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大年,家乡情意浓

老树 朝阳

<p class="ql-block">春节过年,在我的记忆中,还是昔日家乡的情意深厚。我阔别家乡五十多年,因工作忙等种种原因,几乎没有回老家过年,但家乡过年的记忆难以忘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小的时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经济条件很差,但春节的气氛比现在浓。每年都心心念念的昐着过年,那记忆总是挥之不去,那时的儿歌我记了几十年都忘不了:“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拉拉拉拉二十三,二十三饸子摊,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轧糜黍,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炖猪肉,三十晚上坐一宿,吃了饺子扭一扭”。从腊月初八到二月二龙抬头,这年才算过完。</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年三十中午,家家蒸包子,包子出锅先不能吃,全家的男人不分老幼,要端上包子先到自家墓地祭祖,回家再吃饭。</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在华北大平原,一个普通的村庄,全村除几户外姓人家,全都姓王,叫王权村。族谱记载,始祖王清是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徙来这里的。育有三子,王龙、王虎、王豹,全村经600多年繁衍已有几百户人家。每到年三十晚上,长几米、宽十几米的大大的手绘族谱挂上墙,全村王姓族人都去祭拜,寻根问祖,不忘亲情。</p><p class="ql-block">初一早晨吃完饺子,就开始了大拜年。没出五服的子孙们男女分别集聚一起,走村串户,给长辈们叩拜,祝福、道安,一户不落。一年光景,都在一起劳动、生活,人与人之间难免闹点儿矛盾,磕磕碰碰,结下梁子,春节这一串拜,“相逢一笑泯恩仇”,全部化解,重归于好,很有意义。</p><p class="ql-block">立春的那天早上,每家都有打春的仪式,祈福来年风调雨顺。</p><p class="ql-block">到初五这天,又是家家包饺子过“破五”,迎财神。</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闹花灯,又掀起一个过节的高潮,白天,各村都组织表演队伍,敲锣打鼓,鞭炮齐鸣,走高跷,跑旱船,大街小巷,人山人海,走几步就停下来,表演一场。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一直热闹到晚上。晚上更是热闹非凡,满大街都点起了灯火,一种用蓖麻籽油做成的灯火,放在地上点上就可以烧几个小时,一片片灯火,加上每个孩子都有一盏纸糊的灯笼,村里的大鼓大镲敲个不停,那真叫是“今夜无眠”。</p><p class="ql-block">过完二月二,这年算过完了。大人孩子都慢慢收心,大人们准备春耕生产,孩子们准备上学读书。</p><p class="ql-block">这么多年,经历了“文革”和变革,禁止放鞭炮,禁止大拜年,禁止搞灯会,一些传统的过年习俗已经不在,“爆竹声中一岁除”,变成了“不声不响又一年”。春节这个经过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习俗,有些东西一经革除,就会中断,成了岁月无痕的日子。尽管自1983年有了春晚,但还是感到过年的味道淡了很多,缺少了过节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2022、2、4 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