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精彩的人生 有趣的灵魂</p><p> 一一《杨苡百年回忆录》读后感</p><p><br></p><p> 《名人传记》独家披露的《杨苡百年回忆录》,已连载10期。自从2021年第4期(总第586期)开始刊出第一章"杨苡:自由自在的生活开始了",我便被这位百岁老人深情而丰富多彩的往事回忆所吸引,此后总是心心念念的期待着下一期的出版,每收到新的一期《名人传记》,我总会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急切地翻到"独家关注"这一栏,以期先睹为快。</p><p> 杨苡,原名杨静如,1919年出生于天津一大户人家,家境殷实。小学与中学都在天津中西女校度过,这是美国教会办的学校,讲课都用英文,这让杨苡得以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基础。</p><p> 在"很多事令我震动"一章中,杨苡回忆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参加学校的话剧(amateur)演出故事,演戏台词都是说英语,她演过圣母马利亚,扮过东方博士,还在1930届学姐们的毕业演出剧《皆大欢喜》(当时译为《如愿》)中扮演小仙女。她记得那次演出是在天津英租界的戈登堂(Gordon Hall),那是租界里最气派的建筑,许多学生家长都赶去看孩子们的演出。杨苡妈妈也来了,杨苡还记得妈妈为她整理身上戏服的细节。到高中的时候,她参演了李健吾创作的反战独幕剧《母亲的梦》,高中毕业时又排演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受当时"五四"爱国运动热潮的影响,学生们向校方提出了台词改用中文的要求并得到了批准,这番活动在杨苡幼小的的心灵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p><p> 杨苡的母亲喜欢看电影,所以她也得以大饱眼福,当时还是默片时代,但是好莱坞明星精彩的表演,还是令她兴奋不已。她最喜欢的明星是诺玛·希拉(Norma Shearer),她主演的《红楼春怨》,杨怡曾多次观看,激动之余,还用英文给希拉写信,与她讨论演艺问题,没料想后来居然收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回信和希拉亲笔签名的照片,这让杨苡兴奋莫名。</p><p> 1936年,杨苡16岁。这年由唐槐秋主持的中国旅行剧团到天津演出,杨苡才观看到了专业的话剧表演,看过《雷雨》一剧后,她写了一篇剧评寄给天津《庸报》,被登了出来,自此杨苡开始涉足写作。</p><p> 由于演戏和看剧的关系,杨苡与好些后来成为演艺圈大腕的人有了交往和联系,例如黄佐临、金润芝(丹尼)、唐若青、陶金、章曼苹等等,这使杨苡不但开阔了视野,也逐渐地了解到社会的复杂与多样性。</p><p> 在中西女校读书的十年,杨苡觉得很有意思,除了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事物以外,还有不少親切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学校有不少外籍教师,十分強调素质教育,似乎以培养优雅淑女为主要目标,有很多规矩,但总体氛围是宽松和谐的。音乐始终是主要课程,几乎每天都要唱歌,杨苡说,"在歌声中成长"这话对她而言绝非虚言,她学会的第一首儿歌是"小孩子到菜园去……",当然后来学的多是西洋歌曲和宗教歌曲,例如"渡死海歌"等圣经歌曲。教音乐的老师先后有吴太太(吴張波若),娄拜(白俄人),格莱姆斯(Curtis Grimes 美国人)。学会唱歌,当然是要表演的,在格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排演了大合唱《夏洛特的淑女》,並在大礼堂为师生们表演,一曲唱罢,掌声雷动。</p><p> 而教杨苡国文课的也有三位老师,王德修教《论语》,范绍韩教《党义》(不外乎三民主义之类),高玉爽教《新文学》,那当然教的都是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等新文学运动主将们的著作了。令杨苡印象深刻的是,1936年10月20日那天的课,高先生一进教室就是满脸严肃的表情,带着沉痛的声音说道:"同学们,鲁迅先生昨天去世了……"。杨苡和几位同学一听,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这表明那时候的杨苡已经受到了新文学运动的洗礼,开始树立起了进步正直的人生观。</p><p> 1937年,真是多事之秋,日本人占领了天津。杨苡刚从中西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升入天津南开大学,但还没报到,学校就为避战乱而南迁了,先在长沙与同样撤出沦陷区的北大、清华合併成立了"西南联大",后又迁往云南昆明办学。</p><p> 也是在这时候,杨怡开始了写诗的锻炼,但她投给天津"海风社"《诗讯月刊》的《可怜的秋香》一诗,竟被日本人解读为抗日之作,放出口风要抓她,为此她不得不于1938年7月份,与堂弟两人,以流亡学生的身份离开天津,远赴云南,准备入读西南联大。在"我一生中最轻松愉快的好时光"一章中,杨苡讲了她们离开天津到达昆明的一月之旅。她们先乘坐英国太古公司的"云南号"客轮从天津启程,经上海抵达香港,再换乘法国轮船航至越南海防,然后转乘火车经河内、开远、最后到达目的地一一云南昆明。虽然路途遥远,但初出家门的杨苡还是感到新鮮与好奇。