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过年习俗

婉儿

<h3>远去的过年习俗 在酒店里团完年,已是八点多钟,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小城街道几乎没有行人,几屡寒风舞动红红的灯笼,那微弱的光弥漫街面,摇曳的萦绕着我。顷刻间我朦朦胧胧,似乎回到了遥远的童年。那一幕幕过年的习俗如一幅幅真实的画面。是那样的完整而清晰。 <br></h3> <h3> 对联 每年差不多腊月二十六请春联。我爷爷能写。村里族里都是我爷爷写的,我们自己家的,爷爷从来都是请人写,他说春联是吉祥的象征。是一年的希望也上天的祝福。他老人家都是很早联系很有一定威望的民间对联高手来我家书写。到了写对联的那一天,他不管多忙都要亲自去接。来我们家先吃饭喝酒。说酒醉饭饱写出的字圆润富裕。书写前先洗手漱口,我们也要洗手站在旁边接对联说是接福。妈妈得准备一个用红纸包着中间的两元钱的红包。先生写第一个字,我妈妈就把红包放在旁边。第一个字必须是祝福类的。比如福绿寿喜,财广丁旺等。上联一般都是家主双手接到放在香台下面。下联是孙子辈长子接,我是家中的长女。这个任务就是我的。还依稀记得那种画面,还有书写对联的先生特别的读对联声。 贴对联是大年三十。勤劳的母亲总是起的很早。蒸包子馒头煮猪蹄萝卜汤。吃完早饭母亲打扫清卫生爷爷和父亲就开始贴对联。先贴大门,贴上让我们读,读不准再读,直到读到字正腔圆为止。贴完后挂上正方体的灯笼点燃。放鞭炮后给门上放一根棍子。是拦财的。不许我们践踏。我们姐妹几个就站在大门口。爷爷讲规矩。宣布开启过年时光。 <br></h3> <h3> 祭祖 大年三十差不多三点多,就要准备蜡烛和火纸香炮仗去祖坟点亮。按规矩是男孩子去,女孩子是不能参与的。我们家我是老大。我爷爷是族里威望很高的人。他要我参加。于是我就成了一群男孩子里面唯一的女孩子。站在一个个坟前听族里的长辈讲 这是第一辈从湖北来陕西的老先人,讲了生平的经历。一个个的讲下去。家族祭祖的人统一分组分片。按路线一个个点燃蜡烛用火纸做一个护罩。上香磕头。幸亏人多分组分片完成。等回到家差不多已经黄昏。又到香台前上香上祭品。结束后去门前放一鞭炮。这时候檐灯已经点亮。那贴着红红对联和闪烁的灯光是那样的温暖祥和。 <br></h3> <h3> 团年 堂屋放一张八仙桌。在那个没有电的年代。过年是一年里最亮堂的时间。房间到处都点上灯烧一大盆木炭火。说“三十夜里的火,十五夜里的灯”。团年饭做菜不像平时有做菜的规矩,是有多少上多少量小数多摆的满满的。团年前又是熟悉规矩。记得爷爷说底线是一起上桌吃饭一起离席,中途不能随便离开。我爷爷坐上席。我陪爷爷也坐在上席。一家人坐在一起。所有的菜都得吃一点,最后喝汤。边吃边说笑。要说开心的吉祥话。那顿饭得吃很久很久。也就有了所谓吃年饭的而暗示吃饭时间长的谚语。 接灶神 团完年。收拾灶台,给锅里盆里碗里但凡能盛吃的器具都装一点吃的。点上蜡烛 ,燃香。等十二点。温一壶酒。用鞭炮迎接灶神归位。主妇还要磕头迎接,祈福全家有吃有喝。 <br></h3> <h3> 守岁 团完年后差不多十点多了,一大家人坐在火盆边。父亲准备出天行的鞭炮,奶奶抱着弟弟,妈妈给我们姊妹几个钉新衣服扣子。爷爷把早已准备好的同样大小一根木头上烧制的十二个木炭烧红。十二个人同时夹放在火盆边沿,我们小,爷爷害怕靠不住。就小爷二爷他们一起夹。每次这个时候我们就站在旁边。爷爷喊,起。十二个火炭同时放在火盆边沿,旁边有用红墨水染色的粉笔书写的月份。那个火炭先熄灭说那个月雨水多。并且记在一张红纸上。就算第二年的天气预报了。大家都坐到十二点。父亲会摆上盘子放鞭炮交节气。我们睡觉了。爷爷辈的几乎一夜不睡。说家里人丁兴旺。 <br></h3> <h3> 出天行 早上辰时,奶奶就叫醒我们,我们穿上新衣服。洗漱好出门前爷爷会叮嘱我们先看天 然后向爷爷告诉我们的方向走几步再回到家里,才可以自由活动。父亲给香台上上香点灯。外面放一个小方桌,摆上糖果。大家都出来燃放鞭炮。放好后每人要拿几根柴火回家。这时候大门稍微关一点,意思是财神到家有财力。能聚财气。 吃饺子 初一的饺子最有讲究,妈妈会把准备好的硬币洗好晾干,包在饺子里。很多很多,都抢着吃,能吃出很多钱。妈妈会告诉我们越吃越有,多吃多财。衣服兜兜里满满的分分钱。走起路来叮叮当当。妈妈总是笑呵呵的说,我的孩子们个个腰缠万贯。将来一定大富大贵。 <br></h3> <h3> 那些重复了一年又一年的习俗已离我们渐行渐远。再也找不回来了,那时候我淘气又贪玩。不喜欢那种事,竟然带头顶撞我爷爷,说是繁文缛节。得更新。在哥哥们中四处游说让别参加。参加过程之中捣鬼肆意破坏。也许是时代的发展,也许是有无数个和我一样的人努力的推进,居然真的改进了。现在回想起来 ,为那时候的任性和无知而忏悔。也许我们反抗的是传统的地方年文化 ,扼杀的是地方特殊文化个性。为这样无法挽回的错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