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主要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

张增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的脸上总挂着沉闷和凝思的表情,眼里总流露出忧郁的目光;他学法律出身,却辞官弃职,在音乐的海洋里扬帆启航;他是旋律大师,一生铸就了无数次的辉煌;他不该在事业的巅峰离去,走得那么匆忙,留给世人的是茫然、错愕和悲伤。他,就是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58年 柴可夫斯基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柴可夫斯基全名: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licit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正如许多伟人的故事一样,柴可夫斯基人生的开篇并非精彩。他出生于俄罗斯维亚特卡省的沃特金斯克,这是乌拉尔山脉西侧紧挨卡马河一条支流的一个小镇,距莫斯科东部100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马达加斯加,前称“马尔加什” 柴可夫斯肖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的父亲伊利亚•彼得罗维奇是一位采矿工程师兼冶金厂的厂长,中年丧偶后娶了小他18岁、有法国血统的第二任妻子亚历山德拉•安德烈耶维娜,即柴可夫斯基的母亲。母亲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主妇,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和德语,喜好音乐,能歌善舞,会弹钢琴和竖琴,但她的身体素质较弱,还患有癫痫病。柴可夫斯基继承了他母亲敏感的天性,并有忧郁症的倾向。他兄妹六人,平日里他非常依恋他的母亲, 在他14岁那年,母亲在一场霍乱流行病中不幸去世,给他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终其一生也没能走出这个阴影。</p> <p class="ql-block">(保加利亚 1985年 柴可夫斯基肖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父亲工作的变动,在他8岁时,他们举家来到了风光旖旎的圣彼得堡。1850年的夏天,10岁的柴可夫斯基按照家人的安排,去读圣彼得堡法学院的预备班,为将来能入职政府部门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 1993年 柴可夫斯基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59年柴可夫斯基从法学院毕业,入司法部任职,时年19岁。然而,柴可夫斯基自幼痴迷音乐,五岁开始跟家庭教师芳妮学习钢琴,常常为音乐而苦恼,有时听了一首曲子,半天这曲子还在脑海里盘旋,以至于晚上无法入睡。 后来又跟随钢琴师昆丁格学习钢琴。大学读书期间,他也经常挤出时间去学习钢琴演奏,到歌剧院听音乐、看演出。 工作几年下来,他对法律工作越来越觉着无味,越发强烈地想放弃这一专业,改走音乐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巴 1993年 柴可夫斯基坐像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62年,19世纪俄国伟大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n,1829-1894)发起创立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俄国第一家音乐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兼钢琴教授。22岁的柴可夫斯基从司法部辞职,成为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一位大龄学生,鲁宾斯坦也就成了他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摩尔多瓦 2005年 鲁宾斯坦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柴可夫斯基是幸运的。刚毕业就得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1866年9月,他的好友、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1835-1881) 聘用他担任和声学的教授,时年26岁。</p> <p class="ql-block">(苏联 2015年 异型小型张,柴可夫斯基背后的建筑为莫斯科音乐学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66年 图案为莫斯科音乐学 院,前面的雕塑为柴可夫斯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工作伊始,柴可夫斯基的生活非常清苦,名为教授实际上的薪水很低,没有自己的住所,只能挤在院长家里。他经常坐在大树底下,背靠树干,不知疲倦地写着,从黎明到黄昏,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他的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在如此艰苦条件下创作出来的。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工作了12年。</p> <p class="ql-block">(摩纳哥 2015年 雕刻版邮票 老柴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77年,柴可夫斯基被拽进了一场不幸的婚姻中。他曾经的一位女学生,名叫安东尼娜•米林高娃,对他穷追不舍,柴可夫斯基起初不同意,但她却以自杀来威胁老师,柴可夫斯基终于屈服地娶了她。“蜜月”开始后,柴可夫斯基经历了一生最痛苦的一段时光。他的精神极度紧张,濒临崩溃的边缘。医生告诉他的亲友:必须让他更换生活环境,独自一人静心疗养才能康复,否则会精神失常。