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0届春晚,伴随我们成长,仿佛从最初那个需要仰望的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年老色衰,沦落到今天,XXX主持说已经和A股、男足呈三足鼎立。</p><p class="ql-block">虽然乏善可陈,其实还是有亮点,复活了两大传世名画,重现了宋元风韵、江山秀色,穿越时空,惊艳了四方。</p><p class="ql-block">云鬟高耸,衣衫飘飘,舞姿刚柔,水波流转,最近刷屏的《只此青绿》正是脱胎于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古代十大传世名画排名第六,大家熟知的《清明上河图》排名第七。天才少年王希孟,“少有异相,聪颖博学,善诗文,通音律,工书画,十岁时就被招致内府侍驾”。少年即展露才华,获宋徽宗亲授技艺,以十八岁的生猛、锐气,仅历时半年就创作出了《千里江山图》这一封神之作,惊才绝艳。然鹅,令人唏嘘的是,不久,少年又献画《千里饿殍图》,想以此直谏皇帝,结果龙颜大怒,被宋徽宗赐死,20岁即英年早逝,好似一颗绚烂的流星。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说的就是王希孟这种一路开挂、酣畅淋漓的人生。而天才还没成长起来就早早夭折了,令人扼腕。</p><p class="ql-block">《忆江南》则生动再现了《富春山居图》,渔樵耕读,人在画中,吟咏山间、泛舟江上,将宋朝的美学、潇洒超脱的文人精神动态复活了。与出道即巅峰的王希孟不同,是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浏览黄公望的生平和他的作品,除了深深折服于他的画作,还有他的满腹才华以及历尽重重波折后的那份洒脱。比较两位的画作和人生,确实是人生如画。《千里江山图》色彩绚丽,千山万壑,峰高江阔。《富春山居图》创作时黄公望已经73岁,历时7-8年完成,创作快完成时,已八十多岁高龄。所以画风萧散古淡,不激不厉,恬淡自然,一派天真;俯仰向背,浓淡繁疏,虚实枯润,无不恰到好处。(具体画作的布局、技法、细节没法谈啊,我不是搞这行的)</p><p class="ql-block">时间回溯,黄公望生于南宋度宗咸淳五年己巳(1269)年,原名陆坚,平江府常熟县城内子游巷(黄公望的籍贯,有多个版本,作为苏州北方人,我当然觉得他应该是常熟人),幼年父母双亡,家庭贫困,十岁左右过继给黄公,黄公90多岁,膝下无子,”望子久矣“,平白无故得一子,喜出望外。因此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早年饱读诗书,正要求取功名,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突然改朝换代,废除了科举制度。元大德三年(1299),30岁,开始学画,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黄公望做了个小官,奈何造化弄人,随后又被诬入狱,遭受了第二次打击。出狱后参加了全真派,和张三丰成了朋友,隐居在常熟小山头(今虞山西麓)。</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文人,一旦入仕无望,便转身投奔山林,陶渊明宁可全家饿肚子,也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苏东坡也这么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怒之下,愤而炒了皇上、官家的鱿鱼,虽然透着一股酸葡萄味,但最终快意了人生,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黄公望也是如此,50岁后,他长期在松江、苏州、常熟一带浪迹山川。“在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直至物我两忘。从此,庙堂少了一位高官,江湖,多了一位大痴学人。时代风云、人生际遇、江南山水完美融为一体,眼中风光,胸中丘壑,宣泄而出,化为腕底云烟,发于笔端,终于不朽。</p><p class="ql-block">冥冥中似有天意,和黄公望的人生相似,他的杰作《富春山居图》也是历尽坎坷,600多年来数易其主。后来被烧成两段,后人分别名之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现《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图》藏于浙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王希孟的人生不可复制,黄公望的人生尚可模仿一二。缘因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绝</p><p class="ql-block">大多数人的心里都会有黄公望的影子。总结人的一生,要走过三场,从少年时学这学那考这考那的战场,到中年时演讲、酒桌...的秀场,再到老年时挥洒真性情的道场。难免失落、无奈、厌倦、愤怒、甚至绝望。。。</p><p class="ql-block">但即使坠落,也要为了更高的飞翔!</p><p class="ql-block">壬寅,立春,有感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