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弘仪家谱考略

東山玉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谢宏仪,名国、又作弘义、弘仪、隆仪,字简之,号寤云、岵云、镜湖钓碣,浙江山阴人。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庚戌科武会试第一人。《浙江通志》及《上虞县志》有载,为官多所建树。有戏曲《蝴蝶梦》传奇传世。工诗文书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蝴蝶梦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class="ql-cursor"></span>谢弘仪</p><p class="ql-block">寤云功成而不居,在世出世,特为漆园吏写照。舌底自有青莲,不袭词家浅渖,文章之府,将军且横槊人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谢弘仪行书七律扇面(草书)</b></p><p class="ql-block">款识:金山之二,似全醇亲翁正,谢弘仪。钤印:谢弘仪印。</p><p class="ql-block">所见释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秀出芙蓉水面开,中流翠影立崔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蛟螭长护沧溟底,象马空传滟滪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时有龙腥生洞穴,莫疑蜃气起楼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凭高纵目江无尽,帆际遥分楚色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评价:原任镇守福浙今升广东总兵官谢弘仪,满腔忠赤,八面威棱,掳长策于师中,一炬奏斩俘之绩,运奇筹于海外,孤军收恢复之勋,身许国以靡他,志灭夷而朝食,鹰扬罕俪,麟阁堪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谢弘仪生平家谱考略</b></p><p class="ql-block"> 内容摘要:明末绍兴籍戏曲家谢弘仪以其所著《蝴蝶梦》传奇在文学史、戏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至今仍有影响然生平事迹尚不完备。本文以族谱为主,结合方志、文集等资料,得出谢弘仪完整的家世谱系,对其万历三十七年至天启三年间的生平经历进行补正,考定调任粤东、两次革职与起用、入仕清廷的具体情况,并对目前学界将谢国当作谢弘仪本名或又一名的错误及其致误原因进行梳理。</p><p class="ql-block">关键词:《蝴蝶梦》族谱谢弘仪谢国</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戏曲家谢弘仪曾著传奇《蝴蝶梦》一本,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列人“逸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寤云功成而不居,在世出世,特为漆园吏写照。舌底自有青莲不袭词家浅渖。文章之府,将军且横槊入矣。”该剧在文学史、戏曲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至今仍有影响。