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疆乌什县佛教和尚雕像</p><p class="ql-block"> 大唐高僧玄奘法师一行离开了屈支国(古曰龟兹今库车)西行,有《大唐西域记》记载:从此西行六百余里,经小沙碛。至跋禄迦国(旧谓姑墨,又曰亟默,今阿克苏周边)。</p> <p class="ql-block"> 新疆乌什县燕子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大唐西域记》记载:“跋禄迦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国大都城周五六里。土宜气序、人性风俗、文字法则同屈支国,语言少异。细毡细褐,邻国所重。伽蓝数十所,僧徒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这就是现在的阿克苏地区了!玄奘法师一行从屈支国(库车)出发,走的是丝绸之路“热海道”。</p> <p class="ql-block"> 新疆乌什县燕子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热海道”是指唐代从安西都护府(库车)西行翻越勃达岭(别迭里山口)经热海(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进入碎叶(阿克贝希姆古城)的道路,中西交通史研究专家向达先生称这条道路为“古代中西交通上一条最有名、最频繁的大道”。位于今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乌什县,为汉代西域温宿国所在地,唐代称温肃州,为龟兹都督府所辖九州之一,地扼“热海道”咽喉之处。乌什县是从塔里木盆地经别迭里山口进入中亚的最后一个绿洲补给站。</p> <p class="ql-block"> 新疆阿克苏乌什燕子山</p><p class="ql-block">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热海道”的走向为从安西出柘厥关,经今温宿县、阿克苏市境内,渡阿克苏河后便行走在今乌什县境内,“距思浑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阗境之胡芦河。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温肃州。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又四十里度拔达岭”。其中“思浑河”即塔里木河;” 斯坦因指出其位置接近于巴伦村和恰瓦力克村;“胡芦河”即托什干河,意为“兔子河”,为国际跨界河流,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天山南脉,自西向东穿越阿合奇县进入乌什县境内。其他位于“热海道”上的遗存在乌什县境内也能觅其踪影,如“大石城”很可能为燕子山遗址;“粟楼烽”即别迭里烽燧遗址;“勃达岭”则正是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交界的别迭里山口。这条道路自张骞“凿空”时就已存在并使用,不仅是当时沟通乌孙与塔里木绿洲诸国的便捷通道,也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战略前沿,更是今天乌什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传承与展现。</p> <p class="ql-block"> 新疆阿克苏乌什县燕子山</p><p class="ql-block"> 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市《大唐西域记》里,玄奘大师对跋禄迦国没有做太多记载。跋禄迦国是一个小国,气候风俗基本与龟兹相同。根据《三藏法师传》中的信息可知,玄奘的队伍离开龟兹前往跋禄迦国的途中,遭遇了一伙两千多人的突厥强盗,面对强悍的突厥盗贼,玄奘的队伍根本无法反抗。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强盗之间由于没商量出一个满意的分赃方法,自己内斗起来,最终竟然一哄而散。玄奘明白,在这个盗贼往来如风地方,队伍不可停留太久,便匆匆赶往跋禄迦国,在跋禄迦国住了一晚后,翻葱岭,往印度。</p> <p class="ql-block"> 丝路中道到达阿克苏后,再分成两条,一条继续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前行直到喀什,另一条则翻越天山的别迭里山口到达碎叶,再从碎叶到里海。这条古道上至少留下了两个人的伟大足迹,一是玄奘,他去印度时,走的这条路,另一个是李白,他就是从这条路返回四川江油,受到巴山蜀水的滋养,成为大唐诗仙。阿克苏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市区结构清晰,最大的特色是新。据说是因为上海知青多留在此,这里是整个新疆最洋气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新疆阿克苏乌什县燕子山</p><p class="ql-block"> 跋禄迦国,唐西域城国名,汉称姑墨,又作亟墨,在今新疆温宿、阿克苏一带,唐代设置姑墨州,属龟兹(qiū cí)都督府管辖。