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创作品</p> <p class="ql-block">关于对老三届知青下乡插队的思考和认识</p><p class="ql-block"> 作者:狂飙</p><p class="ql-block">评价知青下乡插队这件事,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结果。我认为,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每个人的社会经历、家庭背景、心理承受、历史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因为不同,所以看法不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体来讲大致分成了两大类:一类认为上山下乡运动锻炼了知青的体魄,拉近了城市青年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了解了农民纯朴的生活,从中学到了农民吃苦耐劳、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善良的本性。而这些优秀品质正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世代传承的一种精神。知青在广阔天地里、在与农民共同的劳动中深深体会到他们的巨大付出和生活的艰辛。一句话,就是贴近了农民,了解了社会。对于知青上山下乡,这部分人持基本肯定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类则认为,青年人正是读书的大好时机,由于农村插队,失去了继续接受学校教育的大好时光,太不值得。因此,他们基本持否定态度。他们对自己的插队生活所用的语言绝大多数是消极的词语,认为是浪费青春,忍饥挨饿,饱受痛苦等。</p><p class="ql-block">其实,仔细想想,两者都是亲历者的真情实感,无可厚非。大家都无法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认为自己就是正确的一方。但有一点人们似乎都应该弄清楚:往事如烟,插队青春时光已过去五十余年,过去的已经过去,无论你赞赏也罢,哀叹也罢,都早已成了我们曾经的历史。每个人可以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既然失去的已经失去,那么在这场下乡插队生活中人们又得到了什么?其二,我们应该清楚,一个国家的教育总体水平与这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成正比例关系。经济越是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就越高,反之,则低。</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实事求是讲,由于地缘政治和历史的因素,国家所确定的战略及国民经济发展以重工业为主,(下面我还要评述)因此在农业在轻工业方面的投入与前者相比差距甚远。同样的,整体教育水平也不高。因此,所谓的耽误了学习、浪费了青春年华,只是对部分学生而言。在那个时代,为数不少的学生还是进入社会,或工厂、或服务性行业、或机关、教育单位从事勤杂辅助性工作,等等。弄清楚这些或许人们的心态会得到点儿平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老三届学生,是指1966年、1967年、1968年初、高中毕业生。他们根据当时中央领导毛主席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指示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的一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城市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运动。城镇知识青年下乡插队是中国社会独有的一段历史,关乎了一代人的命运。对此,我们有必要先来认识一下当时中国社会的大致状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8年末,各地、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机构革委会相继成立。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文革也已告一段落。主力军即老三届学生的出路在哪里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选择。毕竟三年多,国家在教育领域没有正常的升学机制,工厂和各种不同单位也没有补充轮换的就业政策。这样就形成了老三届学生需要谋取生活出路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中央提出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国家的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发展,缓解那段时期所造成的经济不稳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老三届的出路问题并没有解决。怎么办?</p><p class="ql-block">其实,早在1964年左右,报刊媒体就在社会上对董家耕、邢燕子、侯隽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他们主动放弃城市舒适生活,到农村相对艰苦环境劳动锻炼,他们是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分忧的楷模,也是广大青年学生心中偶像级的模范人物。在大批老三届学生下乡插队之前,社会上就掀起一波“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热潮。那个时候,因为到边疆去的名额有限,有很多人生怕不能如愿,写了血书,表达自己坚决到边疆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当时的城市青年的热情和勇气。那时候,如果有人被批准去边境地区,各单位居委会会安排工作人员,敲锣打鼓地上门送喜报,表示热烈地祝贺。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人们不得不说,热情是真实的,但勇气却是盲目的。因为对于一个城镇青年来讲,你将要去的地方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哪里的风土民情、哪里的自然环境等都是一个未知数?你将来的命运究竟又如何?说实话,一腔热血的年轻人当时并不清楚,因此是盲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那个时代,中国人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人们不能脱离那个时代去认识所发生的事情和人物。一方面,那个时代社会风气正,英雄辈出,人们都相对简单,心地纯净,雷锋王杰欧阳海等都是青年学子心中的英雄榜样。既然他们能够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呢?</p><p class="ql-block">谁也无法否认,这是那个时代人的真实写照。因此,中央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的时候,受到老三届学生普遍的积极响应。人们可以认为这是单纯、幼稚,但处在那样的一个社会环境氛围中,老三届学生心中洋溢着极大的热情。对于有些人来说,不要说上山下乡了,就是献出生命恐怕都在所不惜。</p> <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结合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势来认识、理解“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精神,那么或许人们就会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上山下乡了。毛主席的这一指示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角度出发所做出的一个深谋远虑的决定。</p><p class="ql-block">当时,国家在对外关系上面临巨大压力。我们既要面对西方的封锁,北面苏联也在边境陈兵百万,蠢蠢欲动,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是准备打仗的强烈信号。中共中央为了应付不测,高层领导开始进行了人员疏散工作。</p><p class="ql-block">在上述这些综合因素情况下,老三届的出路,似乎只有广大农村地区才是唯一的选择了。</p> <p class="ql-block">农村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就是一块圣地,一个走向胜利的摇篮;也是一个吸纳存储社会矛盾的蓄水池。