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宏伟气派的村门楼,是上届36岁年轻人投资修建的,因此又称“鸿运门”。</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七晚上,我从运城返回时,“鸿运门”又在新一届“鸿运”青年的装扮下,更加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十里长街”灯笼高悬,恰似红龙飞舞,街道两侧绿植上的小彩灯流光溢彩,绽放出魅力的图案,给夜晚的西柏村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时光难忘怀”,也许这个年龄是怀旧的年龄,我对以前的事情总是念念不忘。2020年的时候,我就想在春节或者凑时间回村里,顺着记忆,看看儿时的足迹。可惜疫情爆发,春节没能回来,这事就放了下来。以后回来几次,也因事多,没能如愿。</p><p class="ql-block">今年春节,虽然疫情也十分紧张,但凭健康码和行程码能回家,所以我就罗列了计划。</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二,吃过早饭后,我骑着摩托,开始了自己的“踏寻儿时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是村里的老学校,我在这里度过了小学和初中八年的学校生活。</p> <p class="ql-block">门楼很气派,在当时的汾南片也是数一数二的。据村里老人说,1958年,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杨生保,组织本村能工巧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学校盖门楼。为国庆十周年献了一份厚礼。</p><p class="ql-block">学校里教学能手云集,从“一西两东最厉害”这句话中,可以窥视出当年学校的教学质量。“一西”中的“西”就是指“西柏学校”。</p><p class="ql-block">我记忆里的学校照壁画,换过三次,有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油画,有“向雷锋同志学习”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毛主席题词。</p> <p class="ql-block">学校门口的观音庙,“破四旧”后,成了三年级教室。初中撤出后,经过装修,又是人们跪拜保佑的圣殿。</p> <p class="ql-block">学校门口的老槐树,人称送子槐。传说,清朝末年,我们村人口稀少,育龄妇女难以怀胎的特别多,村民便到村北的观音庙,烧香祈祷菩萨送子送福,佑我家族人丁兴旺。若要子孙兴,庙前把槐栽。守庙老人梦中得观音菩萨点化,在庙前栽下了这颗送子槐。</p><p class="ql-block">随着槐树的一天天长大,村里的媳妇们也陆陆续续怀胎得子,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柏人。</p><p class="ql-block">不说远的,就说我们这一代人,从上小学开始直到八年级毕业,一个仅仅千余人口的小村,每个年纪的学生都保持在28人左右。</p><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观音庙里依然香火不断,烟雾缭绕。送子槐下,人们谈笑风生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老滩坡顶和电管站遗址。</p><p class="ql-block">滩坡顶距离村子有二里地左右。站在坡顶,本村和周边村的千亩滩涂地尽收眼底,绵延千里的汾河从这里流向河津,汇入黄河。汾北的公路,汾北的村庄以及吕梁山脉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用红笔标注的地方以前有一颗大的柿子树,那个时候,这里也是人们暑季乘凉的最佳地方。再往东走十几米,就拐入滩坡的入口,沿着入口下行十几米,有三眼窑洞,是电管站初见时的仓库和伙房。因为我们村子的缘故,滩坡就叫“西柏坡”,窑洞就是“延安窑洞”。</p><p class="ql-block">前几年,我在《运城晚报》发表一篇文章,编辑打电话说,用“西柏坡”容易误解为毛主席曾经到达的河北省“西柏坡”,后来改为“北头坡”。“北”我们方言是“bu”,我们“西柏”也称“bu头”。</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今天去的时候,柿树没了,下滩的路也是荒蒿丛生,炉渣把路和窑洞都堵死了,荒凉而凄惨。</p> <p class="ql-block">心目中一直认为,电管站的墙和门楼还在,可看到的却是满目荒凉,所有建筑荡然无存,荒蒿遍野。</p><p class="ql-block">电管站的门楼还是我父亲他们修建的,门楼上写的是“西柏联合电管站”,是西柏,东柏和坑东三个村联合建成的,目的是把汾河水引入到几百米的高崖上,灌溉三个村的基本农田。那年我上小学一年级,下午放学后,我们几个去河滩割草,看见父亲在那写字,我指着“联”字问父亲“哪是什么字?”父亲顺口说是“luan”。一个高年级同学说:“不对,是lian”。父亲说,lian是读音,luan是口语,都是一个字。父亲说得也没错,在我们这里,父辈以上及以下的好多人,都把这个字说成是luan,比如luan合,luan区等等。以至于升级考试时的填拼音题中,我把“联”写成了“luan”,受到老师的批评。所以我记忆尤新。</p> <p class="ql-block">站在坡顶往下看,过去蜿蜒的羊肠小道也被荒草和泥石流掩盖,三级提水的遗址也几乎不见。</p><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祖祖辈辈下滩劳动的必经之路,收获的季节,人们把滩里的粮食,如小麦,玉茭,高粱,红薯等等从这里一捆一捆、一袋一袋背上来,背到生产队的场里或队部。寒冬季节,又从这里把玉米杆,高粱杆,棉花杆,豆子杆等一捆一捆背回来过冬烧炕取暖或做饭。小时候,我也背过好多次,虽然不多,但总能给父母减轻负担。</p><p class="ql-block">那些年,滩坡的斜坡上,种满了杏树,阳春三月,杏花三个一群,五个一簇,编织出一个个美丽的花环,蜜蜂和蝴蝶翩翩起舞,整个滩坡堪比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站在坡顶,仅能看到的一点三级站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虚线标注的地方就是当年三级提水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坡顶的出水口</p> <p class="ql-block">流向大渠的出水口,也称渠头。