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把件

文革

<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玉器出现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基本上与中国的文明史同步。玉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深深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亭亭玉立、玉树临风、金童玉女、金枝玉叶、温润如玉、琼浆玉液、金玉良缘、化干戈为玉帛…</p><p class="ql-block">玉 秉赋天地之灵,承裁君子之德。在古代,人们喜欢佩玉饰,它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一种审美观念的体现。常见的有玉带、玉带钩、玉牌、玉勒子等。古人把佩玉同人的精神、道德、行为举止紧密联系在一起,陶冶和净化着世人的心灵,也培养了文人贤哲的高雅情怀。</p><p class="ql-block">现代人虽然从服饰、审美观念与古人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对玉的挚爱丝毫未减。每当我看到一件精美的玉雕作品时,除了观赏,总是用手去轻轻触摸,就像触摸婴儿幼嫩的肌肤一样。欣赏过后,总感觉少点什么,没有一种满足感!思来想去,觉得玉不离身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就开始戴吊坠 ,但没戴几天就弃之了,原因是不舒服,有种卡脖子的感觉,之后便戴手串,没戴多久感觉还是不行,觉得只是一种佩饰,达不到玉人合一的境界。</p><p class="ql-block">人们把玩玉,最主要的是欣赏玉质,而非雕!前段时间,我在自己捡的玉料中找到一块把件料,玉质温润如脂,请玉雕师柳新宇为我雕刻了一个手把件“一夜(叶)成佛”。玉件主体雕刻简约,用一小部分雕刻了一个修道之人,既突显了玉质,又把玩舒适.</p> <p class="ql-block">上下部分雕刻了一叶和祥云,位于把玩时食指和小指的地方,既不易滑落,同时拇指动的时候碰到叶,有阻力感,似乎在提醒人不要忘乎所以。</p> <p class="ql-block">玉把件成了我的最爱,每天看书、玩手机、思考问题,包括睡觉都离不开它,一遍遍抚摸着它,我终于理解了古人为何说“玉不离身”,也找到了玉人合一的感觉。把玩几天后,我突然想到了半年前看过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记述:一个老外的生活到了最低谷,当他看书知道这世界万物最“根本”都是能量后,便找了一块石头,每天用意念感恩所有遇到的人和物,并把将来的美好生活“影像化”,后来他如愿以偿,他把这块石头叫“感恩石”。朋友的孩子得了不治之症后,用同样的方法不但治愈了孩子的病,而且给慕名前来的人卖石头挣了十万美金。</p><p class="ql-block">我们不论书中描述的是否真实,但人能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一块石头上,可以时刻不忘,远比在脑中想过更能“加固”“持久”。</p><p class="ql-block">“人能常清静 天地悉皆归”。一个心怀感恩的人,才能成为君子。我们也可以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把玩着玉,用意念寄托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意念感恩我们的党,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感恩我们的父母养育之恩、感恩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人、感恩世间万物的美好。</p><p class="ql-block">玉 承天地之灵,载人文之德。玩玉,不仅仅是玩玉!要玩出思想,玩出道德,让它净化我们的灵魂,改变我们的行为,提升我们的修养,玩出境界。</p><p class="ql-block">V1580477786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