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诗意春节</p><p class="ql-block"> 袁文长</p><p class="ql-block"> 岁末年初的更替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视的时段,自西汉以来,人们以春节命名,举行祭祀、欢庆等各种仪式,以表达过往已经逝去,祈望来日更加美好的心愿。而其间以诗歌形式对新年的诵咏更是不胜枚举,汗牛充栋。</p><p class="ql-block"> 三国曹植就描述过春节的欢乐场面。其诗《元会》:“初岁元作,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描写的场面华美高贵,有去陈设井然有章、溢彩流芳。其“欢笑尽娱,乐哉未央”,并期待“愿保兹善,千载为常”!</p> <p class="ql-block"> 春节一般来说从腊月初八便开始了,俗语中有腊八过了就是年说法。因腊日多在小寒之间,气候寒冷程度不确定,诗人感怀也不全然,一辈子以写低沉诗的出名的诗圣杜甫,却有一首描述腊八的喜悦之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教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髺下九霄。由此可次,自然环境对诗人心情是有很大影响的,杜诗中有此兴愤之意趣实是难得。</p> <p class="ql-block"> 春节以年三十初一为界分节前和节后。节前腊月二十三(也有地方是二十四丿民俗活动最多,或曰小年,或曰送灶之日,烧香点蜡,备上丰盛之物品,叩拜灶王爷,但言上天凑好事、下界保平安。当然,在诗人眼里,随景书情,不论灶王爷喜好,全凭当时状况,写首诗,图个吉言罢了。宋代诗人吕蒙正有《祭灶诗》一首: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清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诗人对时下文人地位低下的愤懑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年三十是春节高潮之始,学名除夕,江淮地区口头语为大年三十。这一天,从早到晚活动不断,早起喝汤,贴春联,午饭前放炮、祭祖、团员饭,晚上亮灯、守岁、贴封门条。这一天也是诗人感怀最多的一天,或者伤感逝去的年景、期盼即将到来的新春;或者赞誉山河美景、吟诵锦绣人间。五味杂陈,应有尽有。而其不以小我为我,胸怀天下,意境高远的除夕诗,更能,丰碑文学长河,永垂青史。南宋文天祥诗《除夜》即是如此。“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忌;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这是诗人最后一个除夕,明知即赴黄泉,仍旧泰然处之,字平句和,既无“正气”豪迈,也无“丹心”慷慨,留下的是恋世之寂寞和悲怆,反映出大英雄的铁骨柔情。</p> <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初一,诗家多称为元日,这天一大早,放开门炮,穿新衣服,拜年致贺,至亲好友开始往年酒。这一天,所有的人忘去过去所有的不顺和烦恼,开启了诗意生活的崭新篇章。诗人这一天其感自然是赋予了最美好祝辞。大唐皇帝李世民《元曰》诗写得富丽堂皇、胸怀八荒,只是词藻过于华美,又在于为政颂德怀远,世人不足为记。而北宋改革之相王安石一首《元日》,因言辞平实,又以平民为切入点,其境又是革除旧弊,期待社会新发展,百姓有新生话,而让后人朗朗诵读,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言志也。不论新法推进的结果如何,这种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期许的抱负给人以力量和向往。千百年来,每逢春节总有许多人诵读,并书以联语致贺新春。</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春节的尾声落在正月十五,因为是农历第一个月圆之际,故称元宵节,或上元节、元夕。这一天是人们欢庆春天到来的高潮,吃元宵、闹花灯、舞龙、踩高跷,特别是燃灯放烟花,通宵达旦。诗人们对这一天又特别看重,自古以来,以元宵节为题材的诗词,远远多于以除夕和元日的诗词。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宋代诗词三首。其一为欧阳修《生查子.云夕》中“去年元夜时,花市如灯昼。月上栁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四句话,随口便来,言尽而意远,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其二是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中“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句,写出了外乡人过节时思乡之情节,环境决定心绪,古今相通也。其三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场面之宏大即便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令人震撼;感情之细腻,即便是纳兰和仓央也不可比拟。作为一个书家,我无数次抄写这首词,至今没不似毫的熟稔感觉,每写一次,心中诗韵一次。</p><p class="ql-block"> 是啊,诗意春节,古人比我们当下之人过春节,不知要惬意多少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