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的美篇

樟树

  2021.12.21下午,是老年大学《襄阳文化》班的现场教学课。课题是《王粲与仲宣楼》。<div>  全班学友,还有许多和我一样,热爱襄阳文化,担因名额限制的原因,末能报上名的蹭课生。聚集在东门护城河畔。</div><div><br></div><div> 从古城东门口沿城墙一路南行,来到“楚天四大名楼”之一的《仲宣楼》。</div><div>  东汉年间,全国军阀割据,民生凋敝。在刘表的治理下,荆州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同时,兴办学堂,爱民养士,吸引了大批精英汇集襄阳(诸葛亮、王粲、徐庶、石广元等),使襄阳一度成为全国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创造了襄阳发展史上的辉煌。<br></div> 王粲的文学成就很高,被誉为“建安七子”之冠。后世为了纪念他,在襄阳城墙的东南角修建了一个角楼,并以王粲的字命名为仲宣楼。 在雕梁画栋、飞檐斗栱的《仲宣楼》台上。 王老师给我们讲解历史人物王粲以及《仲宣楼》的由来,更重要的是了解东汉年间,襄阳作为荆州治所。使襄阳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创造了襄阳史上的辉煌一页。   看看,王老师的授课,神情多投入!<div>  把历史的、现实的;古典古朴的、游人注目的《仲宣楼》用最通俗语言,最贴切比拟的手法。讲述给我们。</div>    王老师授课,学友们能把历史、渊源、现实结合起来。<div>课后也记忆犹新。</div> 教学中,王老师统揽全局,精心筹划,课堂教学与现场探访相结合,既传授经典又结合身边实际,既重视传承又培养操作技能。我是襄阳人,了解襄阳事。     沐浴着冬日的暧阳,我们在仲宣楼上留影。记下老年大学《襄阳文化班》,登《仲宣楼》探访先贤的身影。<div><br></div>     楼柱楹联(上联)<div>  上联对王粲作了高度概括。讲解“文星”二字,讲清四个历史人物(蔡邕、汉献帝、刘表、曹操)与王粲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历史典故(瓜悬不食、尼父奔陈)。 </div> <div>    楼柱楹联(下联)<br></div>  下联抓住“胜迹”二字,讲清楚四大襄阳名胜(习家池、米公祠、鹿门山、古隆中)特点以及与仲宣楼的区位关系,解说“江郎失笔”的历史典故。   此联不愧诗联名家所作,内涵丰富,典故众多。形式上对仗工稳,机智活泼。<div>    <br>    </div>     苍翠烘托着高高的《仲宣楼》。彰显了襄阳人对古贤的爱慕、也寄托了襄阳人对历史的崇敬。   《仲宣楼》的西北侧是仲宣游园。园内树有王粲雕像。<div>  王粲出身于名门望族,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任太尉,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然而王粲对于仕途并不热心,反而喜欢文学,从小就饱读诗书,后来他和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六人并称为建安七子,据说建安七子之中,王粲的文学成就最高。</div>     近高墙而接青翠。古城墙诉说着襄阳的历史,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襄阳人保土护城的岁月。 《仲宣楼》远离襄阳街市,被清波荡漾的护城河水环绕。   轻风抚过,《仲宣楼》的倒影更显古朴、清幽。   夕阳西下,〈仲宣楼〉含珠噙玉、江天一色、美似仙境。    襄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发源地、汉水文化的高地。我们在襄阳老年大学〈襄阳文化〉班,学习襄阳优秀文化,厘清襄阳历史文脉,领悟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社会美德。做优秀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