(后来的3号磨)。1960年建设一条以∮1130×1150锤式破碎机为主机的石灰石生产线。这些装备投产后的1960年生产125,540吨,与1957年相比提高212.4%,工厂从一个设备简陋的小厂一跃成为云南省的中型厂。</p><p class="ql-block">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1962年因调整下马、1964年恢复生产的云南水泥厂失去了一次填平补齐改造提高生产能力的机会。但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工厂始终坚持1966年4月制定的《学大庆规划》,以大庆人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运用新工艺和新的技术装备,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依靠自身力量,在省内率先将半机械化立窑改造为盘式机械化立窑,对矿山开采进行全面规划,引进先进的微差挤压爆破技术,变坡面开采为台面开采。十年间工厂实现了四机(潜孔钻机、挖掘机、大破碎机、推土机)、三窑(三台∮2.5×10M盘式机立窑)、两磨(∮2.4×8M生料磨、∮2.2x11M水泥磨)、一条装载运输机械化为代表的机械化生产线,生产装备和生产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工厂领导和职工一道,坚守工作岗位,坚持“抓革命,促生产”,抵制空头政治的“左倾”思潮,十年间坚持生产不断线。在武斗严重,社会形势混乱的1967年,广大职工仍坚持生产岗位上,产量达到72500吨,支援了三线工程建设。1968年安装了省内调拨来的4号∮1.83x6.1水泥磨。1973年,全厂以健全安全操作规程,强调职责,对影响产品质量的管理环节进行整顿,动员职工参加劳动竞赛,使水泥产量在前两年好成绩的基础上,再次超计划12.54%,生产水泥112,540吨,创下了十年产量之最。为扩大生产1975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己设计制造安装1台∮2.2x8.34M磨机(后来的1号生料磨),这是70年代云南水泥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创造水泥行业的又一项记录。1979年建设的∮2.2x10水泥磨(5号水泥磨)及3个筒仓投产。1983年以600X900颚式破碎机,∮1130X1150锤式破碎机为主机的新石灰石破碎系统投产。</span></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工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适应该国家四化的要求,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搁置了的填平补齐技术改造计划再次提上议事日程,经企业多方努力获准改造,改造工程被列为云南省六五计划重点技改项目之一。从1983年开始至1989年6月,投资1,716.15万元,理顺生产工艺、更新了生料烧成和全厂供配电系统、弥补环境保护和部分生活福利欠帐,使工厂生产能力达到年产水泥24万吨。从1993年开始,对水泥磨系统进行改造,淘汰2套老磨机系统,新增2套∮2.6X13m磨机系统,使年粉磨能力达到了33.5万吨,首次使用微机控制技术等已成为工艺和技术装备在全省领先的立窑厂家。1995年为节能降耗,对1、3号立窑进行以扩径和节能为主的技术改造,提高了窑的产量和质量,使企业的立窑产质量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 为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有一个持续发展的潜力,工厂确定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调整,于1996年12月动工实施“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工程”,总投资10,038万元,新建一条日产熟料600吨干法回转窑生产线。工程符合国家水泥行业“上大改小”的产业政策,被纳入昆明市“创亿元”工程项目,1997年12月工程建成后工厂水泥生产能力达33.5万吨。 </p><p class="ql-block"> 在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针指引下,1998年6月18日,由云南水泥厂分离式改制为云南水泥有限公司,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2005年12月30日,为增强实力,积极参与云南国资水泥有限公司整合,改名为云南国资水泥海口有限公司。产品商标为《国云》牌水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在2006年5月4日,在海口公司领导的努力下,新建一条日产1500吨熟料生产线开工,回转窑规格为∮3.5x52米,此次技改中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公司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依靠科技进步,引用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发的X·L型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分解技术。