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行*荷叶塘 曾国藩故里

俐涵(丽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题记:2014年第三次回家乡,走访宗亲,寻根荷叶塘耕读文化起源。老家荷叶镇是一块盆地,四周环山,中部地平,站在高山顶上看全境,好像一片巨大的荷叶,故名荷叶镇(当地民俗称荷叶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湘乡行(之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富厚堂”是中国最后一间乡间候府,坐落在双峰县荷塘镇。富厚堂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整体格局好风水,前有水,后有环山围绕,整个是太师椅的形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1978年回乡,富厚堂 这座宅子是公社的卫生院,供销社,粮站的“公房”,思想的净土被世俗、政治裹挟,“富且宽厚,智宜敛藏”的道德风尚已荡然无存,反省与沉痛之思并置。直至新时代的到来,荷叶塘的历史文化价值重新绽放。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回家乡看到的富厚堂,旧貌换新颜,景象颇为壮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富厚堂的精华部分是藏书楼,曾藏书达30多万卷,是中国近代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之一。楼建于同治六年(1867年),分为"公记"、"朴记"、"芳记"三部分保存完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富厚堂藏书楼既是曾府的精神中心,也是一座家族学校,藏书楼成了人才的摇篮,成了湖湘大地上耕读之风高扬的旗帜。曾国藩是多元的人生方程,任后人苦苦求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曾国藩成才源于荷叶塘耕读文化的熏陶,在他身上,承载着耕读文化的基因,他的精进他的毕生是对荷叶塘的叙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以"八本堂"为经,以"八宝饭"为纬,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家理论体系。千百年来,中国论家庭教育者,无人能出其右。因此,曾氏家书家训流行于民间,甚为广泛,相当于一部优秀的家庭教科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荷叶塘耕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耕读文化,是荷叶塘人一代又一代在长期的苦累挣扎中养成的崇尚耕读、崇尚礼仪、崇尚勤勉、崇尚节俭的习惯。逐渐形成了这种独有的文化品性:人人尊之、人人守真的耕读精神。荷叶塘处处小桥流水,飞檐斗拱的厢车,也归于耕读文化的影响。山环水绕的地貌,孕育出浓厚的地方学耕读文化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耕读文化形成两种传统,一种标榜书香门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另一种提倡耕读传家,以耕读为荣百姓的人生价值。如何理解呢?"耕"是指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 "读"即读书,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曾国藩认为:"耕读之家,最能维持长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曾国藩的耕读文化思想,其实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观念影响的结果。在当代中国治家方面,曾国藩的这一思想起到了尤为独特的指导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父亲生于荷叶塘,长在荷叶塘,五岁读私塾,天蒙蒙亮就去学堂读书,饿了吃一把炒豆。随着年龄增长,半耕半读,后来父亲毕业于湖南长沙师范学校。父亲正是受到独特耕读文化的陶冶,成为辛勤育人的教师。后来在齐齐哈尔步校成为一名军事教官。这一方水土是延续耕读文化,并保存精神火种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感悟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干完农活儿,在田间地头席地而坐,捧上一本爱读的书,头顶是蓝天,脚下是绿苗儿,是很多人的梦想。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一种以半耕半读、耕读结合为主要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耕读文化是中华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的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堪称是中国人的精神专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或许,只有在耕读社会,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才能给人以安乐、宁静、和谐自然的生活环境。也许物质并不是第一的,在滚滚物欲弥漫的现代商业世界之外,如果你欲求一方宁静,也许向历史回溯,我们的祖先会给一个眼前一亮的答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荷塘人、曾氏家族人才倍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曾国藩特别强调后人"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做官"。富厚堂三十多万册藏书,凝聚着曾氏家族五代人的心血。集私塾与藏书于一体,除教学使用的普通书外,还收藏了不少典籍。还收藏了他的手稿,如奏章、家书、日记,撰写的题词、牌匾及赐物,还有各地史志、名人字画、宋元旧籍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曾氏家族致力于书香文化,可谓代代相传,香火不绝。"文革"时期,曾国藩因镇压太平天国贴上了"汉奸刽子手"的标签,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后,随着《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全集》以及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的出版,掀起了一股历经20多年持续不衰的“曾国藩热”。曾国藩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又富又厚"的藏书。作为私家藏书,富厚堂最大的特点,就是藏、读结合。堂内设有学堂,不分男女,都要"知习一样手艺",具有"独自一人出门之才识"。可见在延续了祖辈耕读结合家风的基础上,还融入了男女平等的进步理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富后堂的藏书文化带动了当地民间藏书的发展史。上世纪80年代,乡村的图书馆遍及湘乡,馆藏图书达一万多册的就有20多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话常言,富不过三代,但曾国藩后代子孙在各个领域都颇有建树的精英人才。毛泽东提及曾国藩时曾经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是说,所有近代的人之中,我只佩服一个,那就是曾国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为什么曾国藩有如此大魅力?因为他从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百姓,一路成长为晚清四大名臣。自律、克制、坚持、勤奋。曾国藩身上有太多励志的标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曾国藩一手组建的北洋水师,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北洋军阀势力的雏形。曾国藩。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曾国藩他留给后代的智慧一直都在传承,在200多年间,曾国藩一门走出240位人杰,都是各个领域的精英。之所以能一直处于兴旺,源于曾国藩留给后代的一些家训,而后代也是一直牢记家训来约束自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富厚堂的藏书不仅曾氏子弟受益,而且惠泽故里使得菏塘镇人才辈出:涌现出中共第一位女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长——向警予;全国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蔡畅;两度创办女子职业学校的教育家、"女中豪杰"——葛剑豪(蔡和森、蔡畅的母亲);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的婆家位于荷塘镇神冲村,离富后堂不到20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可爱的家乡——双峰县荷叶镇!你默默无闻哺育一代代儿女;你永远等着远方的家人回归;你是生我养我的大地母亲;你给予我恒久的灵魂滋养的琼浆玉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b></p> <p class="ql-block">  文/俐涵 部分图片本人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二年正月初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