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古代孩子们玩耍“掂钱”游戏<div><br> 人有时候也真是奇怪,你说眼前的事情,有时候还是丢三落四,一时三刻的事情有时候就想不起来了,但童年的记忆,五六十年的往事,却是记忆犹新,难以忘怀。<br> 其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童年,那时候虽然贫穷,物质匮乏,真正是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那个时候的孩子们真正是无拘无束,是无比自由快乐的,充满了天真,浪漫,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br> 而那时候的过年,虽然物质生活是不能和现在相比较的,但是却是有一些东西是现在孩子们没有经历过的。<br> 那就是那个年代孩子们的“赌博”。 <br> 说道赌博,那是一种人人痛恨,而又人人眷恋的一种精神鸦片。它令人贪婪,使人奸诈,引得人人痛恨,可是它又象一个魔鬼装成的绝色美女一样,吸引着人们欲罢不能,每每跃跃欲试一试身手,而每每是一败涂地,人财两空。好像是;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br> 但今天我讲述的“赌博”不是上述赌博,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孩子们玩耍过的“赌博”。<br> 其实,那时候孩子们玩耍的“赌博”,也可以说是游戏。你比如,打玻璃蛋,惯铁蛋,打瓦,打阎王魁瓦,打枣核等。都是赌输赢的。</div><div> 但是,赢什么哩!笔者的纪实自传体长篇回忆录《草根春秋》中已有介绍,就是赢“眼头”,“大馒头”等,这些都是非物质东西。再就有赢洋片,赢三尖,赢纸叠下的宝等。有的朋友说了,你这个根本不是什么赌博,都是一些孩子们玩的游戏。算不得赌博。你别着急,下面我给你慢慢道来。<br> 下面讲述的赌博,其实,也不是什么打麻将,推牌九,丢骰子(我们当地叫,色儿),抹纸牌,压宝等这一类赌博,而是;“掂钱儿”, 何为“掂钱儿”。<br></div> 网络图片 清代铜钱 顺治时期的铜钱一个个又大又厚,在十个皇帝时期是质量最好,重量最重的<div><br> “掂钱儿”是一种赌输赢的游戏。那时许多人家都有清代的铜钱,做毽子、刮痧都用它,如今这些铜钱已成为古币收藏家的宝贝了。在那时,“当十”、“当百”的大铜钱,游戏中是不使用的,只用普通大小的一般铜钱,比如清朝时候的壅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光绪通宝等。顺治通宝,康熙通宝比较大,一般我们孩子们也不用它。<br> “掂钱儿”就是孩子们拿那个铜钱,作为一种“赌博”的工具和游戏。而那个时候玩耍的大部分是清朝时期的铜钱,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明朝永乐、弘治、万历、正德、嘉靖、天启年间的铜钱。</div><div> 说道铜钱,特别是清朝的铜钱,不由得想将清朝的铜钱再说几句。</div><div> 我们那时候玩的铜钱,大部分是清代的铜钱。从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什么皇帝时期的都有。但是,从那时候玩掂钱儿铜钱的大小,质量,数量上也能够看出一些清朝从强盛到衰败的端倪。 顺治时期的铜钱一个个又大又厚,在十个皇帝时期是质量最好,重量最重的,但是数量不多。