因此家人陪他去瑞士日内瓦湖畔一所幽静的疗养院,在这里,柴可夫斯基渐渐恢复了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74年 柴可夫斯基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怡人的环境固然有助于他的康复,但让他真正摆脱危机的原因是他与梅克夫人之间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友谊。梅克夫人是一位内向而又深沉的女子,酷爱音乐,具有极高的音乐素养。她的出现,犹如阴霾的天空中忽然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使柴可夫斯基豁然开朗,他就像一艘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驶进了平静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罗马尼亚 1985年 柴可夫斯基肖像右边图案为莫斯科大剧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梅克夫人是一位铁路工程师的遗孀,当她通过安东•鲁宾斯坦院长的介绍,得知柴可夫斯基的经历和遭遇,并听了他创作的乐曲后,决定要长期资助柴可夫斯基,让他免除后顾之忧,能够专心致志地搞音乐创作。梅克夫人年长柴可夫斯基九岁,她提出两人只以信件联系,彼此永不见面。从1877年至1890年,柴可夫斯基与这位贵妇保持了长达14年之久的纯洁的友情,二人未曾谋过面,仅以书信往来(彼此往来信件超过1100封),两人互相扶持也互诉衷肠,成为彼此心灵的寄托。两人这种奇特的情人关系在世界音乐史上堪称罕见。</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58年航空实寄封,邮票为老柴 雕像,由莫斯科寄往Hasenber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877年,无疑是柴可夫斯基人生道路上彰显其命运的关键之年。柴可夫斯基一生的幸与不幸,地狱与天堂的轮转,痛苦与甜蜜的交织,辉煌与阴影的缠绕,希望与绝望的并存,所有这一切都让1877年浓聚成为柴可夫斯基一生的缩影,也变成了他人生里程碑上一个新的起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66年 第三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钢琴和小提琴比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灾难性的婚姻结束以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有越来越多关于命运的思考。这一主题在他创作的三幕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1877-1878)中反映的尤为突出。该剧取材于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1830年发表的长篇同名诗体小说,是一部以俄罗斯乡村生活为背景的感人至深的作品。剧情讲述的是一位自傲的英雄抱憾终生的故事:当年玩世不恭地拒绝了一位少女的求爱,又鲁莽草率地激怒了好友,导致在决斗中杀死了对方。其故事情节和柴可夫斯基本人的经历有相似的曲折,其角色也与他有着不可言喻的相似性。</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40年 柴可夫斯基肖像,肖像下面有一段曲谱为《叶甫根尼•奥涅金》的序曲片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叶甫根尼•奥涅金》不仅是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脍炙人口的一部歌剧,也是俄语歌剧的代表作。剧中优美浪漫的配乐和精彩纷呈的咏叹调令人难以忘怀,无论是女主角达吉雅娜的“书信场景”的歌唱,还是男主角连斯基那充满感伤的咏叹调《我美好的青春,你在哪里》,都能撩拨起每位观众心底的爱之情怀。</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72年 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剧照,俄罗斯著名男高音歌剧家索宾诺夫,右边图案为索宾诺夫饰演的男主角舞台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乌克兰 1995年 男高音歌唱家柯兹洛夫斯基,以饰演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连斯基而闻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该歌剧于1879年3月29日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由尼古拉•鲁宾斯坦指挥;1884年10月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歌剧院上演;在苏联境外首演于1888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由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英国首演于1892年,美国首演于1920年。</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51年 纪念莫斯科大剧院创立175周年。左:大剧院正面图;右:五位俄罗斯最著名的作曲家肖像,从右上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柴可夫斯基、格林卡、穆索尔斯基、科萨科夫和鲍罗丁,他们五人的作品都曾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同样的宿命论观念也渗透在他《第四交响曲》(1877-1878)和《第五交响曲》(1888年)当中。《第四交响曲》凝聚了作曲家对俄国人民、乡村田野、民间音乐和舞蹈的挚爱,可这些都被他与生俱来的宿命感蒙上了一层阴影。他将该交响曲题献给他最好的朋友——梅克夫人。