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海南后的旅行(二)

何立明

<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12日,结束了广东肇庆和广西桂林的观光,前往河南开始了离开海南第二站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  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p> <p class="ql-block">  少林寺大门也称为山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门额上有清康熙帝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雄雌相对,系清代雕刻。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对称立有两座石坊,东石坊外横额:“祖源谛本”四字,内横额“跋陀开创”;西石坊内横额:“大乘胜地”,外横额:“嵩少禅林”。</p> <p class="ql-block">  过了山门,甬道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共有20多通历代石碑,如“宗道臣归山纪念碑”、“息息禅师碑”等。在道路东侧有一长廊,廊内陈列有从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称。</p> <p class="ql-block">  锤谱堂就在山门内碑林西侧,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展示了少林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僧兵战绩、武术活动等内容。这些塑像,单看有神,通看有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是禅拳合一的佳作。来到少林寺锤谱堂,有人戏言“进去五分钟,出来一身功”。</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位于碑林的尽头,以供奉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外面有两大金刚,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壮。</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后,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四个大字,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  藏经阁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之后。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藏书八百万卷。</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西侧的是六祖堂。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p> <p class="ql-block">  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方丈室,初建年代约为明初,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于此,并赋诗一首:“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p> <p class="ql-block">  达摩亭又称立雪亭,建于明代。相传这里是少林寺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是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铸。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此殿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西方圣人殿也称千佛殿,位于立雪亭后面,又名毗卢殿,是寺内最后一进大殿。殿内的壁画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画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小山脚下,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31座。这里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  初祖庵,位于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据少林寺1.3公里,是宋代人为纪念少林寺“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而营造的纪念建筑。</p> <p class="ql-block">  二祖厣位于少林寺南山。相传,少林寺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取得法号以后,遵照达摩禅师的法旨,去南山养伤、炼魔、觅心。慧可住的草庵,后来改建成庙,被称为“二祖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十方禅院位于嵩山的少室山阴少溪河南岸,与少林寺相对而立,始建于明朝正德七年(1512年),为少林寺常住院的下院,是安排朝拜禅宗祖庭的行脚僧人住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少林寺武术表演</p> <p class="ql-block">  王城公园。坐落在十三朝古都洛阳西工区,因修建在东周王城遗址上而得名。占地一千零八十亩,是全国第一座遗址公园,历届牡丹花会的主会场。</p> <p class="ql-block">  沉香楼(丹楼)是王城公园主要景观之一,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由42根立柱支撑,三层仿古建筑,高2204米,是目前洛阳市最高,装饰最为华美的仿古建筑。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造型精巧,飞檐斗拱,气势恢弘,与园内亭,台,楼,榭等园林景观融为一体。楼阁周围以规则几何图形组成的大型牡丹坛,内有姚黄、魏紫、豆绿、兰田玉等名贵牡丹83种,1800多株,与沉香楼相映生辉。</p> <p class="ql-block">  牡丹观赏区主要由“洛阳牡丹园、紫斑牡丹园、精品牡丹园”三大园组成,国色牡丹,万花一晶。园内共有牡丹品种840多个,10万余株。</p><p class="ql-block"> 每年洛阳牡丹花盛开的最佳时间是4月份,我是4月14日来到王成公园欣赏牡丹花卉的。</p> <p class="ql-block">  洛阳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花开时,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中国第一古刹,世界伽蓝,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本院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寺大门之外,左右相对有两匹宋代的石雕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身高1.75米,长2.20米。</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p> <p class="ql-block">  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钟鼓楼同为方形角楼,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明代夹纻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大佛殿供奉的主尊佛像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他"大慈大悲,大智大觉,法力广大",故名"大佛殿"。