</p><p class="ql-block"> 然而对于谢弘仪的生平事迹,许多戏曲研究方面的著作均停留在介绍籍贯、姓名、字号及若干履历方面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对其进行了简略介绍”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言其曾“以中承出镇粤东”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推测了生卒年,补充武状元及人仕清朝的经历;此外,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中国曲学大辞典》等也都有简略记载。直到最近裴喆《晚明曲家五考》对谢弘仪的生平进行了考证系年才取得较大的进展但该文仍较简略关于谢弘仪生平事迹的一些重要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p><p class="ql-block"> 近日,笔者在阅读浙江图书馆藏清光绪桃坞谢氏刊本《会稽孟葑谢氏宗乘》时发现谢弘仪的生平事迹可以较详细地考知。据谢家福所撰谱序,该宗乘曾分别递修于明景泰间谢钝(字原英)明崇祯间谢弘仪(字寤云)。因“咸丰庚申之变宗谱散失”谢家福与宗族多人对旧谱进行整理补充于光绪十年(1884)十月完成。《会稽孟葑谢氏宗乘》遵前谱的体例,撰述丰富,少见溢美之词可见后人编撰时依据事实不拔高先祖。据族谱序,谢弘仪也曾亲自参与编修族谱因此族谱信而可徵。现利用这部族谱中的材料并结合其他史料。对谢弘仪的家世、生平进行考述。</p><p class="ql-block"><b>一仅见于族谱的谢弘仪家世及小传</b></p><p class="ql-block"> 谢弘仪的家世情况,现有研究成果并无涉及。清人谢家福《会稽孟葑谢氏宗乘》卷四中有《孟葑六至十世图表》据该世系表可知谢弘仪的家庭关系:祖父谢廷昭一名绂字凤梧补国子生,赠骠骑将军,配刘夫人;父亲谢泉,字云岩,赠骠骑将军,配虞夫人;叔父谢昌汩,字宗明;兄长光仪,有元芳、奎芳、震芳、更芳四子弘仪之子谢谷字式臣配朱氏章氏以老大房一成子祖廉为题子;孙子祖廉,榜名幼裔,字克绍康熙癸卯山西武举补嘉禾守备,仕终明威将军年七十一配张氏、魏氏葬绕转溇以老大房祖信公子锡为嗣子。</p><p class="ql-block"> 据宗乘中的世传可知:谢祖廉原是谢一成的儿子谢一成则与谢谷同族后辈,有子六分别为祖孝祖悌祖忠祖信、祖礼、祖廉。因谢谷无子过继了年纪最幼的谢祖廉。祖廉六岁受读于兄祖悌,以父命出继给谢谷为嗣子。祖廉聪颖异常童垂髫应试辄冠其曹后弃文业武中康熙二年(1663)癸卯科山西武举。其兄祖悌受谢弘仪恩荫起家历官二十馀年。祖廉亦无子,过继了四哥祖信的儿子锡。谢锡,字景宜康熙二十年(1681)辛西科举人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进士,授四川云阳知县迁礼部主事。</p><p class="ql-block"> 另,世系表“谢弘仪”条下有小传一则:</p><p class="ql-block"> 弘仪。字简之号寤云。中万历己西顺天武解元庚戌会元、状元。山东统领京操都司佥事都指挥佥事,山西掌印都司,宣府上西路左参将神枢七营副总兵、统练通州民兵副总兵,五军--营左副将,前军都督府都督合事,镇守福建并浙江金温地方总兵,调广东总兵,皇清钦命广东招抚部院、都察院右都御史。配童夫人。</p><p class="ql-block"> 据谢家福所作“世表考证”可知:小传中“广东招抚”应改为“广西招抚”弘仪去世后葬于富盛庙前山四世祖曾公墓下®。</p><p class="ql-block"><b> 二、族谱所见谢弘仪行年</b></p><p class="ql-block"> 族谱中的小传介绍了谢弘仪的字号时代、职官、封爵和姻配情况较为简单。但该族谱卷一中保存了万历四十三年至天启六年朝廷三次关于谢弘仪升迁的诏书,由此可以对谢弘仪的生平事迹进行补正。</p><p class="ql-block"> (一)可补正万历三十七至天启三年间生平经历</p><p class="ql-block"> 裴喆《晚明曲家五考》对谢弘仪万历三十七年三十八年及天启元年年的行迹进行了系年指出弘仪“历神枢营副总兵通昌统练三营民兵事副总兵、五军一营左副将”,但较简略。族谱中有关谢弘仪的记载,不仅可以补充这四年的行事系年,而且可以对万历三十七年至天启三年间的行事空白进行填补。