《第五交响曲》在一开始的主题中就流露出“听天由命”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苏联 1840年 柴可夫斯基沉思的肖像,下方的一段曲谱是他《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片段乐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1878年,柴可夫斯基辞去了繁忙的教职,专心致志地搞音乐创作,他以惊人的速度穿梭于欧美各国,接连不断地举办音乐会。他大部分时间在瑞士、法国和意大利度过。</p> <p class="ql-block">(保加利亚 1993年纪念柴可夫斯基逝世100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84年,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近郊克林(Klin) 附近找到一所农舍,结束了无休止的漂流生活,这是他晚年固定的居所。居所周围景色迷人,如诗如画,还带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他每日规律地在此生活着:阅读、林中漫步,上午下午都伏案搞创作,晚上则与好友打打牌,弹弹琴。居所现已被改造成柴可夫斯基纪念馆。前苏联曾两次将他的故居搬上方寸邮票。</p> <p class="ql-block">(上:苏联 1940年 柴可夫斯基故居,纪念柴可夫斯基诞辰100周年;</p><p class="ql-block"> 下:苏联 1966年 柴可夫斯基故居,纪念第三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钢琴和小提琴比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85年12月,柴可夫斯基首次以指挥家的身份赴欧洲巡演,期间,结识了勃拉姆斯(德国)、格里格(挪威)、德沃夏克(捷克)、布索尼(意大利)、马勒(奥地利)古诺(法国)等作曲家,并和他们结成好朋友。巡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格林纳达格林纳丁斯 1997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90年1月,柴可夫斯基再次离开俄国,前往佛罗伦萨。在那里他开始了一部新歌剧的创作,《黑桃皇后》是根据普希金一篇令人唏嘘的超自然小说而改编的,讲述了青年军官赫尔曼醉心赌博而引发的毁灭与死亡的故事。柴可夫斯基深陷这个角色之中,当写到赫尔曼的发疯与自杀时,他泪流满面。为了让自己开心些,他同时又创作了一首迷你可爱的弦乐六重奏自娱自乐,取名叫做《佛罗伦萨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 2007年 《黑桃皇后》场景)</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 1999年 普希金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90年10月上旬,梅克夫人来信告诉柴可夫斯基,说她自己已深陷经济困境,不久就要倒闭,从此只能中断对他的经济捐助。那时的柴可夫斯基其实已经不需要梅克夫人的救助了,他最在乎她的安危。但后来他发现对方说谎了,她并未破产,只是单单希望结束两个人的关系。这一突发性事件把柴可夫斯基推入了彻底绝望之中,导致他旧伤复发,沮丧万分。</p> <p class="ql-block">(马其顿 201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一些欧美国家相继举行。1888年12月11日在莫斯科大剧院;1891年3月在巴黎歌剧院; 1891年4月至5月在美国纽约卡耐基音乐厅;1892年1月在华沙歌剧院; 1893年1月在敖德萨歌剧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乌克兰 2000年 敖德萨歌剧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敖德萨是乌克兰重要的文化中心和大学城。敖德萨歌剧院坐落于市中心,始建于1809年,设计者为设计维也纳歌剧院的同一设计师。罗马式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剧院的建筑风格。正面高大的门楼,每个拱形窗户上都有一座青铜女神像,剧院内部富丽堂皇,令人目不暇接,四周的墙壁到楼柱子上都饰有金碧辉煌的雕塑,其中有16座古希腊艺术之神的雕像,分别代表着诗歌、舞蹈、悲剧和喜剧等等。厅里还有许多音乐家和剧作家的半身雕塑。据历史记载,李斯特等大音乐家也曾在此举办过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乌克兰 实寄明信片 敖德萨歌剧院</p><p class="ql-block"> 由敖德萨寄往英格兰,邮戳为1989年</p><p class="ql-block"> 1月8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891年12月,柴可夫斯基再次开启了欧洲之行,这是他最后一次欧洲之行,苏黎世-巴黎-布鲁塞尔-伦敦。在这年的四月份,他还收到邀请,前往美国亲自指挥了自己作品的音乐会,到访了费城、巴尔的摩和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大厅。从欧洲归来后,他着手创作《第六交响曲》,于8月完稿。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了《第六交响曲》在马林斯基歌剧院的首演。</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83年 马林斯基歌剧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他的绝笔之作。开篇乐章结构庞大而紧凑,情绪表达跌宕起伏,既有逛暴风雨般的激情又有温柔缠绵的爱情,华尔兹舞曲紧随其后;接下来是进行曲,体现出清高傲慢的姿态;在第四乐章(即末尾乐章)“悲伤的慢板”中,柴可夫斯基突破了交响曲终曲乐章以快速节奏、欢乐情绪为全曲总结的传统写法,以缓慢低沉的几近于葬礼进行曲风格的音乐对人生作了悲剧的总结。</p> <p class="ql-block">(塔吉克斯坦 2000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悲凉的乐曲犹如寒冷的江河水锥心刺骨一泻而下,直到在痛不欲生的绝望和沉默中变成了碎沫。在小提琴的两个声部和中提琴、大提琴声部上前后相继,一浪高过一浪,犹如浩瀚的泪水倾泻而下,最终落入了万丈深渊。