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把搜集到的黄埔军校三门峡籍同学信息整理出来了,部分发布于微信,旨在传递正能量,讲好家乡故事,发扬黄埔精神,发挥黄埔独特作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致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 近十年来,在三门峡党史专家刘全生老师指导下,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帮助下,搜集到了五百余位黄埔军校三门峡籍同学名录,今天用美篇公布湖滨区籍的同学名录,其中包含在湖滨区生活或者工作的黄埔同学。由于黄埔军校时间久远,所搜集的史料有限,公布出来的信息难免有差错,希望朋友们给予指正。特别是黄埔同学毕业的期别队别科别有待考据。有一些把握不准是否黄埔军校毕业,高度疑似黄埔毕业的同学信息,也统计在内,生怕漏掉一人,后面括号备注疑似字样。搜集出来的一部分黄埔同学简历和故事没有公布,可能会涉及敏感词句,随后择情公布。感谢三门峡党史专家刘全生老师、感谢黄埔专家明月老师、白老师,黄埔后代吴老师、侯明、李行、刘增强等老师,感谢三门峡有关部门领导和慈善人士孙宁生、石耘、尚柏仁、水泽礼、王亚东、肖耀、张苏成、高超群、牛占亚、范娟枝、薛瑶瑶、焦鹏、王娟、王绍伟、郭智民和谭鲁生等老同志,感谢河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张梅枝、车占昌、高辉、郝娜等领导们和热心人的帮助支持!</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建于1924年6月16日,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二十三万余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既是历史起点,也是历史的转折,永远是人们心中的丰碑,激励着每一代青年。</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分校设置:</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创立后,曾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在广州市区内设立省分校。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机构,实际上不是分校。正式建立的分校,应该从民国14年3月(1925)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攻克潮汕筹设潮州分校开始。1926年~1927年间,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增设分校,因地取名。</p><p class="ql-block"> 截止民国24年4月(1935)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八个分校。抗战前的八所分校,并非开办后就一直办理,它们的历史任务结束后,则予以停办。</p><p class="ql-block"> 抗战以后,因扩军和伤亡,下级军官急需补充,因而增设一批黄埔分校,由于校址可能因战事而变动,故改变用地名作校名的方法而用数字番号,计有下列各校:第一分校(原为洛阳分校,后迁陕西汉中);第二分校(原为武汉分校,后迁至邵阳,再迁湖南武冈);第三分校(原为成都分校,1938年黄埔本校迁入成都,成都分校并入本校,改设第三分校于江西,1939年3月三分校在江西云都复校,后转至瑞金);第四分校(原为广州分校,1937年12月迁到德庆,1938年2月迁到广西桂平,再迁宜山,继迁贵州独山、遵义、湄潭);第五分校(原为昆明分校);第六分校(原为南宁分校,1938年1月日机多次空袭南宁,营房被炸,无法操课,一周后分校奉命迁往桂林李家村(今奇峰镇),因该地有多处天然防空洞。到桂后学校初名中央军校桂林分校);第七分校(原址天水,1938年第七分校正式奉命筹办,1938年3月29日在陕西凤翔正式成立,5月份迁至西安王曲镇);第八分校(由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改组,校址在湖北均县草店,1945年迁湖北房县);第九分校(原为新疆陆军军官学校,后改为第九分校,校址设在新疆迪化);第十分校(即凤山分校,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高雄县凤山镇成立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p><p class="ql-block"> 