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文化的传承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文字传承,一种以物传承,这就是收藏意义,反过来以物论证历史,还原历史!让我以我收藏一些档案资料物证,试着还原固镇一中的前世今生!不对或者不详细地方请老师们指正,以便改正!</p> <p class="ql-block">2015年固镇一中教职工宿舍楼拆迁时,挖岀的一块康熙年间残石碑,内容是重修东岳行祠记,说明清早期东岳庙香火就很旺盛,并且有行祠,东西两个跨院。</p> <p class="ql-block">这是木制的东岳大帝雕像,凤阳府志记载,清代固镇老县城到东岳庙都是河道,被水围着,是要走水路的,逢年过节人们要把东岳大帝请到船上,运到固镇街上,接受男女老少爷们礼拜。</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岳庙庙前大门老柱𥕛,雕刻的异常精美,并配有佛教图案,说明当时庙堂正厅高大,宽敞。</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岳庙庙砖!为赵荣安老师(后来为固镇付县长)所收藏,一中老师宿舍搬迁送给了我。</p> <p class="ql-block">1938年5月19侵华日军在大楼村(现在京沪高铁浍河桥西面200米处),偷渡浍河,顺着浍河坝侵占固镇,在现在固镇老一中学生宿舍楼南面(当时一中校门朝南沿浍河去固镇有一条老路现己废),遇到固镇守军东北军51军809团顽强阻击,下午1点半凶残的日军施放了毒气攻占固镇(这是日本侵华过程中第一次实验性施放毒气,为了施放成功它们做了详细记录)。</p> <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绘制在固镇东大营施放毒气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中央电视台方志栏目做的关于固镇抗战专题记录。</p> <p class="ql-block">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春,伪固镇区长徐荫堂利用学田租金在东大营(现固镇一中)创建了区立初级中学,后改为灵璧县固镇初级中学。始办时,仅以“东岳庙”的三间大殿和两廊十二间厢房为校舍,开一个初一班,招收本地学生三十五人。主要生源来自固镇小学,六年级的毕业生几乎全部被录取。为加强学校管理,徐荫堂兼任校长,聘请于有文担任教务主任,教员有卢博民、蒋报军、郑天民等。1941年春,徐荫堂聘请地方人陈报璞担任校长,曾在固镇小学任教的乐岚松担任教务主任,增加了张卓群、张伯芹、孙治安、蒋荣全、李挺甫、易要东、吴公阶、张温甫等教员。学校发展到三个班(初一至初三各一个班),学生百余人(班级数、学生人数一直保持到抗日战争胜利)。这年暑假,伪灵璧县政府指派督学张运斋来校担任校长兼教务主任,对此,徐荫堂极为不满,声称“我办的学校决不允许外人插手”。到1942年秋,徐荫堂千方百计地撵走了张运斋,把在固镇小学当校长的陈报璞又请回学校担任校长,并任命教员张温甫担任教务主任。1944年春,陈报璞主动辞去校长职务,徐荫堂又兼任校长。为充实办学力量,加强学校管理,徐荫堂指派伪固镇区员兼秘书蔡牧州到校担任教务主任和国语教员。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学校随之停办。</p><p class="ql-block">学校采用的是当时华北自治区统一教材,开设的课程初一有:国语、数学、英文、日语、生理卫生、地理、历史、博物、公民、国术等。初二增开了化学,初三增开了物理。学校每天上六节课(上午四节、下午二节)。</p> <p class="ql-block">固镇一中日伪时期共四任校长,徐荫堂,陈抱璞(前后两任),张运斋,</p> <p class="ql-block">民国30年(1941),因不满日本的奴化教育,固镇中学教导主任张温甫在一次全校朝会上,慨然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激励学生“救亡”抗日的爱国热情,很多学子放弃学业、参加救亡事业。</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抗战时期一本日记本,记录着早期我党抗战救亡事迹。</p> <p class="ql-block">历史兼国术教员卢傅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始终抱有“头可断、血可流,民族气节不可丢”的信念。他在历史课教学中坚持用大量史教育青少年学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智慧、勇敢、极具凝聚力而著称于世的民族,中华儿女在历次外敌人侵面前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雄斗争,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他教育学生要向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岳飞、闻天祥、郑成功、林则徐等学习,从小立下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他还列举了日寇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激起了同学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满腔仇恨。卢博民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擅长武术,他积极在师生中倡导国术。当时,有不少师生追随他习拳练武,强身健体。由于他武艺高强,在当地颇有影响,社会上有不少青少年拜师求教。1942年秋,驻固日军中的柔道能手,因对卢博民老师的武功甚为不服,在他们心目中中国</p> <p class="ql-block">人都是不堪一击的“东亚病夫”,于是向卢博民老师下了比武战书。气焰嚣张的日本鬼子本以为卢博民老师根本不敢应战,便在社会上大肆渲染。可比武那天,卢博民老师毫无俱色的如期赶到比武场地。比武场设在固镇小学(现固镇一小)后操场上。当天上午,全校师生闻讯后主动前来为卢老师助战,驻固日军也齐集比武场,周围的群众纷纷涌向比武场,把比武场围得水泄不通。卢博民老师面对杀气腾腾的日军柔道能手,沉着应战,以气吞山河的气势和非凡的武功接连使三名日军选手惨败在他的铁臂之下。围观的师生和群众异常振奋,掌声如雷,不少人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这不仅仅是一场比武竞争,而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惨遭蹂躏的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的象征。