该技术的发明人之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徐德龙院士(后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在项目论证,设计,工程施工中多次亲自确定方案和指导施工。</p><p class="ql-block"> 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分解技术的成功开发和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系统的热效率、降低产品热耗,提高水泥实物质量和产量,为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率,提高了原燃材料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使水泥生产由资源能源消耗型向高技术、节能降耗环保型发展,从而实现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2007年5月3日,经多方特别是集团公司技术中心的努力,熟料技改生产线投入使用,这是云南首条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分解窑,公司熟料生产能力得显著提高,能耗大度降低。投产后公司对生产遗留问题,主要是安全措施和噪声治理进行大规模整改。2008年为保证技改工程稳定运行并发挥更好效益,又启动石灰石破碎,原料预均化,熟料料库等项目的二期工程建设,2009年工程基本全部完工。两次技改总共投资人民币 13,000多万元。为保护滇池,海边生活区也重建了生活废水处理装置。</p><p class="ql-block"> 这次技改我公司第一次采用预均化堆取料机,生料立磨,煤立磨及新型篦冷机等当时最先进的水泥制造装备和技术。引进了最先进的大型进口多元素分析仪。将我公司的技术装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高度,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使用和掌握这些先进装备的技术人才。本次技改是建厂以上规模和投资最大的一次。</p><p class="ql-block"> 在集团公司的统一规划下,积极响应政府号召,2007年主动提前关闭了并拆除了三台机械化立窑,淘汰了落后的年产16万吨熟料产能,并将立窑原料生料磨改为3号水泥磨,公司形成年产7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关闭三台立窑,既提升了公司产品档次,又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得到了明显提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09年7月,根据现代新昆明“一湖四片"和“一湖四环"建设规划,为推进滇池治理工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实施“四退三还一护”工程,加</span>快环湖生态建设,政府建议云南瑞安投资有限公司关闭云南国资水泥海口有限公司和搬迁全部生活区。</p><p class="ql-block"> 之后投资方基本停止一切新的投资,工厂正常生产变成维持基本生产,等待全面停产。</p> <p class="ql-block">  螳江水奔涌西去,滇池流域的企业演绎“四退三还一护"的历史大剧。</p><p class="ql-block"> 2015年7月16日17点45分,正常生产了75年水泥的工厂,工厂水泥生产最重要的热工设备回转窑按照生产指令停止喂料后,窑停止运转。冷窑后来窑系统又按计划进行了包括更换部分窑衬等检修。一直等待点火,但一直没有指令,因此回转窑由计划停窑最后成了永久停窑。2015年11月,根据集团公司指示本月停止生产经营,<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泥磨,水泥发放</span>生产系统也陆续全部停止了运转。有76年历史的水泥厂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史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5年6月8月,法国驻中国大使顾山与集团公司有关领导一行专程到海口公司,就工厂的状况,对关闲工厂,员工的安置,听取公司领导和员工代表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2016年7月31日前,228名正式员工与工厂解除劳动合同并领取到补偿金。距法定退休五年内的78名正式员工也与工厂签订离职退养协议。 然后全部员工依依不舍地正式离开两代甚至三代人生活工作的工厂。</p> <p class="ql-block">  云南水泥厂作为云南省第一家水泥企业、全国最早的立窑水泥厂之一,建国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云南水泥厂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立窑生产经验,建国后,曾为国家建工部、国家建材科研院提供了系统的技术参数技术经济资料,国内同行单位参考和使用了这些资料。云南水泥厂根据国家建工部和省委的指示,为省内外立窑水泥厂系统地培训技术工人,仅从1958年10月到1960年12月,共为省内外37个水泥厂培训了含22个工种的434名技术工人。