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之《生在他乡》

a童普伦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四塘镇新忻村。</p><p class="ql-block"> 照理说,家乡是一个人生长的地方,但我的生和长却不是同一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19<span style="font-size:18px;">62年,农历虎年正月,一个春寒峭料的日子,我出生在离老家300多公里的桂西山区田林县平塘乡一个叫渭各的村子里,属于生在他乡。</span></p><p class="ql-block"> 说起我的出生地,这要先提到我的父亲。我的父亲生于1936年12月农历11月初二。在旧社会,父亲一家是贫农,他小时我奶奶早逝,靠帮人家放牛干零工活,读不上书。新中国成立后十五岁的父亲才得以上学识字。1957年他通过参加百色田师速成师范生学习毕业,分配到广西田林县渭各村小学当老师。1960年秋,父亲从老家隔壁的六兰村娶了我母亲,携她到他当老师的小学一起生活。我就这样在那里出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渭各村很早以前属于西林县定安镇管辖。当时西林县称“田西县",县城在定安(今田林县定安镇)。上世纪六十年代田西县分为西林县和田林县,现在的渭各村属于田林县平塘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p><p class="ql-block"> 渭各村属于十八世纪中叶震惊中外的“西林教案”波及地。1852年起,法国侵略者派天主教神甫马赖潜到定安镇一带,以传教为名进行非法活动。马赖等人目无官府,恣意横行。1856年2月,西林县知事张鸣凤顺应民心,依法将马赖及其忠实信徒白小满、曹贵(女)等三人在定安教场斩首示众。当时法国拿破仑三世以此为借口,与英国侵略者串通一气,向中国发动第二次战争,并强迫清政府在当时的西林县城定安镇建起规模较大的天主教堂。定安镇从此成为法国传教士宣传洋教的一个据点,以这个据点为中心,传教延伸扩散到渭各村等四周村落,渭各村中至今还保留一座法国教堂,当地人叫经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后的2009年5月份,我因公到田林县平塘乡出差。在乡长的陪同下,我顺便到渭各村察看,终于圆了近半个世纪的梦。</p><p class="ql-block"> 从我懂事的那时起,我就对我的出生地充满好奇,对当年年轻的父母徒步翻山越岭,到离家几百公里的地方绽放芳华,一直魂牵梦绕,盼望有一天能去看一看。那次到了渭各村,我不禁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父母真不容易啊!从老家到渭各这个地方山高路远。上世纪五十年代,交通并不如现在这么发达。父亲曾告诉我,当年从家里走路到百色要用一天时间,从百色到田林又有2天路程,而从田林县城徒步到潞城再至定安,中间途经福达、者苗、者瓦、弄盘、白庙子才到达渭各村经堂(保上屯),路途200多里山路。当时有村民牵着马去定安接父亲,帮助他驮运行李。而人靠步行,一路上除了爬山还是爬山,羊肠小道,山高林密,偶尔通过一小段山地弄里,才有平缓山路走。这次我虽然是乘车去,但也感受了路途的颠簸遥远。从县城驱车到平塘,从平塘乡府再到村里的路均是泥泞土路,车开也需要近两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 渭各村处在一座山坡上,四周群山巍峨。村小学就在法国教堂旁边。法国传教马赖当年建的教堂,现在作为文物被保护,四周建起围栏。我参观了村小学和法国教堂。教堂保留得相当好。抛开侵略者野蛮性不说,单纯说建筑本身,我觉得能在200多年前在这穷乡僻壤修建这么好的教堂,真的不简单,足见当时的外国传教具有相当大的渗透力。我在参观时,见有人正在对教堂进行修缮。乡长说,县里已经把教堂列入文物保护项目。我赞道,这是很好的历史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村小学和教堂后,我用手机打电话给父亲,告诉他,我正在当年我的出生地。父亲很兴奋,先问教堂还在不在?我说还在,学校也还在。父亲说,他刚到村里任教时,住在一户东家里,东家就在学校旁边。东家是汉族人,姓姚,与他是同代人。父亲报出了东家的全名,问我能否找到他。