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多用诗家语(下)

海納百川

<p class="ql-block">(接上期)</p><p class="ql-block">(十)跳跃而显张力</p><p class="ql-block">诗在时间上的跳跃,使诗绪断中有续,一脉相通,富有巨大的张力。请看崔护的《题都城南庄》:</p><p class="ql-block">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p><p class="ql-block">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p><p class="ql-block">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展开了一幅相映增色的“人面桃花图”。春风中的桃花已经十分美艳,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更红,足以烘托“人面”之美。三、四两句一下转到今年今日此时。时间在跳跃,镜头已切换。同一地点,桃花依旧,思念愈深,人面不见,形成强烈的心理落差。此时彼时,既断又续,断的是时间,续的是思念。观花思人,越发增添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只是留下美好的回忆在心头。</p><p class="ql-block">臧克家1942年写的《三代》:</p><p class="ql-block">孩子</p><p class="ql-block">在土里洗澡;</p><p class="ql-block">爸爸</p><p class="ql-block">在土里流汗;</p><p class="ql-block">爷爷</p><p class="ql-block">在土里埋葬。</p><p class="ql-block">诗人深切了解旧社会中国农民的境遇和心态,从农民和泥土的关系这个独特角度入手,随着时间节奏的大幅度跳跃,既写出了一个农民从幼年、壮年到老年的一生,枕土而生,与土为伴,入土为安,又写出了农民在当时背景下周而复始的世代交替。岁月在流逝,祖孙在衔接,农民无法翻身的命运却难以改变。诗人追溯农民与土地的情结之根,表达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之意,又发出进行土改、解放农民、改善农民生活的呼喊之声。</p><p class="ql-block">说到跳跃,还要讲讲省略。省略也是一种特殊的跳跃。诗家语并不全是完整的句子,不在乎主语、谓语、宾语、补语是否齐全,不理会句子是否残缺,而是经常故意省略句子成份。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p><p class="ql-block">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p><p class="ql-block">实行同一时间多个空间的并列式意象组合,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形容词和名词,没有一个动词,集中描写秋季凄凉萧条的景色,从而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的情怀。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虞集《风入松》中“白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毛主席《如梦令·元旦》中“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等,也是类似的并列式意象组合,都省略了许多句子成份。法国诗人瓦雷里说得好:“诗是跳舞,散文是走路。”诗家语采用跳跃和省略的手法,形成了诗词的特殊句子结构,能够增加诗的密度和弹性,这正是诗词艺术的需要。</p><p class="ql-block">那么,怎样才能学会用诗家语写诗呢?</p><p class="ql-block">(一)深入生活,善于发现</p><p class="ql-block">请看一首唐代张籍的《秋思》,全诗为:</p><p class="ql-block">洛阳城里见秋风,</p><p class="ql-block">欲作家书意万重。</p><p class="ql-block">复恐匆匆说不尽,</p><p class="ql-block">行人临发又开封。</p><p class="ql-block">大意是: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这首诗,由“见秋风”引起“作家书”,因怕“说不尽”,临发“又开封”。通过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描写,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洛阳的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特别是尾句“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非常动人的细节描写,也正是这一句诗家语,才使读者受到深深感染,留下深刻印象。至于重新开封后是补写了文字还是看过又封了回去,诗中没有讲,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而有没有这个结尾,诗的感染力是大不一样的。这就告诉我们,写诗千万不要忽视细节,往往细节决定成败,诗家语常常在细节上出彩。</p><p class="ql-block">再看一首唐朝布袋和尚写的诗:</p><p class="ql-block">手把青秧插满田,</p><p class="ql-block">低头便见水中天。</p><p class="ql-block">六根清静方为道,</p><p class="ql-block">退步原来是向前。</p><p class="ql-block">“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形态,“低头便见水中天”,插秧的时候需要弯腰低头,低头时可以见到水中倒映的天空。这里暗示着做人的道理,心中无杂念,躬身做事,看似卑微,却因低下头来正可看见水中倒映的广阔蓝天。“六根清净方为道”,只有当我们的身心不再为外界物欲困扰的时候才是修行之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后退这种方式他才能把秧田全部插好,退步就是前进。做人的道理,有时候就象这插田,看似在退步,实则取得了进展,退一步海阔天空!</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用插秧退着走的细节来作例子,告诉人们,从低处可以看到高处,退步可以让自己有更多前进的空间。常人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只进不能退。只有当我们愿意谦卑地低下头来,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能豁然开朗:退步原来是向前。试想,作者如果不深入生活,没见过农民插秧,没有对插秧以退为进动作的细致观察,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诗家语来的。