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印象博物馆

老头儿

<h3> 北京人来这里找回忆  外地人来这里看北京</h3> <h3> 酒 旗 戏 鼓 天 桥 市 多 少 游 人 不 忆 家</h3> <h3>  “天桥印象博物馆”为北京人来这里找回忆 ,外地人来这里看北京。特别是看老北京“天桥儿”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 北京核心区的“北京天桥儿”,历史可追溯到700多年前的元代,天桥始建于何年,史无详载。但晚清诗人方济川的诗注中明确写道:“天桥在元朝早已有之……为元代妓舫游河必经之地”,也就是说天桥儿的“桥”元代就有了,是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地,如今这儿依然有独特的“天桥儿”文化。 “天桥儿”泛指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南段,天桥南大街以西、南纬路以北、福长街以东、永安路以南的一大片区域。说是天桥,现今此地并无河流,沟渠。皆因民国时期及以前,这里曾经有一座连接御道的汉白玉单孔高拱桥,天子走的桥,所以叫“天桥”。此桥百姓是不能走的,到了民国时拓宽马路,此桥也就被拆了。至此已无桥的踪迹,空留了“天桥儿”的地名。 因一座汉白玉小桥而得名的天桥地区,是北京平民文化的发源地,古时曾聚集着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说的就是当时百姓游乐的热闹景象。如今,这里的文化气息仍旧浓郁,体制内的天桥剧场、天桥艺术大厦、北京杂技剧场、自然博物馆等文化艺术场所星罗棋布。体制外创建于1995年的“北京德云社”。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曲艺人才,服务大众为主旨的曲艺演出,他们的艺术水平,艺德,受到京津冀观众的交口称赞。&quot;北京德云社&quot;在立足于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石上,以剧场为媒介向大众传播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让相声艺术回归剧场得以生存,为北京演出市场开创又一新亮点。“面向百姓,服务工薪&quot;,每天演出精彩不断,以低廉的票价、优质的服务、让中外游客了解古都市井文化,感受现代风情。&quot;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quot;是对北京老天桥的真实写照,现今的&quot;北京德云社剧场&quot;让您纵观古都市井文化,尽赏民间传统艺术,令您乐不思蜀。 2013年底,地标性建筑新天桥复建落成,结束了此地“有名无桥”的历史。也正是从那时候起,为了不让新天桥孤零零地驻守中轴线,西城区启动了历史文化景观带建设:以桥为核心,结合天桥南大街拓宽工程,建设了一条景观带。 生活在北京的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天桥儿”的,北京平民文化的发源地,也是现在流行的城市“地摊文化”的起源地吧。学者齐如山在《天桥一览》序中说:“天桥者,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会风俗,一斑可见”。 大凡是来北京的人,如果想了解北京的平民文化和北京人的情趣生活,那就必须要去“天桥儿”跑几趟的。清末民初的老舍先生、林海音先生、张恨水先生笔下的《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城南旧事》《啼笑因缘》早已成为今人追忆“天桥儿”的模板。林海音先生“天桥儿买布上当记”,就是对“天桥儿”地摊的精彩描述。就连徐志摩、泰戈尔这些大家都要亲自去看“天桥儿”,对他们而言,去天桥儿,似乎就是朝圣。昔日的天桥市场内,游艺、小吃、商业、医疗,五行八作,无所不包,集吃、喝、玩、乐、购物于一地,是广大平民活动和求生的场所,在北京民众生活中具有很大影响。天桥还曾是北京民间文化艺术的摇篮。曲艺、杂技中有些曲种和节目,如相声、双簧、快板、车技等,就是在“天桥儿”发展起来的。“天桥儿”也培育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和著名的艺术家。如相声大师“侯宝林”、京剧大师“童芷苓”、民间艺人“天桥八大怪”等。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已经再也看不到老“天桥儿”的热闹的景像了。 遗憾归遗憾,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新的一定会来的。郭德纲说过“天桥儿”过去是艺术的窝,很多人在那儿谋生。新“天桥儿”同样也培养岀了红满天下华人社区,体制外的“德云社”。德云社选址在新“天桥儿”建“德云社”而不是在北京其他地方,这就是德云社选址“天桥儿”,深层次的原因吧。如果广播电台同时播放相声,我一定会选郭德纲的任何一个,体制内的那段“虎口遐想”那叫相声吗?甭管他体制内的某些人批郭德纲是三俗还是六俗。平民百姓肯花钱买票进“德云社”就足以证明,他是成功的。平民百姓不需要某些人来当教师爷。看看天桥印象博物馆,你一定会收获满满的。 </h3> <h3>  踏进“天桥印象博物馆”走一走,仿佛走进老天桥的时光隧道,走在天桥的历史长廊中,一面面老字号招牌彰显当年天桥的繁华盛景。前门大街,铛铛车串起多少人珍贵的回忆。一家挨一家的老字号,每家都有故事。那是北京人的乡愁,更是外地朋友感受北京文化的窗口。 </h3> <h3>  随着北京城市改造进程的加快,那个我们熟悉并喜爱的,胡同密布的北京城正在加速远去,历史建筑在城市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消逝,与此同时,也带走了一代代北京人的集体记忆。而这些消失了的,抑或是正在湮没的城市记忆,恰恰是属于每个北京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部分,是有温度的情怀,是北京人对家园的精神寄托。</h3> <h3>  在民国十四年秋,天桥成为北平城民众憩息之所,戏园书馆林立,民间艺人云集,无数文人墨客、名伶志士诞生于此。在这片喧闹繁华的热土发生故事,今天的天桥印象博物馆让你剥丝抽茧,寻找答案……。</h3> <h3>   图:老头儿 <br>  文:老头儿 <br> 2021年12月19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