</p><p class="ql-block"> 万历三十七年三十八年谢弘仪于这两年分别中武举人、武状元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与裴喆《晚明曲家五考》的考证均据《(康熙)会稽县志·选举志》。具体情况可由族谱小传诰敕补知:武举人指的是由京卫中式万历已酉科武科乡试第一名。武状元是指庚戌武科会试、殿试均第一名,此外还推升山东统领京操秋班都司佥书署都指挥事。</p><p class="ql-block"> 万历四十一年三月升山西掌印都司。</p><p class="ql-block">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升分守宣府上西路左参将期间经理互市记录五次同年七月署都指挥事谢弘仪担任左参将,分守宣府西路万全右卫等处地方,驻扎右卫专防左右二卫营房、新开河张家口各城堡兼管羊房等保。</p><p class="ql-block"> 万历四十八年正月升神枢七营副总兵。</p><p class="ql-block"> 泰昌元年(1620)八月至九月授都指挥事进阶昭勇将军,并封赠祖父、父亲两代®。</p><p class="ql-block"> 天启元年闰二月升通州统练民兵副总兵裴喆据《明熹宗实录》考证出此次调任时间,但族谱所记更加详细。同年三月的谕写道:因清军侵扰,受命调募山陕河南三省的民兵前来捍卫京城以壮声势防备缓急。特命以副总兵职衔驻扎通州管统练三营民兵事。</p><p class="ql-block"> 天启二年正月升五军一营左副将前军都督府署都督佥事同年九月升镇守福建并浙江金温等处地方总兵裴喆据《明熹宗实录》得出同样结论,可知族谱所记不虚。</p><p class="ql-block"> 天启三年十月率兵攻焚红夷巨舰,擒斩夷酋高文律等六十名颗,夺获大铳器械十一月报捷。</p><p class="ql-block"> 按:此条见于天启六年三月二十九日的诰敕之中用以表彰谢弘仪剿灭红夷的功劳。“红夷”指荷兰殖民者。《清初海疆图说》:“总兵谢弘仪招惯海渔人能察夷情利而诱之遂焚红夷夹板船。”《彭湖平夷功次残稿》中说:“原任福浙总兵官今调广东谢弘仪原仟副总兵今升福浙总乓俞咨泉,身似长城目无勍敌运火攻干水阵一捣而鲸穴皆空妙武纬以文经.九天之废扬堪奋。”“又大将专征沉涵整暇,则有原任总兵谢弘仪。”可知谢弘仪在此次争战中的功劳。</p><p class="ql-block"><b>(二)考定调任粤东时间及两次革职情况、调任粤东时间</b></p><p class="ql-block"> 福建诗人陈一元作有《送谢寤云中承移镇粤东》其诗云:“喜从文酒接清欢岁序峥嵘惜别难。雄略百蛮开幕府美名六代重词坛。戟门月照牙旗肃甲帐风传画角寒。予亦远行将就道相思红日近长安。”陈一元曾任应天府丞,天启年间落职家居,与谢弘仪交好。此诗系送谢弘仪离开福建移镇广东但调任粤东时间不明。</p><p class="ql-block"> 据族谱可知天启四年八月谢弘仪以原官调镇守广东等处地方总兵®2第一次革职情况</p><p class="ql-block"> 天启六年三月初二南京都察院掌河南等道御史游翔凤等疏纠武职遗奸。</p><p class="ql-block"> 语涉谢弘仪,奉圣旨下兵部议覆谢弘仪等获革职闲住处分。三月二十九日,依散官阶谢弘仪获授骠骑将军。祖、父两代并获封赠。</p><p class="ql-block"> 按:被革职后谢弘仪闲居家乡会稽。据族谱得知谢弘仪利用这段时间与同族的谢耀谢可受、谢光达、谢成统四人一起修编宗谱《修谱启》系天启七年二月十五日所作收录于谢家福所编《会稽孟葑谢氏宗乘》。因文献缺少,谢可受挺身任之劳心数年触处访询得十之八九。因此修谱之事于崇祯元年(1628)仲夏完成。《崇祯本弁言》收录于《会稽孟葑谢氏宗乘》之中,是谢弘仪在此年所作。文中说自己“归田之暇,时从诸父兄后,语及先世事,如捕风影,窃有恫于心”,这是谢弘仪组织修族谱的初衷。“归田”,指的是天启六年被革职闲居一事从天启七年开始经过多位同族的共同努力,恰好在闲居期间完成族谱的修纂。此外,据笔者考证谢弘仪因意有所郁结期间还创作《蝴蝶梦》传奇以抒发不平之气。