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常会感觉活的很累,因为要思考太多的事情,有太多令人不满的事情会让你发怒,太多的误会去澄清,太多细节想去查证......日复一日,蝇营狗苟,许多烦忧挂在心头。</p><p class="ql-block">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努力填平,以至发展为自己的优势,否极泰来,迈向人生更高成就。</p><p class="ql-block">一、才不足则多谋</p><p class="ql-block">我们遇事经常费煞思量,难以决断。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我们才学不足的表现。才学积累到一定程度,完全可以借力前人的经验,在前人智慧中迅速找到解决方法,当断即断,不受其乱。</p><p class="ql-block">现代社会虽然发达,可是人们的忙碌程度并没有降低。许多人觉得自己脑力不够,不足以应付面对的问题。一旦有时间闲适下来,则由于懒惰的原因,要么只顾着吃喝玩乐,要么只顾着睡大觉。完全不懂得增长自己的学识,遇事就忙乱慌张。</p><p class="ql-block">《菜根谭》中有言:“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只有在空闲时多读书,努力精进,方可补充脑力,遇事沉着应对。</p><p class="ql-block">二、识不足则多虑</p><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曾对这句话如此解释道:“见识不足、难以决断就会思虑过度、担忧狐疑、没有安全感。”</p><p class="ql-block">见识,是在自身才学和经验上发展起来的品质,代表人的眼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多虑,指的是对未来的担忧,不知道前路如何。如果见识足够,就会知道未来不过是现在的延续,专心过好当下生活,一切疑虑都可以消除。</p><p class="ql-block">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多思多虑、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给我们的,而是自己见识浅薄、见解偏颇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充实自己,开阔眼界。最好的方法,如前人所说,读经长学问,读史长见识,多读史书,借鉴祖先五千年的智慧经验,遇到事情自然心开意解,知道如何应对处理,不用担心忧虑。</p><p class="ql-block">三、威不足则多怒</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人们发怒,是因为感觉到别人不尊重他。他需要采取极端的手段,引起别人的注意。这就是威信不足的表现。可是这样的发怒,更加暴露出自己德行的欠缺。</p><p class="ql-block">厚德载物,威望都是从德行而来,道德的力量可以摄服一切大众。而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表现出的,必定是谦虚恭敬和平易近人,哪里会用愤怒去招众人的怨恨呢?</p><p class="ql-block">现实中,越是没资格、没实力发脾气的人,脾气越是大得惊人。杜月笙说过:“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说的就是此类人。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受到了挫折,就容易产生愤怒,愤怒又导致人充满了攻击性。</p><p class="ql-block">没有实力的人,当然更容易在现实中受挫。</p><p class="ql-block">所有没有实力却又无甚大智慧的凡夫俗子,他们过着满是伤痕的人生,只能坐看自己怒意炽盛。他们再没有别的本事让人敬重,这样的怒火更像是在痛恨自己的无能。</p><p class="ql-block">可没人在意他们的脾气,反而让他们徒然收获了羞辱和嘲笑。然后怒火反噬内心,那便是自怨自艾、自伤自怜。当他们真正拥抱了实力,那时,却已无发怒的必要了。</p><p class="ql-block">当一个人受到的尊敬发自他人的真心,他修炼出包容的涵养来,还奇怪吗?</p><p class="ql-block">四、信不足则多言</p><p class="ql-block">《易经》有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有思想修养的人,语言简洁,不乱发议论;而性情浮躁的人,滔滔不绝,却言之无物。吉利之君子,要树立威望,慎言才吉利,吉人才慎言。</p><p class="ql-block">五、勇不足则多劳</p><p class="ql-block">兢兢业业、劳心劳力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有干劲,但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勇气。没有勇气的人,做事畏缩,拖泥带水,只能被事情所劳,注定平庸一生。何谓真正的勇气?