跋禄迦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p> <p class="ql-block"> 新疆阿克苏乌什县燕子山</p><p class="ql-block"> 从该国的西北方向,走300余里,越过戈壁滩,便抵达凌山,即冰山。这是葱岭的北端,河水多向东流。山谷中的积雪经年不化,春夏季节依然冰封冻地,虽然有时消融,但很快又结冰了。所经路途,十分险阻,寒风凛冽,山上常常发生雪崩,伤及过往行人。在这条路上走,不得穿褚红色衣服,不能带葫芦,亦不能大声喊叫。如果稍有违反,马上就会有灾难降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遭遇这种情况,人多遇难,很少幸存。</p> <p class="ql-block"> 新疆阿克苏乌什县燕子山</p><p class="ql-block"> 《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凌山即今天的乌什县别迭里群山,实际上是现在天山南部的阔克沙勒山,别迭里山口是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往吉尔吉斯斯坦的通关口岸,也是玄奘大师当年走出中国国门的国内最后一站。他当年向前行走时,从现在的新疆阿克苏地区的乌什县城地带,向西北行走三百里,穿过沙滩,即到达凌山。在玄奘大师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称此处的凌山既是葱岭的北面,已属帕米尔高原。山势险峻高耸云天。传云:自开天辟地以来,冰雪聚集,堆积成凌块,春夏不消,冻成一片,与白云连接,抬头只见白茫茫的,无边无际。山上冰峰崩塌下来,堆积在路旁,有的高达百尺,有的宽广数丈,因此山路崎岖,登攀艰难。加上风雪交加,即使穿上厚厚鞋袜,套上重重皮衣,仍不免冷得发抖。准备休息就食,又没有干处可以停足,只好把锅吊起来烧水煮饭,在冰上铺开席子就寝。七天之后才出山,随从徒侣中冰冻而死的十有四三,冻死的牛马就更多了。这是慈恩传中,玄奘大师走出现今国界的详细记载,当时的跋禄迦国国界远过于别迭里山口,直达伊克赛湖彼岸,今日别迭里山口至伊克塞湖之间,属吉尔吉斯斯坦管辖,不是中国辖区。重走玄奘大师西行路,也即将由此走出国门。沿吉尔吉斯斯坦走向印度那澜陀寺。</p> <p class="ql-block"> 新疆阿克苏乌什县燕子山</p><p class="ql-block"> 玄奘法师一行从屈支国(库车)出发,走“热海道”经柘厥关(新和县)到大小石城(温宿、阿克苏、乌什等),渡过思浑河、葫芦河(阿克苏河、托什干河)……。</p> <p class="ql-block"> 新疆阿克苏乌什县燕子山</p><p class="ql-block"> 乌什的维吾尔语读音为“乌什吐鲁番”。意译为3个吐鲁番,如指其地富庶,意译恰当。但据《西域同文志》载:“回语乌什即乌赤,盖山石突出之谓,城居山上故名”,与宋元以来历史地名一致。维吾尔语读音后段的“吐鲁番”,可能同清代从吐鲁番移民有关。一说,乌什系突厥语,意为“物之顶端”,因境内乌赤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新疆阿克苏乌什县燕子山</p><p class="ql-block"> 乌什县:汉,为温宿国地。</p><p class="ql-block"> 唐,置温肃州,州治大石城。</p><p class="ql-block">元、明,以来有倭赤、乌赤等名称,或为其地。</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二十年,后地名汉文定为乌什。</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四年,设乌什办事大臣。</p><p class="ql-block"> 光绪九年,设乌什直隶厅,隶阿克苏道。</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年(1912年),改直隶厅为乌什县。</p><p class="ql-block"> 1929年后,均属阿克苏地区。</p><p class="ql-block"> 燕子山:据地质学家考证:距今3.5亿年至2.8亿年的石炭纪时期,塔里木绝大部分被海水淹没,乌什位于浅海区,水深只有几十米,海底生物繁多,而海底生物中又数石燕类最多。他们体形宽,很象展开双翅的飞燕,属腕足动物,在地史时期已灭绝。</p><p class="ql-block"> 距今2.58亿年至2.3亿年间,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海水退去后,这些海生生物也就成为海相化石,“燕子山”也由于山石中有很多石燕类贝壳化石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新疆阿克苏乌什县燕子山</p><p class="ql-block"> 乌什县燕泉山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天山南麓的丝路小镇、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宿古国(又名大石城)的乌什县境内,海拔1400米左右,由燕子山、九眼泉、燕西湖等景观组成。</p> <p class="ql-block">乌什县燕山故事:1</p><p class="ql-block"> 【陈汤】汉元帝建昭三年,匈奴郅支单于在古康居国杀害我汉朝使节谷吉,西域副校尉陈汤因情况紧急,私下圣旨,发汉兵胡兵,各民族联军四万余人,从乌什县出发,北行讨逆,诛灭郅支单于。