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怀念绿皮火车》原创:延 梅——献给我们这一代——

高原的风(延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绿皮火车呼啸穿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穿过山林,穿过村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车上坐着孤独的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去寻找曾经的青春之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绿皮火车开进隧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蓦然一切回到从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遥远的往事让我泪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好像看见年轻的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你身边坐着年轻的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国家一级作词作曲,音乐人克明创作的一首朴实语言,抒情旋律的歌曲,词、曲平实而营造意境。是一种倾诉,像久违的故友娓娓道来;是一种情怀,像重逢的故友情侣喃喃细语。让我情不自禁地满含热泪想起五十多年前乘坐北京开往西安又调转到富平的一列普通绿皮火车上,那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人生起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怀着懵懂、浮躁、狂热、向往,怀着一种追求、理想、离开的情怀,自由飞翔背起行囊出发,浪迹天涯的快感。当二哥紧紧拉着我的手淹没在北京站,那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海如潮,震耳欲聋的场面后,让我热血沸腾。我没有让父母送,不想看到母亲伤心的眼泪和父亲迷惘疑惑的眼神,耳边听着二哥一遍遍的嘱咐和叮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元月18日上午十点钟一声长鸣……列车准时启程,慢慢滑行。站台上呼叫声、哭喊声、叮嘱声此起彼伏,拥挤的人群挥动着手臂像潮水一般跟着列车狂奔。我将头伸向窗外,哥哥拉着我的手一边跑一边哭:“一定保护好自己,让父母放心,啊……”突然,我感觉离开亲人,离开故乡的无奈,泪水夺眶而出。列车逐渐开始加速,望着哥哥的身影变得很小,很小,直到模糊的看不见。那撕心裂肺的一幕深深扎根在心灵深处,几十年从不敢轻易触摸,碰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列车承载着我们这群少男靓女“轰隆隆、轰隆隆……”奔驰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车厢里慢慢打破沉闷、伤感的一幕,开始无拘无束地低低私语,甚至兴高采烈地说笑。看着同伴们那一脸的幼稚、兴奋,我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将视线移向窗外。平川、河流、丘陵和冬季枯黄、凄冷、寂寞的大地融进了单纯无邪,憨态可掬的思绪里。这是我第一次离开亲人乘坐长途火车来到遥远的地方,忍不住想起父母满含泪花和全家人难舍难分的表情。前方的路在何方?对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青少年而言无法预测和想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傍晚,列车一头钻进起伏的大山里穿行。在昏暗的视线中时隐时现地看到面前莽原千里如此的苍凉、荒芜,我的心悬挂在半空中,有些伤感和叹息。夜幕降临了,我久久不能入眠,看着周围的同学、发小互相拥挤,卷曲着疲惫的身体昏昏欲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天蒙蒙亮,我迷迷糊糊地拉开窗帘,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漫天皆白,银装素裹,冰天雪地的华山山脉,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从脸颊上滚落下来。身旁的同学看到我如此的伤心、沮丧,流着泪互相安慰。这时车厢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发出低低的哭泣声……列车已缓缓驶进西安火车站,窗外欢迎的队伍,热闹的场面和悬挂的大幅标语:“热烈欢迎从首都来的北京知青”、“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无心欣赏,只是麻木地透过玻璃窗呆呆地向外张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不一会儿,列车调转车头向富平方向驶去,上午九时多列车停在了不太像车站简易的地方下了车。指挥我们的领队说:“大家排好队,准备上开往宜川、黄龙县的军用卡车,从这里去插队落户的地方路程近一百多公里。站台聚集了一千多名学生,拿着随身的行李,在凛冽的寒风中圆睁着疑惑、迷惘的眼神,打量着周围一片渺茫。忽然,绿皮火车从我们身边呼啸远去,人群中不知道是谁?撕人心肺地呐喊“妈妈……”队伍里出现了小小骚动后又平静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爬上了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解放牌军用卡车,上面没有帐篷。七、八个女生连同每个人的行李装得满满的,我们靠在车槽最前方,互相紧紧拥抱在一起取暖。寒风夹杂着飘落的雪花,个个瑟瑟发抖,浑身冻的说不出一句话,又冷心又疼。我平生没有坐过卡车,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不停地颠簸,我因晕车而呕吐不止,豆大冰冷的汗珠从额头冒了出来变成了冰块。伙伴们围拢在我的身旁,脱下他们的大衣裹在我身上,流着泪不停地劝说:“坚持,不要伤心,到了地方就好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在半坡路上为我们知青设立了一个临时接待点。