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以及贴对联的顺序

英子

<p class="ql-block">对联的起源:</p><p class="ql-block">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最早起源于桃符,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为了去除厉鬼,将神荼(shu一声)、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到了明代,随着对对子的习俗开始盛行,对联一词便出现。</p> <p class="ql-block">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做春联,办丧事挂的叫做挽联,办喜事挂的叫做庆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p> <p class="ql-block">对联的贴法:</p><p class="ql-block">(1):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贴上联,左手方向为下,贴下联。</p><p class="ql-block">(2):按声调分,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三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一二声。</p><p class="ql-block">(3):按因果分,先因后果。</p><p class="ql-block">(4):按时间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p><p class="ql-block">(5):按空间范围分,小在前,大在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