这部传奇朴实却不失文雅、直率却不失含蓄、平实却不失华丽的写作风格,在谢弘仪所作《崇祯本弁言》中也有体现。</p><p class="ql-block"><b> (三)再次起用及人仕清廷</b></p><p class="ql-block"> 崇祯十五年谢弘仪结束革职闲居生活任中军都督府事。崇祯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加谢弘仪都督同知照旧管事。后于五月投降,入仕清廷。清顺治元年(1644)十月,谢弘仪为清廷收管明献太子慈娘。顺治二年闰六月,以中府都督佥事身份招抚广西七月授右都督、招抚广西,后又加右都御史、都督广西军务®。</p><p class="ql-block"> 顺治三年五月四日,从广西回京。按:裴喆《晚明曲家五考》考证谢弘仪于顺治四年落职南还并言是否归绍兴不可知”据族谱记载弘仪“葬富盛庙前山四世祖曾公墓下”应该回乡。回乡生活无法得知全貌,仅能由其孙祖廉的小传中窥得一二。谢弘仪能文能武,但素不治产,故“官虽显而家无馀费。卒之日,至不能殓”。遗憾的是,族谱中没有谢弘仪准确的生卒年学界也未有定论。族谱中写道“卒于官”与裴喆所考证顺治四年落职南还相矛盾,故卒年存疑。</p><p class="ql-block"><b> 三、谢弘仪是否又名“谢国”?</b></p><p class="ql-block"> 自傅惜华以来的学者,都认为谢弘仪另有一名“谢国”,或将“谢国”作为本名,将“弘仪”作为字,如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谢国,字弘仪,一作弘义。”《中国曲学大辞典》:“谢国,生卒年不详。字弘仪,又字弘义、简之。”或将两者都当作本名,如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谢弘仪,一名国,字简之号云”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也与此相同。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谢国武甲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谢弘仪状元。"应该也是此种观点。裴喆《晚明曲家五考》:“云谢弘仪名谢国者……疑为避讳缺字所致误。诸工具书以'弘仪’为字,实误。”然并未对谢国当作谢弘仪本名或又一名的错误及其致误原因进行考订。</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人的记载中并没有发现提及谢弘仪又名谢国的。最早对《蝴蝶梦》及作者进行著录和点评的《远山堂曲品》将此剧列入“逸品”并著录为:“蝴蝶梦,谢弘仪。”《曲海总目提要》卷三十:《蝴蝶梦》,此近时人据小说庄子休鼓盆思大道而作。一名搧坟记,清石庞撰。又明谢弘仪亦有此目。”徐氏《红雨楼书目》传奇类:“《蝴蝶梦记》,谢弘义。”《山阴道上集》第十九册有谢弘仪的小传:“谢弘仪,字简之号寤云、会稽人万历庚戌(三十八年)武进士第一人。”《传奇汇考标目》别本:“谢弘义(字里未详),名寤云,蝴蝶梦。”这些资料中都没有提到谢弘仪有“谢国”这一名。更重要的是《会稽孟葑谢氏宗乘》中也没有提到他另有一名“谢国”前文所引《明实录》《崇祯长编》、</p> <p class="ql-block">《石匮书后集》《清实录》《(康熙)会稽县志》等资料,出现的均为“谢弘仪”而非“谢国”。</p><p class="ql-block"> 又,现在所知明清时期《蝴蝶梦》版本:明代有崇祯年间拄笏斋刻本,上海图书馆所藏。该刻本载有《友弟陆梦龙君启题》之《蝴蝶梦叙》及《镜湖钓碣简之甫漫识》之《蝴蝶梦凡例》。因为从序和凡例中可知作者是“谢寤云”,因此上海图书馆目录著录作者仅为“谢寤云”。清代版本则有刻本五种:乾隆四十七年金阊学耕堂刻本乾隆五十二年嘉兴增利堂刻本、乾隆五十二年嘉兴博雅堂刻本、嘉庆十五年五柳居刻本道光十年刻本;印本两种光绪三十四年萃香社石印本、清末上海广雅书局石印本清抄本种。