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美篇——虎年初一登海龙囤随想之一

太阳

<p class="ql-block">文字:李性刚</p><p class="ql-block">摄影:孙际芳 李性刚</p><p class="ql-block">制作:李性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龙囤标志性景观——三十六步天梯</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海龙囤申遗三五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老了,大致都会害上“当前事情记不住,过去事情忘不了”的毛病。因此,老年人,总会受那些过往的,尤其是印象深刻的经历所困扰。笔者就是常常犯此毛病的人。所谓“人到七十古来稀!”何况,笔者已经过完了6个本命年,这牛年过完,进入虎年,就开启了第七个本命年的人生历程。</p><p class="ql-block"> 这不,虎年老大初一,老毛病又犯了,无论如何都抑制不住,没办法,只好去登登海龙囤以图缓解。在夫人的支持陪同下,大年初一就冒雨披风顶雪,去登也许是此生最后一次海龙囤。</p><p class="ql-block"> 于是,夫人陪着我,选择了这个有可能实现的两人世界里,干了这憨事,蠢事!蛮事!的确,没想到偌大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景区,在深深的雪地中,竟然只显示出我夫妇二人的脚印。</p><p class="ql-block"> 对海龙囤的“包场游”微信发出后,收到各种点赞和评语。首先是非常感谢各位微友对我夫妇晚年很不可取的蛮干,憨干,傻干的忠言相告!其次是众多或点赞,或赞誉,或关切,或惊叹,或心痛等等发自内心的留言!</p><p class="ql-block"> 是啊!之所以做出此次旅游决定,就是因为如果没有下决心完成此次的蛮干,憨干,傻干,就会留下此生一份无法挽回的遗憾,一份难奈的烧心灼肺之感!去了,安全回来了!了却了一桩憾事!留下这则趣事!虽觉身体很累,但心里却感到美醉美最的。</p> <p class="ql-block">  笔者从1958年,9岁开始,随父母居住在播州杨氏土司遗址海龙屯下被废弃的杨氏家庙太平寺共15年,因此,对这片有着养育之恩的故土,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和较详尽的了解。海龙屯遗址自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到2015年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共走过了33年风雨历程。期间,许多仁人志士围绕老祖宗留下的这片文化遗产做了大量有益工作,笔者也自信成为其中一员。</p><p class="ql-block"> 1992年5月,笔者从黔东南州旅游局调回遵义市,被安排在有机构编制尚无人员配置,即有庙没和尚的旅游局。当年的遵义旅游尚未起步,笔者首先牵头组建遵义首家旅行社,次年3月晋升为遵义国际旅行社(二类社)兼任总经理,培训出我市第一批导游员,同时在《遵义晚报》刊发第一份关于宣传遵义旅游的征文广告。</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遵义晚报》刊发的旅游广告</p> <p class="ql-block">  出于对海龙屯遗址的一往情深,遵义国际旅行社首先对其现状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发现其仅仅是法理意义上的省级文保单位,并没有任何实际保护措施,随处可见森林火灾痕迹以及满山遍野的垃圾和粪便,于是着手思考对其进行适度保护性开发。1993年9月,笔者衔接高坪镇,在时任党委书记王绍洪的大力支持下,以遵义国际旅行社名义和双方协议机制下,在五凤关遗址前获得10亩土地使用权,花8500元钱,买下居住在海龙屯对面养鸡池后山的村民王太康家一幢五柱四立三间木房,再投资2万余元,雇师傅将其拆散,请白沙村村民搬上海龙屯重新建起来,还配套建了厕所和厨房,协调遵义相山宾馆支持20张床铺和卧具,聘请村民刘永富和刘远光叔侄负责组成守护队,在飞龙关设置临时出入口,将海龙囤管理起来,禁止露营游客砍树烧火。守护队的劳务报酬从向游客每人收取2元门票和提供食宿收入中自求平衡。</p><p class="ql-block"> 此举,首次解决了旅游者在景区的食宿问题,不但禁绝了露营旅游者燃烧篝火导致森林火灾频发和满山粪便现象,有效保护了古文化遗址,还为后来申遗过程中考察海龙囤的诸如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刚等各级领导和国家文物专家提供了简易接待条件。</p><p class="ql-block"> 此段故事,在后来从遵义市统战部长任上退休的王绍洪先生所著《红籽情丝》一书之《海龙屯开发轶事》中这样写道:“李性刚先生对海龙屯情有独钟……在那片古老神秘的土地上,曾留下他探索的足迹和思维的沉淀。