尤其是在香港停留的那些天,杨苡姐弟住在父親的朋友卞伯眉家,除了目睹殖民地城市的光怪陆离之景象,在卞家作客也饶有趣味,杨苡清楚记得卞家父女吵嘴时女儿说的那句话:"You demand to much of me,I refuse",可见卞家待杨苡如同家人,有事也不避讳。</p><p> 抵达云南后,杨苡住在一个叫蒲草田的地方,起初一段日子是杨苡感到"最轻松愉快的"。因联大尚未开学,杨苡结识了一班好朋友,有漫画家蔡若虹,摄影家万籁鸣,导演陈铨,演员凤子、白杨,指挥家李抱忱,还遇见了老朋友章曼苹。杨苡整天与他们泡在一起,聊天、逛街、吃馆子、看剧,日子过得随性而又惬意。后来,杨苡从蒲草田搬到了青云街居住,这里真是名人荟萃,邻居中有郑颖孙、杨振声、沈从文、朱自清还有女侠施剑翘等等,整天浸润在这样的文艺之海里,耳濡目染,加上杨苡本身就有极高的文艺天赋,以致后来杨苡得以成为文化名人,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p><p> 1938年10月,西南联大在日军飞机的大轰炸中开学了,扬苡读的是外文系,但也听些别的课,在这座中国最高学府里,杨苡认识了许多大师级的人物(老师),有陈梦家、朱自清、刘文典、闻一多、吴宓、叶公超、钱钟书等等,他们的教学各有特点,性格作派不尽想同,但是受教于此,杨苡深感获益匪浅。让扬苡印象深刻的是吴宓先生,上课点名时,叫到了金丽珠的名字,他居然眼睛直直地盯着金的脸,口中喃喃自语:"Beautiful!Beautiful!"弄得同学们哄堂大笑。</p><p> 在联大,杨苡和一些同学成了亲密的朋友,其中有阵樨、金丽珠、王树藏(萧乾夫人)、陈蕴珍(即萧珊,巴金夫人)。有一次,杨苡和金丽珠到同学胡素静(龙云的大儿媳)家去玩,吃好晚饭,又跳了舞,天已黑了,恰巧胡家的小车不在,只好让那位同在胡家作客的矮个子朋友叫了两辆黄包车代送,车到半路天已大黑,路不好走,又是下雨,车夫死活不愿再拉,无奈之下只好在矮个子朋友家里暂住一晚,如此一来竟造成"夜不归宿"事件,在学校引起很大反响,还被校监斥责一番。</p><p> 也是在联大,杨苡收获了爱情。赵瑞蕻(1915一一1999年)是长她的学长,整天追着她不放,不管是听课还是吃饭,都跟在一旁,一来二去两人就谈起了恋爱,并于1940年尚未毕业就结婚了,此后两人相濡以沫,互相抚持,恩爱一生,且都成为中国翻译界的巨擘人物,杨苡翻译的《呼啸山庄》及赵瑞蕻翻译的《红与黑》都是我早年读过最引人入胜的外国名著之一。</p><p> 令我感动的还有杨苡与巴金兄弟的交往和友谊。在"我记忆中的大李先生"一章中,杨苡谈到还在中西女校时,她就读了巴金的《家》一书,深为主人公觉慧的不凡际遇所振动,比照自身家庭,小杨苡感到徬徨与懵懂,于是她给作者写信,倾诉自己的苦闷与向往。巴金親切地给她回信予以劝导,此后俩人书信不断,友谊与日俱增,成为一生的挚友。文革期间,杨苡因为保存有巴金(时被诬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动文人)的信件,而被造反派揪斗,竟受一掌之辱,但是杨苡从来没有为此而对与巴金的友谊有过丝毫的后悔之意。</p><p> 巴金除了与她通信外,还把她介绍给自己的哥哥李尧林(巴金原名李尧棠)相识,那时候尧林正在天津南开中学教英文,恰与杨苡同在一城。与李尧林(大李)结识后,杨苡的日子丰富了许多,周围的人都认为她和李已交往到谈恋爱的程度,但是扬苡自认她们只是好朋友的关系而已,可惜的是,在杨苡去云南后,虽然俩人还有通信,但再也没能谋面,而李尧林后来居然英年早逝,这让杨苡感到十分悲痛与惋惜。</p><p> 杨苡自觉"生逢其时",因为她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如火如荼时期,而中国近代史上新文化运动也是风起云涌,群雄辈出,精英代新,而杨苡有幸与这些标杆大师级的人物相识相知,怎能不发"无愧此生"之感呢!至于思想性格方面,杨苡自嘲是"颠三倒四"派,即不走极端,既不极左也不极右,接物待人从不先贴标签,凡事就事论事,谨守公正客观之心,正因心胸开阔,乐观处世,所以她的朋友很多,我想这种豁达开朗的性格也是她寿至人瑞的原因之一吧。</p><p> 在阅读这部回忆录的时候,我深为杨苡老人強大的记忆力所叹服,人们常说"往事如烟,随风而逝",但在这位百岁老人脑海里,那些八、九十年前的往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细枝末节,並末消逝无影,而是常忆常新,如在眼前,这是吾等凡愚之辈永远无法企及的。</p><p> 此外,这部回忆录的写作也相当有特色,真要感谢南京大学的余斌教授,他以口语化的笔调,忠实而又精练地把杨苡的口述凝练成文,当我们欣赏这部回忆录的时候,就如同坐在杨苡老人身边,听她把精彩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是那么的亲切风趣而又生动感人。</p><p> 虽然,这部回忆录还在连载中,更多精彩篇章尚末披露,但仅仅前面这些章节已让我感慨不已,滿腹观感不吐不快,同时也急切地期待着捧读2022年的《名人传记》,尤其是"独家关注"栏目。</p><p> 最后,衷心祝愿杨苡先生,永远幸福快乐,吉祥安康。</p><p> </p><p> (此文刊于《名人传记》2022年第2期,发表时有删节)</p><p><br></p> <p>2021年第4期《名人传记》封面</p> <p>杨苡和同学梁爱敌在天津租界里的合影</p> <p>杨苡与赵瑞蕻</p> <p>李尧林</p> <p>巴金(右)与两位兄长的合影</p> <p>百岁老人杨苡近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