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连环画——无法超越的人美经典(三)<div> ——只可仰视的大师张令涛,胡若佛</div> 新中国连环画史上有三对著名的黄金组合,其一是张令涛和胡若佛,两人联袂绘制的《红楼梦》、《杨家将》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其二是赵宏本和钱笑呆,两位最著名的作品自然就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其三是傅伯星和来汶阳,两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绘制的《兴唐传》,是当时连环画大潮中的巅峰。<div> 张令涛和胡若佛排在首位,是当之无愧的只可仰视的连坛大师。两位大师是多产、全能的连环画家,创作内容包罗万象: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历史故事的、传说传奇的无不涉及。他俩创作的一系列古典连环画作品更是使人难以忘怀。特别是古装人物,信手拈来,神情兼备。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妖魔鬼怪、市井百姓,无所不能。他们熟练流畅的传统线描技法、精心刻画的人物造型、华丽多彩的画面、独树一帜的画风,深受连环画读者的喜爱。他俩作画的时候,常常是张令涛打稿,胡若佛勾描,长期合作,人称“黄金搭档”。他们的作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div> 一、张令涛(1903——1988年)<div> </div> 张令涛(1903——1988年) 浙江宁波人。中国著名连环画艺术家,擅长连环画、中国画。192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解放前就开始从事连环画创作。<br> 张令涛早期做美术编辑,为教科书插图,为儿童良友社编绘画报、画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br> 主要代表作品有:《杨家将》、《红楼梦》、《猎虎记》、《三国归晋》、《东周列国故事》、《勾践》、《宋襄公》、《班超》、《梁红玉》、《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红玉击鼓讨金》、《卖油郎与花魁女》、《武松与潘金莲》、《西厢记》、《孟姜女万里寻夫》、《鲁滨逊漂流记》、《鸿鸾禧》、《夏完淳》、《女娲补天》等多部连环画。<br> 张令涛与胡若佛自幼者酷爱画画,抗战胜利后,由于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走上了共同创作连环画的道路。当时,由于日本的侵略,张令涛、胡若佛各自的家庭与全国人民一样,都陷入空前的灾难中。日本投降后,胜利的喜悦使张令涛与胡若佛利用手中的画笔,与春江书局合作,画出了《文天祥》、《文天祥矢志不屈》、《夏完淳》、《梁红玉击鼓讨金》等几册表现民族英雄抗击外邦侵略的连环画。在这几册连环画作品中,由于张令涛、胡若佛都倾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更加上他俩精湛的艺术融合,世人无不为之瞩目,张令涛、胡若佛的连环画艺术风格也因此而在当时的连坛上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明星。<div> 张之凡(1925-1996),张令涛之子。自幼随其父学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装帧艺术研究会会员,上海编辑协会会员。</div> 张令涛早期作品欣赏:《火牛阵》 二、胡若佛(1908——1980年),<br> 胡若佛(1908——1980年) 浙江余姚坎敦(现划归慈溪市)人,本名国华,字大空,号谷华,自署十卉庐主。中国当代著名连环画艺术家、国画家。