埋藏在‘平播之战’废墟下的一个个谜团,让他魂牵梦绕,期望能通过发展旅游,帮助家乡父老致富,引来更多的参观者,欣赏海龙囤残缺的壮美,寻找杨氏土司王朝的遗梦。为此,他主导遵义国际旅行社投资海龙囤,使海龙囤第一次有了旅游专用接待设施,对海龙囤的保护和开发具有堪称‘第一’的开拓性。”</p><p class="ql-block"> 此后,笔者带领遵义国际旅行社员工,分别从毛石镇翻山到海龙屯,从金鼎镇徒步到海龙屯,从松林镇徒步上海龙屯,从海龙屯徒步到金鼎山;陪同红花岗区挂职副区长李宜春骑马从金鼎山至海龙屯等数次考察,用脚步反复丈量,思考和策划该片区的旅游开发。</p> <p class="ql-block">原遵义市办公室主任周世远看到笔者登海龙囤的微信留言!</p> <p class="ql-block">海龙囤皇宫遗址考古现场</p> <p class="ql-block">  1993年夏秋之交,笔者邀请美籍华人林俊雄先生等二人专程到遵考察海龙屯的开发建设并提出建议:在海龙屯山脚的谢家坝入口处设坝截断白沙河,形成高峡平湖;预估库容约560万立方米,水面约14万平方米;大坝仅淹没农田93亩,涉及农户38户,174人;需搬迁10户共43人……</p><p class="ql-block"> 1995年元月,笔者受邀为《遵义地区高等级公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撰写了“大力开发新兴旅游业”一章;同年5月17日,在《贵州日报》发表了《做好黔北旅游这篇大文章》。文中预测:“不用十年,旅游业将成为黔北经济继烟、酒、油三大支柱产业之后的一支重要源流。”同年5月25日和6月25日,在《贵州经济报》分别发表了《黔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黔北旅游业的基本思路》。在同年的《中国名城》杂志第四期刊发了《依托历史文化名城推动黔北旅游发展》。在上述篇章中,笔者都重点谈及海龙屯的开发与保护,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而强烈反响。时任《遵义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顾问、地区政协工委主任杨春时,副主席姚旭等老领导曾这样评价道:</p><p class="ql-block"> “李性刚同志在《中国名城》杂志、《贵州日报》、《贵州经济报》发表的文章反响很大,是我们在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很有参考价值的地方性资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时任遵义地区政协工委主任杨春时和副主任姚旭专为笔者写了一份评价</p> <p class="ql-block">  在应邀为《遵义文苑》2010年第一期撰写的《做强遵义旅游》的专论中。笔者提出了“将沿海龙囤——金鼎山四周的海龙、金鼎、松林、毛石、混子、沙湾、太平等行政镇、村统筹为一体,组建成特殊县级机构,专门负责该片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避免由于行政隶属关系不同而在土地、人事、税收等方面发生扯皮现象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遵义文苑》在编者絮语中指出:本期把李性刚先生的新作《做强遵义旅游》作为头条推出,是因为这位资深旅游界人士15年前曾发表《做好黔北旅游这篇大文章》并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如今已退休的他仍然关注遵义旅游产业发展,收集大量资料并深入调研,用3个月时间写了这篇长达6.5万字的旅游文章。本刊特约请他精选其中主要观点和建议简要发表,供关注遵义旅游发展的有关人士参考,共同为做强遵义的旅游建言献策。遵义地区政协工委曾特邀笔者参加“第十一次遵义地方经济发展(旅游)专题座谈会”,并作了主旨发言。</p><p class="ql-block"> 按时任政协主席杨春时的话说:“性刚,你对黔北的旅游资源了解充分,见解独到,《地区旅游规划》的整体思路参考了你在贵州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原遵义市市长王崇松也表示:“李性刚是遵义旅游的创始人,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笔者受托为遵义市投资促进局撰写了《遵义市古城堡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推荐书》;2014年底至2015年春节期间,笔者受邀参与《遵义市旅游景区导游词》的编撰,承担当时的遵义、桐梓、绥阳、仁怀、习水、赤水等6县市和红花岗、汇川以及新蒲新区三城区旅游景点的文字编撰,完成约15万余字工作量;2017年,笔者受邀为遵义市旅发委撰写了《遵义改革开放四十年丛书·旅游篇》。未完,请看下篇,海龙囤导游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