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格别乌(ОГПУ)徽章</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КГБ)徽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起源于“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委员会(契卡)”。苏联建立后改为国家政治保卫总局。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时,改为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总局。1954年成为国家安全委员会。苏联解体后,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所继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1年的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了针对苏联的战争。整个夏天形势看起来十分严峻,德国人把红军驱逐出波兰,占领了波罗的海诸国,深入到俄罗斯的领土,并且抵近威逼列宁格勒和莫斯科。8月,爱沙尼亚港口城市塔林发生一场灾难性动乱之后,苏联内务部门军官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以防止军队纪律和整个秩序的崩溃。一位名叫米哈伊尔·戈登科的俄罗斯记者报道了某天晚上在喀琅斯塔德街头目睹的一幕。一个年轻水手喝得醉醺醺,跌跌撞撞地走在大街上,大声喊着“打到苏联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名军官握着他的纳甘左轮手枪,大声呵斥道“你想干什么,站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水手说:“你们这些后方的老鼠,我们在加特契纳打仗的时你在哪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要开枪啦”军官警告这名水手。“开枪,开枪啊。”水手尖叫着,“明天德国人就要进攻列宁格勒了!”随着纳甘左轮的枪响,水手倒在人行道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内务人民委员部(克格勃前身)特别工作人员使用的纳甘左轮手枪属于紧凑型“指挥官”款式,不同于标准型M1895 纳甘7.62毫米左轮手枪。全尺寸的标准型是装填7发子弹的一款轻便武器,重0.8千克,全长230毫米,枪管长108 毫米。枪械设计有一个独特的气闭系统,通过手动和双击联动模式击发,击发时弹巢前移,使弹巢凹腔抵近套住枪管的锥型后端。经过火药气体推动,弹丸从弹巢进入枪管后端的锥膛。这种减少气体泄漏的机械设计,额外带来的奖励是它可以有效地使用消音器。“指挥官”款式的纳甘设计相同,但是采用85毫米短管和较小枪柄,专为那些穿着便服携带枪支的人设计。苏联成立后的1924年,恢复了M1895 纳甘左轮标准型生产,同时,推出“指挥官”款的紧凑型。截止1932年停产,紧凑型纳甘陆续制造约2.5万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紧凑型纳甘左轮手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弹道学家曾对M1895 纳甘左轮手枪降低火药气体外泄的设计存在质疑,认为气体泄漏会影响枪械威力,但在实际使用中没有出现这样问题的报告。弹道测试显示,弹丸弹道在距离10米处高于瞄准基线38毫米,在50米距离低于瞄准基线50毫米。一份配发给纳甘的枪械手册建议:射击适合50米范围内“突然出现在开阔地上”的敌人,优先选择“最接近和最脆弱”的目标,“为了最可靠地摧毁敌人”,瞄准点应该是一个重要的位置,如“腹部、胸部或头部”。根据该手册,一名合格的士兵应该能够在不超过20秒的时间内,完成纳甘手枪的7次瞄准射击。骑兵们则被要求训练自己马匹,让它适应“枪声和突然出现的射击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M1895左轮手枪最初由比利时枪械制造商利昂·纳甘设计,供沙皇亚历山大·尼古拉二世的军队使用。1917年俄国革命时,它被用来对付沙皇自己和他的家庭。日俄战争、俄罗斯、西班牙内战,苏波、苏芬战争中也一直被沙俄军队和苏俄红军使用。早期纳甘生产受比利时工厂控制, 直到1900年政府购买了专利之后,俄国才开始在图拉、塞斯特罗列茨克和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制造。苏联时期继续生产制造这个型号手枪。从1895年至1945年,产量相信超过了300万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M1895 纳甘左轮有个复杂结构,降低火药气体外泄,用以提高弹丸初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颇具特色的是,纳甘的枪弹专门为适应枪的气体密闭系统而设计。药筒具有轻微的瓶颈,射击时壳口膨胀扩大,完全封闭弹膛,然后留下射击后的弹壳,子弹以328米/秒的初速,射出1枚6.3克平头铅弹,枪口动能达到104千克。在“二战”期间,虽然没法同美军.45口径ACP枪弹相比,与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也有差距,但与德国、意大利、法国和日本的.32、.38和8毫米手枪弹大致相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于苏联士兵经常在严寒条件下作战,依靠后坐自动的武器常有失效现象。“纳甘左轮”在俄罗斯服役半个世纪后,即使在M1933 托卡列夫半自动手枪列装后,纳甘的结实和可靠仍广泛地被使用者所喜爱。一个苏联军官说:“如果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俄国人可以用锤子来修理”。德国人入侵之后,纳甘左轮产量飙升,1941年苏联就生产了12万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苏联M1933 托卡列夫 7.62毫米手枪,简称TT-33</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2年初的早些时候,一个寒冷刺骨的宁静夜晚,年轻的季莫夫·鲍格洛夫蹲在斯摩棱斯克冰冻草原的战壕里,雪夜中的冰凌,像钻石在月光下闪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战壕里唯一的另一个防御者是死去的苏军中尉。