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串门拜年

秦邮

<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春节里都时兴传统的串门拜年,不带礼品,上门互致新春祝福,吃块年糕、拿点瓜籽、花生、水果糖后就到下一家,简朴、真诚、热闹。</p> <p class="ql-block">  在壬寅年正月初一,我像往年一样在南京过年。给亲戚朋友在手机网络上拜年之后就闲了下来。无事可做,打开电视看看。再看看微信,朋友圈里传来了扬州的老同学晒出初一游瘦西湖的照片,真是悠闲。不一会,上海老同学来电话互致问候。这些都使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春节串门拜年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那是1989年春节,正值同学们下乡插队10年、回城工作10年、同学20年聚会之后的时候,久违的同学情被联络、激发起来。春节假期有几天时间,同学们随着当时的习惯纷纷取得联系,在初二上午相约一起到同学家里串门拜年。</p> <p class="ql-block">  先是王祖勋、周宁、刘桂兰、张萍等同学来到西后街我的家里,拜年后随即到高公桥路上的祖勋家,儿子跟随出去玩,一会儿与祖勋儿子就玩到一起了。然后又到复兴东路的张萍家拜年,后又到南石桥富达新村陈维生家里拜年。几个同学家串门下来,已到中午,拜年拜到哪里就吃到哪里。那几年,我在家里做几个菜招待同学,同学们喜欢吃我家做的咸鸡。喜欢吃维生家的烤鱼。喜欢吃张萍家老公做的菜。那时的年味尽在串门之中。</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同学们相互串门联络了情感,增进了友谊。家住南菜园的马恩,家住中山路的刘亚萍、徐志强,家住人民路的程悦,家住大淖河边的谈龙泉、马增宁,家住梁逸湾的王世珊、翁兆明,家住市河边南、北的贺桂荣、张文斌、周宁,家住北海的薛宏培、刘桂兰、徐苏,家住南海的宦小平、林霖,家住南门大街的刘桂英、韩治淮淮等同学家里,我们都多次串门拜访过。凭着深厚的同学情,同学们从1965年9月进入邮中,一直真诚相处五十多年不间断,通过经常性聚会,同学之情不断与时俱进,成为知已的好友老友。</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春节的伟大之处,在于一个国家能不分天寒地冻与春暖花开的地域,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一次盛典,每年如此,从未间断,彰显出巨大的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这里面有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国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它大于宗教,大于政治,大于金钱,不管家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还有习俗的认同,是生活状态的一致性体现,长久生活状态的融合,势必形成共同的集体人格,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个文化的主脉,就是以家为核心衍生出的亲情之线。一个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无形的线。有多少中国人,就有多少条线,这些线织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用情感编织的血脉之网。同学之情也是一样深厚、浓热、持久。</p> <p class="ql-block">  虎虎生威,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  虎年吉祥,万事胜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