同时,还根据一些水泥厂的需要,或派技术人员前往作技术指导,或抽调技术工人支援工作。1960年5月,抽调了数名包括各生产工序的技术工人支援西藏拉萨水泥厂建设,接着,又陆续抽调技术骨干支援了昆明、开远、宣威、东川、大理,芒市,个旧,普洱等水泥厂。1971年调拨主机设备,派40多名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援建昆明麦溪水泥厂。本世纪初又为昭通建材总公司,剑川水泥厂,思茅建峰水泥公司,云南三江水泥公司等培训一大批运行管理回转窑的人员。云南省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建设的重点水泥厂,都有云南水泥厂调去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云南乃至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建国以来, 仅工厂立窑窑面操作岗位的工人曾出过2位全国劳动模范及数名省市级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 水泥厂建厂伊始,就非常注重人才任用,任人为贤,用人所长。出类拔萃者,委以重任,相形见拙者,则坚决调整,虽亲朋故旧亦不例外。学历较高、阅历颇深、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纷至沓来,人才济济。王涛,天津北洋大学工学士,留学德国柏林水泥研究院,曾任启新洋灰公司总技师,是我国水泥界第一任中国人担任的总技师,董事会聘任为总经理;茅伯笙,东吴大学法学士,英国伦敦大学商学士,聘任为协理;陈作新,东吴大学理学士,曾任江苏南京中国水泥厂主任化学师,聘任为厂长;蔡孝宽,德国柏林大学工学士,聘任为营业处主任;周覃拔,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国民政府经济部审查会计师,聘任为会计主任;王锡敏,清华大学理学士,清华研究所研究员,聘任为化验室主任化验师等等。后来,他们之中不少人担任了建材行业的重要职务:原总经理王涛,被称为“水泥大王”,曾任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华新水泥厂副厂长,总工程师;建工部水泥研究院院长,科技局副局长;北京建工学院副院长兼建材研究院副院长;原协理茅伯笙曾任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原主任技师、副厂长裘燮藩,曾任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原机工室主任、副厂长胡庆泉,曾任江南水泥厂厂长,合肥水泥工业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原化验室技师杨德骧和参加过前期设计的陆宗贤都曾任国家建材局建材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原机工室帮技师黄有丰,曾任国家建材局生产管理司副总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才大多数是从伦陷区主动到抗战后方工作的,他们有着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爱国情怀和信念,与那些在敌战区为日伪企业服务的人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才在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建厂八十二年来,工厂共生产水泥1083.1万吨,有力地支援了各行业的建设,许多国防工程和重点工程使用了工厂的水泥:五十年代建设的以礼河电站,七十年代建设的成昆铁路,西洱河电站,改革开放以来的广大铁路、昆钢第三炼钢厂、滇池治理工程、高海高速公路等。云南水泥厂的产品质量优良,在用户中享有较高的信誉1961年10月1日,获“西南区工业展览会甲等奖”,1979年和1980年连获“昆明市优良产品质量管理先进集体”称号:1991年3月,云南省出口商品生产企业管理办公室批准云南水泥厂列入《云南省出口商品质量保证生产企业名录》,产品出口缅甸等东南亚国家。1983年,国家统计局、工交局发布的“中国500家最大建材工业企业”,按利税总额指标排序,云南水泥厂位居第407名;1994年,云南省社会经济评价中心,统计局、建材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发布的“云南省50强水泥企业评价排序”,云南水泥厂位于第4名。</p><p class="ql-block"> 昆明厂为建设大冶水泥厂(后来的华新水泥厂,现已发展为目前全国水泥熟料产能排名第五位的华新水泥)作出了重大贡献。工厂投产之初,正值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势,昆明地区水泥需求旺盛,而货源奇缺,因此水泥价格坚挺,利润很高。例如昆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41年度结算,纯利1706万元,为公司股本总额150万元的1.18倍。昆明厂投产后的几年,产品销路畅通,盈利可观,获得的利润大部分用于大冶水泥厂建设。在大冶水泥厂建设中的资金困难时期,昆明厂竭尽全力,倾囊资助,营业收入除维持生产必需外,全部汇往大冶厂作建设资金。当时华中厂1948年已完全停厂,人员大部分调往大冶厂。