证明了顺治在位时间短,清朝刚刚立国,一个是国库充裕,再一个是清朝刚立国,皇宫后宫皇妃还不是十分庞大,皇家开支也还不大,还有一个是清朝刚进关建立政权想得民心,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顺治钱币是又大又厚,质量重量,清代第一。</div><div> 到了康熙前期,那个时期的铜钱还是不错的,虽然没有顺治钱大,但是也还是可以。到了雍正年间铜钱的体积,重量就不如康熙朝了。铸成了铜四铅六的成色了。而且字的笔画也不好看了。数量也不是很多。到了乾隆朝,乾隆帝为了做十全好人,收拢民心,也为了让外国仰慕向化大清王朝(那个时期,日本,琉球,爪哇,等周边国家对乾隆币也是非常仰慕)。所以,在乾隆朝刚开始时候,铜钱的重量,质量都还不错,成色达到了铜六铅四,虽然没有顺治朝,康熙朝的质量大成色好,可是也还不错,笔画也好看,也是金明瓦靓(这个,我们那时候掂钱,就能够看得出来,好的铜钱,分量重,笔画清楚,好看,金明瓦靓)。到了乾隆后期,重量质量也都是下降了。但是数量是最多的。我们那时候掂钱就能感觉到,乾隆钱币是最多的。我们那时候十个铜钱里面就有四五个是乾隆朝的铜钱。 到了嘉庆朝以后就更是一朝不如一朝了。到了道光朝。还有了铁治钱,钱币是铁的。最后到了宣统时期铜钱更是小的可怜。我们那个时候都称宣统铜钱是宣统娃娃。</div><div> 而且还有一种更次的铜钱,我们叫皮钱,又小又薄,更是小的可怜。好像十个皮钱也没有一个顺治钱大,重。那可能是山寨,假币了吧!</div><div> 从清代铜钱钱币的演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整个清朝的强盛,中期,衰败各个时期的国运和国库当时景象。但凡国泰民安,太平盛世,国运昌盛,铜钱的成色就好,分量就重,到了国家衰败,民不聊生,烽烟四起的时候,往往铜钱制作的又小又次。这也是我从掂钱中观察钱币的一些感慨,联想。这是题外话,还是回到咱们“掂钱儿”上来吧!<br> “掂钱儿”其实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刚刚开始时候,我们是赢洋片,纸叠下的宝一类,后来,逐步开始赢铜钱,就是那个古钱币,再后来,就是赢真正的钱了,人民币。不过我们那时候孩子们就是一次输赢一分钱,一场游戏玩下来,顶多就是一两毛钱的输赢。<br> “ 掂钱儿”如何玩耍,听在下慢慢道来;先找一块半头砖,最好是半新不旧的,将半头砖一个平面打擦干净,最好拿那个铜钱,在半头砖中间,来回磨擦几下,将转的平面更加平滑。然后,由一方,也就是所谓庄家吧,将一枚铜钱,挑选厚一点的铜钱,因为厚一些的铜钱分量重,不容易砸起来。作为“母子儿”也有叫“老子儿”的。正面,也就是有乾隆通宝,咸丰通宝,光绪通宝等字样的朝上,满文朝下(通常,我们也将有汉字也就是有乾隆通宝等字样的正面称为“八子”,将有满文的背面称为“母”),放到半头砖中间,然后将作为“母子儿”的铜钱在砖的中间平面上再摩擦几下放好。有的孩子们还要用力摁一下,好像摁一下吧就不容易被砸起来似的。<br> 再下来由另一方,也就是掂的一方,也是挑选一个合适的铜钱作为“子弹”,站起来,弯下腰,以咱们端酒盅的姿势,用大拇指和食指托着挑选下的“子弹”,有汉字的正面朝上,闭着一只眼,瞄准着下面半头砖上的庄家的“母子儿”铜钱的边缘,上下颠悠几下,然后,憋足劲儿,向下面的“母子儿”狠狠砸将下去。如果你将庄家的“母子儿”砸翻过来,成了满文在上,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母”,这就是庄家输了。掂的一方赢了。庄家就得给你一枚铜钱。反过来,攻的一方,你没有将庄家的“母子儿”砸的翻过身来,而还是正面朝上,这不算输赢。下来就轮到你做庄家,另一方掂你了。也就是,他拿他的“子弹”砸你的“母子儿”了。如此,循环往复。