几间土坯房从偌大的窗口冲出一股股热浪,厨房里为我们准备的白水煮萝卜和两样面的蒸馍,我胃不舒服而滴水未进。休息了片刻又回到了车上,好心的司机师傅看着我脸色蜡黄难受的样子,在同学们的劝说下主动让我坐在驾驶室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驾驶仓里很暖和,司机师傅递过来几片饼干宽慰地说:“你一天都没有吃东西,快把苦胆都吐出来了,这样会伤胃的,咀嚼几片饼干会好一些,向远处看不要总想着呕吐的事……”我擦去玻璃窗一层蒙蒙的水雾和凝结成密密麻麻的冰柱,凝视着窗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黄土高原那雄浑壮阔,千沟万壑,一望无际。整个都是粉妆玉彻银白色的世界,松树枝叶和荒草都凝聚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那么纯洁、晶莹。雪花是高原上的迎春花,不知何时已经停了。突然,天边一道红光倾泻而射,大地迅速蒸腾着一股股暖流。冬日的阳光,虽然少了些夏天的骄横,却多了一份格外的热情;虽然少了些夏日的肆无忌惮,却多了一份含蓄如水般的宁静。穿过破雾的暖阳透过玻璃,柔柔泼洒在身上,我顿时感到浑身轻松了许多。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在阳光西下时终于抵达插队的公社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各生产队的老乡早早就牵着小毛驴,推着平板车在公社大院等候。我们这群初出茅庐的学生从车上爬下来,踏在雪地里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同老乡一起将沉重的行李搬在简易的车上,跟着老乡默默地,圆睁着惊疑的眼神打量着寂静、封闭的周围,行走在荒凉的山路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五华里的土路,来到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村里大人孩子用异样的眼睛看着这群从遥远北京来的“大孩子”,我们用漠然、惊讶的神态盯着这群衣衫褴褛,冻得缩着肩膀守候在窑洞门口的乡亲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望着黑洞洞的土窑洞和墙角上那盏忽明忽暗的小煤油灯,我不敢迈进窑里而惆然若失,心灰意冷,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村里一位大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稀饭和一个冒着热气,松软的蒸馍放在我的手里,嘴里不停地说:“娃,趁热快吃,你们这群碎娃离开爹娘,这么冷的天,真的栖楻……”当时我听不懂她们的方言。喝了一口米汤浑身立刻有一股暖流,流遍全身,强忍的热泪滚落而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身旁的孩子们始终盯着我手里的东西不愿离去,这时村刘队长一声“吆喝”声,将他们驱赶到大院门外。那一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几十年挥之不去。</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2015年7月29日我返回插队的小山村</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从此,我们这群乳臭未尽的年轻人同当地百姓一样苦苦地挣扎在贫困线上。带着一腔热情、希望、无奈,带着苦闷、悲伤、思念,靠着稚嫩的双肩担负起沉重的生活,在这片古朴厚重的黄土地上,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正体会到脱胎换骨的锻炼,体会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农民的艰辛和不易。第一年我们的口粮是由国家配给,那个时候正在长身体,劳动强度大又不会计划安排,一年的粮食大半年就已用尽。我们只能紧衣缩食,挖野菜,摘野桃、山杏来充饥,挨过漫长的饥饿时期。那时国家物质匮乏,苏联逼债,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刚刚过去不久。国家正处在贫困、拮据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我们硬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困苦的边缘一步步挺了过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年底我收到了劳动果实17.5元,那时一个工只有几分钱。有的知青却分不到钱,反而还欠生产队几元、十几元,拿着这点钱回家的路费都不够,只好写信向父母索求。几天后家里寄来了路费,我和同学付秀兰,杨素华从公社启程到县城,又乘车到富平,汽车爬了两天的山路,大概400多公里,终于到了火车站。当绿皮火车停在了站台,我们忍不住奔向它而泪流满面,坐在拥挤的车厢里满含泪花又破涕而笑,那记忆犹新的一刻,难以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次日,上午七时多列车安全抵达北京,望着窗外那熟悉红墙黄瓦的古建筑,开阔的街道,熙熙攘攘的胡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正月十五过后我们又依依不舍地踏上了返乡的路程,经过一年风雨的洗礼,我们似乎成熟了许多。在纯朴的陕北小山村慢慢认识了善良、憨厚的陕北人,他们用金子般的小米,用绣满风沙的羊皮袄,用苍凉幽远的信天游,给了我们亲人般的呵护。我们之间凝聚了纯真的友谊和情感,也真正了解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为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付出了巨大的贡献。用沉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和豁达的心胸,用鲜红的乳汁哺育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强大的基础。