擅长线描国画人物、仕女画、山水花鸟画。<br> 胡若佛自幼喜爱画画,中学毕业后,只身来上海选择了上海美专学画,后转入新华艺专。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公私合营后,他转入新美术图画书店,又随之进入上海人美。1958年,进入朵云轩水印木刻社任构描组长。<div> 当时为完成“赶超北京荣宝斋木放慢水印之工作”的需要,接触到大量古画真迹,其中以山水画居多。他深刻地钻研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古为今用”的追求。从而形成了他继承前人的艺术遗产,即使中国画有缺点,只能采用以西洋画之长弥补中国画之短,切忌对西洋画生搬硬套来作中国画。否则会造成不中不西、非驴非马的艺术观。自此时起,他对自己的绘画要求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创作过程中,贯穿着以“眼高手低发展到眼高手不低”的思想。对创作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等均要求细致、一丝不苟,对线条要求达到“吴带当风”的境界。在绘制人物时更是要求细腻,如头发既细密又保持平衡。<br> 胡若佛无所师从,气灵造化,力振古法,笔意恣肆,超然物外。他的山水学的是北宋马远、夏圭的风格,人物是学明代仇十洲,其风格为一笔线条,即“铁线游丝”。为画好仕女,他苦练线条,而练习方法则是练习各种各样的圆:正圆、椭圆、弧线,要求是一气呵成,均匀有力。胡若佛画圆的经历鲜为人知,然画蛋和画圆确实造就了东方的线描大师。苍天不负有心人,胡若佛练就的线条功夫,至今亦是海内一绝。他的仕女画蜚声海内,使人得以神采生动、娟秀独绝、自得天趣、无俗痕之感,被人誉为“仇十洲第二”。山水画特色可概之为设色尤见妍丽古雅,尽染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胡若佛平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光彩照人、璀璨夺目,为世人所称道,成为经典之作。<br> 主要代表作品有:《宝玉初会黛玉》、《王熙凤》、《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鸳鸯抗婚》、《刘姥姥救巧姐》、《杨业归宋》、《杨七郎打擂》、《双龙会》、《李陵碑》、《智审潘仁美》、《三国演义》、《勾践》、《宋襄公》、《楚汉相争》、《韩信拜师》、《自称齐王》、《女娲补天》、《朱痕记》、《双生赶船》、《文天祥》、《班超》、《夏完淳》、《梁红玉击鼓讨金》、《女娲补天》、《昆仑奴》、《盘丝洞》、《蔡文姬》等。</div> 胡若佛绘画欣赏 胡若佛金瓶梅选页 三、《杨家将》连环画创作背后的故事[1] <div> 在连环画圈内被誉为黄金搭档的张令涛、胡若佛在《杨家将》连环画的创作过程中并不是如外界所熟知的珠联璧合,而是经历了坎坷,曾经一度因矛盾中断创作,1957年到1964年才完成这5集的经典作品。2015年连趣网与中国连环画藏家第一人王家龙先生进行了一次采访,揭开了陈年往事,使我们了解了当年《杨家将》连环画创作背后的故事。<br></div><div> 当年人美社编辑出版《杨家将》时,曾将与作者交往的信件、合同、审稿签等相关资料,汇集整理,作为档案保存起来。年深日久,后来觉得也已失效,便当做废品处理掉了。这些具有史料价值的书档,被京城一位资深藏家见到,他慧眼识真,遂花重金购得,留作自己的藏品。王家龙先生有幸得到这些资料并仔细研究完这些材料,征得该藏家同意,公布了出来。<br></div><div> 1、套书《杨家将》的绘画创作,据书档材料中,一份当年签订的约稿合同,可获悉签约双方著作人为张胡二人,出版者为人美社,代表人是姜维朴。著作物名称为《杨业归宋》。具体条文共8款:第一款约定交稿时间为1957年6月30日,第二款写明合同签订时出版者预支付著作人稿费贰佰伍拾元,末尾有画家签字钤印和姜维朴的印章,签约时间为1956年11月27日。据此《杨家将》的绘画创作,正式始于1956年底,虽规定要求1957年年中完成,实际却是拖到1957年8月中旬才交稿。