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哥的美篇

龙哥

<h3><strong>点击上方↑【柳涧听鹂】关注,精彩更多!</strong><br></br></h3></br><h3>大年初一照例是睡懒觉,出门遛弯已是艳阳高照了。踏着皑皑的雪,踩出咯吱咯吱的响。却看不到往年满地的爆竹屑,闻不到久违的火药香,听不到邻里的拜年话,也没了往年的锣鼓响儿。和平日没啥两样。喜庆,欢乐,热闹的年味儿都跑哪儿去啦?</h3></br><h3> <h3>记得以前过年不是这样啊!年三十晚上鞭炮齐鸣,礼花满天 ;大年初一的开门炮家家早早就起来恐怕拉在别人家后头。</h3></br><h3>在我们老家,吃过早饭,家家户户就开始串门拜年了,踩着一地的炮仗纸屑,大人小孩从曾祖、祖父、到叔伯按着辈份大小一家一家挨着拜。各家各户也早早地摆好了香烟,瓜子,水果糖。快晌午时小孩子兜里鼓鼓囊囊地塞满了战利品, 贴身衣服口袋还藏着毛儿八七的压岁钱。 大人们尽到了礼数,也尝遍了百家烟,美滋滋地回家吃那顿异乎寻常的丰盛午饭。这,才叫过年。</h3></br> <h3>七十年前我五岁,在老家过年。许多事都不记得了,但清楚的记得那时候的炖肉比现在的香,那会儿我家放的炮仗用小筐装。过了大年初一,奶奶给我穿上新衣服新棉鞋,把她的宝贝大孙子鼓捣利整了就带我去庄里的广场看大戏去了,也是我自打出生以来第一次看戏。我老家的村子挺大,估摸也得有一千多户。庄里有自己的评剧班子,家伙什儿,服装,行头一应俱全,演员都是本村资深的评剧票友。</h3></br><h3>每年过了年初二大戏就开锣了。先在本村里演几天,召得十里八村的人像赶集一样蜂拥而至。然后就被离得远的村子请去演了,一正月不闲着,类似现在的走穴一样。有的家还把亲戚召呼来住着看戏。还清楚记得我家隔壁的一个没出五伏的姑父还是个小有名气的角儿。那时候也不懂什么老生、小生的,在台上总是看着别人都围着他转。穿一身华丽的戏服,戴着有两根野鸡翎的帽子在台上摆摆活活地显得非常威武,唱得也好,嗓门儿挺豁亮,常常博得台下一阵阵喝彩声。</h3></br><h3> <h3>五岁的孩子哪有耐性看戏啊!再说也看不懂啥是啥。看了一会儿就跑着玩儿去了。玩儿了一会儿就玩够了,就央各奶奶回家。奶奶就盼着一年看这一回戏呢,哪儿舍得回去,就给我买了几块五颜六色的橘子瓣儿糖,说你再玩儿一会儿去,等奶奶看完这一出就回家。我接过糖块儿就颠儿颠儿地跑了。钻到后台看了会儿演员们卸妆、化妆的,又觉得没啥意思了。回来又央格奶奶走,奶奶就领着我买了一串糖葫芦,看着那鲜红的大山楂果上沾满了亮晶晶的糖,舍不得一口一个的吞下去,慢慢地嗦拉着,等把糖索拉干净了才一点点的把一串红果吃完了,那出戏也就差不多演完了。从那以后就天天让奶奶带我看戏去,其实就是为了解馋去了。</h3></br><h3> <h3>那简单、热闹的年味儿,那幸福、快乐的童年,还有我那慈爱的奶奶,今晚你们能来我梦里吗?好想你们啊!</h3></br><h3>2022年正月初二</h3></br><h3> <h3><strong>作者:</strong>白俊龙,退休高级教师,74岁,河北唐山人。喜欢运动,旅游,偶尔写点短小文字。</h3></br><h3> <h3><strong>朗</strong><strong>诵</strong><strong>者:</strong>马丽,习惯于在凛冽的冬天找寻春的暖意,习惯于在苍茫的大地上承接甘霖。一个痴迷于文字与声音魅惑的朗读者,一个愿意把暖春,甘霖与各位同道共享的猎美者。</h3></br><h3>2021年曾获中国作家协会“颂百年,心向党”诵读活动“最美朗读人”奖;2021年北京市“百年初心 经典永诵”朗诵大赛获集体组二等奖;2021年东城区诵读大赛获集体组一等奖。</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XICwQ6cNLqCcNcQlqNzM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