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雨中漫步张堰古镇……</p> <p class="ql-block"> 张堰镇隶属于上海市金山区,位于金山区境中部,张堰镇地处长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上海的西南部,南接杭州湾大桥,北望上海市中心,是金山区中部经济文化重镇,更是规划中的金山新城区“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 张堰镇旧名赤松里,又名留溪。相传西汉代开国功臣留侯张良,功成身退,随赤松子云游至此,曾在这里隐居,便有留溪、张溪之称。</p> <p class="ql-block"> 唐代为御海潮置华亭十八堰,其中之一为张泾堰,镇袭堰名,俗称张堰,时设浦东场大使署于镇。</p> <p class="ql-block"> 明代设金山巡检司署和税课局于镇。清代镇设有金山分府署。张堰镇之名从唐末五代沿袭至今有一千一百年。</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四年(1726年)后属金山县。</p><p class="ql-block">1935年划张堰为留溪、钦明两镇。</p><p class="ql-block">1946年并为张堰镇,为县属镇;并设张堰区署,督导县境南片11个乡、镇。</p><p class="ql-block">1993年12月,张堰镇、张堰乡合并,建立了新张堰镇。</p> <p class="ql-block"> 张堰老镇区,原有大小弄巷29条,有保存较好的清代以前建筑群4大块:石皮弄建筑群、政安弄建筑群、西河沿建筑群、南社纪念馆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楼茶馆</p><p class="ql-block"> 位于张堰板桥东堍北,新华中路新建路(南湖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建于清代,系张堰范姓人家依河临水跨街而建,原名“邑翠楼”。每逢月圆之夜登临茶楼,皓月当空宛如银盘,南湖樯桅聚集,渔火点点,天光湖交相辉映,文人骚客慕名而至,题咏颇多。“南湖结伴荡斜曛,无限烟波接暮云”。听书品茗,别有情趣,“南湖望月”便成张堰一景。向西眺望,可见秦山葱翠山峰,有“秦峰邑翠”匾额,为张堰八景之一。清末改名“松风水月楼”。民国11年(1922年)重建,以张堰八景之一有“南湖望月”,改名“南湖望月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堰板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海南社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设于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新建路130号(新华中路139号)姚光故居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姚光故居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毗邻张泾河,傍河道而筑,由四进院落组成,为典型江南民居建筑,</span>直到现在也有130年历史了,此地房屋总共58间,属于砖木混合结构修建的二层楼。</p> <p class="ql-block"> 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年成立于苏州,活动中心在上海。</p> <p class="ql-block"> 在少年时便不满清廷腐败统治和丧权辱国的姚光,自题其名曰“光”,号“复庐”,隐含光复汉土之意。</p> <p class="ql-block"> 活动于上海金山的南社组织,由当地名人高天梅创建,后由姚光接任主任。在清政府统治下,不少革命工作即在张堰镇姚光家中秘密进行。</p> <p class="ql-block"> 南社成立后,姚光是首批参加且最年轻的社员。后来接任主任,故有“前有柳亚子,后有姚石子”之称。石子是姚光的又一名号。</p> <p class="ql-block"> 一把有故事的椅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留溪广场</p><p class="ql-block"> 南社纪念馆对面的仿古砖雕影壁气势雄伟,是不是原来姚光宅第的影壁,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海市华侨书画院 海上书画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卢家祠堂)</p> <p class="ql-block"> 大境堂前身是建于清代的卢家祠堂,其主卢道昌在清代曾官户部山东司主事,咸丰年间参与督办江苏团练。卢家祠堂位于张堰镇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是张堰镇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自2015年张堰镇启动保护修缮古建筑工程后,卢家祠堂得到重新修缮,并于2016年2月引进上海市华侨书画院。大境堂内的境空间原为张堰古镇一座废弃闲置多年且破旧不堪的水塔,经过创意打造,目前已变身成为一个艺术展示空间和文化交流殿堂。</p> <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代的卢家祠堂,其主卢道昌在清代曾官户部山东司主事,咸丰年间参与督办江苏团练。2016年上海市华侨书画院张堰创作基地在此挂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梁三命石坊</p><p class="ql-block"> 吴梁系张堰人,曾任广西太平知府等职,在明代嘉靖年间在张堰地区有抗倭功绩。</p> <p class="ql-block"> 当初的“三命坊”是一座宏伟的石牌坊,在历经了近两百年的风雨和战乱后,于清乾隆年间倒塌,至清末仅存两柱。</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建造张堰理发店时又被拔去一柱,仅存南边一柱。三命日:为一命而偻,再命而抠,三命而俯。意为:弯腰受命;鞠躬再命;俯身三命,是当官人约束限定自己的口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堰公园</p><p class="ql-block"> 位于花贤路68号,是张堰老街的另一个重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 原为元代当地望族吴良用私宅,经数代经营,至明代吴梁时已扩建为远近闻名的“吴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时家道中落,花园卖给钱家成为钱氏义庄的一部分,俗称“钱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钱氏家境渐衰,花园又卖与别家,但人们仍称之为钱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 1953年起公园曾一度定名为“人民公园”,1956年政府发动群众整理布置,重建了部分景点,1958年初步建成张堰公园,并于1960年免费开放。