事实告诉人们:日本鬼子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他们。此情此景使日寇大为恼怒,他们想当场捕杀卢老师,但数百名围观的师生和群众簇拥着卢老师怒视日寇,面对愤怒的人们,日本鬼子内心极为恐慌,夹着尾巴逃离了比武场地。卢博民老师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慨、大义凛然的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威风。他铁拳击败日寇柔道能手的英雄事迹在固镇地区传为美谈。1945年。随着法西斯德国的灭亡,日本帝国主义在亚州战场上的连连失利,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消息传来,师生们高兴万分,纷纷奔走相告,抗日情绪更加高涨。当时初二、初三年级学生暗自在课桌抽屉里写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日本鬼子滚出中国去”、“小日本快要完蛋了”等口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固镇的几年间,固镇初级中学的师生们从没有放弃过反抗斗争,且抗日烽火逾燃逾烈,自 1943 年后,不少师生陆续投奔皖西抗战区执教、求学,有的参加了抗日队伍,为拯救中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民国34年秋(1945)日本鬼子投降,国民党灵壁县政府迁入固镇,在固镇设灵壁县立初级中学,附设师范部,共2个班,壹佰余名学生,灵壁中学校长李琳从国民党"后方"学校带来教职工36人,一学期后迁回灵壁。</p> <p class="ql-block">档案记录着,贾洪树,1942年起一直在固镇一中做后勤,校务。</p> <p class="ql-block">民国35年(1946)年冬,在灵比县固镇初级中学旧址开办省立灵比师范学校,新建校舍33间,先后开设10个班,有学生500余名。教职工40余名,由灵比师范学校校长徐合壁从黄麓师范学校带来。这是当年灵壁师范校徽,为青铜材质印制相当精美!</p> <p class="ql-block">说到皖省立灵师中学的来历,应归功于爱国校长徐合壁(固镇城关镇人1901年一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教育系)。民国34年(1945)秋,鬼子投降徐合壁奉命去霍邱县接收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于次年冬将其迁至灵壁县固镇中学旧址,易名灵壁师范,出任校长,他以微薄的经弗,率领师生员工兴建砖瓦窑烧制砖瓦,每块砖的正面,均有"灵师"两个阴文大字,以纪念建校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灵师女学生当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卜宪华老师的档案,解放后一直为固一小教师,1946年9月一一1948年Ⅱ月一直在一中读书,当时叫皖省立灵师学校!</p> <p class="ql-block">当时一中校门向南,在徐合壁校长带领下,学校师生在校门东面自己动手盘下一座砖瓦窑,烧制建校用的青砖瓦。</p> <p class="ql-block">这份档案的主人叫徐崇之,1948年他给灵师校长徐合壁当护兵,并兼管传达室,当时校工真的佩有枪枝!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得不到民主气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教官张鸣九体罚学生吴素启,激起全校学生义愤而被哄走。</p> <p class="ql-block">这份档案有意思,记录着当时固镇要解放,徐崇之与灵师学生架着校长徐合壁老婆刘静竹(一个小脚女人跑不动)连夜过河跑到连城集跑反的经过。</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徐合壁在安徽省第三监狱蹲劳改,他交待1946年9月至48年10月在固镇灵壁师范当时在校的成员有,教导主任贾春桃,陈贯云,刘纪新,武松华,李长德等。</p> <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2日正式宣布成立固镇市委和市政府,新任市委书记陈子良利用在一中打篮球的机会,找到原固镇中学教导主任贾少怀,要求尽快开学,后来贾少怀做了新中国解放后固镇一中的第一任教导主任。</p> <p class="ql-block">1949年春,开办固镇中学,有学生300人,其中女生79人,原泗五灵凤县长钱亦山兼校长,固镇市长顾强兼教导主任,副校长陆家骥主持工作,副教导主任宋之莫(可见当时一中地位之高,建国时多重视教育)。摘自固镇城关镇志。</p> <p class="ql-block">1949年春固镇市刚解放,解放军某部迁入固镇,名称为安徽省革命残废军人固镇学校,也叫荣校,时间很短!</p> <p class="ql-block">张树松,固镇一中第一任校长(我在一份县志资料记录看到,当时的校长张树松,教导主任贾少怀,共有学生近伍佰人,其中女生100人,张树松应该是1950年7月固镇划归灵壁管理,为灵壁二中,灵壁县委派的校长)。</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2年灵比团县委写给固镇一中批文(当时叫灵比二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汤道奎的档案,五十年代后期汤一直固镇一中做财会工作,现在汤老还健在。注意上面手写的字,竟然是当年灵师招生计划分配表!</p> <p class="ql-block">1951年固镇灵师的现金支票!</p> <p class="ql-block">1958年灵壁县固镇中学校印!</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灵师的毕业证!</p> <p class="ql-block">说说固镇一中的杰岀校友,国家教育部草根部长袁贵仁,1950年生,1969年至1978年在安徽省固镇县王庄中学、县五七大学当教师,期间到县师范学校进修一年。</p> <p class="ql-block">袁贵仁走出乡村的经历,是那代老三届青年人生坎坷路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袁贵仁每个学期的学费是4块多钱,无来路,父亲叹气,母亲落泪。幸好家里养了几只鸡,要卖掉200个鸡蛋,换来这笔学费。那时有个词“蛋换盐”,他是“蛋换书”。</p><p class="ql-block">1965年,15岁的袁贵仁升入固镇县一中,次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们被称作老三届(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那时候有下乡知青,还有回乡知青,他是回乡知青。