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日志美篇

Aperson

<p class="ql-block"> 1976年元月7日 周三 雪霁天晴 </p><p class="ql-block"> 我逐渐熟悉了各班次的工作程序,工作起来不再那么紧张了。巡视了三楼北面病房,我便抽空在病房窗前稍作瞭望。窗外除了蓝天和红日,所见的物体全是白色的。阳光下洁白耀眼的雪厚厚地覆盖着整个医院,覆盖着基地大院和远处的烟台山。放眼望去更令我惊讶不已,以往海天相映蔚蓝色的海水,如今被冰层封了冻,居然也变成了白色的。隔海相望的芝罘岛、扁担岛好像就在冰层的彼岸。冰层中,有艘未能停靠港湾而被牢牢冻结的渔船。船上的渔民一定很冷吧?他们有食物吗?海上这么厚的冰层啥时候才能融化?明知自己无能为力,心里还是冒出了一连串的问号。 从烟台下暴雪开始,每天清晨起床号吹响后,杨玉璞主任便带领全科(不值班的)医护人员,拿上适合自己用的劳动工具,清扫医院内通往外科大楼的道路以及台阶。男同志轮起铁镐奋力的刨开冰层,女同志用铁锨费力的铲除冰块,年龄大的老同志挥着大扫帚扫雪,大家齐心协力地干到吃早饭。 上午是外科医生查房、做手术和收治新入院伤病员的时候,也是护士们做治疗和执行医嘱最忙的时候。近期外科收治的外伤及骨折伤病员,都是因这场冰雪所致。下午杨主任又带领我们参加医院的清扫队伍。紧挨着医院外那条由东向西的公路,是从卡子门坡顶一路下行过来的,行至医院外围时,公路有个转弯略有狭窄,平时就易发生车辆事故,雨雪天气更是事故多发路段。为了确保进入烟台市车辆及行人的安全,清扫公路上积雪的任务已分片划段,由公路两边的机关和单位负责。 我们白天刚清扫出来的路面,夜晚下的大雪被过往车辆压实结冰。虽然车辆的轮胎上都装有防滑链,仍有一些车辆滑行到人行道上,个别司机行至此处,甚至滑行成三百六十度。啊......吓得我惊叫,不知道往哪躲才好!因此,扫雪除冰工作即辛苦,又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医院领导带领全院的官兵们,日复一日的清除公路上的冰雪,边清扫边提醒我们,一定要注意避让过往车辆,以免发生意外事故。今天终于盼到了雪霁天晴,最困难的时候即将过去。</p><p class="ql-block"> 1976年元月10日 周六 晴 </p><p class="ql-block"> 就在全院人员忙于抗击严寒,救治伤病员的紧张时刻,医院的广播里传来令无数人震惊悲痛的消息: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1月8日上午逝世。这则消息象乌云一样笼罩着中国大地,笼罩在全院官兵的心头。 今天,医院领导与一墙之隔的烟台地区气象局联系,组织官兵们到气象局会议室,收看电视台拍摄的小型追悼会,以此来寄托官兵们发自内心的哀思。晚上外科的工作人员在大楼门外集合,由政治处领导带领列队前往。气象局会议室的门口摆放着一篮扎好的白花, 队列按顺序领取了白花,缀在军装左上衣的纽扣上,官兵们怀着沉痛的心情走进会议室。电视转播开始了,在阵阵哀乐声中,我看到清癭削瘦的周总理,已闭目安详得平躺在鲜花丛中,禁不住泪流满面。会议室里时有嘤嘤抽泣声。当播音员缓慢而悲痛的说到:“在周总理一生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会议室里顿时响起压抑不住的声声哭。 回医院时,悲痛的泪水加上寒冷的北风,冻得我上牙打下牙全身不停地颤抖。官兵们列队踏在铺满冰雪的路上,没有说话的,也没有掉队的。追悼缅怀周恩来总理的心情,使战友们团结得更加紧密了。</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2日 周一 晴 </p><p class="ql-block"> 我到外科工作整一个月,时间不长感受却不少。上护校学习前,我曾在医院传染科工作过。那里的伤病员不算太多,主要收治各种类型的肝炎、痢疾、疟疾等常见病。护理工作以消毒隔离为主,护士的治疗工作也不复杂,我能适应传染科的工作。 外科的工作性质与传染科大不相同。在外科上班时,只要听到一楼有急促的脚步声,就知道有危重或急诊的伤病员来了。尤其是车祸、烧伤、枪伤等伤病员,来时多数有大面积创伤出血,甚至处于休克昏迷状态。我体会到分秒必争,抢救生命的真正含义。也认识到外科医护人员必须讲究高效迅速、准确无误的操作技术,遵寻雷历风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工作性质练就了外科的医护人员的素质,他们动作敏捷干练,从不拖泥带水。