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 文字图示

阳光老妪

<p class="ql-block">展览结构</p><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孕育与初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 28 世纪—前 4 世纪中期)</p><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传播与融合</p><p class="ql-block">(公元前 4 世纪中期 - 公元初)</p><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绽放与辉煌</p><p class="ql-block">(公元初 - 公元初 7 世纪中期)</p><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 西方与东方</p><p class="ql-block">(公元 7 世纪中期至公元 14 世纪)</p> <p class="ql-block">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第一个王朝,即第18王朝时期以<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取芯法</b>制造的玻璃瓶碎片。其中大部分以蓝色为底色,其上以白色、黄色、淡蓝色玻璃制成波纹及羽毛状纹样。碎片内部残留着取芯法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粘士。</p> <p class="ql-block">料器与料珠</p><p class="ql-block">“料器”是清代以后出现的对玻璃器物的非正式称呼,是博山大炉匠的行话。“料珠”是近代人们对玻璃珠的非规范性称呼,甚至非玻璃材质的珠饰也被称为“料珠”。“料器”一词称呼玻璃不见于清代之前,原多用“药”称之。《清档》有关玻璃作的内容中出现有“买办物料”“取材料”等字用,而北京玻璃业当时主要是从山东博山买进“料”,用来烧造各种玻璃成品。清代玻璃工艺非常流行“套料”,如涅白地套彩、彩玻璃地套彩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药玉</p><p class="ql-block">“药玉”是玻璃的古代称谓之一,类似的词还有“假玉”“罐子玉”和“硝子”等。东汉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记“随侯以药作珠,精耀如真”,可见当时即以“药”称烧制玻璃的材料。但是用“药玉”称呼玻璃始见于宋代苏东坡的诗《独酌试药玉滑盏,有怀诸君子。明日望夜,月庭佳景不可失,作诗招之》:“熔铅煮白石,作玉真自欺。琢削为酒杯,规摹定州瓷。”明代《格古要论》还把玻璃称为“罐子玉”和“硝子”等。</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期间,东地中海地区至西亚一带制作的各式玻璃串珠,被现代串制成诸多项链。串珠包括颇具清凉感的淡绿色及淡蓝色透明玻璃串珠、管珠、条纹装饰珠、马赛克串珠、橙色与藏青色相间的双色串珠以及蜻蜓眼等各式串珠,其间亦配有少量晶、玛瑙以及金珠等珍贵材质串珠。</p> <p class="ql-block">涉及文物和考古学文化:罗马化埃及时期;罗马帝国一拜占庭早中期时期;西亚帕提亚时期、萨珊波斯时期;中国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朝;东南亚扶南国(越南、缅甸)、班青文化◇泰国)、东爪哇地区(印度尼西亚)。</p><p class="ql-block">公元初开始出现的玻璃吹制工艺,是罗马人在玻璃器皿制造史上的最伟大贡献,并快速扩展到周边地区,东至伊朗和中亚,西至意大利和德国,南至埃及,北至叙利亚,使人们可以更有效率地制作更薄、更实用的各式玻璃器皿。吹制玻璃尚分“有模吹制”和“无模自由吹制”两种,颇有宝石光,从而呈现异彩。“拼色”和“绞色”玻璃器皿可以视为“马赛克”技术的延伸,通过不同单色料棒的拼合,可以形成带状多色玻璃图案,呈现出类似大理石或条带玛瑙的效果,再经由吹制工艺制成玻璃器。夹金银玻璃器物、分层玻璃、凸雕或凹雕工艺亦是罗马玻璃的特色品种。萨珊波斯的玻璃工艺承自罗马,然又别具一格,尤其是磨面玻璃器是其特有审美的体现,且东传至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p><p class="ql-block">汉晋至南北朝时期(25-589年),东至扬州,西至新疆,南至两广,北到辽宁,都有外来吹制玻璃器皿的身影。史料记载,西方玻璃工艺于北魏初由中亚传入中国大同,一度于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半)失传,至隋代(581-618年)又为何稠所复创,西安隋李静训墓出土的钠钙和铅玻璃器皿可为当时本土玻璃器皿成功恢复制作的例证。东汉南方沿海繁荣的海上丝路贸易,从玻璃器物遗存可见一斑,钾玻璃系统依然是主角,偶见钠钙玻璃器物。根据东晋炼丹家葛洪记述,当时广州和交趾地区已经具备自制玻璃器皿的能力。