<br> 在掂钱的过程中,孩子们状态也是五花八门,花样百出。有的孩子们,慢性子吧!,他将那个作为“子弹”的铜钱托在大拇指食指上,颠下来,颠上去,往返几次以后,才将手上托着的铜钱高高的举过头顶,瞄准下面半头砖上的铜钱,慢慢的砸了下来。你还别说,有时候,他这个慢悠悠的动作还很有效,往往一砸一个赢。而有的孩子们,就是另一种掂法了。首先,他也是将铜钱托起来,上下颠悠几下之后,用全身的力气将铜钱狠狠的砸下,而且眼睛,口,手,腿,脚全都用上;闭上一只眼,瞄准下面的“母子儿”铜钱;双手同时用力一拍大腿两侧,双脚同时一起跳起来;“嗨”的一声大叫,向下面的母子儿砸去。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没有将人家的“母子儿”砸起来。<br> 而且有的孩子们,人小鬼大心眼多。在挑选母子儿的过程中,管中窥豹就可见一斑。他挑母子儿的时候,专挑那个宣统朝的铜钱,因为宣统朝的铜钱体积最小。我们掂钱那个时候,称之为宣统娃娃。而且,挑选下以后,还要将挑选下的“母子儿”,找石头,最好是那个红沙石头。将铜钱有汉字的正面的边缘全部磨掉,形成为半秃形状的, 有满文背面也就是我们称之为“母”的那一面是平的。而且,那个半头砖经过多少次铜钱摩擦以后,成了一个凹槽了,那个作为“母子儿”的宣统娃娃铜钱放到凹槽里,往往不容易被砸翻身。<br> 而且还有更加匪夷所思的是;有的孩子们也是人小鬼大心眼多。那时候,我们中午往往就都回家吃饭去了,但他不回去,到了没有人的时候,他就到掂钱的地方(我们那时候掂钱往往是在一个地方),将放“母子儿”铜钱的半头砖拿开。然后,再把砖头下面的土挖掉,将当天预定要玩的洋片,或者三尖,宝一类的东西适当埋到里面,压上土,再把砖头按照原来的样子摆好。下午,孩子们再来玩的时候,他就当庄家,当庄家可以下注。下注时候,将下的注放到砖头下面。你比如,你下十个宝,你赢了,对方就得给你十个宝。以此类推。反之,你输了,你就得将砖头下压下的宝给对方拿去。因为他作弊,所以玩耍的时候他下注,但如果他输了,就将砖头下面土上面的宝给人家拿去。但如果他赢了,他就将砖头下面土里面埋下的一块拿出来,让人家多赔。你看,这不是人小鬼大心眼多吗!<br> 而且小伙伴们掂钱时候,虽然不是赢真正的钱,但也是全神贯注,一本正经。你比如,有时候在掂钱的时候,往往砖头上的“母子儿”虽然被砸起来了,但是它没有翻过身来,而是在砖头上滴溜溜的转圈儿,有时候它会转很长时间,你看吧!这个时候,掂的一方,就会双手用力拍着大腿,跳着双脚叫着“母,母,母”,而庄家,也就是下注的那一个,也往往是双手拍着大腿,跳着双脚,声嘶力竭的叫着;“八子,八子,八子”互相叫着,跳着,闹着。真正应了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诗词里面的一句话,“少年不识愁滋味。”<br></div> 网络图片 那时候孩子们经常玩耍的一种游戏“丢神神锅,也叫升神官”。<div><br> 那时候,我们孩子们还经常玩耍一种也是“赌博”游戏的东西,我们土语叫丢神神锅,也叫升神官,神神锅是大约见方四十公分左右的白纸上,木刻印刷十二生肖,八仙人,老寿星,仙童,南天门,仙鹤,扫门童,刘海戏金蟾,珊瑚,双钱,双鱼,蜘蛛,如意,元宝,百宝箱,地门等图案,由外到内由三个方圈,一个圆圈组成。</div><div> 最里面圆圈,也就是天宫内由老寿星和仙鹤以及南天门组成。<br> 最外圈,也就是开始由地门开始,随后是十二生肖,八仙,元宝,如意,仙鹤,等等,最后终点就是圆圈里面,也就是天宫里南天门,仙鹤,老寿星。整个神神锅玩耍的意思是,从开始的地门里走出来的十二生肖动物,八仙诸神,以及蜘蛛,如意,元宝,等器物,经过丢点计算,经历长途跋涉,艰难险阻,上上下下,进进退退,最后进到了圆圈,也就是天宫里成为老寿星,就为胜利。