综上,黄埔军校主要分校有:潮州分校、长沙分校、汉中分校(原为洛阳分校,后迁汉中,中央军校第一分校)、武汉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迁至湖南武冈)、江西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广州分校(中央军校第四校)、昆明分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南宁分校(中央军校第六分校)、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湖北分校(中央军校第八分校)、迪化(乌鲁木齐)分校(中央军校第九分校)、凤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十分校)。</p><p class="ql-block"> 1944年12月底,第一分校(洛阳分校)被撤销。1945年5月,第二分校(武汉分校)被撤销。6月,第八分校(湖北分校)被撤销。8月,第五分校(昆明分校)被撤销。10月,第四分校(广州分校)被撤销。11月,第三分校(江西分校)和第六分校(南宁分校)被撤销。12月,第七分校(西安分校)被撤销。1947年4月,黄埔军校第九分校(驻地为今乌鲁木齐)被撤销。</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三门峡湖滨区籍同学名录</p><p class="ql-block">(按姓氏笔画排序):</p> <p class="ql-block">1、尤增,1902年生,向阳村人,1939 年黄埔七分校16期十四总队第三大队第八队毕业,1967年在天水县离世。</p><p class="ql-block">2、卢清池,1902年出生,卢家店人,1933年黄埔军校驻豫军官教育团第五期第二队毕业,1934年在家病逝。</p><p class="ql-block">3、刘礼堂,1916年出生,野鹿村人,1949年生陕西汉中38军117师530团少校团副,1969年返家。(疑似)</p><p class="ql-block">4、刘维汉,1916年出生,建房村人,1938年历任文书上士、少尉指导员、中尉指导员、中尉副官等职。(疑似)</p><p class="ql-block">5、刘克温,1918年出生,会兴建房村人,1939年黄埔军校战干四团第二期第二大队第七队毕业,1943年病逝。</p><p class="ql-block">6、刘福临,1920年出生,会兴上村人,1939年西安黄埔军校七分校毕业,历任少尉排长、中尉、副连长、副队长等职。</p><p class="ql-block">7、朱志清,1918年出生,会兴村人,1939年黄埔军校战士干部训练总队毕业,历任上士班长、准尉排长。</p><p class="ql-block">8、史华铎,1917年出生,师家渠村人,1941年湖北省均县黄埔八分校18期16总队毕业。</p><p class="ql-block">9、宋贵旺,1919年出生,会兴上村人,1939年黄埔军校战干四团第三期毕业。</p><p class="ql-block">10、宋国升,1910年出生,向阳村人,1934年黄埔军校驻豫教育团第六期毕业,1967年病逝。</p> <p class="ql-block">11、李高奎,1913年出生,西贺家庄村人,1945年在西安中央训练团第20军官总队三大队第十三中队毕业,任上尉队员。(疑似)</p><p class="ql-block">12、吴命渠,1919年生,向阳村人,1940年黄埔军校七分校十六期十六总队毕业,1964年病逝。</p><p class="ql-block">13、杨生荣,1920年出生,向阳村人,1941年黄埔军校七分校17期第十总队毕业,1954年在南关去世。</p><p class="ql-block">14、张先明,1920年出生,崖底村人,1940年黄埔军校16期炮兵科毕业。</p><p class="ql-block">15、张先进,1914年出生,野鹿村人,1939年黄埔军校特别训练班第六期学员毕业。</p><p class="ql-block">16、张润成,1918年出生,槐树洼村人,1938年黄埔军校战干四团第二期第一大队第四队毕业。</p><p class="ql-block">17、张醒众,1919年出生,会兴村人,1944年军政部高级进修班第19期毕业。1945年军官训练总队24总队第三中队任少尉队员。(疑似)</p><p class="ql-block">18、张克聪,1918年出生,交口乡富村人,1942年黄埔军校一分校(洛阳)第一中队学员,1950年病逝。</p><p class="ql-block">19、张敏志,1894年出生,会兴酬坡人。历任上尉参谋、少校连长、少校团副、少校营长,1932年莱阳中校团副。(疑似)</p><p class="ql-block">20、张雷亚,1921年出生,会兴村人,1938年黄埔军校七分校干四团第二期第二队毕业。</p> <p class="ql-block">21、侯国正,1910年出生,刘家渠村人,黄埔军校七分校毕业,1950年去世。