昆明厂成了整个公司唯一的经济来源。仅1947年1月至1949年5月,昆明厂就一共汇去法币6399140万元、金圆券30671万元,占同期工厂水泥销售收入的75%,相当于1949年底工厂固定资产原值的15倍。这是昆明厂投产后十年一直没有扩产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水泥厂八十二年的辉煌历程,正如1989年五十周年厂庆时,公司创始人、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缪云台先生题词所赞:<b>云南水泥厂出产品、出经验、出人才。</b></p> <p class="ql-block">  在水泥厂停产期间,厂区和生活区拆除的最后时刻,我们有幸记录下一些影像,抢救整理挖掘了一些文史资料和老物件,追溯一段尘封的历史,分享给大家,也算是对曾经辉煌的“海囗水泥厂(云南水泥厂)”的一个永久的记念。</p> <p class="ql-block"> 目前发现工厂最早的产品宣传画,产品水泥还是由木桶装,每桶130公斤(英国标准375磅)。</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些老物件,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段历史的伟大。工业遗产是历史的记录者,承载了近百年的风雨和沧桑。他们时刻提醒我们,在享受当下的同时,不能忘记正是前人的汗水和牺牲。</p> <p class="ql-block">工厂40年代前期挂在衣服上的厂微。</p> <p class="ql-block">工厂40年代后期缝在衣服上的厂微。</p> <p class="ql-block">1944年的水泥提货单</p> <p class="ql-block">  这是建国后第1本1959年工厂名气最大时期的工厂工作证的封面,工作证规格太小,50X71mm。</p><p class="ql-block"> 图案中云南水泥厂的大名放在最底部,托着工厂的2套主机设备。中国人设计制造的第1台∮2.5x12米半机械化立窑放在最后面的正中方,最下部的矩型口就是出熟料(产品)的地方。上部的自动加料器使用的闭式锥齿传动减速机已经是当时最先进的传动设备了。窑前面是1台40年代由丹麦史密斯公司制造的当时世界最先进的∮1.4X2.8十(0.9X3.2)二仓风扫球磨机,可分别粉磨生料和水泥。这种类型的大型化磨机在21世纪初我国水泥工业还在设计使用。图案前以立窑中心为纵轴,磨头仓,喂料机,引风机和选粉机,集料器分別对称地放在轴线两边。这应该是当时工厂的logo(微标)了。</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期工人们使用冲辊机加工球辊。</p> <p class="ql-block">50年代末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流金岁月</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末工厂木工间的工人在施工现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末,工人制造出的砖块。</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末工人正在人工用料斗车推运物料,后面的建筑物是煤气发电机房改的高压配电室。</p> <p class="ql-block">莘莘学子</p> <p class="ql-block">风华正茂</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二年首届团代会</p> <p class="ql-block">朝气蓬勃</p> <p class="ql-block">厂子弟学校七七届初中班</p> <p class="ql-block">1984年拍的烘干系统照片</p> <p class="ql-block">1984年拍的光荣舍照片</p> <p class="ql-block">1984年拍的劳动楼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84年拍的照片,1940投产的丹磨房,建厂时全厂只有1台丹麦产的风扫磨机,分磨制生料和水泥。照片右上角是合料房,是人工进行生料粉均化的地方,合料房前己拆除的是并排的木制生料仓和水泥仓。合料房侧墙上还有生料仓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1984年拍的填平补齐,技术改造工程主要施工现场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1984年时的海边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我们总喜欢在旧时光里感知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上和平村和下和平村是居住人较多的区域,这是1984年拍的合平村十字路口。对面可去医院,后面可去食堂和厂区,左边去小木桥,高海路,右边去劳动楼,篮球场。东边旁边的房屋的侧墙上有一块团委的宣传栏,70年代时有一次写着当时优秀团员青年刘运林,鲁有平等的先进事迹。</p><p class="ql-block"> 当年有流行病暴发时,厂医务室的人会煮大锅药,装大桶后用小推车推在这里的路边,大声喊着免费发放给人们。真希望时光回到那时,小伙伴们在约我,一起拿着塘瓷大口缸排队领药。