凭借内心持守的一份真气,一鼓作气而成事,毕其功于一役,事半而功倍。</p><p class="ql-block">岁月无痕,人生苦短。与其广种薄收式地平庸生活,不如集中精力、鼓起勇气,做好一件事而成就伟大。</p><p class="ql-block">优秀与平凡者的差异,就在于优秀者往往能够一鼓作气,以优势精力做好一件事,而平凡者以平均精力做许多的事,结果什么事都做不好。</p><p class="ql-block">古人言“惟精惟一”,就是要告诫我们要把心思镇定下来,专精于一事。这当然是很难做的。然而越优秀的人,偏偏越会鼓起勇气,征服难做的事。</p><p class="ql-block">专心做好一件事,面包就会来,荣誉也会来,该给你的礼物命运一样都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专心做好一件事如规划自己的一生,即使失败,也应无憾。</p><p class="ql-block">六、明不足则多察</p><p class="ql-block">做事的时候,往往有很多细节,看的我们眼花缭乱。而这就是“明不足”的表现。“明”指的是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古人说: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教养与尊贵,全体现在细节处:</p><p class="ql-block">1:把你说的“不对”统统改成“对”。不要轻易否定他人,肯定对方的观点,再给出不同的见解。</p><p class="ql-block">2:你可以偶尔和朋友开个玩笑,但绝不可拿他喜欢的东西开玩笑。</p><p class="ql-block">3:初次见面,一定要努力记住别人的名字。很多人说自己记不住别人的名字,其实你不是记不住,而是不在意。</p><p class="ql-block">4:你再愤怒,也不能说真正伤害对方自尊的话。越熟悉的人,反而越了解对方的死穴,但不要因为熟悉而伤害别人。</p><p class="ql-block">5:看破,但不点破,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发现对方说错话或者说谎,不要当面拆穿。</p><p class="ql-block">即便是那个最终上了断头台的路易十六王后,不经意间踩到了刽子手的脚,也会下意识地说一声“对不起”,如此难得的尊贵,虽说将生命输给了历史,却将尊贵留给了千秋后世。</p><p class="ql-block">七、理不足则多辩</p><p class="ql-block">“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掌握大道之理的人,不需多做辩驳,时间会证明他们的正确。他们只需默默耕耘,等待收获成果的一天,惊艳众人。而本身无理之人,没有底线原则,多巧言令色,其实只不过是遮掩自己空虚的实质。</p><p class="ql-block">盲目地张扬自己的本事,亮出全部的看家本事,正如技穷的黔驴,让真正具有本事的老虎一口吃掉。这些人往往私心杂念太重,名利思想太浓,如果事业不成,就可能会身败名裂。</p><p class="ql-block">而有的人却选择韬光养晦,不让自己的锋芒太露,自己的学识与能力不到,更不会轻易追求自己器量之上的名利,而是默默养深积厚,让每一次的成功都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八、情不足则多仪</p><p class="ql-block">“仪”就是礼仪,礼仪是用来规范人际关系的,越是陌生的人越需要以礼仪对待。</p><p class="ql-block">感情深厚的两人,大可以坦诚相见。王维在《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用真心待人者,才可以享受与人争席的快乐。</p><p class="ql-block">孔子云:礼者,敬人也。所谓礼节,并非阿谀奉承的繁文缛节,不过是内心保持着对人的基本尊重与敬意。</p><p class="ql-block">论语有云:人无礼,无以立。说的是: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论语又云:敬人者,人恒敬之。说的是:尊重别人的人,也能一直得到别人的尊重。</p><p class="ql-block">不懂礼貌的人,究竟吃亏在哪里?他们要么对礼仪不屑不顾,视之为惺惺作态的繁文缛节,要么曲意逢迎、用力过猛,看成快速上升的手段与捷径。记住,礼仪是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的敬意与敬畏。</p><p class="ql-block">《道德经》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之道,在于追求平等发展,均衡持重。人应该效法自然,因为按照“木桶理论”,限制人发展的关键,往往就是他的短板,即他的不足之处。</p><p class="ql-block">对于个人发展而言,扬长避短也许不是坏事。但人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努力改正;知道自己哪里不足了,努力填平,乃至发展为自己的优势,迈向人生更大的成就。</p> 《迈向人生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