我当即把这个事情告诉陪同我前去的乡长。乡长马上打电话给村干部。不到十分钟,父亲的东家就出来见我们。东家70来岁的样子,我见到他后说起了我父亲,他马上“啊,黄老师,黄老师”地呢喃着。我让他和父亲通电话。两个同龄人用高山汉话在电话里聊了好长时间。其中,我听父亲在电话中关注了东家的一个叫“阿桃”的女子。东家告诉他,“阿桃”嫁到外村去了,否则会找她和父亲通电话。东家告诉我,"阿桃"是他的妹妹。过后,我回想起来,父亲的二女儿即我的二妹也叫阿桃,父亲给二妹起的这个名字是不是跟东家这个阿桃有某种联系或故事呢?在父亲健在的时候,我应当了却这个好奇心。</p><p class="ql-block"> 东家与父亲通了电话后,请我们到他家坐坐并要安排吃饭。乡长说乡饭堂已经安排好了,我谢绝了他的邀请。我对他说感谢他一家以前对我父母的关照,因为事先没有准备礼物,我道别时给东家少许慰问金。没想到,他过后送两条鸡到乡政府要送我。那时,我已经回到百色。乡长不错,代表我对他表示谢意,叫他把鸡拿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在渭各时,曾对东家说,我争取日后带父亲重回渭各村一趟,东家说非常期待。但是,此愿直到父亲逝世都没有成行。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p> <p class="ql-block">  因为生和长不是同一个地方,个中会生出一些趣闻秩事。在过去的年代,我家乡村里出生的小孩都是由接生婆接生。接生出来的胎盘通常会抛弃到村尾地名叫“汪再帽”的小溪流里去,让它随着水流往下游漂走,任由水中或自然界其他生命消费。因为有了这个习俗,村里人提醒你,别忘记家乡时会说,你还记得你的胎盘抛在“汪再帽”吗?</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家乡要修缮村小学,因为经费不足,倡议发动在外地工作的子弟集资捐款。为了激发大家的家乡情怀,倡议书起草时开头写道:“你还记得家乡的那条叫‘汪再帽’的小溪吗?你还记得你的胎盘顺着那条‘汪再帽’小溪流向远方吗?……”。倡议书我看后,心中一时生有一种莫名的情绪。我开玩笑地跟送倡议书的乡亲说,如果按照这个倡议书开头说的这两句话,我就不属于发动捐资的对象了,因为我的胎盘并没有放到“汪再帽”里去,这可能不止我一个,如有的在医院生呢。我说,村里除了有那条“汪再帽”小溪外,还有几棵大榕树,其中一棵就在村小学边上。所以,我建议开头这样写“你还记得忻村那条养育过你的小溪水吗?你还记得村中那棵挺拔的大榕树以及大榕树下的村小学吗?……”。</p> <p class="ql-block">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玩笑归玩笑,我捐款还是积极主动的。后来村部建设、修建凉亭、举办德孝节等倡议支持或捐款,我都予以支持。2002年,通过我努力争取,武警广西总队司令部把村小学列为捐资助学单位,投资10多万元改善学校校舍及环境,给全校老师配置了电脑桌、给每个学生赠送了书包、文具等。</p><p class="ql-block"> 说起争取武警广西总队司令部捐资助学家乡村小学的事,整个过程充满戏剧性:</p> <p class="ql-block">  2002年,阳春3月的一天,我的曾经的直接首长、时任武警广西总队参谋长向继再打电话给我。我称他为曾经的直接首长,是因為他原任武警百色支队支队长,我的成长进步离不开他的培养提携。他告诉我,武警广西总队司令部要开展为地方学校捐资助学活动,决定在百色选一个学校作联系助学点,指示我帮选一个离市区不太远,但学校办学条件又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小学校。</p><p class="ql-block"> 接完电话,我心里想,老首长他之所以选在百色助学,除了百色是革命老区这个重要因素之外,与他在百色支队工作生活过而产生的怀故情结有关。我对他这种深厚的怀故情结充满敬意。我根据他提出的大致要求和条件,指派支队副政委李日同志带政治处的同志走访田阳县和右江区的教育部门,拿出了三个学校作为助学学校上报总队司令部。其中,始终对家乡充满情怀的我,特意把家乡的村小学——右江区百兰乡新忻小学列为第三个备选学校,事先交待经办的同志不能透露新忻小学是我家乡的小学。</p><p class="ql-block"> 备选学校上报后第二天,我就接到了向参谋长的电话。他告诉我,通过反复审议,决定把第三个备选学校作为助学联系学校。他对新忻小学的“忻”字可能有点生,在电话里卡了一下,说就是那个新……什么来的小学。