越南、柬埔寨、印尼、泰国、缅甸等地出土的公元前后至7世纪的玻璃制品亦印证海上丝路繁荣的玻璃制业与交流贸易。</p> <p class="ql-block">在玻璃出现之前,两种硅酸盐人造制品一一施釉滑石和费昂斯,可称为类玻璃制品。费昂斯制品:公元前四干纪中期,可见于埃及和两河流域的乌鲁克地区;公元前三千纪,可见于印度河流域和中亚地区;公元前二干纪初及末期,则分别见于中国新疆地区和甘青地区。真正意义上的人造玻璃,约公元前三千纪诞生于埃及或两河流域,但迟至约公元前16世纪之后,各种玻璃制品(包括各种小件饰品和玻璃容器)オ开始较多出现于新王国时期的埃及和两河流域北部的米坦尼帝国,以及之后的爱琴海迈锡尼王国和伊朗中埃兰王国。公元前一干纪,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复兴了玻璃工艺。各种式样的“波浪纹”双耳或单柄玻璃瓶、玻璃人面或鸟兽坠饰及眼纹饰玻璃珠(中文俗称蜻蜓眼玻璃珠),是腓尼基或迦太基人的标志性产品。新亚述时期(公元前935﹣前612年),偶见玻璃器皿和小件装饰品。横跨欧亚北非的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时期(公元前550一前330年),出产的玻璃器物是当时杰出代表,晶莹剔透的模制单色玻璃器皿和各种锥形玻璃印章等是其亮点。</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1世纪左右,西周工匠已经掌握了费昂斯制作技术,在珠玉组俱中广泛使用,并融入中国的礼制,形成“白色的玉璜等玉器+红色的玛瑙珠或管+蓝绿色费昂斯或绿松石珠”组合。眼纹饰玻璃珠于公元前一千纪上半叶即出现于中国新疆地区,又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在中原地区(如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的高等级墓葬中。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中期,中国本土玻璃井喷式发展,特别是以铅钡玻璃( PbO -Ba0-SiO)配方制作眼纹玻璃珠饰层出不穷,还镶嵌于铜镜、带钩、车饰、青铜器等器物上,形成一道独特、靓丽的中国风。同时,眼纹、蛇纹釉陶珠和釉陶器是中国战国时期一种特别的器物类型。可能由本土独特铅钡费昂斯斯配配方衍生出的汉蓝( BaCuSi , O %)、汉深蓝( BaCu , SiO )、汉紫( BaCuSi , O 。)材料是中国古代“化学家”们的伟大创造,可统称为汉蓝族材料。エ匠们亦将这类特异的人造材料制成珠饰、八棱柱等器物。汉蓝与古埃及的“埃及蓝”( CaCuSi , Oo )是异质同构人造材料,是东西方之间一次奇妙的“撞色”现象。甘肃张家川马家塬西戎墓地集合了西来眼纹饰玻璃珠和六棱柱珠、中国本土铅钡眼纹饰玻璃珠、费昂斯陶杯和汉蓝汉紫珠饰等东西方玻璃元素,是前丝路不同文明交流、碰撞的生动体现,值得深入研:究。</p> <p class="ql-block">琉璃</p><p class="ql-block">“琉璃”是中国传世文献中对玻璃的古称之一,也写作“瑶璃”“流离”等。西汉《盐铁论》中最先</p><p class="ql-block">出现“瑙璃”一词,应指代一种外来的天然宝石。《汉书》“地理志”和“西域传出现“璧流离”一词,当指代一种西方的天然宝石。</p><p class="ql-block">从两晋开始,文献中的“琉璃”开始变得复杂,既可能指代天然宝石,也可能指代人造玻璃材料,如西晋《古今注》和东晋葛洪所辑《西京杂记》所记“琉璃”指代玻璃材料,《魏书》中记有大月氏商贩在平城(今大同)“铸石为五色瑶璃”。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墨书物账说明,唐人所称“琉璃”为人造玻璃材料。两宋时期,《诸蕃志》和《夷坚志》中的“琉璃器”明指玻璃器。元代、明代和清早期文献中仍可见将“琉璃”指代人造玻璃的记录,如《宋史》《天工开物》和清早期《颜山杂记》中有关“琉璃”的记述。此外,稍晚历史文献中的“琉璃”还指代施低温琉璃釉建筑构件,这种传统可见于宋徽宗时期的《营造法式》,其中记有琉璃醖瓦、聘、兽等构件的施釉部位、釉料配方等内容。琉璃建筑构件的表述也为后世诸朝所继承。至清代,《清档》中已明确将琉璃用于建筑构件称呼,而玻璃指代人造玻璃材料。</p> <p class="ql-block">玻璃</p><p class="ql-block">玻璃是一种人造的非晶态硅酸盐化合物,除主要元素硅和氧之外,通常还可能包含钠、钙、镁、钾、铅、钡、铜、铁、钻、铝、锰、锡、锑、锌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玻璃是由主要原料石英砂( SiO )加上助熔剂和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下烧制而成。石英的熔点很高(约1710℃),所以需要加入助熔剂,使石英在“较低”温度下熔融而发生反应。以碳酸钠( Soda )为助熔剂,可以使石英在约1200度熔化而发生玻璃反应。古代常用的助熔剂包括纯碱( Na , CO )、草木灰( K , cO )、硝石( KNO )、石灰( CaO )、方铅矿( PbS )和重晶石( Baso )等。