毋庸置疑,柴可夫斯基在预示着自己生命的终结。仅仅一周之后,即11月6日凌晨3时,柴可夫斯基便撒手人寰。多年来,人们都认为他是像他的母亲一样死于霍乱,但后来有史学家论证说明他是自杀而死。</p> <p class="ql-block">(罗马尼亚 1947年 柴可夫斯基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柴可夫斯基的逝世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令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难以置信。俄国沙皇坚持要由自己来承担丧葬费,并要求帝国剧院董事会组织葬礼。从11月6日早晨起。人们连续两天络绎不绝地前往瞻仰他的遗容,向他献花、鞠躬致敬。与此同时,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两个城市激烈地争论起老柴的遗体安放权来,由于争论不休,最后由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做出裁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58年 第一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钢琴和小提琴比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1月9日,柴可夫斯基的葬礼在圣彼得堡的喀山大教堂举行,6000多名哀悼者挤满教堂,另有6万余人蜂拥而至,占满了通往教堂的各条街道和广场。柴可夫斯基的灵柩被安葬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隔邻的蒂赫文公墓里,这里也是著名音乐家格林卡、穆索尔斯基和鲍罗丁等名人安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音乐史上一个时代就此结束了,但柴可夫斯基留下来的作品依然被全世界成千上万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他的各类作品连绵不断地在世界各地上演,此起彼伏,久演不衰。他一生的努力完美诠释了贝多芬在《庄严弥撒》首页写下来的那句名言:“由心生,入心底”。</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 喀山大教堂,2019年4月我在俄国旅行时所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他的交响乐创作在其所有作品中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其中包括了6部交响乐、4部管弦乐组曲、3部钢琴协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大提琴与乐队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还有若干单乐章的交响乐作品、交响幻想曲、序曲等等。交响乐的写作贯穿了他的一生,直到谢世为止。他还创作了10部歌剧、3部芭蕾舞剧、大量的室内乐和声乐作品等等。由于3部芭蕾舞剧的巨大成功,使得世界芭蕾中心从法国转到了俄国。</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59年 极限明信片 去年6月我去上海参观全国邮展时寻获的珍宝之一。该铜像是矗立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前庭的柴可夫斯基坐姿纪念铜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91年 邮资封,纪念莫斯科音乐学院成立125周年,盖1991年9月13日莫斯科纪念邮戳。此戳十分有意义。注:1991年9月6日波罗的海三国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苏联正在经历解体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即音乐学院毕业至结婚前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钢琴小品曲集《四季》及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二阶段:从接受梅克夫人的经济资助,辞去教职专心致志搞创作,到80年代,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有:《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歌剧《叶普根尼•奥涅金》、《意大利随想曲》、庄严序曲《1812》等;第三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是柴可夫斯基创作晚期,也是其艺术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代表作有《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歌剧《黑桃皇后》和《约兰塔》、舞剧《胡桃夹子》和《睡美人》等。</p> <p class="ql-block">(塞拉利昂 2018年 小型张《睡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 1993年 芭蕾舞剧《睡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柴可夫斯基是一位善于将情感的暴风雨诉诸于音符的抒情艺术大师。在他所创作的十部歌剧中,《约兰塔》的感人指数并不下于他所创作的舞剧《天鹅湖》。歌剧《约兰塔》为独幕歌剧,作于1891年,是由柴可夫斯基的弟弟根据丹麦戏剧《鲁奈王的女儿》撰写的脚本,讲述的是约兰塔公主与骑士莫德蒙伯爵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法国,美貌又善良的约兰塔是一位国王的女儿,但生下来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父王将其许配给勃根第公爵罗伯特。罗伯特知道公主眼睛看不见东西,为了逃避婚约就想和好友骑士莫德蒙一起离去,但却在路上巧遇公主。莫德蒙对眼盲的公主却一见钟情并深深爱上她,他告诉公主“光明和色彩是何等美好”。公主深受感动,于是恳请父王给她治疗眼疾。