</div><div> 但是,进了圆圈,也就是天宫里,你要是手气背,丢的点数不好,丢的点数正好落在南天门和仙鹤上,就又退回到凡间下界的地门,仙鹤上,还得从头再来。<br> 玩耍的时候,用三颗骰子(我们当地叫色子)丢点,最小三点,最大十八点,按照游戏规则,谁先进了最后园圈成为老寿星谁就赢了。</div><div> 现在大体上还记得那个神神锅的口诀;一门门,二姑姑,三牛牛,四老虎,五锥锥,六兔脑,七青龙,八臭蛇,九开马,十羊羊,十一穷猴,十二金鸡,十三挂角,十四才狗,十五猛猪,十六倒回兔,十七倒回牛,十八倒回臭蛇。</div><div> 如果手气背丢下十六至十八点,那就都是臭点,都要往回倒。如果手气好,丢下十三点,那就是最好的点数了,人们谓之于;十三挂角,然后再丢一个十三点,那就更是胜利在望了,人们谓之于两十三辉煌,这样第三轮就可以成功进入天宫达到最后的胜利了。 <br> 而还有一种玩耍办法:玩耍的时候可以用一颗骰子,也可以用两颗或者三颗骰子,可以两个人玩耍,也可以三四个人玩耍。具体玩耍方法是,按照玩耍人定下的次序,首先由第一人开始丢骰子,按照丢下的点数,将一个硬币或者其他器物放到丢下的点数上作为凭证,下来以此类推,也是那个人率先到了圆圈里的老寿星位置上就是胜利。<br></div> 网络图片 另一个版本的升官图,又叫彩选格、选官图。<br> 而还有一些版本的升官图,又叫彩选格、选官图。据考证,升官图起源于汉代,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孔家坡出土的汉简《日书》很可能是“升官图”的雏形。<br> 唐宋时期升官图又叫骰子选格,《南部新书》载:“李郃出贺州,人言不熟台阁,故著骰子选格。”李郃是唐代的状元,他为了让人们能够对朝廷机构更加熟悉,所以发明了骰子选格这一游戏,后来流传到明代即定名为“升官图”。如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写道:“唐李郃有骰子选格,宋刘蒙叟、杨亿等有彩选格,即今升官图也。”<br> 升官图游戏的道具包括图谱、骰子、棋子和筹码。图谱根据各朝代的官制制定,如清代的图谱为三层螺旋形,由外圈的白丁一直到内阁衙门的太保、太师、太傅组成。骰子包括六面骰子和四字陀螺两种。陀螺上印有“德才功赃”四字,如用六面骰子,则用数字代替。玩的时候丢出“德”、“才”、“功”,则按图上的说明前进,即升官;掷出“赃”,则要原地不动或后退,即降职。谁先到达太傅位置并荣归即为胜利,可赢得他人的筹码。由此可以看出,升官图的玩法与现在的飞行棋、“大富翁”等桌游比较接近。<br> 升官图游戏在清代曾相当流行,并演变成多种形式,如红楼梦升官图、水浒人物升官图、二十四孝升官图、三侠剑升官图、升仙图等。清末的《春明采风志》记载北京地区办年货时,“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可见升官图是过年时老北京必买的儿童玩具之一。到了现代,这种“升官图”游戏就逐渐销声匿迹了。<div> 在清代,“升官图”是守岁时必玩的游戏。据《海云堂随记》载:“丙申(1896年)正月十三日。年除日、正月十五、三月十五,口上商家循例至天后庙上香称‘耍春’。口上商民玩叶戏、扑老鸡、掷升官图、打满地锦者,在在皆是。”<br> 以上那些个“赌博”游戏,大部分是过年时候玩耍的比较多,大人小孩都喜欢玩耍,每次输赢一二分钱,虽然简单,输赢钱不多,但是也非常有趣有意思。人们往往玩耍的不亦乐乎,忘乎所以。<div> 这真是天真烂漫孩子心,童心未泯情浓浓!怀念孩童“赌博”形,记忆犹新难忘情。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