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张艺谋、张末父女俩联袂执导的电影《狙击手》正式上映。《狙击手》以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开展的高密度、低强度的小规模袭击和狙击战斗,也称“冷枪冷炮〞运动为背景,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敌我武器装备悬殊的境地下,与美军精英狙击小队展开殊死较量的故事。好题材,好故事,但是我对已貌似江郎才尽的张艺谋不大放心,这个摄影出身的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差强人意,《悬崖之上》即是一例。</p><p class="ql-block">纠结半天,还是决定看。蜇进影院,一个人的专场,也是,大年初二,只有我这般的伶仃之人才有这闲功夫。</p><p class="ql-block">96分钟的电影,让我眼睛湿润了几次,能让我感动的电影,大抵是不错的。观影后,思虑再三,决定给这部电影打8分。</p><p class="ql-block">影片的声光电画面,那些炫技术的东西不多说。中国电影不差钱,舍得投入,五彩斑斓,该白的白,该红的红,傻子也会做到。</p><p class="ql-block">这部《狙击手》,张艺谋是下了点功夫的,他放下孤傲,不再自以为是,确实是踏踏实实拍电影,认认真真的讲故事,认认真真的讲中国故事。</p><p class="ql-block">一言以概之,这是一部较成功的战争影片。想了想,概括了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一,追求真实。我历来认为,战争影片必须要真实的反映战争场景,某些战争影片偏离战争场景,风和日丽,衣着光鲜,男欢女爱,借战争片之名行偶像剧之实。战争是残酷的,血肉横飞,狼烟遍地,死伤枕藉是战场的真实。战争影片必须表现现实的残酷和历史的真实。否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不是真正的战争片。《狙击手》的创作团队,把真实视作影片的生命,“<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真实致敬志愿军先烈”是主创人员的共识,这种创作态度</span>是值得表扬的。</p><p class="ql-block">首先,在置景上,为真实的再现朝鲜北部千里冰封,白雪皑皑的场景,坚决不用国产战争片惯用的“假雪”,离开摄影棚,全体开拔到同朝鲜北部气候相似的吉林白山,在严寒中体验志愿军战士爬冰卧雪的艰苦。</p><p class="ql-block">其次,为了追求画面的真实感和质感。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张艺谋摒弃了一以惯之的唯美主义手法,以单调的灰黑白三色作为整部影片的基色,让战争美学替代画面美学,让战场氛围更浓,让观众有身临其境感觉。</p><p class="ql-block">再次,为了能够演绎好抗美援朝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不怕吃苦,不畏牺牲的坚毅与勇敢,演员们也历经了残酷的“魔鬼训练”。前期表演课集训,坚持真听真看真感受“不要去演,要呈现出自己最真实的状态”;提前半年进行封闭军事训练,从射击、体能等各方面进行严格训练,高强度的训练不仅激发了演员们的战斗欲,这样的拼劲也让演员呈现了最真实的“战斗体验”,只有像志愿军战士一样去生活和战斗才是最真实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影片整体追求真实。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实,让影片更具张力和活力,也更具吸引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另辟蹊径。近年来,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影片热度不减,比如《跨过鸭绿江》、《长津湖》、《金刚川》等等。这些影片大多是全景式的宏大叙事,反映的是战争中的某一重大战斗或战役,大场面大纵深大情怀为主。老谋子另辟蹊径,从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我军开展的“冷枪冷炮”运动入手,艺术地再现这场运动中的小人物大英雄。</p><p class="ql-block">“冷枪冷炮运动”亦称“冷枪冷炮打活靶”,其口号是“让敌人低下头来”,冷炮战术配合志愿军的狙击活动,作战效率成倍提高,各个兵器依据兵器性能,目标特点有着明确的任务区和射击区域分工。在这场运动中,志愿军共击毙击伤敌军5万余人。并涌现了被美军唤作“死神”的特等功臣张桃芳。抗美援朝战争中,张桃芳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p><p class="ql-block">真实的历史是艺术创作中,取之不竭的宝库。在艺术创作中,有的人善于宏大叙事,有的人却善于从小处着手,各取所需,各得其所。</p><p class="ql-block">张艺谋和他的主创团队是聪明的。他从小处着手,却以小见大。他撷取了抗美援朝历史宝库中“冷枪冷炮运动”这一粒珍珠,以写实的手法着力刻画了狙击手五班这一英雄群体。五班的战士中,有土得掉渣的农民,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侍弄着两三分薄田,老婆孩子热炕头;五班战士中,有天真可爱的学生,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将在安静的课堂学习文化知识,报效新生的共和国。总之,五班的战士都是这样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国人。然而,当侵略者把魔爪侵向了邻国,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遭到威胁之际,他们响应祖国的号召,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去打败美帝野心狼之际,他们几乎一夜间就蜕变成了坚强的战士。他们用简陋的武器直至自己的身体和一腔热血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抗衡,白雪碧血,用生命写下对人民共和国的忠诚,在硝烟战火中成为大写的“人”,最可爱的人。在对美军狙击小组的刻画中,没有脸谱化,没有“抗日神剧”中对敌人的刻意矮化,而是大胆描写了他们技艺的精湛,武器的精良,从侧面证明了敌人的凶残和狡诈,同时也从更高层次表现了中国士兵的智慧和勇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不是影评家,休假期间也不想写太长的文章。但有的话又如骾在喉,不吐不快。多说两句吧!</p><p class="ql-block">战争题材电影,考验一个导演的不仅仅是才情和技巧,更多的是导演的政治立场和对战争的深层思考,中国有很多致命不凡的导演,也拍过很多战争题材影片,但是恕我不公,这些影片中垃圾居多,精品缺少。许多导演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混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界限,借反思之名,行反动之实。吹嘘"人性论",用“人性论"来对抗党性和人民性。这样的影片带给观众的不是爱国爱党爱军的情怀,而是极为负面的感受,借战争电影,公然否认党对军队的领导,割裂人民军队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贩卖私货,罪不可恕。</p><p class="ql-block">有的导演,无视祖国曾有的苦难,用解构主义的手法戏说历史,把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史,革命战争史"无厘头"化,"手撕鬼子"、"阴道里藏手雷"等雷人剧情层出不穷,丑化、痞化我军指战员。这样的电影,却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看这样的影片,无异于让观众精神吸毒!战争题材影片需要有信仰的导演来拍,"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同时也是要有一点信仰的。我们有的电影导演,应该说也有信仰,他们信奉"拜金主义"、"纵欲主义",有"下半身崇拜",唯独缺乏中国特色传统的价值观,缺乏与生俱来的人文关怀,中国是个缺乏宗教信仰的国家,执政党的信仰不可能成为全民信仰,但是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导演,你必须要有民族价值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对于战争电影,中华民族的主体认同是:正义一方,必是忠勇无私,视死如归,为民族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这是主线,是主旋律。</p><p class="ql-block">张艺谋是我批评比较多的导演,我曾经撰文批评过他的《悬崖之上》。不可否认,他是极具才华的。当他把才华当作玩弄电影技巧的工具的时候,他一定是失败的。他的才华只有同国家的信仰和人民的信仰紧密结合,才能得到最高境界的展现。“人民至上”我党的宗旨,一切人民的艺术家,如果想要拍出好的电影作品,也必须要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则,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大众服务”的方向。《狙击手》的成功就是力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