</p><p class="ql-block">再看赵师秀的《约客》:</p><p class="ql-block">黄梅时节家家雨,</p><p class="ql-block">青草池塘处处蛙。</p><p class="ql-block">有约不来过夜半,</p><p class="ql-block">闲敲棋子落灯花。</p><p class="ql-block">“闲敲棋子落灯花”,也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诗人深夜约客客不至,孤独一人,下棋不成,所以“闲敲棋子”。诗句虽然只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然而在这个动作中,将焦躁而期望所约客人到来的心情描绘得细致入微。</p><p class="ql-block">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做一些单调机械的动作。棋子本不是敲的,但此刻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寂中的苦闷;“闲”字说明无聊,而正是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的失意;“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等客时长的情形,也同样表现了诗人怅然、失望的情绪。诗的末句“闲敲棋子落灯花”,虽然是一个小小的衬垫,却使作品增加了浓浓的诗味。</p><p class="ql-block">诗家语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不在一堆书本里。要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观察,随时捕捉有诗味的题材。一次秋游太行山,根据途中所见,我在车上吟成一首七绝《太行道中》:</p><p class="ql-block">牧鞭响处羊群白,</p><p class="ql-block">墙院高枝柿子红。</p><p class="ql-block">黄土山峦盘坦道,</p><p class="ql-block">长空雁过染秋枫。</p><p class="ql-block">与我同行的人说,这首诗把羊群、墙院、柿子、黄土、山峦、秋雁、秋枫组合起来,形象独特,色彩鲜明,而且远近相接,动静相间,写出了当地山乡之秋的特色。由此,我想到,只要有机会外出,就不妨多注意观察外界的景物,养成途中留诗的习惯。如不注重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和提炼现实生活,就只能照搬古书,堆砌概念,把玩格律,就会缺乏作诗最不可缺乏的真情实感。如一味模拟古人,动辄摹写“挑灯”、“看吴钩”,“独上西楼”,也难成现代精品。因为现代生活中既无“吴钩”可看,也不需要“挑灯芯”,普通家庭更没有区分“东楼”、“西楼”的居住条件。</p><p class="ql-block">(二)精心提炼,善于联想</p><p class="ql-block">诗家语往往不是脱口而出的,更不是自动跑到笔下来的,而是要经过反复推敲,精心提炼。特别需要张开联想的翅膀,像老鹰在空中盘旋,一经发现地面上的猎物,就马上俯冲下来,一抓一个准。老鹰有一个空中盘旋的过程,诗人有一个搜索枯肠的过程。唐代诗人卢延让曾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裴说写道:“莫怪苦吟迟,诗成鬓亦丝”。李白这样说杜甫:“借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前作诗苦。”贾岛更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宋代赵汝鐩在诗中说:“几度灯花落,苦吟难便成。寒窗明月满,楼上打三更。”可见,古代诗人为了让自己的诗文生动传神,经常会对某些词语和语句反复斟酌。应该说,“紧皱眉头”、“绞尽脑汁”、“搜遍枯肠”,甚至“捻断数茎须”,是诗人炼字炼句的常态,是对读者负责任的表现,而随意顺口溜出一首佳作的事情极少。不然,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不会被后人津津乐道,贾岛与韩愈的“推敲”二字也不会有那么悠久的生命力。所以,诗家语并非那么容易产生。我们写诗,要千方百计提高诗词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确保诗词的意境美、形象美、风格美、节奏美、音韵美,力避直白、平庸、空洞、朦胧、雷同、出律、出韵等损害诗词美的毛病。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随便弄几句就急忙发到朋友圈。我建议,写好后,不妨先问问自己,诗中有诗家语吗?还有需要改的地方吗?</p><p class="ql-block">(三)拒绝平庸,善于创新</p><p class="ql-block">学习和运用诗家语,必须拒绝平庸,善于创新,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追求诗词的时代性。诗词的时代性,或者说时代气息、时代精神、时代脉博、时代印记,质而言之,就是诗词生命之所源、诗魂之所寄、诗梦之所求、力量之所在,也是读者之所得、所崇、所悟。诗词作者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其诗词作品都有着自身特定的时代背景,都反映特定的时代诉求。必须承担新时代责任,紧随新时代潮流,把握新时代脉搏,合着新时代节拍,真正用心去感悟新时代、体验新时代、歌唱新时代。一句话,也就是要用诗家语去写新时代。</p><p class="ql-block">作为军旅诗人,当前就要用诗词助力强军打赢,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发出时代强音。军队退休较早的一些老同志,他们熟悉的是以往的军旅生活,相对缺乏当前特别是“军改”后的直接军旅生活体验,需要通过电视、报刊、微信,更多地了解新时代军队建设现状,及时获知部队最新发展变化,使自己的诗词作品跟上新时代的脚步。</p><p class="ql-block">杨森写当前改革强军的重大举措:“立四梁八柱,中枢重塑;千军万马,浴火重生。利刃磨锋,雄鹰换羽,固本开新举世惊。”李树先的诗句:“鹰领长天阔,丝牵古道宽”,可以理解“一带一路”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曹振民写航母巡海,神舟飞天:“航母巍巍巡远海,神舟凛凛傲深空。”蒋继辉写火箭军部队拉练演习:“穿洞穿林穿夜,时雷时雨时风。山川万里走蛟龙,怀揣惊天一梦。”某作者写抗震救灾中的逆行者:“山失色,地狰狞,逆行忘我救苍生。冲锋背影留佳话,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都是军旅诗词创作的内容创新。</p><p class="ql-block">除了内容创新之外,还有诗词的体式、语言和手法等方面的创新。这些方面,由于时间关系,这次不讲了。总之,诗家语本身就是创新的重要体现,而没有创新,就没有诗家语。</p><p class="ql-block">(续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