“文革”中因为人们忙于“文革”,所以公园建设和管理停滞,“文革”后重修公园,于1980年起向游客发售门票,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魏文伯为公园题写了园名。</p> <p class="ql-block"> 张堰大街也以东西走向为主,早在古代时,这里拥有数量较多的商号跟银楼、钱庄。虽然如今没有了那时的热闹景象,但是依然能够看到布店、修鞋店、粮油店等等店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蕉艺术馆(花贤路29号)</p> <p class="ql-block"> 这是白蕉青少年时期,其父母为他购买的花园和书房。房子的主人祖上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王氏一门二尚书。兄弟三人,分别官至工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因而白蕉在这里的故居又称为王尚书花园。</p> <p class="ql-block"> 白蕉本姓何,名法治,后改名白蕉。缘于年轻时与一女同学相恋,而讲究门当户对的家长却极力阻拦。依然苦苦相爱的一对情侣在一次约会时,女同学送他一支白色美人蕉,像空中飞动的白蝶。他灵机一动,遂改名白蕉。</p> <p class="ql-block"> 出身书香门第才华横溢的白蕉,是我国近现代艺术史上一位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诗书画印皆有建树,是建国前后名盛海上的“书坛三杰”之一。同徐悲鸿、邓散木并称“艺坛三杰”。</p> <p class="ql-block"> 白蕉品性高洁,写兰尤享盛誉,时以“白蕉兰、石伽竹、野侯梅”并称三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鹏高艺术馆 (钱培名宅)</p> <p class="ql-block"> 朱鹏高艺术馆位于钱培名宅中。清光绪年间,钱培名于此处校刊书籍,辑成《钱氏汇刻书目》。解放后钱培名宅曾作政府机关用房,后闲置一段时间。</p> <p class="ql-block"> 朱鹏高出身书画世家,诗书画俱佳,堪称三绝。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市华侨书画院院长、上海海上书画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隐书局(张堰中学宿舍)</p> <p class="ql-block"> 大隐书局采用古风式建筑风格,并选址于具有百年历史的张堰大街300号。该址原为1937年建造的张堰中学宿舍,历史文脉深厚、学术涵养充分。曾是原金山第一家商会会长钱伯勋在张堰镇上的一处房产,开过绸缎店,新中国成立后,租借给了张堰浦南中学做男生宿舍,后归张堰中学管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邑传集—文创雅集生活空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家走马楼)</p> <p class="ql-block"> 陈家走马楼始建于晚清,为里人陈中一之母所建,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金山现存唯一完整的木结构走马楼。</p> <p class="ql-block"> 在金山近代史上,这座走马楼有着重要的意义。金山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在这里成立,同时这里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金山党派活动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天梅故居万梅花庐遗址</p><p class="ql-block"> 高天梅故居万梅花庐遗址位于张堰镇新华东路65号,张堰镇社区学校南部,牛桥河北岸。</p> <p class="ql-block"> 今高天梅故居仅存一段围墙及门头,“万梅花庐”四字仍在门楣上,院内有金、银桂各一株,树龄已有15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高天梅故居万梅花庐遗址2016年12月公布为金山区级文物保护点。</p> <p class="ql-block"> 高天梅(1877—1925),原名垕,又名堪,后自改名旭,号天梅,别署剑公、纯剑。出生于张堰秦山高家书香门第。青年时代立志推翻清王朝。1903年高天梅置万梅花庐于此,据载其时一泓清流,万梅绕屋。1904年秋高天梅留学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期间积极参与革命报刊的宣传活动。1905年7 月,孙中山先生由欧洲抵日本,高旭通过黄兴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参与了筹组中国同盟会。8月中旬,中国同盟会成立,高天梅被推为同盟会江苏省主盟人。1905年9月在东京创刊了《醒狮》月刊(封面狮吼图由李叔同设计绘制)鼓吹反清,宣扬民主。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出刊前,《醒狮》被公认为是最具有批判锋芒和战斗威力的一本刊物。1906年,高旭受命回国,设中国同盟会江苏省分会的活动机关于上海八仙桥,榜其门为“夏寓”以作掩护。又创办健行公学于上海西门宁康里。高旭等人的活动引起了清政府注意,两江总督端方屡欲查捕高旭。高旭将同盟会上海机关转移到万梅花庐。1907年,高旭与陈去病、柳亚子开始筹议成立“南社”。1909年9月初,陈陶遗自南京出狱,与柳亚子相偕赴张堰访问高旭,在“万梅花庐”再次商议正式成立“南社”。10月17日,高旭在“万梅花庐”所撰的《南社启》在《民吁日报》上连续刊登,告示“南社”正式成立。“万梅花庐”是南社的首议之地及策划中心。高天梅在此与其叔高燮,其弟高增共同创办《觉民》杂志,与姚光等人在此创办钦明女校。辛亥革命后,高天梅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出任金山县军政分府司法长。</p><p class="ql-block"> 解放以后,高天梅故居曾设张堰镇联合诊所,1958年办幼儿园,1986年张堰小学扩建校舍时故居拆毁,1998年张堰小学迁往新址,张堰成人学校搬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