并在随同单于首级一同送往长安的上书中写道“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被公认为汉语言有史以来十大豪言壮语之首,响彻华夏两千年。</p> <p class="ql-block"> 乌什燕山故事2: </p><p class="ql-block"> 【唐玄奘】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公元628年翻越乌什别跌里(《大唐西域记》中称为凌山)前往西天取经。在乌什留下了唐王寨避险,饮马泉饮马歇息,验心亭检验取经决心、孙悟空砸怒泉,九眼泉取无根水等一系列传说故事。 </p> <p class="ql-block"> 传说玄奘法师曾居住过燕子山洞</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乌什县别迭里大阪)、素叶城、到达迦湿弥罗国。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萨罗国、安达罗国,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公元628年唐僧玄奘从别迭里山口去印度取经。于645年正月二十五日返回长安。唐太宗亲自接见,慰勉有加,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在弘福寺译经并完成《大唐西域记》,记录所见所闻,成为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p> <p class="ql-block"> 新疆阿克苏乌什县燕子山烽燧</p><p class="ql-block"> 乌什是一座边城,一座泉城,同时又是一座历史古城,见于史载已有两千余年了,烽燧文化、丝路文化和西游文化在这里交汇。它就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温宿古国。温宿一名从两汉开始,直到公元1775年(乾隆20年)才正式改名乌什。乾隆中后期(1766—1786)这里又是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驻地,也是南疆的首府。历史给乌什留下了不少古迹遗址,燕子山上的“远迈汉唐”的石刻,向您诉说着乌什久远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乌什县沙棘林湿地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 乌什县沙棘林湿地公园,距乌什县城27公里,位于托什干河流域南岸河谷地带,是首个国家级沙棘湿地公园。</p><p class="ql-block"> 沙棘林湿地景区依托当地48200亩原始沙棘林,河滩、山地、农牧民村落等景观资源,建成沙棘典故园、天然沙棘园、沙棘功能园和湿地景观与花境景观五个功能区。</p> <p class="ql-block"> 天山山脉最高峰--托木尔峰</p><p class="ql-block"> 温宿是汉代西域地名,维吾尔语称“阿克苏阔纳协海尔”,即阿克苏旧城意,也有解“温宿”维吾尔语为“多水”之意。温宿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姑墨国所在地,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驿站商埠,张骞、班超、鸠摩罗什、玄奘、李白、林则徐等历史名人相继留下历史的足迹;境内千年古墓群、高老庄遗址、流沙河、王子墓、王母坟是古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天山托木尔雪峰(7443.8米)</p><p class="ql-block">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温宿隶属安西都护府。唐显庆三年(658年)五月二日,县境置温肃(宿)州、姑墨州,隶属安西都护府。长寿元年(692年)十月二十五日,县境仍隶属安西都护府。唐景龙二年(708年)十一月,县境为突骑施占据。其后,突骑施首领娑葛降附唐朝。唐开元三年(715年),郭虔兼安西大都护,唐在西域声望大振,姑墨、温宿隶属安西都护府。唐贞元五年(789年),吐蕃陷北庭(今吉木萨尔界境),县境属吐蕃。唐景福二年(893年),温宿、姑墨受喀喇汗王朝影响。、</p> <p class="ql-block"> 南天山别跌里山口雪山</p><p class="ql-block"> 温宿县东西宽约153千米,南北长约167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56.67%。耸立着15座6000米以上的巨峰,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35.29千米。地形崎岖,峰峦峻拔,冰川密布,具有独特的冰蚀地貌。冰川伸入峡谷,冰雪融汇成河,是各条河流之源。林木和高山、亚高山划地穿布其间,是传统的畜牧业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33%。