国王找遍名医,最后终于使她重见光明,并将公主嫁给了骑士。前苏联曾发行过一枚纪念柴可夫斯基诞辰150周年的邮票(见下图),邮票设计者用光线照射男女主角来表达剧中情节,骑士告诉公主“光线和色彩是何等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90年 邮票四方连 图案左边为歌剧《约兰塔》剧照,右边为柴可夫斯基晚年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三部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和《睡美人》,清新典雅,温馨浪漫,展示出他的超群才华,是世界乐坛上千古不朽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上个月的26日,青岛交响乐团2021-2022音乐季闭幕音乐会上,于青岛大剧院成功举办了一场“芭蕾之夜”,邀请中央芭蕾舞团的常任指挥刘炬,现场演奏了柴可夫斯基舞剧《胡桃夹子》全剧的音乐。</p> <p class="ql-block">(上图:“芭蕾之夜”演出现场</p><p class="ql-block"> 左下: 中央芭蕾舞团常任指挥刘炬</p><p class="ql-block"> 右下: 青岛交响乐团首席刘玉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胡桃夹子》是由列夫•伊万诺夫编导,柴可夫斯基作曲的俄罗斯古典芭蕾舞剧。1892年3月19日首演于马林斯基歌剧院,根据德国作家、作曲家霍夫曼的《胡桃夹子与老鼠王》的童话改编。</p> <p class="ql-block">(德国西柏林 1972年 霍夫曼肖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胡桃夹子》剧情讲述的是圣诞之夜,女孩克拉拉得到了很多礼物,其中最喜欢的礼物是一只胡桃夹子。晚上睡觉,克拉拉梦见这个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率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兵同老鼠兵英勇作战并获得胜利,随后,王子带她来到果酱山,受到梅糖仙子的款待,享受了一次舞蹈和盛宴的快乐。全剧的音乐充满欢快、单纯和神秘的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征,被西方称作“圣诞芭蕾”,是每年圣诞节,各大剧院必演的剧目。</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 1992年 纪念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首演100周年。</p><p class="ql-block">左上:圣诞舞会;右上:中间三个穿俄国军装的玩具兵;左下:三个穿德国军装的玩具兵;右下:果酱山的芭蕾舞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巴 1967年 《胡桃夹子》剧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胡桃夹子》这部舞剧音乐改编成的组曲包括了三个乐章:小序曲,适度的快板,这是一支轻盈活泼的进行曲;六首特性舞曲,如:茶中国舞曲、咖啡阿拉伯舞曲、竹笛舞曲、糖果仙子舞曲等等;花的圆舞曲是第二幕喜庆高潮的音乐。</p> <p class="ql-block">(尼加拉瓜 1977年 《胡桃夹子》圣诞舞会)</p> <p class="ql-block">(尼加拉瓜 1977年 《胡桃夹子》玩具芭蕾舞)</p> <p class="ql-block">(尼加拉瓜 1977年 《胡桃夹子》克拉拉与雪花仙女共舞)</p> <p class="ql-block">(尼加拉瓜 1977年 《胡桃夹子》王子与雪花仙女共舞)</p> <p class="ql-block">(尼加拉瓜 1977年《胡桃夹子》雪花仙女群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天鹅湖》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四幕芭蕾舞剧。1875年5月,35岁的柴可夫斯基接受莫斯科皇家剧院的委托,创作芭蕾音乐,他以800卢布的稿酬签约了合同。由于是初次写芭蕾音乐,他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准备工作,认真研读了从图书馆借来的各种总谱,尤其是精心研究了亚当的《吉赛尔》这首浪漫主义芭蕾的经典佳作。《天鹅湖》脱稿于1876年4月,于1877年2月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58年 《天鹅湖》剧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但这部风靡世界的芭蕾舞剧竟首演失败,使老柴大失所望,但他仍谦虚地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音乐素质,并表示日后要重新修改,但直到他1893年11月突然去世,也没展开修改。后来由法国舞剧编导玛利乌斯•彼季帕(1822-1910)和他的弟子伊万诺夫对《天鹅湖》进行了改编,并于1895年1月在马林斯基歌剧院公演,结果大获成功,成为了世界芭蕾史上千古不朽的经典。在各国人民的心目中,“天鹅湖”几乎成了芭蕾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古巴 1967年 《天鹅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天鹅湖》取材于民间传说。剧中女主人公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览天鹅湖,深深爱恋上奥杰塔。王子在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来骗王子,最终被王子识破。王子击败恶魔,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结婚,迎来美满结局。</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61年 《天鹅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黑、白天鹅由同一演员扮演是该剧的一大特色。