据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目录,著录作者为“谢宏仪”(“宏”为避乾降帝御名“弘历”所改)。其实,清代刻本与印本的《蝴蝶梦》都是《缀白裘》中的折子戏,有“叹骷、扇坟、毁扇、病幻、吊孝说亲回话、做亲劈棺”九出抄本有“叹骷、扇坟、吊奠、说亲、回话”五出是昆曲谱。《缀白裘》中的《蝴蝶梦》折子戏,与谢弘仪所作《蝴蝶梦》传奇相比台词更加通俗、贴近生活,这和在舞台演出要将剧本通俗化密不可分。《蝴蝶梦》折子戏一说是由清石庞所作《蝴蝶梦》改编而来将《缀白裘》中的《蝴蝶梦》认定为谢弘仪所作似有不妥。</p><p class="ql-block"> 而将《蝴蝶梦》的作者著录为“谢国”的始于由郑振铎主编的《古本戏曲丛刊》。《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据上海图书馆藏明崇祯年间拄笏斋刻本影印收人了《蝴蝶梦》但在第一册目录中将《蝴蝶梦》题作“谢国撰”,这应当是据《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而来只是不知是将《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中“明谢撰”之“”误认为“国”字,还是《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中原本就作“明谢国撰”。如果是后者,则郑振铎发现著录有误而将“国”字涂抹掉应当是在《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付印之后。《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于1955年10月付印1957年2月正式出版而傅惜华的《明代传奇全目》初版于1959年。可见傅惜华以来的戏曲学著作将谢国当作谢弘仪本名或又一名的,应当是沿袭了《古本戏曲丛刊三集》的著录错误。现今,无论是出版的戏曲学著作还是各大图书馆的目录,都将《蝴蝶梦》的作者著录为“谢国”,不得不说这是个令人遗憾的错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代抗荷总兵谢隆仪</b></p><p class="ql-block"> 17世纪初,荷兰继西班牙之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殖民国家。</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荷兰殖民者开始以贸易、通商为名,对我国沿海各地进行袭扰。</p><p class="ql-block"> 万历三十年(1602),荷兰政府在其亚洲的殖民基地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建立了《东印度公司》,用于专门从事对东方各国的经济掠夺和武力侵略,还派遣舰队司令韦麻郎率队东来。万历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七日(1604年8月7日),时值汛防结束澎湖岛上守兵撤离,韦麻郎率二艘巨舰和二艘中舟抵达澎湖,并在岛上“伐木筑舍,为久居计”。</p><p class="ql-block"> 福建巡抚徐学聚认为,这样自撤藩篱,将导致荷兰与日本相互勾结,以至贻害无穷,于是派总兵施德政驱逐荷兰殖民者。于是施德政令都司沈有容率兵前往当面责问,因理屈荷方答应于十一月退出澎湖。据《明史》和兰传载:“会总兵施德政遣都司沈有容将兵往谕。有容负胆智,大声论说,酋心折,乃曰:‘我从不闻此言。’其下人露刃相诘,有容无所慑,盛气与辩。酋乃悔悟,……。”</p> <p class="ql-block">  “天启癸亥年(1623年)十一月廿日,广陵朱一冯以督师剿夷至”,“夷”是古代中国人对外国人的蔑称,红夷即穿着红色衣服的荷兰兵,天启三年,福建巡抚南居益,总兵俞咨皋,即俞大猷的儿子,守道朱一冯,海道孙国桢,总兵谢隆仪、同知赵纡等率兵攻剿红夷,取得大捷。经过白鹿洞,在这里留下石刻做纪念。