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2月至1980年12月,我在民航首都机场餐厅当兵。今天的人听来,咋在餐厅当兵?因为那个时代,整个民航系统归空军代管,不招工,新的劳动力以征兵的方式补充。<br> 那时,许多人没见过飞机尤其是大型民航飞机,看飞机宛如今天的旅游项目。首都机场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港,国内航班、国际航班最多,大型飞机自然就多。那时全民航系统大约5万人,光首都机场就有1万人,可见其分量之重。<br> 首都机场不但大型飞机多,还有一项经常有重要的活动——迎送外国元首欢迎仪式。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的礼宾制度规定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3000至4000名群众在机场举行盛大欢迎仪式。那是很多人难得见到的场面。<br> 机场餐厅是一号候机楼的组成部分,一楼是国内旅客餐厅,二楼是国际旅客餐厅。餐厅北边的窗外就是客机坪,站在二楼餐厅的北面窗台前朝外观看,客机坪一览无余。每逢有我国迎送外国元首的活动时,常有就餐的旅客到窗台前观望,但总会遭到餐厅工作人员的阻拦。虽看得清楚,却不是随便就能看的。<br> 我们第一次看国宾迎送仪式还没分到餐厅,还是新兵连的新兵。在新兵连训练后大约一个月左右快过春节的一天晚上,新兵连的领导领着这我们到了餐厅,让我们看看中央首长迎接外宾。我们一群穿着鼓鼓囊囊棉军装戴着棉军帽的新兵在温暖如春的餐厅里,与穿着清爽利索的服务员相比,显得傻乎乎的。 望窗外,虽是晚上,机场客机坪却亮如白昼。<br> 这时,客机坪上已经布置好了欢迎的场面。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排在最前面,接着是军乐队,之后是穿着鲜艳衣裳的欢迎群众排成了“胡同”夹道。(当年新闻报道中常常表述为“身着节日盛装的首都群众”,就此我曾经对“节日盛装”这个词认真琢磨过,啥节日穿这样的衣裳?过年也没见过。)过了一会儿,军乐队开始演奏乐曲,欢迎的群众开始舞动鲜花,一声接一声地高喊:热烈欢迎。<br> 一会儿,一架外国标识的飞机轰鸣着由滑行道缓缓驶进客机坪。舷梯车急速开了过去,对准机舱门慢慢升起了舷梯,<br><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个新兵战友眼尖惊呼:邓小平!瞬间,新兵连的排长刘桂欣低声呵斥:不要大声说话。我们看得很清楚,几位中央领导人站在舷梯下,中间是邓小平,个子矮,很好认。我光顾看高喊“热烈欢迎”口号的群众场面了,都没注意到这些领导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原来只是在报纸的欢迎场面的照片中看到这些中央领导人,现在就在眼前,我们这些“新兵蛋子”免不了有些激动。小时候觉得穿黄大衣操着一口湖南口音威严的公社武装部胡部长,就是大官。当兵之前在邢台市电杆厂做临时工,梳着大背头、挺着肚子的丁厂长在我眼中就是高干。忽而那么多的国家级大人物进入眼帘……</h3> <font color="#ed2308">首都机场一号楼正面,右侧的裙楼是当时的餐厅。</font> <font color="#ed2308">当年的候机大厅。</font> <div><font color="#ed2308">候机楼左侧矗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字下建筑就是我们瞩望国宾欢迎仪式的餐厅。</font></div><font color="#ed2308">当年没有摆渡车,旅客从候机楼出来,步行老远,蹬舷梯上飞机。</font> 首都机场餐厅二楼国际旅客餐厅,硕大的窗户观望客机坪一览无余。那天晚上,一堆新兵就趴在窗台上看欢迎仪式。 <br> <br> 可惜,自己记性太差,这第一次看迎接外国元首的场面只是粗线条地记着,只记得有邓小平,迎接的是非洲哪个国家的元首?1975年的哪一天?都记住不住了。这竟成了我一个“心病”。人都说,第一次的事难忘,而这件是我十八岁时的见闻,按说该牢牢地记得,可这件事的细节“五要素”被我弄得丢三落四记不全了。我想,可能是后来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把第一次的印象给冲淡了。<br> 1978年春节过后,在青海铁道兵部队某师部当秘书的高中同学申方存回家探家,返回部队途中绕道来了北京,专门到机场来看我。恰逢那两天,有一外国元首访华,在机场举行欢迎仪式。我让方存同学在机场二楼餐厅“饱了个眼福”。那天,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等国家领导人到机场迎接外宾。方存很激动。多年过去了方存对这一天来的是哪个国家元首?名字叫啥?中国方面的领导人都是谁?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对我说,这件事还成了他们部队的一个“事件”。他回到青海部队难以抑制激动心情,到处与战友们显摆,还向师首长炫耀:“见到了华主席。”师长、政委顿觉这是件大事:我们都没见过华主席,你竟然见了华主席!你为什么要看?你凭什么资格要看?你怎么能看?于是就让他写起了检查,方存对我说,他写了一遍又一遍怎么也过不了关,尤其是“凭什么资格”这条检查不深刻。也许这是他一生中的唯一,方存记得清。可我多年间对第一次看“欢迎场面”却模模糊糊记不准了,实是懊恼。关键是问过几个战友,他们也记不很清。或许是后来见得多了,见怪不怪了?<br> 多年来,我一直在想,怎么能复原这段记忆呢?<br> 不久前,在微信上看到有朋友转发的《人民日报》资料库电子报,就想在人民日报上应该能查到,因为外国元首访华晚上到京并不多见。果然查到:“新华社北京电1975年1月31日(腊月二十)晚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埃里克·尤斯塔斯·威廉斯博士应我国政府的邀请,前来进行工作访问,今天晚上乘飞机到达北京。”<br> 报道中记载:到机场迎接的我国领导人除了邓小平外,还有倪志福、阿佩·阿旺晋美,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姬鹏飞,外交部副部长王海荣、石油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唐克、财政部副部长江东平。<br> 这才把我几十年来模糊的记忆片段,总算连缀起来。<br> 观看“国宾欢迎场面”没几天,我们新兵连的经历就结束了,我被分到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运输服务大队三中队——即首都机场餐厅。虽然这工作不顺心,但可经常看“场面”,也算一种安慰。窗外的客机坪上不时还有盛大的欢迎仪式,看到过当时许多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机场迎送外宾。可惜,没见过周总理,因为1975年周总理已经病重,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工作的是邓小平。<br> 每逢国宾迎送活动,从机场到城里几十里实行全部戒严,从东直门外到首都机场当时就是野外,通往首都机场的公路的两边岔道都是很窄的乡间公路。每个路口都有两人把守,一位是警察,一位是身穿蓝色中山装便衣的卫戍区战士。有几次,我到城里拉粮,回来遇到戒严,粮车被引导到大道旁的乡间小道上滞留。不过,可能是这种事是常态化了,每回戒严时间不长。车队过往,就戒严,车队一过,就解封。<br> 由于每次要来数千欢迎群众,首都机场客机坪西侧还建了一座像大礼堂一样的“群众休息厅”,但除了偶尔我们看电影,看演出,没听说那一回“欢迎群众”到那里休息?<br> 那两年这种场面常有,一开始看稀罕,看的多了,就没新鲜感了,窗外再怎么热闹,也不再伏窗台“傻”看了。<br> 大概1979年后,据说中央规定,不再组织群众到机场迎送外宾了。1980年又进一步改革,只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欢迎仪式了。这种荡漾着欢呼声的大型欢迎场面还就真的看不到了。<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