由于不同水系的历史切割、冲击,形成以约50千米长的坎坡为界线的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玛拉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p> <p class="ql-block"> 南天山山脉阔克沙勒山</p><p class="ql-block"> 阿克苏古代为西域姑墨国旧地。</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为跋禄迦,亦称亟墨,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置姑墨州,隶属安西都护府。</p><p class="ql-block"> 宋时,为西辽所辖。</p><p class="ql-block"> 元明,为蒙古宗王察合台封地,称为阿速。 </p> <p class="ql-block"> 别跌里山口古烽燧</p><p class="ql-block"> 栗楼烽即今新疆乌什县牙满乡西七十里别迭里熢燧。《新唐书·地理志》 温隶州: “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处东汉烽燧、古代军事遗址,控制着别迭里山口的军事要冲,是古丝绸之路上主要通道之一,也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建筑,更是古代中国军民保卫边疆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别迭里烽燧西边是别迭里河,南侧是托什干河,北侧靠天山山脉的哈尔克他乌山,南侧是天山阔克沙勒山,东望乌什县县城。烽燧整个形状是一个梯形体,底部东西长12.7米,南北宽高9.8米,顶部东西长7.5米,南北宽3.5米, 燧体残高7.5米。</p> <p class="ql-block"> 远眺天山别跌里山口</p><p class="ql-block"> 别跌里烽燧为两次修筑,始建于东汉年代。原筑为夯土,层厚15至20厘米,夯土间夹有木头层和柴枝层,木头直径8至12厘米,层与层间距10至15厘米;第二次修筑是在唐代,在原烽燧四周用卵石垒砌,周边用长卵石垒砌,进行加固,卵石间填有小砾石和土。“你们看,今天的烽火台上还残留着火烧的痕迹,是木柴与狼粪燃烧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 别迭里达坂,史书记载“跋达岭”、“勃达岭”、“凌山”,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廊道之一,是我国通向中亚的捷径与咽喉。</p><p class="ql-block"> 汉代西域最高军政指挥官甘延寿、陈汤率领西域各国联军远征讨伐郅支单于的东路军进军路线,就是翻越别迭里山口,前往康居国,一举剿灭郅支单于。</p> <p class="ql-block">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凌山险峭,峻极于天。自开辟以来,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登陟艰阻,悬釜而炊,席冰而寝。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冻馁死者十之三四,牛马尤甚。”</p> <p class="ql-block"> 唐代高僧玄奘一行便是翻越别迭里达坂由中亚前往印度取经的。通过这里,玄奘整整用了7天时间。现在的别迭里达坂与当初玄奘走的情形完全不一样,现在有了盘山公路,有了驻守官兵,玄奘那时或许只有骆驼或马队走出的山路,人迹罕至,道路艰险。</p> <p class="ql-block"> 玄奘法师西去取经,我们能从史料中确定他的脚印曾留在这条山道上。可以想象,玄奘的理想与毅力,成就了他对佛教的执着和贡献。面对别迭里烽燧和达坂,面对玄奘的英雄壮举,作为后人,我们要牢记历史铭刻的时代印痕,并时刻重温中华民族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汉唐以后别迭里山口成为西行使者、商贩及僧人前往中亚各国及印度的主要通道,别迭里烽燧便成为这条通道上一处重要的哨卡,扼守经由此处翻越别迭里达坂北上中亚的通道,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这里埋葬的不仅有每个历史时期守护边疆的将士,还有过往的商贩和僧侣等,他们为保卫国家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及贸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新疆阿克苏乌什县古堡</p><p class="ql-block"> 新疆乌什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中道屯兵驻守的军事要塞。1765年,乌什 “沙枣事变”后,乾隆以乌什为回部重地,设参赞大臣、总理南疆事务,乌什成为南疆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一时燕子山上庙宇林立,大臣每年春秋两季及每月朔望日都率领百官致祭行礼。山下为官府后花园,曰醉柳园,有射箭的靶场和操练士兵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时期,伊犁将军富察明瑞率兵平定南疆,途径乌什,胜利凯旋。