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思想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红尘滚滚,人心浮躁。“现代化”功利主义的利斧把传统文明劈的支离破碎,从因特网上查《论语》,在光盘里觅《唐诗》,屏幕闪闪,方字跳跃,直晃的我等之辈眼花缭乱,找不着感觉。</p><p class="ql-block">“现代人”的立意,也只能满足于对古文化的一知半解或断章取义,每每开篇便故作高深,先报“孔子曰”、“佛家言”,若问及此言出自何篇何章,他便三缄其口,默不作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笔者藏《共产党宣言》1949年6月解放社1版1印</span></p> <p class="ql-block">于是乎,“戏说”成风,盗印泛滥,反正是“乔老爷乱点鸳鸯谱”,把几千年的文明史像切割刀鱼,演绎成一段段秘史、野史和风流史……</p><p class="ql-block">每当市声远去、喧嚣渐歇之时,我坐拥书城,灯下展卷,久之,浸淫其中而不能自拔。于是,在吟诗著文中结交了一些古典老友:有梦蝶的庄周扪虱的竹林七贤、桃花源里的陶令、狂逸的东坡居士、还有长满胡须的马克思、振臂“呐咸”的鲁迅……脑子里也分明是一片净土:秦时明月、大漠落日、半亩方塘、三味书屋……我的案头放着一本书,书名叫《共产党宣言》问世已经154周年了,沧海桑田,星转斗移,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然而,再读《宣言》仍然被它的魅力所征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笔者藏《共产党宣言》1949年外文书籍出版局:百周年纪念版</span></p> <p class="ql-block">你不得不承认这部著作没有过时,它的作者马克思在新世纪初年也被评为排名第一的“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p><p class="ql-block">这部书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令人叹息的人物,那么,它的魅力何在?回答只能是来自它的“思想”。</p><p class="ql-block">是的,思想有风采,也有魅力。难怪它一面世就吸引那么多人注目,牵动了那么多人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人翻阅,直至今天仍广为世界各国的学术界所尊崇。</p> <p class="ql-block">历史往往留下的是一片废墟,而“思想”则是趟过这片废墟的河流,不竭之水滋润着人类干枯的心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那些至今被人们阅读着的著作,无不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周易》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笔者藏《共产党宣言》1949年外文书籍出版局:百周年纪念版</span></p> <p class="ql-block">“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所说的“仁者爱人”;神话中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史记》中的卧薪尝胆、毛遂自荐;直到魏征进谏唐太宗所说的“居安思危,积德固本”;韩愈谈论学习所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范仲淹作《岳阳搂记》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作《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爱国名将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代杰出思想家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笔者藏《共产党宣言》1964年版大16开(大字本)</span></p> <p class="ql-block">如此等等,都载之典籍,广为流传为名言、名篇,以其言简意赅的方式,成为中国人千古传诵的处世、论学、为人的精神支柱,使人感觉到一种博大深遂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因此一本著作,能否传世,根本在于它包含了多少“思想”成份,具有了怎样的“思想”价值。</p><p class="ql-block">以上所列名篇名句,无不包含着闪光的思想,因此说伟大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必然是伟大的思想家。</p> <p class="ql-block">思想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呼吁名篇名句进入家庭生活。进入行为方式,进入精神准则,正如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为朋友的书斋题诗曰“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笼)常作灾”。这说明了诗书传家的益处,它的精神文化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朋友,让我们多买书,多藏书,多读书,读好书,在尘世中酿造诗意,用心灵去感受“思想”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文原载2005年1月15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副刊</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刘浏</p><p class="ql-block">日期:2002年9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