</p><p class="ql-block">22、赵文斌,1917年出生,磁钟赵家后人,1939年黄埔军校战干四团第二期第二大队第四队毕业。</p><p class="ql-block">23、赵实卿,1921年生,交口赵家疙瘩村人,1947年陆军步兵军官学校第七期第三大队第九中队毕业,1948年外出。(疑似)</p><p class="ql-block">24、唐英奎,1914年出生,向阳村人,1942年军政部战士军用卫生员训练第三所第一届毕业。(疑似)</p><p class="ql-block">25、徐丰明,1916年出生。崖底乡庙底村人,1939年黄埔军校战干四团第二期一大队四小队毕业。</p><p class="ql-block">26、贾万国,1907年出生,会兴人,1941年黄埔军校战干四团会计训练班毕业。</p><p class="ql-block">27、郭福寿,1920年出生,高庙黄底村人,黄埔军校一分校(汉中)毕业。1943年陕西朝邑16军94师少校团副,1988年病世。</p><p class="ql-block">28、郭从彦,1918年出生,山前村人,1938年黄埔一分校第十四期步科毕业。</p><p class="ql-block">29、郭殿英,1914年出生,高庙乡羊虎山人,1938年黄埔军校一分校第14期第3总队第12总队毕业,1943年去世。</p><p class="ql-block">30、赵景云,1907年出生,会兴村人,1932年西北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1940年在上蔡县去世。(疑似)</p> <p class="ql-block">31、彭钧,1919年出生,交口南梁村人,1939年黄埔军校西安战干四团第二期第一大队第五队毕业,1951年去世。</p><p class="ql-block">32、韩长命,1917年出生,交口乡郭家村人,1940年黄埔军校军校(成都)毕业。</p><p class="ql-block">33、韩佳科,1922年出生,向阳村人,1947年黄埔军校第三军官训练班16期第3大队第9中队少尉司书。</p><p class="ql-block">34、潘长儒,1911年出生,交口乡白马峪村人,1939年黄埔军校西安战干四团第二期第三大队第十二队毕业。</p><p class="ql-block">35、戚恩庆,1920年出生,向阳村人,1938年贵州都匀炮校代训军校16期炮兵第七队毕业。</p><p class="ql-block">36、郭明源,1912年出生,山前村人,山前郭氏家谱记载,曾在黄埔军校西安七分校战干四团上学。</p><p class="ql-block">37、宁崇,1920年出生,高庙侯村人,1939年黄埔军校一分校11总队8队毕业,1948年去世。</p><p class="ql-block">38、贾廷杰,1904年出生,磁钟村人,1936年中央军需学校毕业,1968年病逝。(疑似)</p><p class="ql-block">39、张选民,1920年出生,交口野鹿村人,1943年黄埔军校天水分校18期骑科第八大队毕业,1987年病逝。</p><p class="ql-block">40、郭彦华,1919年出生,高庙黄底村人,1943年黄埔军校成都本校18期一总队工兵第一队毕业,解放前外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1、杨魁旺,1922年出生,磁钟贾庄人,黄埔军校一分校毕业,1991年去世。</p><p class="ql-block">42、马建汉,1922年出生,会兴马家河底人(后移民搬迁至交口村),1939年黄埔军校七分校17期毕业。</p><p class="ql-block">43、王彦军,会兴村人,考上黄埔军校七分校后,加入空军,任飞行员,赴台湾,生卒年月不详。</p><p class="ql-block">44、党秀荣,高庙人,野鹿村黄埔军校18期骑科毕业同学张选民同学笔记中记录和党秀荣是黄埔军校同学,经过打听没有找到党秀荣同学的信息,有待找寻党秀荣同学信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下同学是在三门峡湖滨区工作或者生活:</p><p class="ql-block">45、胡典君,1924年出生,黄埔军校六分校16期步科,住湖滨区。</p><p class="ql-block">46、胡成志,黄埔军校七分校15期步科,住湖滨区。</p><p class="ql-block">47、白克,1921年出生,黄埔军校六分校15期毕业,住湖滨区。</p><p class="ql-block">48、徐一华,1927年出生,黄埔军校本校炮科毕业,任河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住湖滨区,2019年去世。</p><p class="ql-block">49、黄振亚,1923年5月出生,黄埔军校七分校毕业(待考证),住水文局。