在此之前,张胡二位已为人美社先后画了《女娲补天》和《含羞草》,这两部作品完成后才正式接手《杨家将》。信中还提到:1956年,张胡二位还为河北美术社画了《珠痕记》,为上海人美社画了西游记故事《怒打假国丈》,以及《猎虎记》彩色屏条,还为天津人美社画了聊斋故事中的《小谢》、《辛十四娘》。这一年两位画家完成如此多作品,充分显示出他们创作精力之充沛旺盛,积极性极高。</div> 张令涛,胡若佛的回信确定接受创作《杨家将》连环画 《杨家将》连环画之《杨业归宋》约稿合同 《杨家将》连环画之《杨业归宋》约稿合同 《杨家将》连环画之《杨业归宋》约稿合同 2、第三册《双龙会》,人美社原打算请著名画家颜梅华担纲,书档中存有一封颜梅华先生的回信,信写于1956年8月29日,其中讲到:“关于《杨家将》一稿,谈起来真觉惭愧,由于工作与学习紧张关系,该稿创作发生了困难,本单位(颜先生当时是上美社连编室创作组成员。)的创作任务较重,并且为了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个人规划中提出了学习的计划,现晚上业余时间参加学习油画进修基本训练,因此与晚上的业余创作发生了矛盾,为了考虑今后创作质量的提高,那必须努力进修,否则会落后的。”<br> 又写道:“《杨家将》一稿,我想推荐给我社王亦秋同志来担任,我与他交换了意见,他愿意创作该稿,同时他画古装是具有一定的水平,一定能胜任。因此我特函请示,不知你们的意见如何......”<br> 显然人美社没有采纳颜梅华的推荐,原因不详。<br> 颜梅华先生的回信 颜梅华先生的回信 3、最后一册《审潘洪》画于1963年到1964年,由于多种原因,这册书创作进度很慢,处于艰难境地,一则时值盛夏季节,上海天气酷热难耐,而当年绝没有空调降温,能享受电扇风凉已属超级待遇了。二则,两位老画家已步入花甲之年,(张令涛生于1903年,胡若佛生于1908年),长期伏案劳作,造成脑体透支,精力衰退,大不如前。加之二人均患上疾病,张先生先患眼疾,后来左手大拇指患腱鞘炎,无法握笔,经注射“可的松” 才渐渐痊愈,胡先生患脊椎关节炎,病痛的折磨直接影响进度,所以拖延到1964年。还因为1963年上海人美社的《西汉演义》中《韩信贪功》一书,本想新画30余幅,其他用旧作《自称齐王》补充凑足篇幅,结果在审阅后领导要求重绘,因此增加80余幅必须完成,只得奉命赶绘。<br> 《审潘洪》于1964年7月底总算绘画完成,却拖到文革后才出版,各种原因不详。出版时更名为《智审潘仁美》。据我猜想,毛泽东主席对当时文艺界的状况很不满,于1963年底做出措辞严厉的批示,如“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还说什么文化部是“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杨家将》连环画表现帝王将相,写的是死人,不合时宜,所以搁置一边停止印发。<br> 胡若佛回信中可以看出两位画家已经积劳成疾,但仍完成了《审潘洪》的画稿 《杨家将》连环画之《审潘洪》直到1980年代才重新出版,改名为《智审潘仁美》 在这里插一下港版《杨家将》连环画,如同《岳传》连环画一样,香港同期也出版了取自内地的《杨家将》连环画,其中四册《杨业归宋》,《杨七郎打擂》,《双龙会》,《李陵碑》封面内页均取自人美版。但是港版补绘了《审潘洪》,同时补绘了全套《杨家将》连环画。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如果不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人美版《杨家将》连环画将是至少21册的套书。 港版《杨家将》连环画之《审潘洪》 港版《杨家将》连环画之《审潘洪》内页 港版《杨家将》连环画之《审潘洪》内页 港版《杨家将》连环画之《佘塘关》 港版《杨家将》连环画总目录 从港版《杨家将》连环画总目录中可以看出套书总数为21册。假如没有当年的历史原因,如果当年人美能够完成的全套书的话,那将会是连环画历史上多么幸福的事情。 4、张令涛,胡若佛两位著名画家,绘制了大量连环画作品,他们是如何合作呢?