在鲍格洛夫滚入战壕时,他就已经躺在哪儿了。身单影孤的年轻士兵疲惫地打起瞌睡时,突然战壕沿儿上毫无征兆地跳下3个德国士兵。鲍格洛夫偷偷地瞟了一眼自己的步枪,正无力地靠在身体触及之外的壕墙上。“举起手来!”其中一名中士命令道。鲍格洛夫盯着德国兵手中MP 38冲锋枪的枪口思量着,认为德国兵一定是在抓捕“舌头”,以便通过审讯了解苏军阵地的情况。当3个德国兵聚在战壕的一端相互交谈时,年轻的俄国人把手伸进中尉的大衣,从里面摘下M1895纳甘左轮手枪,把弹巢里子弹全部发射出去,几秒之内德国兵就全部干掉了。鲍格洛夫后来在日记里进一步描述了这件事,并补充道:“缴获了一只打火机,一枚金戒子,一支钢笔,两个烟斗,烟草和一把梳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1941年秋天,莫斯科以南15公里的武器城图拉,面临着古德里安德国装甲师威胁。图拉兵工厂工人们开始紧急拆卸机器,准备将工厂搬到乌拉尔山脉以东。但在10月30日,共产党委员会决定组建1个战斗师,受困军工厂的人员编组了17个工人营。官方记录显示这些单位:全营675人中,M1895纳甘左轮手枪是145名成员的唯一战斗武器。这些战士一定对自己武装感到宽慰,因为每个营都有100多人,只能用燃烧瓶击退德军。但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遭遇了迄今为止最激烈的近距离抵抗,被困在了图拉城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纳甘左轮还在舒米基卡 格罗夫战斗中扮演了重要的英雄角色。1941年9月,一支1000人的撤退红军队伍,突然发现退路被切断,并被一支强大德军所包围。这支队伍由西南集团军司令部和军事委员会组成,除200名普通士兵携带的手枪和肩扛武器外,其余800名是军官,包括9名将军。他们只配备了手枪,不是纳甘,就是新的托卡列夫半自动手枪。被围困苏军装备严重不足,只有2辆装甲车和几支单发反坦克枪,一些手榴弹和1门轻型高射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德国人认为这次可以大获全胜,便主动先行后撤等待增援。苏联人在小树林周围占据了一个环形防御阵地等待攻击的到来。德国人终于发动了进攻,他们用坦克打头阵。战斗进行地如此残酷,以致最后汉斯们都对速战速决企望完全破灭。德国人停止进攻以后,开始用重迫击炮破坏苏军阵地。经过一场恶斗,好几百人阵亡。天黑后,被困的军官们由将军带领,剩下的人都退入树林深处,他们知道自己必死无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二天,德国人架起一只大喇叭,试图说服苏联军官们投降,他们的回答是枪声,激烈战斗又持续了一整天。新的一天又到来。9月24日上午,苏联人弹药补给已经用完,一片可怕寂静笼罩着小树林。德国人仍然不敢进入该地区,但附近一家集体农庄的工人在树林密密麻麻的弹坑里找到了他们。在那里发现了数百具遗体,手上都握着托卡列夫和纳甘。目击者后来证实,任何一位死去的军人身上,都没找到一枚没有使用过的子弹。德国人只逮捕了几名指挥官,他们试图突围时受了重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场战斗很快在红军中成为传奇,激励着苏联人前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M1895纳甘左轮手枪,结实、有效和可靠的武器,是在苏联红军服役的标准手枪。《武器》杂志作者米克·哈德森(Mike Hudson)认为“纳甘虽然有些过时,但战场证明它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拉工厂及其庞大生产能力在1942年春天成功恢复。一个巨大的帝国出现在乌拉尔山脉以东,以任何标准来衡量,这都是一个伟大的成就。苏联红军列装的手枪范围比美国或其它大多数盟国的军队要多。红军武器维护条令要求:M1895需要经常检查和日常保养,即便是在最熟悉的战场条件下。所有标准纳甘都配有1根通条和双头螺丝刀,以便于随时拆解。枪套上还有1个小袋,用于储存7发备用弹药。还有1个附件是根枪绳,系在握把一个金属环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纳甘左轮手枪制造厂标识 俄国图拉兵工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纳甘左轮手枪制造厂标识 苏联图拉兵工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到1943年春天,战争风头在东线已不属于德国人一方,纳甘的产量开始下降,转而制造托卡列夫半自动手枪。虽然托卡列夫便宜廉价可以造得更多,而且配合精度要求也远低于老式左轮。但即便如此,M1895纳甘仍然随苏联红军向西推进,穿过了波兰到达维也纳,并于1945年4月进入柏林。当苏联人最终占领这座城市时,欣喜若狂的士兵朝着空中鸣枪庆祝胜利。虽然,一些武器专家坚持认为M189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就过时了,但不可否认M1895的有效性。“二战”结束并不意味这款可敬的左轮手枪生涯结束,从西伯利亚到西贡的战场,美国兵在朝鲜、越南和格林纳达都曾面对过它,随后,纳甘又出车臣尼亚和波斯尼亚战斗中。纳甘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自己,它在历史上的地位是稳固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视为古董的编号5466紧凑型纳甘左轮手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世纪交替的岁月,曾被美国收藏家认为是稀世珍品的M1895纳甘,由于苏联解体和经济窘迫,大量地被销往美国,成为古董和藏品。一般的标准型售价迅速降到3~4百间,甚至百余美刀。上图这棵20世纪30年代发放给克格勃前身——内务人民委员部人员使用的紧凑型7.62毫米纳甘左轮手枪,因其古董武器市场的珍稀性,售价却接近5000美元。从图可见,枪由苏联图拉兵工厂1929年制造,枪号5266。除前面介绍的枪管、握把尺寸短小,扳机护圈和击锤的几何形状也与标准型有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纳甘左轮手枪弹——南斯拉夫制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纳甘左轮手枪弹——中国制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