(武汉黄埔后代元元老师提供的消息,黄振亚同学1995年给她的爷爷邮寄了自己一张照片留念,照片元元老师一直保存着,照片背后有黄前辈写的地址,2021年冬天照片发给了三门峡黄埔后代樊辉。)</p> <p class="ql-block">50、张琇,别名张和庆,1920年出生,交口富村人,1942年12月25入学,1945年4月毕业<span style="font-size:18px;">毕业于黄埔军校本校第19期第一队步兵第一队。1947年任64旅少尉排长 ,解放后返家务农,后落户陕县张村乡王村。张琇同学录的永久通讯处是陕县南乡富村。(2022年02月10日后补)</span></p> <p class="ql-block">51、曾繁伟,陕县南乡富村人(现湖滨区交口乡富村)。(2022年2月11日晚上在之前的资料里查询到的,此消息来自于网上,是秦杰老师发布的,问询秦杰老师资料从哪里来,秦老师说是三门峡一个网友发他的,曾繁伟前辈的信息有待考据,2022年02月12日补充进美篇。2月14日查询黄埔军校本校第19期第一队步兵第一队名单。名单里有交口富村的张琇同学,张琇旁边的名单是曾繁伟,是湖南人。最初网上发布曾繁伟是富村人的发布者可能,由于网上格式原因,把张琇的地址写成曾繁伟的地址了。尚柏仁老师经过打听说富村解放前没有曾姓。为了不漏掉一人黄埔同学,暂且还统计在内,再待详细考据。)</p> <p class="ql-block">另外,听说,还有以下同学是黄埔军校毕业,仅仅是听说而已,有待考据了解。(感谢老同志张苏成提供信息)</p><p class="ql-block">52、张孟照,会兴槐树洼村。</p><p class="ql-block">53、张云仕,会兴槐树洼村。</p><p class="ql-block">54、张庭栋,会兴槐树洼村,黄埔军校军医(待考据)。</p> <p class="ql-block">55、 侯海城,湖滨区会兴山前人(原陕县会兴镇山庄头村),黄埔军校七分校毕业。</p><p class="ql-block">56、张淑奇,湖滨区会兴人(原陕县会兴镇) ,中央战干团团第五期毕业,比叙黄埔军校17期。战干团全称军委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学员毕业后属黄埔军校政治科学籍。</p><p class="ql-block">57、宁兆义,湖滨区高庙宁家窝人,听说曾在是黄埔军校七分校就学。(待考)</p> <p class="ql-block"> 《湖滨区黄埔同学故事》</p><p class="ql-block"> 张选民(1920-1987) 1920年7月7日生于陕县会兴镇野鹿村(今湖滨区交口乡),别号铁牢。系大明朝开国功臣果毅将军张政二十世孙。</p><p class="ql-block"> 其出生时,家境败落,因父早逝,遭遇欺凌苦难,寡母孤儿逃亡于陕西华阴,几经辗转流落于西安太白庙孤儿院。在孤儿院半工半读深得院长关照,更得中国劳工协会西北区干事赵畏天、莫振英资助于1941年4月4日考入黄埔军校第七分校骑科第八大队,1943年9月29日毕业于黄埔军校天水分校(马跑泉)。历任通讯兵排长、连长、骑兵第二旅参谋、骑九师参谋、骑兵第三军上校参谋、陆军骑兵学校陆军骑兵编练处参谋等职。还曾任甘肃岷县种马场调教科主任科员。 </p><p class="ql-block"> 1949年随张治中部于天水和平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七軍彭少辉麾下,任七军政治部宣传干部,除享受原在国军同等待遇外,家属子女每人每月补贴白面、木炭等生活用品。对于张选民的苦难经历,彭少辉軍长十分同情,故在抗美援朝时,特意将其转业于天水公安处。1952年张选民为圆老母思乡之梦,送母亲、妻子及三个儿女从天水回到阔别三十年的野鹿村。而后35年内,遭遇曲折的人生经历。1987年2月张选民被平反。同时民政部门恢复张选民“革命军人”的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 1987年9月6日张选民静静的带着遗憾闭上了双眼,长眠于于他至爱的黄土。</p><p class="ql-block"> 张选民1987年向联络组申请加入黄埔军校同学会,1989年颁发黄埔军校会员证时张选民已经去世两年,后代永远珍藏着这本主人没有看到的会员证,寄托对老人深深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马建汉(1922—199x),男,河南陕县会兴马家河底村人(现湖滨区交口乡野鹿村),1939年考入黄埔军校西安七分校17期,1949年在成都参加36军123师369团卫生连起义 ,任上尉副连长。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为加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复员回乡。1987年5月经审批同意加入武汉黄埔军校同学会(河南黄埔同学会尚未成立,河南属于武汉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组)。