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培养和滋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给我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时俱进引领中国发展的新潮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1年元月23日我和三位插友一起回家过年,为了省钱我们天不亮坐车爬了一天的山路。晚上就宿在韩城一所公家开的“浴池”,第二天挤上开往黄河禹门口的卡车,过了吊桥又坐卡车经过一路的颠簸到了山西侯马火车站。必须赶上下午六点多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火车站已经是六点十分,急忙凑钱购买车票,这时才发现四个人掏尽了口袋还差4元,大家急得团团转没有一点办法,一起出门必须一起返回。淑英说:“先买3张票一起上车,查票时再想办法逃票……”小清急忙大声地讲:那可不行,去年因为一个同学逃票半路上被轰下了车,不得已扒了一列拉煤车才回到了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眼看着火车就要到站了,大家急得直跺脚。突然,我灵机一动大喊:“有了,我去买票,一起上车”。大家瞪着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一起坐车?”我回答:“是啊!上了车我再详细地告诉你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时候列车一声长鸣缓缓驶进了车站,我们你推我拉地上了车,找到了位置并与其他客人换位坐在了一起。大家急不可待地异口同声说:“怎么回事?”我不紧不慢地说:“我的祖籍是山西,有一个堂兄在阳泉市税务局任职,我的票就买到那里下车后找兄长解决回京的路费。他是我伯父的孩子,他还有一个哥哥在广东省委工作,家中没有女孩。在我刚出生不久,伯父伯母与我的父母商量将我过继给他家,我在他家热炕上睡了三个月,那时堂兄放了学扔下书包就围着我,逗我开心,后来母亲后悔了又将我抱了回去。我慢慢长大了,哥哥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一有空闲就背着我走街串巷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六岁时我随父母迁入北京,那时兄长参加了工作,并亲自送我们上了火车还拉着我的手有些不舍。十几年没有见到兄长,后来他大学毕业也经常去北京开会、出差,我们没有机会见面,可他心里一直牵挂着我,这次路过我想去拜见兄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你如何开口解决回京的路费”,我淡然一笑“不要担心会有办法的……”其实,当时的我心里也没有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晚上十点多列车停在了阳泉站,同学们拉着我的手,目送我下了车。出了站口,我一个人走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既紧张又胆怯,在路人的指引下我走进了离火车站不远的旅社,手里捏着仅有的四角钱。在询问后才知道住一晚需要三角钱,旅社一楼是饭店,看到墙上标价一碗面五分钱。我庆幸自己很幸运,肚子早就饿的发慌,掏出唯一的一角钱递给了服务员要了两碗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饿的太久,看着面却没有了胃口,挑起面条怎么也吃不进去。抬头看见离我不远的地方坐着母女俩人,一直盯着我的另一碗面,看样子也是太饿了,看到那个小女孩的眼睛心里燃起了怜悯之心。招手试意让她们端过去,那位母亲嘴里不停地说:“谢谢!你真是个好人……”。忽然,围上几个人伸手向我讨要,我立刻警觉有些慌张,放下碗筷急速离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我背着提包步行2公里来到哥哥的工作单位,他们告诉我延局长去太古开会去了。我茫然不知所措,后来是好心的同事领我去了家里。嫂子见到我高兴地说:“你哥一再嘱咐我,你在陕北插队每次坐绿皮火车都要经过咱们这里,总有一天会来的……”嫂子忙着给我做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午,我正在翻看着哥哥的藏书,一个英俊、帅气的年轻人推门进来。我们对视了一下,哥哥拉着我的手唤着我的乳名高兴地说:“十几年没有见面了,小妹长这么高了,一身黄军装亭亭玉立,明眸丽质,哥总算见到了你。”哥嫂的热情一下拉近了我们的距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哥哥家住了两天,他们一直陪着我。25日我鼓足了勇气:“哥,我想父母了,想回家……”。哥打断了我的话“过完年再回去好吗?”我还是坚持要回去,哥接着说“好吧,你决定了,一会儿出去给你买些东西,明天送你上车。”我涨红了脸,话到嘴边有些语无伦次。哥嫂似乎看出了什么,这时哥哥从上衣兜掏出一叠钱递给我“这是30元回北京给自己买些急需的物品……”我感到非常惊讶,长这么大也没见过这么多钱,有些不好意思。最后是哥哥强行装在我的兜里并嘱咐我“咱们祖上是官宦人家,书香门第,一定多读书,不要虚度光阴,无论今后做什么工作要有所作为……”我点了点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吃过晚饭,停留了片刻,哥嫂拿着东西送我赶晚九时的特快列车,哥哥安顿好后与列车长寒暄了几句。拍着我的肩膀说:“记住,以后路过这里就回来多住一段时间……”我不由得鼻子一酸,眼眶里含满了泪水。列车在寒风中缓缓前行,望着灯光下哥嫂修长的身影,还站在那里向我招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列车大概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列车长抱着一床被子和一条毛毯放在我的面前说:“车上后半夜很冷,旁边是列车员你放心地休息,你还不知道吧,你哥哥是我的大学同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列车像脱缰的野马在黑夜中奔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车厢里只有几位乘客。突然才醒悟:今晚是除夕,知道哥哥为何一再挽留我过了年再走。我拉开半个窗帘望着星伴月的夜空,慢慢将我的思绪带回到26年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是1995年初夏,哥哥率领一行人前往美国学习经济管理,因劳累无法行走。