著名的32圈挥鞭转就是出自该剧的黑天鹅独舞,记得前年莫斯科芭蕾舞团来青岛演出《天鹅湖》,当演到黑天鹅32圈挥鞭转时,全场观众掌声雷动,为舞蹈家的精彩技艺而喝彩。</p> <p class="ql-block">(法国 2016年 《天鹅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 2014年 芭蕾舞蹈家普利谢茨卡娅,主演《天鹅湖》、《睡美人》、《安娜卡列尼娜》,曾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天鹅湖》的戏剧性主题是为争取自由幸福而同邪恶、黑暗与暴力进行的顽强斗争,它歌颂人的精神美,歌颂善良美,歌颂崇高,歌颂爱情,整个作品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抒情色彩。言辞难以表达它的美,就让我们继续欣赏世界各国发行的绚丽多彩的《天鹅湖》邮票吧。</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 1969年 纪念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成立100周年)</p> <p class="ql-block">(新西兰 2003年 皇家芭蕾舞团RNZB成立50周年,它是世界上深受欢迎的芭蕾舞团之一)</p> <p class="ql-block">(蒙古 1983年)</p> <p class="ql-block">(塞拉利昂 2018年 纪念柴可夫斯基逝世125周年)</p> <p class="ql-block">(波兰 1985年)</p> <p class="ql-block">(古巴 左:国家芭蕾舞团60周年</p><p class="ql-block"> 右:国家芭蕾舞团70周年)</p> <p class="ql-block">(马尔代夫 2014年 左上:《天鹅湖》;</p><p class="ql-block">左下:《睡美人》;右上:《水仙女》;右下:《胡桃夹子》)</p> <p class="ql-block">(科摩罗群岛共和国 1993年)</p> <p class="ql-block">(摩尔多瓦 2015年)</p> <p class="ql-block">(德国 1993年 《天鹅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法国 2017年)</p> <p class="ql-block">(美国 1998年)</p> <p class="ql-block">(摩纳哥 1998年)</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70年 首日封 邮票右上角有四小天鹅)</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 1993年 《天鹅湖》)</p> <p class="ql-block">(几内亚 2015年)</p> <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 2018年 《天鹅湖》邮票带边纸)</p> <p class="ql-block">(泽西岛 1991年《天鹅湖》饰演者,芭蕾巨星芳婷)</p> <p class="ql-block">(赤道几内亚 1993年)</p> <p class="ql-block">(哈萨克斯坦 2009年 芭蕾舞《天鹅湖》圆形邮票小全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柴可夫斯基,一位终生热爱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旋律大师。他的作品反映了封建专制压抑下的知识分子的苦闷心理,忧郁的色彩常常涂抹在他的旋律线上,他的许多作品植根于民族音乐的土壤之中。他是一位运用传统的欧洲音乐技巧写作的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62年 柴可夫斯基雕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俄国,柴可夫斯基自称君主主义者,天生的保守主义者,他谴责社会主义学说,所以,苏联成立初期,他被认为是堕落的资产阶级反动派而遭到批判,直到他百年诞辰后才被“平反昭雪”,奉为苏联的偶像。然而,当初人们不理会当局的歧视和偏见,纷纷涌向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来表达对老柴的喜爱和敬重。与继他之后的肖斯塔科维奇一样,柴可夫斯基仅凭音乐就足以证明,束缚人类精神徒劳无益。</p> <p class="ql-block">(摩纳哥 1990年 纪念柴可夫斯基诞辰150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柴可夫斯基对后世影响深远,影响力不仅限于交响乐,还包括芭蕾和歌剧,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及肖斯塔科维奇都深受其熏陶,他甚至还影响了一批境外的迥然相异的作曲家,如:普契尼、马勒、西贝柳斯、贝尔格等等。迄今为止,国际柴可夫斯基钢琴和小提琴比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音乐比赛,可以排在十大钢琴比赛之首。另外还有国际柴可夫斯基青少年钢琴比赛等等。他的音乐才能超越了个人、生活、历史与文化的局限而深入到我们这个时代,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90年 纪念邮资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柴可夫斯基一生成绩斐然,其目不暇接的音乐作品得到了举世公认的评价,奠定了他在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为此获得的殊荣包括当选了法兰西艺术学院院士(1892年)和被授予英国剑桥大学荣誉博士衔(1893年)。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已经凝固成了浪漫主义音乐天空中一道绚丽灿烂的彩虹,每一个乐符都如同一朵朵激起人们心潮澎湃的浪花,每一段旋律像喷薄的日出一样激情四射,光芒万丈!他是俄罗斯的,也是全世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于2022年春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