马建汉戎马一生,勤劳一生,晚年致力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和台湾同学一直保持联系,宣传大陆政策,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余力。 马建汉同学1949年起义后,曾在在太岳军区学习六个月。</p> <p class="ql-block"> 郭福守(1919--1988),别号慎清、恩堂, 河南陕县黄路坡人(现在湖滨区高庙乡管辖),1919年五月初九生,卒于1988年3月18日。黄埔军校第一分校(汉中分校)14期3总队毕业,毕业时20岁。</p><p class="ql-block"> 1939年初,入国民革命军第16军预备第3师,少尉衔,属第十战区。</p><p class="ql-block"> 1944年4月6日,豫中会战爆发,当年5月~6月,随预备第3师参加豫中会战灵宝战役,并成功阻击RIBEN第一军向潼关推进,其后RIJUN在华战略进攻转为防守。</p><p class="ql-block"> 1945年,16军军部驻防陕西大荔,预备第三师驻防陕西华县。</p><p class="ql-block">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16军移防北平行辕,预备第3师改为第94师,驻昌平南口,先后任16军280团团长,16军94师师参谋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26日,16军第94师起义,集结于北平涿县地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31师,隶属于解放军第65军,任独立第31师师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参加解放太原战役,任解放军第65军独立31师师参谋长。太原战役后,赴华北军政大学受训,后担任中南军政大学战术教官。</p><p class="ql-block"> 1958年~1978年,划为右派返回原籍,文革遭受冲击。</p><p class="ql-block"> 1979年,文革后平反,落实政策,任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百货公司总经理。</p><p class="ql-block"> (郭福守同学详细的其他故事,有待补充。感谢黄埔文化专家谭老师给予帮助提供郭福守同学毕业学校、期别和队属,感谢郭福守同学孙女提供资料。)</p> <p class="ql-block"> 戚恩庆,曾用名泽吉,1920年11月出生,三门峡崖底乡向阳村人(现开发区向阳村),历任军兵少尉、中尉排长、观测员、中尉汽车管理员;1938年在贵州都匀炮校代训黄埔军校16期炮兵第七队毕业。1943年在湖北秭归县30军炮兵营第一连任上尉连副。解放后,返家劳动。1990年7月加入黄埔军校同学会。 1990年11月4日,因病在向阳村去世,享年70岁。(感谢水泽礼老师提供信息)</p> <p class="ql-block"> 郭彦华(1919--?)男,别号醒民,云周,河南陕县张茅镇黄底村人(现在三门峡湖滨区高庙乡黄底村),1940年前后在张茅教书,教书期间,RIBEN侵略,国土沦陷,郭彦华了解时局,深感教书不能救国,必须上ZHAN场,心怀救国之志,离开讲台。1941年春天,弟弟郭同周,把哥哥郭彦华从黄底村送到张茅镇 ,从此郭彦华踏上黄埔之路。1941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成都本校18期,编入18期第一总队工兵第一队。经过两年刻苦学习和训练,1943年2月毕业后即投身到KANGRI前线。1947年和家里通了最后一次信,信中说,他是特务连连长,迫于战争,在外已经娶妻生子。考入黄埔军校时,家里留下了原配妻子和一岁半的孩子,后原配妻子带着遗憾离世,孩子九岁过继木桶沟。解放后,家属多方打听,寻找郭彦华,始终没有消息。每年的清明和中秋节,郭彦华的后代,都遥寄思念。高庙山和历山的春风一年又一年,特别是他的弟弟,张茅送别兄长后,日夜想念兄长不知何时回到故土。</p> <p class="ql-block"> 黄振亚(1923.5.25—2004.9.29),曾用名发祥、琦,湖北荆门建阳驿人(今荆州市)。儿时随父亲在荆门龙泉中学读书,日本侵略中国,荆门沦陷后随校迁往湖北恩施州来凤县中学读书。1941年考入黄埔军校17期先习步兵科,后习炮兵科。1944年在南漳驻军,隶属于国民党第33集团军多次参加对日军作战,1945年8月部队由湖北开往河南信阳接受日军投降。1948年11月随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于淮海战役前期在贾汪起义,张克侠、何基沣率33 集团军59军两个师、77军一个半师共2.3万人起义,使得华东野战军顺利通过其防区直插徐州与碾庄之间,彻底截断黄百韬兵团的退路,为解放大军让开通道,对解放军全歼黄百韬集团立下汗马功劳。