说话简洁明了,从不拐弯没角。 每天上班前我都一再提醒自己:步子带快点,说话紧凑点,动作利索点,把握时间点。可杨玉蹼主任几次批评我:“工作时别磨磨唧唧的。”我听后真有些感到委屈,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怎么还达不到杨主任的要求呢。与老护士们相比肯定是不行,与一起分来的同学们相比我也有差距。想起儿时母亲曾用四川口音说我:“小黎黎,你干活时能不能跳而嗖嗖的”。那时候我还小,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现在我工作了,明白杨主任和我母亲的意思相同,都是让我干事快点儿。可儿时养成的性格和习惯依然影响着我,怎样才能在准确无误的基础上提高速度?怎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外科护理工作?为此我经常想得睡不好觉,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苦恼。大概我不适合在外科工作吧。</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3日 周二 阴 </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还是值小夜班,21点巡视完病房回到护士办公室,见于学善付主任坐在办公桌前看书。“今天值班医生是您吗?”我主动打了个招呼。于付主任抬头“嗯”了一声,又低下头看书。我走进治疗室完成小夜班该做的所有工作,到护士办公室坐定已是22点了。于付主任手捧着那本大部头的专业书,仍然神情专注的在看书。 外科的两位主任和两位主治医生都是东北人,这四位是外科的顶梁柱。他们曾在林彪四野部队所属的医院工作,参加过解放东北诸多的残酷战役。东北解放后,医院跟随四野的部队一直打到海南岛。全国解放后,医院又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朝鲜多场血腥的战疫中,有他们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也留言下了他们救治病员的身影。朝鲜停战后,医院随部队撤回祖国转为海军。这四位元老级前辈,经历过革命战争的考验,为新中国海军的建设,为战舰上的医疗救护及医疗设备的研发做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有着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丰富的战地救护经验,是四零七医院的宝贵财富。 于学善付主任约四十多岁,个头不高体态微胖,讲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语速偏慢不善言辞,处理问题时沉着冷静考虑周全。他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全院公认他是外科的一把刀,遇有危重及疑难手术时,总会请于付主任亲临现场坐镇指挥。这么优秀的人还在认真的看书学习,而我刚遇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确实不太好。平时没有和于付主任说话的机会,今天我来请教他一下。好不容易等到于付主任放下书喝水,我鼓起勇气找他搭讪着,见他态度还好,便诺诺的把自己工作中的苦恼告诉了他。于付主任耐心的听完后笑起来,他想了片刻对我说:小孙,你真的想提高工作效率还是有办法的,比如减少不必要的废动作。再是熟练和提高技术操作水平,该做的事情尽量一次性完成,不要留尾巴,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接着他给我讲述了一个苏联劳动模范的故事,故事中女主人翁是工厂的技术操作工,她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台上放架照相机,把自己操作时的动作全部拍下来,找出习惯中的多余动作将其弃之。她的操作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好,成为技术能手劳动模范。最后,于付主任鼓励我说:你刚来外科时间不长,只要你下决心去做,就一定能够做得像老护士一样好。 下夜班后,我反复的想着于付主任对我的教导,找自己差距的同时也看到了希望。再努力一把试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