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年味记忆

文哥44794706

<p class="ql-block"> 原创作者文哥</p> <p class="ql-block"> 年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我的故乡武汉市已经整整51年了,非常怀念儿时过年的时候那种期待,那种急切的盼望过年的心情。自从我初中毕业去了京山县上山下乡插队后,我再也没有回到那生我养我的美丽的江城武汉市。俺爹娘在的时候,只要是有了探亲假我就能回到家乡看望爹娘。尽管几十年来虽然说我远离家乡,但是故乡的风土人情故乡的山山水水,还有故乡的美丽的景色都是我的乡愁。近段时间时常都在做梦,在睡梦中我又回到了儿时的过年时光。尤其是故乡过年时,家家户户忙年饭时记忆更是让我铭记于心。虽然说我们小的时候经历的是物资匮乏的年代,但是过年时候依然是充满了浓浓的年味。那时候虽然说在计划经济时期物资供应平时还比较匮乏,但是过年的时候供应物资都相应的增加了。充足的过年的物资供应,让节日期间更加增添了过年的喜庆色彩。当然要说过年最快乐的,就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 馊嗝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没有打馊嗝的经历和记忆,反正打馊嗝在我们这些同龄人中估计都经历过,馊嗝消声灭迹的时候好像是在七十年代,我插队以后就再也没有打过馊嗝了。</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物资匮乏买什么东西都得凭票供应,再加上大多数家庭里孩子多家大口阔,平时孩子们都很难有机会吃上好一点食物。我们家里人口多我的奶奶和家家(外婆)父母亲,再加上我们姐弟四个,一个八口人之家,父母亲的工资都不高,所以日子过得比较艰难。平常日子里温饱是没问题,但是要想经常吃好的,计划经济时期就是有钱也买不到想吃的东西,更何况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那么想解馋只能盼望着过年了,有句老话说:细伢(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那时候的我们这些小孩确实是这样,盼望着过年。不像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市场上什么东西都能买到,日子过得天天像过年。那个年代家里办年饭一般都是在除夕夜的头二天,父母亲在厨房里架起了油锅,开始拉开了过年的喜庆的序幕,此刻起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最高兴最幸福的时刻,油锅中翻腾的是肉丸子,鱼块豆腐泡和翻饺年糕。蒸锅里香气扑鼻,粉蒸肉珍珠丸子扣肉肉糕所散发出来的香气四溢,让我们这些孩子们垂涎欲滴。父母亲不停的在厨房忙碌着,我们就一会跑进厨房抓起几个肉丸子,在外面和别家的孩子们比着吃,因为此时家家户户都在忙年饭。一会又跑进厨房抓油炸鱼块,一会又抓一把翻饺年糕。没有节制的好像是在扒本似的猛造,从爹娘们开始在厨房忙碌着开始吃,一直吃到爹娘开始收拾炊具。肚皮吃撑得溜圆,吃了那么多的油炸荤素食物,感觉到了口干舌燥,就歪着脑袋就着自来水龙头咕咚咕咚猛喝凉水。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会打起了非常难闻的馊嗝,胃里突然间挤进去了那么多难以消化的食物,一时难以消化,在胃里发酵产生了大量的发馊的气体,嗝~嗝~嗝嗝嗝…。这种味道真的是非常难闻的,也非常难受以至于三十除夕年饭都一点也吃不进。馊嗝!50后60后们你们都打过吧?离开了我的故乡江城武汉市已经有52周年了,虽然说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物资供应充足,天天都有过年的感觉。但是我时常会在梦里回到了童年时代里的过年场景,那个非常难受难闻的馊嗝也成了童年快乐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肉丸子</p> <p class="ql-block"> 妈妈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故乡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了,虽然我在东北这旮瘩工作生活了整整40年了。但是家乡过年的味道一点都不能忘,也根本就忘不了。凭着儿时的记忆,在东北这旮瘩尝试着做家乡的年夜饭。凭着想象做出来的家乡风味菜肴不正宗,也吃不出来家乡的味道。我就会利用回武汉休探亲假的机会,回武汉市偷艺。武汉市最著名的美食(黄陂三鲜)肉丸子、肉糕和汆鱼丸子。还有扣肉的制作方法,都是利用回黄陂老家参加红白喜事之机,在厨房里帮厨师添柴烧火,偷偷的学习制作方法。慢慢的掌握了制作正宗家乡菜的做法,想家的时候就做几道家乡菜即解了馋也解了乡愁。</p><p class="ql-block">下图为珍珠丸子(蓑衣元子)</p> <p class="ql-block"> 童年年味记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这些小伢都会掰着手指头,数着盼望着过年的日子。父母的工资都不高家里的人口多,我们家祖孙三代八口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就期盼着过年时能够添套新衣服,能够拿到块吧钱的压岁钱。三十除夕夜里白天疯玩了一天,说是三十夜里要守一整夜(黄陂老家的话叫守细(守岁))。熬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都进入了梦乡,母亲就会把每一个孩子的新衣服摆放在枕头边上,衣服下面放着一元钱的压岁钱。大年初一的早上,街坊邻居早早的放鞭接年。被鞭炮声声惊醒了的孩子们,赶紧起床穿上了过年的新衣服。兜里揣着压岁钱在燃放鞭炮的场地,收集捡着还没炸的鞭炮。兜里有钱人赶紧去街上去买纸炮,条件好的人家的孩子就会在街上买一把纸炮枪。像我们这些家庭条件差点的,也都是自制的纸炮枪。啪!啪啪!啪啪啪!武汉市的大街小巷里,到处弥漫着纸炮枪发出的响声还有纸炮的火药味。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伴随着难闻的馊嗝,把年味推向了高潮。大人们相互拜年的声都富有浓浓的年味,恭喜发财声一拨接着一拨。那个年代的人们虽然都很清贫,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最真挚的。</p><p class="ql-block"> 今年过年做年饭时,我突发奇想想吃小时候爱吃的糯米元子,小时候许多家里做糯米元子时,由于物资匮乏都很珍惜剩余的边角余料,做糯米元子时通常会把猪油渣做进糯米元子里。掺了猪油渣的糯米元子那味道真的是回味无穷啊!我好想吃小时候我妈妈做的糯米元子,为了解馋为了了却思念那段岁月里的乡愁。我特意买回了糯米和肥肉,把炼完油的油渣打碎,按照传统的老工序做了让人牵念的糯米元子!我在2022年虎年除夕夜吃上了正宗的妈妈的味道,老式糯米元子!</p><p class="ql-block">下图为糯米元子</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味道油炸枯鱼。</p> <p class="ql-block">年味炸锅</p> <p class="ql-block">故乡武汉市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2018年过年在武汉陪妈妈一起最后一次吃年饭。</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张后勤,笔名文哥。1970年毕业于武汉市华中工学院附属中学,同年上山下乡到湖北省京山县宋河区晏店公社同兴大队四队插队,1975年9月招工到石油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