我听他一说,心里一阵兴奋,毫不掩饰地对他说,首长,这就是我家乡的小学。他马上说,那就更好了。 </p> <p class="ql-block">  我老家小学离右江区四塘镇有35公里。当时上报的三个备选小学中,离城区路程远近排在第二,但所需资助的起动经费预算最少,在10万左右,而另外两个村里小学一个是离市区路程达60公里,一个是经费预算不少于60万。我分析他之所以选定我的老家新忻小学作为助学联系点,可能是觉得我老家小学离城区适中,资助经费适度。 </p><p class="ql-block"> 三天后,向参谋长亲自率司令部直属工作处的同志从南宁赶到新忻小学实地考察,我陪同。通往家乡的路虽然不是很远,但是山区公路,道路崎岖,而且当时通乡的柏油路正在修筑,道路泥泞,极不好走。走到半路停车解手时,向参谋长对我说,没有想到我的老家离城镇有这么远。我对他笑着说,因为是穷乡僻壤才值得首长资助,他笑了笑,说,也对。</p><p class="ql-block"> 因为路实在难走,一路上经过平布、六合、百兰、六兰等沿线小学时,我都指给他看,并建议他可以就近选一个学校,不必到新忻小学了,但他都说不理想。中午一点多钟,我们才到我的老家新忻村小学。一到学校门口,向参谋长对学校坐落地势和校园环境就表示满意。原来学校建在村部边上,建有围墙,大门正对公路,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院子,学校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下车后不顾旅途劳瑞,当即对学校校舍修建及环境整治一一作了入指点布置,并表示所需经费会尽快落实到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久,新忻小学面貌焕然一新。 </p><p class="ql-block"> 此后,武警广西总队司令部每年“六一”儿童节前都派有女警官、女兵组成的慰问小组到学校开展慰问活动,这时的学校甚至村里格外热闹。因为在此之前,村里还没有女兵到过,绝大部分学生也没有见过女兵,更不用说能够面对面与女兵接触了。</p><p class="ql-block"> 2004年“八一”建军节前,我率领右江区教育局领导、乡党委书记、村主任、村小校长到南宁去拜访感谢武警广西总队司令部首长。我特意让学校领导安排两位学生代表一起前往。学校安排的是两位女生,一个叫阿霞,一叫阿荣。我们一行到南宁后受到了司令部机关首长的热情接待。司令部专门安排一辆中巴车由女警官俸文秀带我们一行浏览南宁,还给两位女生买了衣服、毛巾被等。当时,首长们见阿霞、阿荣两位女生长得可爱,就鼓励她们好好读书,长大后争取入伍当女兵。遗憾的是,后来因为一是我退役离开了部队,二是村小因生源越来越少撤校并入百兰中心小学,我对此事没有再跟踪过问,两位女生没有一个人参军入伍。但是她们长大后都顺利成家立业,其中的阿霞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现在已经是市区某镇团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  常思出生地,难忘他乡情。我因为出生在田林,所以对田林的山水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参加工作后,每当有填写个人出生地之类的表格,我都填写田林。每当和田林籍的人在一起,我都会主动说我生在田林。有趣的是,父亲后來在老家建的住房,座落在村子北面的一座小山坡上,就叫田林坡。</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36年后,我成为武警百色支队政委。巧合的是,我的副政委胡成成同志也是田林县平塘人,他的老家离我出生地渭各村不远,仅隔10来公里。本文使用的渭各村貌照片和视頻就是他提供的。他早先是从武警玉林支队调回来的,在此前,我仅知道他是田林人而已,并不知道他具体是那个山村。如果早些知道我和他有如此近距离的故土缘分,我可能早就了却带父亲故地重游的心愿,现在回想起来感到实在太遗憾了。 </p><p class="ql-block">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总是这样有诸多遗憾之事。因为遗憾,错过了多少美好的事情,少了多少甜甜的回味,甚至带来了不少烦恼。遗憾的事情,但愿余生不再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