土地大包干后,大渠的遗址也被平田整地,种了庄稼。</p><p class="ql-block">拨开枯草,我站在渠头,虽然寒风扑面,心里却热浪翻滚,当年群众义务修筑大渠那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在眼前,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一块块“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标语牌插在土方上,“党员先锋队”“青年标兵队”“铁人战斗队”“铁姑娘战斗队”队队搞竞赛,人人争先锋,揮锨舞镐,汗流浃背,用“石窝”打压虚土,喊声震天。他们就是这样,用原始的“锨”“镐”“窝”,用“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不计报酬义务把几千米大渠修到三个村庄的每块农田,用汾河水灌溉着高崖之上的颗颗禾苗,夺取了农业的连年大丰收。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期,村里修建的第一座降氟水塔。屹立于崖上坡顶,解决了全村的人畜用水。2015年,稷山县“爱卫杯”征文大赛时,我以此为题,写了篇《老井新井》,荣获征文大赛二等奖,后来也发表在《运城晚报》“家国四十年”征文专版上。(照片附文后)</p> <p class="ql-block">瞧那小门楼,风雨沧桑近百年,还巍然屹立,诉说着世态的炎凉,见证者时代的变迁。</p><p class="ql-block">1965年我就出生在这座小院,直到1970年,父亲在村南盖了新房后,我们才搬离小院。我在《记忆里的爷爷》一文中,对老屋也做了简述,这里不再累赘了。</p> <p class="ql-block">出了老屋往南十几米就是七十年代四队的队部,墙上的毛主席语录依稀可见。前几年我拍过一副照片,今天再去时,队部已经墙倒房塌。图一虚线处是倒塌的遗址,图二是以前拍摄的。</p><p class="ql-block">队部往西几米,就是六七十年代的老卫生所,七十年代,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针灸医生,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伟大号召,来到我村就在这里为广大群众治疗疾病的。可惜卫生所的遗址也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出了老屋往东十几米小坡上的两颗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是村里最古老的槐树。据说明朝中叶,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我们先祖兄弟三人,参加河北省霸州刘六、刘七率领的农民起义,辗转南北大部分地区,劫富济贫,替天行道,起义失败后,遭官兵追杀,其父随带兄弟三人从翼城县南关,逃到这颗古槐之下。靠此槐避风挡雨,开垦田地,繁衍家丁。</p><p class="ql-block">村谱记载,当时此槐已是上千年的古树,树径2.78米,树高15.7米,树荫覆盖近1300多平方米。文革后,县文化局、林业局也曾多次来村考察古槐。谁料25年前,树杆自燃,2O分钟后县消防车赶来扑救,也无济于事。</p><p class="ql-block">图中的虚线部分就是烧毁后遗留的古槐残根,它如蟒蛇一般盘卧在池边,倔强地长出这棵边生枝比碗口还粗的小树,生生不息,见证着西柏村的沧桑岁月。</p><p class="ql-block">紧靠古槐的是村里的“普厦”,就是过去老年人聚集聊天的地方。村里的家长里短都是从这里散布出去的。谁家娶媳妇嫁女生孩子,都很自觉的给老年人送去一盘菜表示敬意。</p> <p class="ql-block">重修后的池泊。</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关帝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前,村里的合作社。</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学到初中的作业本,铅笔,橡皮三角板,圆规等学习用品都是从这里购买的。小小的合作社供应着西柏村一千多村民的日常用品。</p><p class="ql-block">合作社的正对面就是大队的老舞台。那些年,村里有“家戏”,每年春节都在舞台上给社员演出。公社的电影放映队每月都要给社员放映一场或两场电影,有时候大队也趁放映电影的机会,给社员开大会,传达上级指示。毛泽东思想盲人宣传队也定期在这里以“说书”的形式,给社员们宣传毛泽东思想。2000年的时候,我们正好进入第三个本命年,我们同龄人在这里举办了“文艺晚会”。</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几年前舞台失火,古老的建筑片瓦无存。</p><p class="ql-block">古槐和老舞台的失火,也是西柏人民的一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1970年修建的新房,如今的老屋。去年的大雨,让老屋变成了这样。</p><p class="ql-block">我在散文《老屋情深》里也深深表达了对老屋的无限眷恋。</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西柏村已今非昔比,稷山电视台也曾予以报道过。不过沿着记忆,踏寻儿时路,重温儿时梦,真的别有一番滋味。</p> <p class="ql-block">作者附言:看完老滩坡,我有感而发,写了篇《重访当年老滩坡》的文章,很快发表在春节后的《山西晚报》上(2022年3月9日)。</p> <p class="ql-block">杨晓因,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会运城分会主席,稷山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发表于《今古传奇》《当代文学》《微篇小说》《青年文学家》《河东文学》《山西日报》《运城日报》《华文作家报》《伊利华报》《中华日报》等国内外报刊并多次获奖。《你的樱桃不收钱》入选美国亚特兰孔子学院双语《阅读》教材。《请你吃饭》荣获“远进书法杯”第五届中国微篇小说大赛金奖。作品集有《繁华人生》《杨晓因精短小说100篇》《心语集》《蝶儿飞飞》《在抗疫的日子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