相传明瑞、阿桂曾在此点将练兵,这就是点将台。由于年代久远,原有的建筑已经毁损,现修建此处,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 阿克苏乌什县古祭祀地</p><p class="ql-block"> 燕子山上的“陈汤烽火台”:这里也是古代燕子山要塞的至高点。乌什。西汉时为西域36国之一的温宿古国,汉元帝建昭三年,匈奴郅支单于杀汉朝护送侍子的使者谷吉,与康居王结为姻亲,一度成为汉朝经营西域最大的威胁。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陈汤当机立断,在西域都护甘延寿久病之时,擅自矫诏发兵,迫使甘延寿一起集结胡汉四万兵力,分南北两道发出,南道出疏勒,北道正是发自温宿国,越今别迭里山口,经阗池(伊塞克湖)到达康居,斩郅支单于,“悬旌万里之外,扬威昆山之西,扫谷吉之耻,立昭明之功,万夷慑伏,莫不惧震”。同时陈汤上书朝廷自陈矫诏发兵斩郅支单于之事,留下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 阿克苏乌什县古祭祀地</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乌什县燕泉山景区有陈汤烽火台遗迹,地处乌什县城制高点燕子山顶,是陈汤当年平定叛乱、稳定边疆的见证,再现了大汉国威远震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阿克苏乌什县古祭祀地</p><p class="ql-block"> 燕子山陡峭险峻,因山石中藏有远古时代的海生贝壳类动物化石而得名。拾级而上,可见一巨大石刻题迹:“远近汉唐”。凭山远眺,阡陌纵横,山峦起伏,乌什山城尽收眼底。燕子山下林荫深处,九眼清泉一字排开,泉眼翻滚如沸,四季不断,小幽园依山崖、傍泉水,参天古柳掩映人工湖,湖中建一石舫,两侧有拱桥相连,山上山下点缀着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布局十分精妙。</p> <p class="ql-block"> 阿克苏乌什县古祭祀地</p><p class="ql-block"> 燕子山古称乌赤山,意为巨石山(大石城由此得名)。唐玄奘经此地翻越别迭里山口,西去取经。刘锦堂写下了“远迈汉唐,继超追骞”的光荣史诗,诉说着乌什的古老历史。</p> <p class="ql-block"> 天山阿克苏温宿峡谷</p><p class="ql-block"> 燕子山垂直高度为90米左右,是地壳运动形成的石山,南北两个山脊从东向西汇集于山顶,中间是一条山谷。有史可查,在乾隆中后期(1766——1786年)山上庙宇林立,山上的关帝庙就有乾隆御笔钢字匾联;匾书“灵镇岩疆”、联书“轶轮名炳千秋日、靖边威行万里风”。山顶建有韦陀殿,山中还有众多的神殿,社稷坛城墙等。每年春秋二季和每月朔望日由大臣率领百官致祭和行礼,燕子山上盛极一时,后毁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战火,解放后山顶仅存碉堡和城墙、白骨塔。</p><p class="ql-block"> 山上现有的景点有“燕子石”和“远迈汉唐”的石刻,均在南山梁上,山的外缘也是悬崖,山脚是城区大道,所谓燕子石,并非燕子,而是一种古贝壳化石,卵开石上布满羽毛状网纹,形似燕羽,古称燕子石,孚化志一书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 南天山托木尔峰温宿峡谷</p><p class="ql-block"> 大唐高僧玄奘法师一行离开了屈支国(库车),一路西行,经“热海道”从安西出柘厥关(新和)、温肃州(温宿)、跋禄迦国(阿克苏)、姑墨国(乌什)到达“凌山”(乌什别跌里山口)……。进入天山西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捷尔斯克阿拉套山,“热海道”的终点--伊塞克湖。</p> <p class="ql-block"> 天山哈尔克他乌山温宿峡谷</p><p class="ql-block"> 大唐高僧玄奘法师一行同时也是沿着天山山脉南部的秋里塔格山、哈尔克他乌山,以及天山山脉的最高分--托木尔峰南麓来到哈尔克他乌山和阔克沙勒山交界的别跌里山口。当时描写的凌山(葱岭)实际上还是南天山山脉的阿赖山、科克铜套山、丹麦他乌山、阔克沙勒山等,现在界定的葱岭还要南移一千里,在乌恰县的克孜勒苏河南岸上。</p> <p class="ql-block"> 新疆阿克苏温宿大峡谷</p><p class="ql-block"> 也有民间传说和杜撰“说是大唐高僧玄奘法师一行”是经夏特古道过昭苏东南……。从《大唐西域记》等记载可以看出,玄奘法师一行是走“热海道”到达“热海(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的南岸。如果走夏特古道只可以到伊塞克湖北岸,而玄奘法师一行是到达了伊塞克湖南岸。所有应该是“热海道”。热海道要经今新疆乌什县牙满乡西七十里别迭里熢燧。《新唐书·地理志》 温隶州: “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p> <p class="ql-block"> 《大唐西域记》:“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微有违犯,灾祸目睹。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