</p> <p class="ql-block">  “天启癸亥年十一月廿日,广陵朱一冯以督师剿夷至。”石碑南面,石壁上又有一处题书石刻“晋阳赵纾督征到此”,落款为天启癸亥冬,都是记录天启三年(1623年)征剿荷兰红夷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明朝末年,荷兰人以求互市贸易得不到明廷批准为由,入侵台湾、澎湖,进而武装袭挠沿海各地,突入漳州月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厦门有多处征剿红夷的石刻,但记录的史实却有所不同。鸿山寺大殿后石壁上,有天启二年总督徐一鸣等人留下的石刻。著名方志学者李启宇先生依史料考证,那是一处掩盖真实史迹的败笔。明朝末年,吏治腐败,文官卖官,武将怕死,对于那次战斗,《熹宗实录》中,闽籍官员南京湖广道御史游凤翔奏报说:“徐一鸣冒矢石督战,中左所副总兵张嘉策闭城自守,不肯应援。身不至海上,诡言红夷恭顺,欺罔旧抚。”其实“纵敌观望,不止一嘉策”。战斗失利,朝廷追究责任,于是相关多人或革职或调离。</p><p class="ql-block">  天启三年荷兰人再度入侵,福建布政使司右参政、福宁道参政朱一冯,漳州府海防同知赵纾,率军督阵中左所。二位如何督军作战,典籍并无记载,但明军此间在厦门确有战事。先是在鼓浪屿、曾家澳(今曾厝垵)海面围歼红夷。荷兰人不甘失败,纠集更多舰船,气势汹汹前来报复。明军总兵王梦熊巧设妙计,派藏有易燃火具的小渔船,混入红夷船队中,趁海上大风顿起,船上兵士抓住时机纵火焚烧,然后借助浮具游回。明军水师趁势出击,发起猛攻,烧毁红夷甲板船十余艘,俘虏红夷首领及兵士五十多人。同年十月,荷兰人再犯浯屿,总兵<b>谢隆仪</b>设计,以谈判为名,把首领引上岸,然后乘夜色率兵出击,“擒其首,火其舰,俘六十余人”,大获全胜。于是便有白鹿洞山顶上的这两处石刻。</p><p class="ql-block">  石壁陡峭,缝隙间长满相思树。夕阳下遥望远处,鹭江两岸,浯屿海面,碧波如镜,那里就是石壁题书的古战场。无法遥想两军厮杀的惨烈,也难以猜度两位题书作者在战斗间隙,登高遥望烽烟刚刚平息的战场时的心境。我想,当年的白鹿洞,山脚下就是知名的义学。朱一冯和赵纾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赐进士出身的文官,赋诗一首或写句豪言壮语并不困难,却都没有。也许二位深知,胜利是刀光剑影中将士们用血汗换来的。朝廷腐败,国事日非,官场沉浮,与功业无关。即便有军功,也没胆气豪情,当然不敢放肆奢言。但简洁的题书,却为后人辨析历史的真容留下了依凭。</p> <p class="ql-block">  天启三年十月(公元1623年)荷兰武装商船入侵厦门,福建巡抚南居益、总兵谢隆仪应战,荷兰人偷袭了鼓浪屿,并一把火焚烧了“晃园”。池显方虽安然无恙,但一代名园就此被毁,只留下了一段富有人文诗意的轶事。</p><p class="ql-block"> 1623年11月17日(明天启三年十月二十五日),驻厦的福建总兵谢隆仪采取断然措施,将荷兰侵略者谈判代表法兰士等人拘禁,同时派舰艇火烧荷船。</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厦门志》所记载的这段人文轶事,是后期“合二为一”的产物。在故事里,除了南居益、谢隆仪、池显方三人确实曾经结伴,乘船前来鼓浪屿“岩仔山”游历、并留下一处南居益的摩崖石刻外,池直夫兴建“晃园”的史实并不是鼓浪屿,而是发生在今同安县城附近。查阅同安文史资料可知,明代“晃园”建筑确实存在于“同安城外仅几里远的一座小山上”。清代兴泉永道周凯主编《厦门志》时,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亦或是发现了南居益在鼓浪屿留有一处崖壁题刻,而将发生于“今厦门同安城郊”的一则故事,移植到了鼓浪屿,后经民众坊间“添油加醋式”的描述,继而莫名其妙地改变了“日光岩”名称的来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