回到南屯村的袁贵仁,并未放弃读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袁贵仁和朋友们的阅读兴趣,是小说和鲁迅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袁贵仁从自身经历中深刻体会到:教育是改变草根阶层人生的唯一通道!庆幸的是王庄中学老校长让他回校代课。后来到县五七大学担任教师。</p><p class="ql-block">1977年取消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他没有犹豫,开始复习!他把公式贴在墙上,每天背诵。爱人给他送来葱油饼,用煤油炉下面条,他便像过年一样开心。</p><p class="ql-block">最终,袁贵仁以400多分的成绩,如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完成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p><p class="ql-block">他总怕麻烦别人。当部长后,有次和爱人回安徽老家扫墓,两人悄悄坐火车到了蚌埠,才给部里同事打电话交代事项。固镇县委书记听说袁部长来了,要来拜访,也被他婉拒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1年固镇县教育局干部登记表,自1978一1981年在师范老师档案中,袁部长档案一直还在固镇。</p> <p class="ql-block">这是袁桂仁的档案,1967年毕业于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1969-1978年安徽省固镇县王庄中学、五七大学教师;</p><p class="ql-block">1978-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84-1989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师、系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89-1995年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副教务长、教科办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95-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p><p class="ql-block">1996-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1998-1999年北京市市长助理兼市教委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1999-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p><p class="ql-block">2001-2005年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2005-2009年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p><p class="ql-block">2009年-2016年6月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p><p class="ql-block">2016.08——至今,十二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中期,固镇一中校长叫徐庆元,一个抗战时期老革命,他当时的手缟!</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校长徐庆元根据个人革命经历写的书,八十年代终于出版!</p> <p class="ql-block">档案的主人叫宁广才,一个老伤残军人自1955年止1985年一直在一中后勤,做总务主任!</p> <p class="ql-block">宁广才的工作证!</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固镇一中伙食支票,注意那红色的印章!是当时一中红卫兵校名,</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一年秋,固镇中学被宿县地区接管,经过两年努力,一九六四第一届高考,张景良,邱胜利分别考λ清华,复旦大学。一九六三年暑徦,调肖县黄口中学教导主任杜广兴来校主持教导工作。六四年秋调范慰民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邱胜利校史中提到64年考入复旦。现在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p> <p class="ql-block">張景良校史中提到64年考入清华,现在北京,高工。</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固镇一中毕业证,当时固镇还没有建县。固镇中学校长钱湖。</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毕业证!</p> <p class="ql-block">1962年固镇一中毕业照,后面青砖教室为解放前建造!</p> <p class="ql-block">张弓老师,1962年时为固镇一中教导处副主任,上图毕业照中第十一位(有的老师认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男主人公是后来固镇一中校长邵林仲老师,那时他是教导主任。</p> <p class="ql-block">杜广兴,男,1927年生,一个个子不高,很有精神黑黑的老头(我上学时的印象)后来是固镇一中的校长。</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班毕业照,当时1978年9月第一年在全县招尖子班,每个公社招2名,每个农村学生可以用白干换27斤粮票,现在一中校长王守银也是那一届高中尖子班。</p> <p class="ql-block">尖子班自然教师也是尖子,我们的班主任叫袁罗敏,上海人当时32岁,人生中的黄金年皊,她对我们照顾真是无微不至,直到四十年后,我们想来还温暖如初!</p> <p class="ql-block">现任美国微软设计工程师何承斌,无锡城投地产公司老总邢荣鹏等4人近日回母校参观,怀旧!</p> <p class="ql-block">下面还有很多内容,我再慢慢整理,再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