经诊断已是骨癌晚期,只好中途返回国内送往北京301医院后又转入天津肿瘤医院,半年后经多方抢救而英年早逝,得知哥不幸病逝我痛不欲生。几年后,我往返山西了解他的生平,工作业绩,多次获奖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用了一年时间整理资料,创作出30多万字完成了一部《生命的乐章》一书,纪念我的这位兄长,这是后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7日清晨,列车抵达北京丰台站,我又乘54路返回家中,父母看到我安全回来,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我详细给他们讲述路上发生的一切,并告诉他们:今后在我人生路上会遇到许多艰辛和磨难,你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放心吧,我会解决的。这时母亲笑着擦干了眼泪,父亲红红的眼圈流露着欣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绿皮火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一头牵挂着故乡,跟着父母的脚步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一头记挂着异乡,握着亲人温暖的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承载着故乡和异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承载着美好和希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昨天的绿皮火车,是我生命的时光列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天安门广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牵引着我难以回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陕北高原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牵引着我难离山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离开农村来到延安,那时回家乘长途汽车到西安,再坐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八十年代中期为让老区尽快从封闭、落后、贫困中,从战争废墟中,从十年浩劫中一步步走出来。大胆改革,尽快脱贫致富是我们知青的愿望,我和同事开始筹划、运作,征得北京市委的答复后,向地委汇报并起草文件,向中央领导汇报延安的实际情况,1984年10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振兴延安经济汇报会”。请求中央和各部委在政策、资金、资源开发、利税给予倾斜、援助、优惠、扶持,在国家调整国民经济,压缩基建项目而停建十二年后的西延铁路决定继续修建,被省委定为“天”字一号工程,经过多次与国家计委、铁道部、省委和各部门的沟通、协助,终于在1985年5月批示恢复建设。于1992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九十八周年之际,全线贯通。从此一条振兴延安老区的经济大动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家门口就可乘火车经西安—郑州—石家庄到北京的特快列车。2005年7月1日开行z43/44次列车,从延安—太原—石家庄—北京的客车,途径三省一市的重点列车,还被铁道部评为“红旗列车”的荣誉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六、七十年代旧的列车笨重、行速慢,是利用燃煤蒸汽锅炉机车为动力运行。车身大都是硬座车厢,顶部装有老式电扇,车尾有一节特殊的车厢——守车。里面有两排木制座椅,是值乘运行车长放置工作、生活用品和休息的地方,一部老式手提信号灯和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信号旗,是显示发车、减速、通过、停车等信号。八十年代中被内燃机车所替代,以柴油输出牵行机械性能的电力转动和液力转动为运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高铁用的是“动力组”,有动力分散型和动力集中型两种,在不同车厢放置许多牵引的电机,用传输——变压——传输来实现全自动化运行,由电脑自动控制。驾驶员只需监控电脑运行状态并观察前方路况就可以保证安全。车头是流线型的红、蓝、银灰色,车身是绿黄、绿白、红白相间,非常霸气、漂亮、便捷、快、稳、舒适的“和谐号”,在高速铁路上像一条条巨龙奔驰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几十年后,我依然怀念曾经的绿皮火车,它勾起我对以往的回忆和激情燃烧岁月中的自己。那种时代感,慢节奏,窗外各色的风景让我留恋往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一声声轰鸣穿透长空的鸣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一列列风驰电掣般的飞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一团团冲天喷发白色的蒸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始终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忘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亲爱的绿皮火车“呜……呜,哐当,哐当;轰隆……轰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2年2月1日(新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i> 现在圣地延安在腾飞中 </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