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烟花记忆”

阿敏

<p class="ql-block">小时候,过年最重要的年货就是过年时燃放的烟花爆竹。</p><p class="ql-block">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放烟花爆竹的历史,飘荡在唐诗宋词的韵律里,也回荡在儿时浓浓的年味中。</p><p class="ql-block">年三十就开始放鞭炮了。午饭和晚饭前,做为总厨的父亲一声吩咐,可以放鞭炮了。我和哥哥马上取出早已分放好的鞭炮。鞭炮在老家也叫火鞭,把一定数目的炮仗编在一起,炮仗的规格有大有小,大的装药量多,响声大,威武,但危险性也大,点着以后放鞭炮的人会有被纷飞的炮竹碎屑炸伤的危险,特别是眼睛容易受伤。有经验的燃放者会扭过身去,保护自己的眼睛。怕声的,还会提前把一只耳朵塞上棉花,以减少对耳膜的刺激,另一只耳朵不塞,为的是听鞭炮燃放时的原声,都塞住,声音闷闷的,少了过年放鞭炮的刺激。</p><p class="ql-block">这两次的放鞭只是序幕,一般放个500响或200响的,既实惠,也和初一早上时的燃放有所区别。鞭炮声告诉先人、街坊,年开始了,家里开始吃年饭了。</p><p class="ql-block">年三十的夜晚,也就是初夕夜,迎新年的氛围最浓。母亲会吩咐姐姐烧很多热水,每个人都净身洗脚。早已做好的新衣服、新袜子、新帽子、新围巾,依次发到每个人手中。明天就可以穿新衣了,每个孩子的喜悦都挂在了脸上。</p><p class="ql-block">母亲说,初夕夜要守岁,守的时间越长,寿命就越长。</p><p class="ql-block">为了让守夜变得有滋有味,父亲特别安排一些活计让大家共同来做。净身后,先是祭祖,摆上红蜡烛,摆上蒸好的花馍,燃上三柱香,给祖上先辈磕头,祈福祖上福荫的庇护。接着炒花生瓜子,把已备好的细石子炒热,然后放入花生瓜子,细石子和花生瓜子翻滚在一起,花生瓜子的外壳均匀地受热,这样炒,不会让花生、瓜子炒煳。</p><p class="ql-block">姐姐、小妹忙于炒花生、瓜子。我和哥哥则把明早要放的烟花爆竹拿出来检查一下,看是否有受潮的现象。那时候雪下的特别多,冬天里会有好几场雪,一冬天都是湿冷湿冷的,稍不小心,鞭炮和烟花会受潮。有邻居家的鞭炮有潮气,放在煤火台烘烤,不小心竟燃着了,噼噼啪啪,一阵喧嚣。哥哥去打探,才知事情原委。</p><p class="ql-block">要放烟花了,我招呼着家里人都出来一起看,手持式的,点着后一个个火球在天空炸开,形成五彩的图案。</p><p class="ql-block">中午断续飘来的雪愈发大了,母亲说,瑞雪兆丰年,这雪有灵性,下的是好年景。</p><p class="ql-block">放完烟花,我和哥哥都想早起后燃放自己家的长鞭炮。</p><p class="ql-block">哥说你怎么放,我说用竹竿挑着或是挂在晾衣架上,哥说那怎么行,太死板了,他说要满院子转着放。用手拿着,点着后,围着院子里转,走那儿响那儿,驱邪迎新。这任务我不可能承担,放鞭炮的任务理所当然被哥抢去。哥安慰我说,弟你来点火燃引线,这个任务光荣,要胆大心细。</p><p class="ql-block">看到鞭炮的引线不长,哥怕炸着我,特意解开引线,去掉七八个炮竹,用它们的引线把整个鞭炮的引线接长。哥的细心,减轻了我心中不能亲自燃放的遗憾。</p><p class="ql-block">男孩子在初一早上要去邻居家抢拾炮竹,必须抢在五点前就起床,那时天还很暗,睡觉前早还要检查好手电筒,以备照明用。</p><p class="ql-block">夜深人静,远处已出来断续的鞭炮声,那是有人家在抢头挂鞭炮了。父亲说,好了,守夜任务都完成的很好,可以睡觉了。</p><p class="ql-block">我和哥哥一整夜都没怎么合眼,在鞭炮声渐渐密集时,我俩匆匆穿上新衣,拿上手电筒,追逐着燃放鞭炮的声音,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忙在不同的邻居家里,在地上捡拾着掉落下来未能爆开的炮竹。主人家都极其友好,奔跑着的孩子们带来的是吉祥、喜气,还有过年特有的那份热闹。</p><p class="ql-block">年初一一整天,我和一群同龄的孩子们,衣兜裤兜塞得鼓鼓的,都是有引线或没引线的炮竹,手中一根香燃着,随手一扬,空中就是一个炸响,那份喜悦和潇洒属于记忆中的童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