民主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最终打败了国民党蒋介石,取得了革命成功建立了新中国,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国家面对一系列国内、国际棘手困境和矛盾时,广袤的农村再次成为解决矛盾和困难的主要地区,成为安排老三届学生的唯一出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当时学校里边动员老三届学生到农村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情景。那时学校红榜公布下乡插队名单有我们的名字后,我们并没有显得多么的沮丧和痛苦,相反,心中还有一点点的庆幸,该来的终于来了。(除非极少数有身体状况不允许的之外),大约90%的老三届学生被卷入这场上山下乡的洪流之中,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被社会大浪裹挟而来的学生热情潮吧,似乎谁也难以抗拒。</p> <p class="ql-block">我们插队在里下河宝应夏集人民公社赵雍大队大圩(读wei土圩子的圩)生产队。我们到达生产队时,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真真正正地就住在牛棚里面。那时年纪轻,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一觉睡到天明。次年泥土化冻后,生产队在本队的农田里挖土,用泥胚做成泥砖,并于当年的六月盖成了我们称之为“四角硬”的三间茅草房屋。所谓的“四角硬”就是茅草房的四个角边是用砖头砌出来的,其它的都用泥砖垒成。有三间屋子,堂屋、卧室、灶台房。</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我们既年轻又很幼稚。记得第一天上工挖慈姑。一天活干完了,生产队记工员要给我们记工分。我们当时感觉很奇怪?记工分?这是干什么?我们不是有每月六元的补助吗?而且,脑袋里面从来没有扎根农村的概念,总认为没几个月我们就会离开这里。过后想想,那时的我们实在幼稚的可笑。我们把学生时期每学期经常到农村去锻炼十多天的经历与插队落户混为一谈了。一直到我们经过艰苦的劳动、经受实实在在的皮肉之苦之后,我们才如梦初醒。一种无助、无奈、随遇而安的情绪便如影相随。</p><p class="ql-block">当然数年来,并不总是消极、被动的情绪笼罩我们。年轻人有自己寻求快乐的方式,知青们相互走动,串串门聊聊天,或到附近学校打打篮球、乒乓球什么的,或赶集,到公社集上转悠转悠,也还是很开心的。特别是公社、大队知青办,经常组织知青开会,这个时间段是最放松快乐的时段。大家见面寒暄,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即使到了后来,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土气”,赤着脚干活,甚至赤着脚参加知青的各种会议、活动的时候,我们心中也变得坦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与贫下中农劳动过程中学会了他们的语言,学会了他们的幽默。当田间一起劳作、耳畔传来苏北里下河小调的歌声时,我们的内心也同样会有一种与农民共同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我想,对于这一点来讲,恐怕但凡插过队的知青都能够感受得到。只是年复一年的艰苦劳作,似乎总没有一个尽头的时候,我们开始了一种混日子的想法,伴随而来的是身心上的麻木和心灵的上失落。几乎每个人都在心里不断地反问“何时才是个头啊?”</p> <p class="ql-block">我经常会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知青人的命运为什么会是这样?通过历史的回顾和逻辑的推理,我们认识到,每一代青年人的成长过程都有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时代印记。我们这代人绝大多数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国家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官僚买办阶级统治中解放。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文盲层度高,一穷二白,可谓白手起家。当国家确定了重工业、农业、轻工业按比例发展的国家战略之后,这就意味着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将要过一段苦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工业化建设并不是我们敲敲键盘就能敲出来的,而是真金白银的大量投入,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建设完成的。资金投入持续量大,时间跨度也长,就像盖房子打地基。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地基打得深,这样才能保证工业化完成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和稳定性。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工业化建设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没有那个国家有捷径可走,除非这个国家不搞工业化建设,只搞轻工业建设。这样的结果,一个是投资小见效快,人民的日用品一定是丰富的。</p><p class="ql-block">但是,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把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推向灾难。因为,由于没有国家的重工业做基础,国家的尖端科技、军事工业无从谈起,更不要说什么两弹一星核潜艇了。没有这些硬实力,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就会不断的恐吓不断地威胁,甚至侵略,就像鸦片战争,就像民国时期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侵略、屠杀和外国人在中国的租界;就像我们看到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各种颜色革命给国家给社会带来剧烈的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四处逃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结果显然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相悖,与新中国所描绘的蓝图大相径庭。难道人们不应该感谢一位伟大的人民领袖和中国共产党为一个伟大时代所擘画的宏伟蓝图吗?人们理解了这些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战略之后,就能大致清楚我们这代知青人的命运是伴随着国家的工业化建设而产生的。我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一点是否认可。我们知青是在用自己的青春为国家排忧解难,我们是用自己的汗水甚至生命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出力。尽管,当初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我看到有人诋毁我们知青插队的经历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悲愤感。我感到悲愤的是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在混淆视听,造谣生事。我痛心于人们的偏见。难道迄今为止人们还没能看清我们所付出的不正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吗?我一直讲“青春无悔”,其实讲得就是我们用我们的青春、汗水,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默默奉献、排忧解难,这难道不光荣吗?尤其想到无数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想到那些倒在新中国就要解放前夕的革命先烈,为了心中的信仰坚贞不屈死去的时候,想到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为国家、深入戈壁荒漠,为新中国两弹一星成功发射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时候,我们与他们相比所付出的简直微不足道、不足挂齿。可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付出却被别有用心的人无数次的鞭笞。</p><p class="ql-block">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往事如烟,五十余年知青插队历史再回首,无论你持有怎样的看法,都会为我们的曾经知青生涯而感叹!无悔也罢,心有不甘也罢,知青在大好年华为国家建设出力流汗甚至牺牲生命的奉献精神,早已深深印刻在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长河中。知青刻苦耐劳、任劳任怨、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将永远印刻在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