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年的味道

箫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又是一年的春节,街头巷尾有了过年的味道,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了,过节的方式也改变了许多,但我们都在回忆小时候年的味道。那股浓浓的年味,是现在的孩子感受不到的,城市的繁华已经将传统的年味改变了很多。放鞭炮成了许多地方禁止的项目,听说还有人因为放烟花爆竹被行政拘留了。我想那些冒着违反禁令放烟花爆竹的人们或许是在怀念儿时的年味,想尽一切办法去感受那种烟花爆竹带来的喜悦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小时候生活在北方农村,对年的回忆就是过年能吃肉和穿新衣服,还有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然后去村里挨家挨户去磕头拜年,讨个毛毛钱的年钱。那时候没有现在看起来很壮观的烟花,过年也就是买个叫一千响和五千响的小炮仗,就是听个噼噼啪啪的响声。厉害的小伙伴们就搞个雷鸣或二踢脚(两响炮),胆小的也就躲在远处看看,放炮也需要胆量和勇气,能把炮仗拿在手里给放了就是勇敢的小孩,虽然有时候手被炸的黑黑的疼的要命。有些鞭炮因为受潮不会爆响,我们在放鞭炮前会把鞭炮放在炕上焐热一下,鞭炮的响声会更大。为了不浪费每一个鞭炮,我们把那些没有爆炸的炮仗收拾起来,拿着锤子砸,就是听那一声响,我自己的指甲也在那一声响后被砸脱落了。那种巨痛感伴随了我童年的惨痛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那时候过年放鞭炮就是听个响声,谁家的生活条件好,听听鞭炮的响声持续的时间就知道了。除夕夜一阵狂欢,伴随着鞭炮的响声,整个村子都在热闹中迎接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的早上父母会早早叫我们起床放鞭炮,放鞭炮也要争个第一,满满的幸福和自豪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那时候农村的条件都不好,吃肉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家家户户都会养一头过年的猪,杀猪过年也是一件大事情,杀年猪是我们许多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过年的记忆,杀猪也不是一家能完成的任务,那需要团队作战,一家杀猪,左右邻舍都要过来帮忙,村里有杀猪的专业人才,在年前属于最忙碌的人。我的大姑父是杀猪的好手,他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在我的记忆里,他真的很厉害,的确是村里杀猪的专业人才。肥肥的猪在嗷嗷声被大姑父一刀解决,放猪血之后,被扔进烧开水的大铁锅里,左右邻舍和家里人一起拔猪毛,开肠剖肚,冲洗干净。灶台生火,开始煮肉,还有猪血肠和面肠一起下锅。屋子里飘逸着一种诱人让人流口水的香味,那是一种年的味道,现在的我们再也体会不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做为杀猪的一把手,大姑父会得到猪尾巴和一块肥肉,是属于他的工钱。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家人会把香喷喷的肉和肠子切成很多份,用碗盛起来,我们小孩子就成了运输小队负责将肉和煮熟的肠子送到村里的每家每户。那是一种分享的快乐,村里家家户户过年的餐桌上有自家的味道也有左右邻舍的味道,年猪一杀,新年就到了,吃着猪肉才有了年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那时候的拜年不像现在有了大大小小的礼盒,北方农村的拜年礼物是烧锅子和花卷,那是一种传统手艺,是考验家庭妇女的手艺。北方的烧锅子是用炕粪和专用的小铁锅烧制。先要弄好炕粪,炕粪是羊粪为主,在炕洞口煨火,然后将做好的面团放进小铁锅,放进烧旺的火堆内,一次放五六个小铁锅,20分钟后,一个个皮色黄亮,外脆里暄的烧锅子就做成了,能够做好烧锅子也是一门手艺,既要做好面也要把握火候,否则就做不出那种诱人独特的味道,只能是一种烧焦的味道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蒸花卷也是过年必需的任务,蒸花卷是母亲最娴熟的技能之一,和面,发面,揉面,做造型,刷油撒料,然后放入笼屉,开始在灶台上开蒸,厨房里蒸汽四溢,半小时后五颜六色的花卷被摆上了案板。这种味道总时刻在味蕾徘徊,在舌尖萦绕,现在我们也偶尔去超市买个花卷品尝,却总也没有烧柴灶大铁锅里蒸出来的香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怀念儿时的味道,今天想来,那些残留在记忆里的美好味觉,依然让我们谗咽欲滴,那是一种浓浓的年味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过了除夕就去拜年,七大姑八大姨,那时的拜年叫走亲戚,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开始是步行,后来有了个先进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每到过年,发现自己的亲戚真够多,我的姑舅也很多,提着烧锅子和花卷奔走在乡间小道,翻山越岭去走亲戚,进门先给长辈磕头拜年,小孩子还能收个长辈的小红包,最大不过五元,但也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那时候的毛毛钱也很值钱,何况给你的是块块钱。这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烧锅子和花卷在亲戚家做为新年的礼品被互相交换,突然有一天自家的烧锅子和花卷在周游了亲戚家后又回到了自己家。亲戚来了要招待,去了亲戚家要吃好,家家都有过年的猪肉招呼你,再炒个蛋白肉和腐竹,虽然简单,却也是一种浓浓的热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季羡林在自己的文章《年》中写道:“年,像淡烟,有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但是究竟什么是年呢?却没有人能说得清了”。或许在我们成年人的记忆里,过年是一种回忆,也是思念。我们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但我们的年味却没有了儿时的甜蜜和幸福。我们也说不清楚什么是年呢?时代不同了,我们过年的方式不同了,现在我们用手机可以代替儿时觉得不可能做到的任何事情,包括过年,可以用手机发红包,发拜年问候,发朋友圈,看春节晚会,但我们却依旧会怀念儿时过年的味道。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但我们很快乐也很幸福,因为那时的年味,有可爱的孩子,有很多亲戚,也有很多左邻右舍,我们在温情中迎接年的到来,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简单,最主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感到累。那时候过年的味道就是简单而快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虎年的春节,祝福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们,虎年吉祥,万事如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