</p><p class="ql-block">玻璃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写作“颇梨”“颇黎”“玻琮”等。“玻璃”的称呼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鸠摩罗什(343-413)译《阿弥陀经》中的佛教“七宝”出现“玻璃”。有学者认为“颇梨”一词与梵语佛经文本中的 sphatika 或巴利语本中的 phaliha 对应。北齐人魏收(507-572)《魏书》中记波斯国出“颇梨”。在唐代以前,“颇梨”或“玻璃”都应指代天然宝石。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墨书物账与对应的出土文物证明了唐人所述“颇黎”为天然矿物宝石。两宋时v期“玻”或“颇梨”已经普遍用于指代人造玻璃,如蔡條在《铁围山丛谈》中记从国外传入的“玻琮母”(玻璃料),周密在《武林旧事》记述清河郡王张俊向宋高宗献各形玻璃器等。至明清时期,玻璃延续两宋传统指代人造材料,如明代《格古要论》《清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所记玻璃有关的条目和讲述。</p> <p class="ql-block">美索不达米亚人采用卷芯法制作玻璃的方法是制作土质卷芯,随后在卷芯外层缠绕上熔融粘稠的玻璃丝带,经过表面处理后得到玻璃器</p> <p class="ql-block">玻璃拉制法工艺</p> <p class="ql-block">眼纹饰玻璃珠工艺流程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玻璃节状珠饰和连珠管的制作流程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有模吹制玻璃器工艺流程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旋压法制作肋纹玻璃碗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六到七世纪原料玻璃窑示意图</p><p class="ql-block">以色列贝特利埃泽</p> <p class="ql-block">A</p> <p class="ql-block">B、C</p> <p class="ql-block">D</p> <p class="ql-block">涉及文物和考古学文化:埃及中王国、新王国、后王朝时期;爱琴海迈锡尼王国、地中海东岸腓尼基和北非迦太基文明;两河流域北部米坦尼帝国、新亚述时期;伊朗中埃兰王国、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印度河流域科特迪吉文化和哈拉帕文明;中国西周、春秋、战国早中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后记</b></p><p class="ql-block">从青铜时代开始,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始终闪烁着玻璃的光辉。流光溢彩的玻璃产品和玻璃工艺技术,由陆路或海路迤逦而来,中国古代工匠又进发出新的创造灵感,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东方玻璃工艺和审美艺术。</p><p class="ql-block">通过举办一个玻璃相关的展览来讲述古代东西文明交流的故事,是我们多年来的一个愿望。感谢平</p><p class="ql-block">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提供了大量精美的世界玻璃文物,也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内各考古</p><p class="ql-block">文博机构的展品支持,正是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方能呈现一个如此“异彩纷呈”的展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艺博展览团队、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北京鉴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辛勤付出,同时对日本国驻华大使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黄山美术社的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p><p class="ql-block">尽管我们力求将展览做好,但由于准备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专家学者和观众向我们反馈,我们将在可能的范围内予以调整。本展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22年跨春节的第一个特展,也恭祝大家新春大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