即他们在创作中如何分工,怎样共同完成一部又一部作品的绘画?过去听一些知情人介绍,说根据二人各自的特长,共同确定了人物造型(即画出绣像后),先由张先生构图画出铅笔稿,然后再由胡先生进行墨稿勾描。从书档材料中,这一说法得到证实。胡若佛1963年7月3日,给人美社连编室的信中提到:“我与张令涛同志合绘了不少画册,由他起稿我勾描。”由此可看出,这种方式发挥了二位画家各自优势。不但构图精妙,而且线描娴熟,画面富有韵味,魅力十足,整个作品艺术质量上乘。 《杨家将》连环画原稿 <div> 5、珠联璧合的两位大师也是凡人</div><div> 张令涛,胡若佛两位大师长期联手,合作默契,被誉为“黄金搭档、连坛绝配”。这是从他们的作品得出此结论。然而,这仅仅是留给读者的印象而已。其实他们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关系水乳交融,而是确实存在矛盾,以致曾险些分道扬镳,中断合作。<br></div> 当年张令涛先生没有工作单位,只是出版社的社外特约作者,属于自由职业者,因此没有固定工资收入,完全凭靠稿费维持生活,对稿费的依赖度高。而胡若佛先生曾在上美社任职,连创室封面设计组的成员,后来调到朵云轩,属于编制内人员,有月工资,生活有保障。<br> 由于这个缘故,张令涛高度重视生活来源稿酬,他在给人美社连编室的信件中,多次索要定金,迫切恳请出版社体谅他的实际情况,给与支持照顾,以免除后顾之忧,利于全身心的投入创作,将自己满意的画稿交给出版社。<div> 职位的差别导致对稿费的依赖度不同,也是两位大师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在领取稿费时,执行的是“代表制”,即由张令涛出面代表胡若佛共领酬金,然后再将一半转交给胡。稿费由他全权领取到手,往往延误或有失公平,引起胡不满。发展到后来,胡先生索性给人美社写信,强烈要求改变“代表制”,坚持与张分立账户,由“人美社”分发,不再由张转交。</div><div> 胡先生曾于1963年7月3日信中写道:“在这种极不合理的代表制的情况下,产生了下列不愉快的问题:在合作绘制《楚汉相争》时,当时我没有预支分文,然而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张先生竟然已预支稿酬的半数以上。此外,《李陵碑》一书脱稿时,发生了类似的情况。这就是中断合作的主要原因。”胡先生于1963年7月14日信中写道:“剩余的稿费(过去支过200元)我的部分请你们直接寄来,因为过去的办法,发生了很多麻烦。接着又在7月22日信中列举了稿费分配存在的弊端,写道:“这也是合作代表制的最大缺点,不仅会妨碍出版计划,同时也影响创作质量。根据以上考虑及过去的纠纷所带来的经验教训,我不得不坚持会计分户,直接与贵社建立关系,经济方面由贵社负责。”又在8月2日信中再次强调:“我和张令涛的合作稿酬,请通知会计处同志要对开寄下,各自结账,免得最起码的经济纠纷。”张先生在7月17日信中写道:“得悉胡若佛同志曾直接写信给贵社,请求把我们两人合作的连环画稿费,平分半数,分别汇寄,这样做我是同意的。因为每当汇款寄到我处,有时也汇到胡若佛处,由于我们分居两地,相距甚远,往往要互相通知,还要有两人的图章和证件才能收款,的确转来转去,很不便利,请您社照办吧。”在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他(指胡)是最讲现实的人,如果将来连环画工作情况改观,也许仍可和我合作,可是现在我虽两次去电话约他来家面谈,都不曾来,是各有志,也难相强了,别的话下次再谈吧。”<div> 张令涛,胡若佛二位大师之间的矛盾,今天看来非常的真实,对版权,著作者的尊重才是发展的道理,才能产出更完美的经典作品。</div></div> 版权是对著作人的尊重 6、要成为经典必须经历磨难<div> 《杨家将》连环画的前几册读者欢迎,理应重版加印,满足市场之需,但当第一册《杨业归宋》是否再版,编辑部却意见不一。书档材料中有一份“稿件处理单”,内容摘录如下:<br>1960年10月17日,编辑苏起峰签署意见:“本书作为古典中一般性的故事,没有多大教育意义,只不过是作为一般消遣性的读物,建议不再版。”