</p> <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至八十年代的部分老领导。</p> <p class="ql-block">1993年施工期间的海边迎海园照片。</p> <p class="ql-block">  从停产到拆除的这几年间,工厂成了艺术家们的天堂,本地参观的人群,文物专家,拍电视剧的剧组,业余摄影家,大学生做毕业作品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画家,自媒体工作者,研学的学生等都来到这里。40集辑毒卧底电视剧《深渊行者》,42集公安特警反恐电视剧《战警》等剧组曾多次在这里拍摄过外景。这里成了一些市民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艺术家们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今天</span>风雨80载的水泥厂,为了环保和滇池而悄悄消失在2020年的暮色中,她为了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而出现,也为可保护人们的生活环境而在炙热的年代涅槃。</p><p class="ql-block"> 那怕在她最后的时光里,只有少数人关注,但在晨光中,在晚霞里,她显得那掉好看! 为此有一群本土画家用他们的画笔记录下可她最后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一座服役了八十年的老工厂完成了历史使命,从抗战的胜利到昆明城市建设,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我们应该记住它的贡献,留住它恢弘的气势,以及工业发展的轨迹。人的记忆是短暂和有限的,而画家笔下的作品却是永恒的。</p><p class="ql-block"> ……云南水泥厂的初端是一个竣工于1940年12月14号的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半机械化立窑。以这个立窑为模板在中国全国曾经系统化的复制了超过2000个水泥厂,奠定了中国水泥生产工业基础。于中国的现代城市建设功不可没。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占地仅为250平方米的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半机械化立窑旁是一个后期出现的更为现代化的水泥厂。观赏水泥厂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水泥厂的三个生产单元,设备与装置虽然大高耸云天,却相联紧密得像一台机器。俨然是一个自动运行、结构开放的良性系统。而且新旧两个工厂并行而置,从视角上强烈的表达了对系统的批判与继承。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研究样本。从两个系统的比较之上,我们很易读取到良好的系统必须是可递进的,即系统的闭合性与结构的开放性,明确地表达了系统的当代与迭代关系。或许,也传达出了一个隐喻。这也是人类在面临人类社会这个系统巨大调整的时刻,中国深化改革结构性开放和自循环系统设计可以借鉴的系统性递进变化样本。也许这次写生最终将被定义为并非是一般性的怀旧,或者是简单表达情怀。</p><p class="ql-block"> <b>自上世纪初叶始从源于进口设备的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到滇越铁路到护国运动……昆明常常站在中国现代化的前端</b>。</p><p class="ql-block"> 情怀在此更应是一个动词。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系统的回归与探索,在此想起了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的那一脚。对两个曾经的工业生产系统的审视,颇有几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学意味。……</p> <p class="ql-block">  水边上开满三角梅,说的就是云南水泥厂生活区这一块失落地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水泥厂工人,现在的中年男人坐在湖边,沐浴在阳光下,守着太阳下在钓小鱼,风吹过记忆,耳边传来游人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水面下一米多深的鱼虾看得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 他沉浸在三角梅转瞬即逝的香味里,跟外地人聊远去的工作,现在的生活,微薄的住房公积金。说到童年,说到夏天一头扎进清凉的湖水,他才有笑容。</p> <p class="ql-block">  一个老人在家门囗晒鱼,鱼是上午刚从滇池里才捞上来的,曝晒加工腌成的咸鱼。他有的是时间,时间会把鱼肉变成真正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 那场纪念三八节活动的拨河比赛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我记得是在楼上的楼梯口当观众。再来找时候,我当年的站位置和那幢楼没有了,选手们已经退场近四十年,那是一九八四年。</p> <p class="ql-block">  无意中走进23年前,墙上1999年的锦旗还在挂着,获奖的人是那几个,当时你们大部分还是青年,现在你们在那里,怀念。