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怀念小时候的过年。</p><p class="ql-block"> 二、三十年以前,在那简单清贫的年代,过年就意味着穿新衣服、吃好东西,是幸福、美好、快乐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那些美好的片段总是在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办年货</b></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过年,最高兴的是跟着爸爸妈妈赶大集、办年货。</p><p class="ql-block"> 按照老家习俗,农历一、五、八杨家河逢集,二、六、十五户滩逢集。那时候,走的是泥土路、也没有运输工具,过了腊月十五,基本上每个集都去,每一集都置办点年货,烟、酒、茶以及罐头、饼干等拜年的礼品。小孩子赶集主要凑热闹,十多里的路程,走着也不觉得累,期望着大人能挤出点钱来买点炮仗。每个集都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到集上后,先到处转,主要看哪个摊位上的东西便宜些。不断的讨价还价声中,每个人手里就有了一堆东西。 </p><p class="ql-block"> 回家的路上,一队一队的都是人,有的人提着网兜,有的人背着背篓,有的人斜挎着包裹……有的人在说说笑笑中还划起拳来,边走边把刚买来要过年的酒喝了个底朝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写对联</b></p><p class="ql-block"> 以前过春节时,集上有卖对联的,也有写对联的,但人们都是买几张红联,回来后裁好,拿到村子里会写对联的人家让写一下。会写对联的人也是来者不拒,尽情挥毫,那姿态、那神情,吸引了多少羡慕的眼神。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我突然有了写对联的冲动,一开始刻意一笔一划,但也是歪歪扭扭,写着写着就有点模样了。过几年,左邻右舍知道我能写对联了,就纷纷买了红联送到我家,嘱咐写多少副,什么内容随便,我就按照各家各户的习惯选内容,无外乎“勤劳人家逢春早,富贵庭院喜事多”、“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等,大家都夸我写的好,心里美滋滋的,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从那以后,每年过年的对联我都坚持自己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放炮仗</b></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特别羡慕在大集上卖炮仗的商贩,因为他们可以随意的在大街上放炮仗。那些买鞭炮的为了拉客户,拼命地吆喝,争先恐后地点燃自家的炮仗,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声震天。大人们往往是看谁家的炮质量好、响声大,就买上几串,再买几十个拇指粗的“雷王”、几个两响炮和冒花炮。这些炮仗主要是在除夕夜、大年初一、祭祖坟时用,多余的都给小孩子点着玩。</p><p class="ql-block"> 我和小伙伴们点炮时,有时放到地上,有时插到雪堆里,有时扣在烂盆子底下,把烂盆子炸得老高。点两响炮时,胆大的手里捏着,出现了把手炸破、把棉裤棉袄炸烂的事,成为人们捧腹开怀的笑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过年夜</b></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那天下午,以往贪玩不着家的孩子们早早的就各回各家,帮着爸爸贴对联,围着妈妈打转转,只为早点吃到那热乎乎、圆滚滚的饺子,早点“接灶爷”、放炮仗。天刚黑,孩子们跑前跑后的叫家族里的长辈们来家里吃饺子,好多人团团圆圆的围坐在炕上吃饺子,听长辈们说一年来的得失、讲他们经历过的故事,别提有多开心了。吃过饭,邻里四舍的大爷叔叔们,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陆陆续续的集中到某一家,他们有的拿着白酒、有的拎着罐头、有的夹着其他好吃的。人来的差不多了,女人们一个炕坐着谝闲传,男人们一个炕坐着划拳喝酒,孩子们就在巷道里疯跑,大家都其乐融融。闹到夜里子时,大人们带着孩子们各回各家“接灶爷”,霎时,炮仗响彻山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拜大年</b></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在大人的忙碌和催促中,孩子们早早起床,穿上放在枕边的新衣服,分别给祖先牌位磕头,再给爷爷奶奶磕头。随后跟着爸爸按先近后远,到同族里的各家开始拜年,走上一两家,整个家族里的人就凑齐了。进到每一家的院子里,大家都客客气气,非常热情,互相问安。进到堂屋里,先拜列祖列宗,再拜老人,随后,各种好吃的都上桌了。一天下来,吃的嘴油漉漉的,磕头磕的膝盖疼痛,但每年好像乐此不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转亲戚</b></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习俗,初一拜同族,初二拜丈人和舅舅,初三早上祭祖坟。从初三开始转亲戚。转姑奶奶、姑姑、姐姐的话,一般是同族里的人互相联系好,大家一起去转,其他的亲戚都是各转各的。</p><p class="ql-block"> 人们拎着大大小小的提兜、包袱,背着背篓,里面装着罐头、饼干、糖果等礼品。十里八里的大多是走着,路程远的就骑自行车。翻山越岭的走到亲戚家,又乏又饿,吃东西也就不谦虚了。那时候在亲戚家,我记得大人们碗里的骨头都大,孩子们碗里的骨头就小些,我们为了能多吃点骨头,特别想吃第二碗,又怕多了吃不上,心里总是有点“小遗憾”。除了喜欢跟着爸爸妈妈去姥爷家外,还愿意和爷爷去姑奶奶家,那时候,他们都会给我几毛钱压岁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送火把</b></p><p class="ql-block"> 忙忙碌碌中就到了正月十五,家里便又忙活了起来,除了要准备过元宵佳节的食材而外,还得要“扎火把”。孩子们早早将准备好的麦草等收拾起来,央求爸爸用上竹子,扎成长度为12节的火把,(要是这一年有闰月便是13节),立在大门口,等待天黑“送火把”。等到傍晚时分,前一庄的火把送到了这一庄所在的山梁上。这一庄的家家户户便鸣炮,点燃火把,在自家每个房间转上一圈,出门点燃堆在大门口的草堆,然后让孩子们抬着火把,沿着山梁上的小路送到山顶高处的固定区域,届时,各个山梁上行走的火把宛如一条条火龙。大家的火把聚在一起就形成大火堆,胆大的人还在这大火堆跳上一跳。“送火把、跳火堆”象征将一年的霉运和疾病等用火“赶走”,让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p> <p class="ql-block"> 这些,丰富了我的童年,增添了乐趣,永远留在美好、深深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