10月18日,编辑高适签署意见:“此书无大教育意义,同意上述意见,不做再版处理。”10月20日,一位叫赵越的签署意见:“同意上述分析意见,建议做停版。”最终,11月15日,编辑部负责人之一阎大方签署意见:“《杨家将》全部内容主要表现了忠奸的斗争,还有一点教育意义,可做细致审查加工再版。”受当时形势干扰,前三位先生不同意再版,是宁左勿右的思想表现,处于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也不无道理,幸亏阎大方先生力排众议,肯定《杨家将》的积极意义,使该书重印,扩大了其影响。<br></div> 7、《杨家将》连环画——无法超越的人美经典<br> 《杨家将》连环画套书之所以成为经典,能经受住时间与读者的检验,在于张令涛,胡若佛两位大师倾注了大量心血,态度极为认真,责任心很强,对有关疑难问题,反复推敲琢磨,才创作完成的。这些从两位大师与编辑及读者的信件之中完全可以感受到。<br> 1957年5月22日给编辑的信中写道:“《杨家将》正在创作,但因宋代的服装道具建筑物等不熟悉,虽然我们曾到处搜罗参考资料,但因参考书不多,很难收集,而现在所出版的关于杨家将的故事也很少,而所画的人物服装,大都根据戏装略加改变,因此我们在作画之前,不得不慎重考虑,当然我们是不愿用戏装来作画,但又无完备的适当的参考书可以根据,现在我们只能凭着仅有的几本参考书来创作,因此使我们在创作中发生踌躇,而作画的进度也受了阻碍。如果您社有关于宋代的各种参考资料,希望指示,以便购买或寄来借用,这是非常迫切需要的事,请见告。”<br> 接到编辑回信后,他们受到启发,于是于1957年6月10日又复信说:“是的,杨家将不是正史,而是根据演义来改编的,而人物又是群众所熟悉的,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因此我们决定,放弃了考据,尽力符合读者所想象的形象,而稍稍加以变化。”<br> 《杨家将》的前几分册陆续面世后,受到读者欢迎和好评,使两位画家备受鼓舞。张令涛于6月15日信中写道:“最近不知何故,由上海人美及少儿社转来许多读者来信,对《杨家将》连环画十分喜爱,因此《审潘洪》一书更应努力完成之。”10月23日,两位大师在信中写道:“《杨家将》连环画深得读者爱好,不但您社收到读者来信,而其他出版社也有很多信转来,因此更督促我们每月多画几幅,以便早日完稿,使您社可以早日出版,不负读者期望之殷也。”<br> 《杨家将》连环画套书创作,历时8年,仅在首尾两册,即《杨业归宋》和《审潘洪》期间,张令涛就独自或联合胡若佛给人美社连编室写了十几封信,这些信函语气非常诚恳,尽力与编辑协商沟通,谦虚的表示愿听取意见,修改画稿,还愿多接活,多画新作品,为人美社出力,希望社方予以照顾。张先生在信中写道:“我是一个专业作者,因此很不愿放弃连环画工作。”两个人联名的信,1956年时写道:“承关切照顾,还准备为我们安排适当的脚本,使我们非常高兴,我们一定尽我们的能力,经常为您社进行创作。”1964年写道:“我们虽然年逾花甲,但对于连环画工作仍极爱好,很想在晚年有所贡献,可否于此稿收到后,即行汇寄新脚本,使我们工作不致中断,如有适宜于我们的新题材的脚本,也希望给予我们尝试的机会。”胡若佛信中表示:“画稿请你们提前审查,并请多提些宝贵意见,这是我们非常感激和欢迎,需要修改,请立即将画稿寄来。”<br> 通过张令涛,胡若佛两位大师的信件,可以让我们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何其不易,创作过程充满艰辛,两位大师极为认真的态度,是的《杨家将》连环画套书经得起历史,时代,不同读者的考验,最终成为无法超越的人美经典作品。 《杨家将》连环画——无法超越的人美经典 《杨家将》连环画——无法超越的人美经典 《杨家将》连环画——无法超越的人美经典 《杨家将》连环画——无法超越的人美经典 《杨家将》连环画——无法超越的人美经典 注:[1]连趣讲座:人美《杨家将》创作出版内情,主讲人:王家龙。 2022.2.1大年初一23:00,致敬张令涛,胡若佛两位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