</p> <p class="ql-block">海边的早晨(一)</p> <p class="ql-block"> 很早时门口坐的那位老人走了,屋也空了,一切好像曾经拥有过,一切仿佛又从来没有来过。</p><p class="ql-block"> 当老宅里的老人西游后,房子就只是一间闭置的房屋,一个念想,一个记忆,却不是一个家,一份亲情,一份寄托。</p><p class="ql-block"> 原计划拆除的房屋还没有实施拆除,门前的一棵生长了50年的大铵树就提前自然倒下了,幸运的是没有伤到路人。家已无烟火,当烟火成为记忆,一切将化为春泥。</p> <p class="ql-block">海边的早晨(二)</p> <p class="ql-block">滇池边观鸥</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21年2月11日(农历辛丑牛年正月初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上9点拍的一张照片,这是</span>水泥厂生活区最后一个春节的情景。当年工厂地标建筑,电影影幕架处,看电影的地方,水泥厂的CBD中心(转弯沙发),民间情报交流总站,路边社小道消息发布中心。</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住户大部分都搬走了。现在零星的几个人坐在这里,吹牛皮,晒太阳。早年坐在这里晒太阳的那群老人大部分已经西游了,作古多年了。我现在想坐在这里,想说些什么,也不知道说些什么。</p> <p class="ql-block"> 踏寻50年代前出现的光,它很温暖。那时没有宿舍及大树的遮挡,它好像存在过,又好像从来没有来过,存在于记忆,消失于光阴,一切如光闪过,沉淀于尘埃中。</p><p class="ql-block"> 一起来看水泥厂厂区的晨光吧,看清晨一缕阳光照在大凹的一片树上,泛着金色的光。运气好,天气好,有薄雾时还可以看到神奇的丁达尔光。</p><p class="ql-block"> 热闹繁荣的工厂土地已经又重新回归给了大自然,恢复了原来最原始的地貌。1939年10月前,这片土地大量种植着高梁和少量稻谷。</p><p class="ql-block"> 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p><p class="ql-block"> 今天想在磨盘山山脚边要恢复种植一小片高梁,才发现早已错过了季节。这时突然想到一个叫“轮回”的词。</p> <p class="ql-block"> 水泥厂人心目中的圣地磨盘山,也称阳观山,龙马头山,山脉从大凹起一直沿南北向偏西走向至滇池边的苹果园,这是山上最有名的磨盘,有人称唐僧帽。</p> <p class="ql-block">  一片寂寥,却有着独特萧条美感。杂草与机器融为一体,昔日的人行道变成曲径通幽,茂密错杂。与其说喜欢拍摄废墟,不如说喜欢废墟的生命力,看着兀自生长的植物与废弃人类遗迹完美共生……那种感觉特别奇妙。</p> <p class="ql-block">守望</p> <p class="ql-block">  在时光的遗迹中,感受岁月的斑驳,这里也曾繁华,也曾烟火,风吹散了这人间,带来种子,从此四季分明。</p> <p class="ql-block">远眺水泥厂</p> <p class="ql-block">滇池边的冬天</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天那么蓝,故乡的彩云下,有80多年历史的水泥立窑。</p><p class="ql-block"> 注目着故乡的云,感受着故乡的呼吸,那风是从滇池边吹过来的,那云是来自远方的祝福,一切都停留在此刻的时光中。</p> <p class="ql-block">  作为水泥厂原来的老员工,我们是工厂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奉献者,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老立窑,山脚小水泥路,老水塘,老塘埂,老柳树,特别关注这些照片人已经快是算老人了。</p> <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早上的滇池边。</p> <p class="ql-block">  BB机的年代,左边的商店就是连接世界的窗口,门前的小登子总是有人占着。后面的大楼门厅平台上经常有人在下棋,下雨的时候,卖菜的人就移动到这里。恍惚之间,一切已成为考古,人去楼空只落尘埃。</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公然还有一台<span style="font-size:18px;">IC电话机,</span>想找一张卡塞进去,但己经不可能找到了。想拨了自己的电话号码给自己听,才发觉电话机早已断电了。</p> <p class="ql-block">高原湖泊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磨盘山矿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工厂,两代人的青春热血,曾经火红的日子,曾经辉煌过,现在时光中落幕。</p> <p class="ql-block">  小灌木在80多米最高的预热器顶上挣扎着生长着,渴望第二年雨水来的时候它又要长高了。</p><p class="ql-block"> 被时光遗忘的机器。它们也有过青春,它们也曾意气风发,他们仿佛也会老去,静静在四季中锈去。