</p> <p class="ql-block">  大雄殿为悬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p> <p class="ql-block">  接引殿,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  毗卢阁,重檐歇山式,位于清凉台之上,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毗卢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p> <p class="ql-block">  法宝阁与藏经阁,分别位于清凉台的东、西两侧,坐落在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高5米的台基之上。1995年建成。二阁形制相同,重檐歇山式,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4间,长18.5米,宽12.95米,朱漆圆柱,额枋彩绘,上覆灰色筒瓦。其中,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藏经阁内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收藏有龙藏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10余种藏经。</p> <p class="ql-block">  齐云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院内主要建筑是金代重修的齐云塔和新建的斋堂、客堂、禅房等。</p> <p class="ql-block">  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现建有缅甸佛殿、泰国佛殿和印度佛殿。恬淡静谧,超凡脱俗的建筑群,不仅是各国佛殿汇聚之地,还是各国僧侣相互交流、进行佛学研修的场所。近年来,白马寺坚持“保持传统、维护清净”的理念,以古建筑区为依托,积极建设佛教文化园区。</p> <p class="ql-block">  狄仁杰墓位于白马寺镇白马寺山门外。为一圆形土丘。</p> <p class="ql-block">  关林庙,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七公里的关林镇,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望熊耳青黛,东傍伊水清流,是武圣关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国唯一的“林、庙、冢”合祀的古代经典建筑,始建于汉代,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占地180亩,现存明清殿宇廊庑150余间。后院还建有一清代石龙碑亭。</p><p class="ql-block"> 在关林庙大门外宽阔的广场上有一舞楼(又称千秋鉴楼),与关林大门相对,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一座平面作凸字形的高台建筑,其顶以歇山和硬山相结合,设计巧妙,宛如重檐楼阁,蔚为壮观,堪称我国舞台建筑的典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关林庙大门是按帝王规格建造的,每扇门上嵌九九八十一个乳钉,也是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一个标识。门额上 书-“关林”二字,门前一对汉白玉石狮,为明代雕刻。</p> <p class="ql-block">  走进关林庙大门之后,右手边有一个亭子,里面有一匹雕塑赤兔马,是关公的坐骑,英姿飒爽。</p> <p class="ql-block">  仪门。门额上有清慈禧题“威扬六合”匾额,指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意指关羽威扬天下。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门前有铁狮一对,重约1500公斤。</p> <p class="ql-block">  从仪门到大殿修有石栏甬道。甬道两侧石栏的望柱头上共雕有104个神态、大小各异的石狮。有的戏弄绣球,有的嬉耍小狮。甬道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及两柱高4.6米的缠龙华表,还有许多石碑及2个香炉。</p> <p class="ql-block">  大殿是关林的主体建筑。面阔7间,进深3间,高约20米,雕梁画柱,金碧辉煌。题匾“气壮嵩高”,也是慈禧所书。大殿正门上方,有明代木刻浮雕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斩蔡阳、水淹七军、单刀赴会、挑锦袍等12幅图案式浮雕,刻工精细,构图美妙,反映了明代木刻技能。</p> <p class="ql-block">  拜殿是每年祭祀时文武百官拜谒的场所,又叫“启圣殿”。殿内东端悬挂洛阳百姓为求助关圣保祐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而捐铸的大铁钟一口,西端竖立仿青龙偃月刀一把,长3.5米。西墙上嵌着《奉敕赐金修关林颂》刻石。拜殿中部悬有乾隆十五年(1750年)巡幸中州时亲题的“声灵于铄”匾额和“翊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对联一幅。</p> <p class="ql-block">  殿内正面塑有关公帝王装束坐像,头戴12冕旒帝王冠,身穿锦缎绣龙袍,凤眼蚕眉,长髯赤面,端严正坐。左边关平按剑,右边周仓持刀,王甫、廖化和后人奉献的南宋左丞相陆秀夫、右丞相张世杰待立两旁。</p> <p class="ql-block">  二殿为五开间庑殿顶建筑。上悬光绪皇帝题额“光昭日月”。前檐下绘有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彩画。</p> <p class="ql-block">  殿内塑有关公坐像,身穿绿袍,外露铠甲,头戴纶巾,足穿战靴,蚕眉紧促,怒视东南,人称此为“关公怒视东吴戎装像”。两旁关平捧大印,周仓持刀,神态威武,形象传神,两边各立一童子。</p> <p class="ql-block">  三殿五开间硬山式建筑,亦称“寝殿”。殿内为关公“夜读春秋”。殿檐下有三英战吕布、威镇荆州、战长沙大型故事图。</p> <p class="ql-block">  关帝冢平面为八角形,高10米,占地250平方米,外筑围墙。冢前石碑高4.8米,下有龟趺,上有雕龙碑首,额题九叠篆书《敕封碑记》,是康熙皇帝给关公追加封号所立碑,并建有护碑亭一座。碑亭前有明代所立的石供案及石牌坊,石牌坊高10米,宽6米,3道门,正额题“汉寿亭侯墓”5字。</p> <p class="ql-block">  护碑亭作全木构八角形,为八面起坡歇山顶,斗拱枋椽交错勾连,构筑奇巧,别具一格,是清代亭式建筑之典范。</p> <p class="ql-block">  关林庙规模不大,但是香火极旺,因为这里埋葬着蜀汉名将关羽关二爷的首级(头颅)。根据古代封建礼制,帝王墓为“陵”,王侯将相墓为“冢”,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称为“林”。两千年来,关羽的地位从王侯一直上升到武圣人,能与“关林”相媲美的也只有山东曲阜的孔林。</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3年。此后在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复和续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p> <p class="ql-block">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曾赞助脂粉钱两万贯。</p> <p class="ql-block">  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p> <p class="ql-block">  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p> <p class="ql-block">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p><p class="ql-block"> 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