起义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特纵部队,任连长。1952年调入南京汤山炮兵学校任主任教员,上尉军衔,后提为大尉军衔,再授少校军衔。1964年转业调入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水文试验总站任副主任。文革时期因历史问题受到冲击,降级任生产组长,面对形势变化,始终坚定信念,1978年被平反恢复职务,1983年离休,2004年9月29日在三门峡病逝,享年81岁。与妻子陈文芳合葬于三门峡唐殿庙陵园。</p> <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黄埔同学们伟大的爱国情怀感动着后人,历史一直在向前发展,我们不应该忘记黄埔同学们为民族为人民做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族危亡之际,他们告别亲人、背井离乡,投笔从戎,奔赴前线,冒着枪林弹雨走向保家卫国的最前线,付出了青春和热血。如今国泰民安,我们享受着包括黄埔师生在内的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和平与幸福。每当回忆起他们与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及尊严时,我们不禁再次提醒历史,提醒时代,提醒自己,不能忘记英雄。因为,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麻烦亲们,谁知道湖滨区和三门峡其他县市,还有黄埔军校毕业的同学信息,麻烦告知,联系电话13613989981。或者在评论留言告知。深表谢意!</p> <p class="ql-block"> 湖滨区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湖滨区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南岸,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处,素有“黄河金三角”之称,属于是河南省三门峡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隔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相望,西、北、南三面为黄河和青龙涧河环抱,状若半岛,故名湖滨。湖滨区总面积189平方公里,辖3个乡(镇)、48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40个居委会,总人口33.2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1.3万人。</p><p class="ql-block"> 夏商,属豫州。周,先后属焦国、虢国。春秋,属晋国。战国,为魏地。秦,属三川郡陕县。汉,属弘农郡。三国,属魏国恒农郡。晋,属弘农郡。北魏,先属恒农郡。太和十一年(487年),属陕州陕县。隋,为河南郡之地。唐,属河南道陕州。五代梁,属镇国军陕州。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属保义军陕州。宋,属永兴军陕州。金初,属西安军河南府,后属金昌府陕州硖石县。元,属河南路陕州陕县。明,属河南府陕州。清初,沿明置,雍正二年(1724年),属河陕汝道直隶陕州。民国2年(1913年),属河洛道陕县。民国17年(1928年),属豫西第三行政区陕县。民国21年(1932年),属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区陕县。</p><p class="ql-block"> 1949年,属陕州专区陕县。1952年,属洛阳专区陕县,是城关区和会兴镇区的大部分。1956年4月,陕县划出会兴镇区建立三门峡工区。9月,三门峡工区更名洛阳专员公署三门峡办事处。1957年,撤销洛阳专员公署三门峡办事处,设立三门峡市(地级市)。6月,设立郊区。1959年6月,陕县改归三门峡市领导,11月,撤销陕县,并入三门峡市。1960年2月,原陕县城关行政区一部分与三门峡市郊区公社合并,建立陕州人民公社。6月,陕州人民公社并入湖滨区(城市)人民公社。1961年5月,湖滨区人民公社的农村部分定名陕州人民公社,8月,改称陕州区。10月,又改称郊区。1961年,陕县从三门峡市分出,恢复建置,三门峡降为县级市,隶属洛阳专员公署。1963年,撤销郊区。 1986年,三门峡市升级为地级市。5月,设立湖滨区,属三门峡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樊辉,网名醋溜土豆丝,黄埔后代,三门峡市政协委员,近十年来致力搜集三门峡籍黄埔军校同学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