</p> <p class="ql-block">  这些一下转不起来的机器,时间停留在2015年7月,我只是去打了个旽,回来时已是2020年了。</p> <p class="ql-block">  建筑物与主机设备完美地结合,参考着建筑物的框架线条,我就很快拍了这张最后情景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85年建成的电影放影房还在,电影放影窗口也在,松花江牌电影放影机刚搬走,放影员不知那里去了。最后那场电影的谢幕,已经是二十多年前了。</p><p class="ql-block"> 曾经,楼下面的排球场满是人,欢呼声,喝彩声,一个扣球,现场的人全知哓。现在只是空地,只有风声,寂静无声,唯有时光一直在心底。</p> <p class="ql-block">  政府和工厂签订协议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0年6月6日,原</span>工厂生产厂区和浑水塘矿山建筑和设备开始全面拆除,2020年12月31日下午14时,水泥厂最后1台标志性设备——日产1500吨熟料预热器框架及所属设备被拆倒下。2021年9月20日,最后剩余的厂区大门,办公楼及供电设施等全部拆完。</p> <p class="ql-block">  从2012年起开始,相隔8年后,2020年7月1月,政府又正式重新启动了海边生活区的搬迁工作,2020年11月30日,全部325户有证住户与西山区政府海口街道办事处签订完拆迁协议后,有住户开始搬迁。2021年3月15日,海边生活区住宅开始拆除,2021年6月20日,海边生活住宅及附属设施全部拆完。</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30日初步建成的滇池又一个湿地公园,昆明市市民目前又一个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水泥厂立窑</p><p class="ql-block"> 现省级文物保护区存有1台钢筒体立窑、2台钢筋混凝土筒体立窑建筑物群,操作平台,防雨徧厦及建厂早期的装桶房、成品房、烘棍室、配电房、山洞及当代的2幢空压机房等。立窑房屋顶房屋侧板旧物利用,全部使用抗战时期驻在昆明的美国空军飞虎队用过的汽油桶。保护区外发现部分民国时期的石质工厂土地界桩。现工厂及省市档案馆存有建厂初期的部分民国档案,是研究昆明现代工业史,中国水泥工业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这片建筑群在多名工厂有心人士的全力保护下,多次躲过了被拆除的命运。这里成了有乡愁情怀的老工友们的敬仰之地。</p><p class="ql-block"> 云南水泥厂立窑作为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于2008年8月被西山区文管所列为西山区文物保护建筑,2009年8月12日西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9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昆明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2月2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以水泥立窑为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项目。</p><p class="ql-block"> 云南水泥厂的建成,解决了云南省没有水泥工业的空白,其生产的水泥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及重要的民用工程,为抗日战争和战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的建成投产,结束了外国水泥输入云南,独霸市场的历史。是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发展民族工业的历史见证,体现中华民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2005年,原国家建材局王燕谋局长在《中国水泥发展史》一书中称:<b>昆明水泥厂(后改称云南水泥厂)的建设对中国水泥工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是中国普通立窑和土立窑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水泥史上采用国产设备建设立窑厂的里程碑。</b></p><p class="ql-block"> 从1940年1957年17年间,它是云南省唯一生产水泥的水泥厂。<b>它是抗战期间兴建的和建国时中国水泥年产量最大的立窑水泥厂</b>。它建设在抗战关健时期,于国难当头之际。说明在当时建设一个水泥厂的艰难。云南水泥厂立窑的建成还集中造就、培训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云南水泥厂立窑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半机械化立窑,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最早的一座半机械化的立窑。