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摄徽州(3)虹关和察关

心平气和

<b>D2 2013.11.25</b><br>虹关村也在浙岭脚下,是徽饶古道上的一个古驿站。 <p class="ql-block">村口一座古桥横跨在清澈的浙溪上。此桥名为“通津桥”,始建于南宋中期,现在的石桥复建于清同治年间。</p> 桥两面的龙门石上各有一方篆刻,朝村外一面的是“通津”,“津”,古义为“渡口”,意思是说经过这座桥可以通往远方。 朝向村子一面的是“挹秀”。“挹”(念yi,意),古义是“舀、捧”,比喻站在桥上,面向村子,即看到秀美的风景。 一条青石小路弯弯曲曲伸延过来。不要小看这条小路,它就是有名的“徽饶古道”,是古代贯通徽州及饶州的“国道”,历经千百年风雨依旧完好。 小路翻过通津桥,伸向远方。 前方山高路险,风雨莫测,虽然已修通了柏油公路,但因路途险峻,过往车辆极少,客运尚未开通。浙岭南北的村民探亲访友时,依旧与他们的先人一样沿着青石古道翻越山岭。 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沿着这条崎岖的小路走出大山去闯天下,成就一番事业,留下不朽功名。 古驿道边的小屋是一座茶亭,为路人提供免费的茶水。这样的茶亭分布在乡路和驿道边,每隔四、五里路就有一座,多由村民捐资建造。在山高路险的徽州,星罗棋布的茶亭为路人提供了方便,也显露出徽州人敦厚的乡俗民风。 茶亭下是一个小小的水坝,它控制着村里的水位,以保证村民的日常用水。徽州村落大多伴水而居,这样的小水坝几乎每个村都有。 浙溪边竖立着有名的“江南第一樟”,树高26米,树身直径3.4米,树冠幅度达3亩之多。 <p class="ql-block">古樟树下树立着著名学者、书法家王遂常题写的《虹关古樟》碑。</p> <p class="ql-block">浙溪绕村而过,明镜般的水面倒映着秀美的村子和斑斓的树林。溪水中扔下几块石头,就成了村民跨溪的小道。</p> 村民对熙熙攘攘的游客已习以为常,在我们的镜头下照常忙碌着。 虹关自古以来就是婺北的交通要塞和军事要塞,历史上,秦国军队翻越浙岭从吴入楚遇到的第一道关隘就是虹关。古人写楹联称它为:“吴楚镇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 虹关村还是明清时期享誉全国的徽墨产地,现在村里保留的豪宅大院,都是当年徽墨商人建造的。 村子里的小巷一律青石铺地 村子边上的一片新农舍仍保留着地道的徽派风格,一砖一石决不马虎。 察关村也位于浙岭脚下,徽饶古道旁,车停在察关村水口。水口是一种风水文化,一般指村子里流水的出口,按照风水的观念,水口的形态主宰着村落的盛衰和安危,也是村民命运、前程的象征。所以徽州的每个村子都非常重视水口的修建,水口也是村里最漂亮的地方。 察关水口建有一座单孔石桥,桥身和倒影巧妙地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透过桥洞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察关村。 村口也有一个小水坝 一位老农扛着木犁,牵着黄牛慢悠悠地走上石桥,摄影团请来的“演员”上场了。 古桥、木犁、黄牛重现了原始的田园风光。 老农说,他做“演员”有十几年了,拍过电影、电视剧,见过大明星、大导演。 他甚至指导我站在哪个位置,等他走到哪个地方就拍,俨然门清路熟的样子。 桥头有个很大的茶亭 亭内有一座文昌阁,只是大门紧锁。 茶亭面向察关村一面的匾额上写着“拱秀”,面向古桥的一面写着“锦锁南关”。这应该与虹关村通津桥的“挹秀”、“通津”同样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