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水泥工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同时也为后辈提供学习和参考的基地。传承我国自主发展的技艺及优秀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未来的环滇池旅游圈不能只有大多数名不符实,千篇一律,人工制造痕迹较多的湿地公园,还应该有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文化公园,特别是近现代工业遗址公园。工业遗产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见证了人类巨大变革时期社会的日常生活,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与其他内容相比毫不逊色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昆明不缺文物,缺的是对文物的追溯,挖崛和保护的实际行动。2021年12月,有了最基本文物保护措施后的老立窑照片。现文物修膳工程方案,政府己审定批准,正准备实施进行抢救性保护修膳。修膳完成后再建设博物馆,尽快对民众开放,以扩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  现在工厂己经不在,那些曾经有着许许多多辉煌业绩和故事的厂房,车间和生活区己不复存在了,但至少在经历过的人们记忆深处,仍然铭刻着印迹。这样的记忆,是曾经的这一巨大群体的精神财富,即使再过多少年也不会清零,不会消失。</p><p class="ql-block"> 守住海泥历史,保存海泥记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昆明故事海泥篇,为海泥留史,为海泥留记,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p><p class="ql-block"> 有一群以志愿者自称的,原工厂第二代为主的老员工们,正配合政府全程参与立窑的保护工作。并主动抢救,挖崛,整理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老物件,为正在顺利进行的立窑抢救性修膳工作出谋化策,贡献力量。为准备建设云南水泥文化体验馆,发展特色工业文化,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协同互进,与海口本地的几个工业遗产项目一起打造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把“工业锈带”涂上“生活亮色”。使它成为滇池西岸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成为一个工业文化遗产和滇池生态保护相融合的成功范例。</p><p class="ql-block"> 目前大家正积极协助政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申报第六批国家工业文化遗产项目和</span>第九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一群失落的厂二代,这个厂是我们经常做梦回去的地方。我们幸运地经历过它的发展和辉煌时代,也亲目睹它的倒下。 </p><p class="ql-block"> 老员工说,来厂这么多年,根已扎在这里,还什么故乡不故乡的。我们特能理解老工友们对那个体制的选择,并不是对那个体制没有过反省,而因为他们很难背叛自己青春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我们很羡慕那些周围乡村的人,因为他们记忆里总有一个回昧无穷的故乡。他们可以把自已胆心丢失的某些东西,寄存在那个遥远的故乡。而我们曾经故乡被拆得干干净净了。</p><p class="ql-block"> 不管我们在哪里,这里始终是我们的故乡。贾嶂柯导演说过一句话:我不是怀旧,你消失的一遍,足以让我自豪一生。</p><p class="ql-block"> 最后想用一篇作者为佚名的《故乡结》来结束本文。</p><p class="ql-block"> 故乡</p><p class="ql-block"> 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故乡是我们年老了想回</p><p class="ql-block"> 可能也回不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故乡是清明的那炷香</p><p class="ql-block"> 是中秋的那轮月</p><p class="ql-block"> 是春运时那张车票</p><p class="ql-block"> 是不经意间流出的口音</p><p class="ql-block"> 而当我们终于山一程水一程</p><p class="ql-block"> 与故乡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 才发现故乡啊</p><p class="ql-block"> 是断了骨还连着筋的血脉</p><p class="ql-block"> 故乡是起点是终点</p><p class="ql-block"> 是即便永远回不去</p><p class="ql-block"> 也依然是故乡的</p><p class="ql-block"> 那个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