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牛欲返 喜怀杯盏合余牛饮</p><p class="ql-block"> 玉虎将腾 闲至友聊助众虎飞</p><p class="ql-block"> 细嚼正面兰图 意悠深远……</p><p class="ql-block"> 慢品另旁书款 情重手足——</p><p class="ql-block"> “湘泉吾兄惠存 弟陈震森谨赠”宜作茶余谈资。</p> <p class="ql-block"> 依照执杯胎釉工形及书画风格,应为1920年前后的文人作品。再查阅有关湘泉资料反复斟酌,杯主人“湘泉”首推清末民国书画家顾湛澄。</p> <p class="ql-block"> 顾湛澄,生于1865年,字湘泉,号虎痴外史、湘道人,湖北武汉人。近代书画家,精鉴赏,善兰竹,尤工山水。</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旅居上海,曾以书画闻名上海艺坛,与高邕、汪洵、张祖翼诸多相友善。曾历任湖北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湖北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湖北文物鉴定委员会副委员长,湖北省政协委员。书法艺术除正、草、隶、篆外,尤精汉隶。着有《醉石山农印稿》、 《治印浅说》等。</p> <p class="ql-block"> 观其四条屏书法:纸本 .平轴.142★35★4,用笔简练凝结,朴秀鉴全,落笔千钧,可见作者对笔墨极高的控制能力。</p><p class="ql-block"> ●释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客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p><p class="ql-block">●款识:丙辰(1916)九月,湘泉顾湛澄。</p><p class="ql-block">●钤印:荣阳兰馨(白)、松溪(朱)</p> <p class="ql-block">辛酉(1921年)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癸酉(1933年)楹联作品(时年湘泉68岁)</p><p class="ql-block">记得其有1935年作品。资料介绍顾湛澄“解放前旅居上海,曾以书画闻名上海艺坛,与高邕、汪洵、张祖翼诸多相友善”。可推测其卒年必在1940年以后。</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杯主人湘泉与顾湛澄(湘泉),年代(时间)吻合,身份(情怀)相近,彼此一人可信度较高。</p><p class="ql-block"> 另取一书画作品可为佐证:</p> <p class="ql-block"> 有资料显示:近代郑孝胥,仲山书画扇是近代的一件文物,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级别:二级,文物特征:纵20.5,横52Cm。双面扇1:郑孝胥行书款:马融鸿儒思治登高吐纳…湘泉仁兄大雅属 孝胥钤印: "太夷"朱方。双面扇2:仲山设色山水款:癸亥秋日 上款湘泉钤印:"仲山"朱文[1]</p><p class="ql-block"> 癸酉为1933年,顾湛澄与郑孝胥均健在且同为著名书画家(近代文人)。1932年汉奸郑孝胥任伪满州总理兼文孝总长为同好仕人湘泉作书画皆在情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 郑孝胥(1860—1938年),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中国近现代诗人、诗学家、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今福州)人,祖籍港头镇南郑村,生于江苏苏州胥门。</p><p class="ql-block">郑孝胥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光绪十七年(1891年),东渡日本,任清政府驻日使馆书记官。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兼文教总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溥仪称帝后,任国务总理大臣。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于长春过世,传言是被毒杀。</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湘泉杯”应早与1933年,属顾湛澄在职时亲友陈震森所赠。湘泉杯及杯主人与顾湛澄无瑕而可信,故可续考议之……。</p> <p class="ql-block"> 中国瓷器简介</p><p class="ql-block"> 一、瓷器定义:</p><p class="ql-block"> 凡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器物就叫瓷器。但当今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p><p class="ql-block">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和化妆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p><p class="ql-block">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p><p class="ql-block">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p><p class="ql-block"> 二、瓷器历史:</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p><p class="ql-block"> 用瓷土烧制精细的瓷器是中国特产。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东汉出现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五代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柴窑是后周柴世宗官窑,传说周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但至今尚未见到柴窑传世品或发掘实物。南瓷系统以越窑“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著名“瓷都”景德镇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间为宫廷生产瓷器得名。所选瓷土必白埴细腻,所制瓷器质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珑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戗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又有“霁红瓷”,以瓷色如雨后霁色而得名。窑变色从一种发展为窑变红、窑变绿、窑变紫三种彩。清代生产“彩瓷”,图样新颖,瓷色华贵,以“珐琅瓷”、“粉彩”杰出,又有“天青釉”,仿拟五代柴窑瓷色,还有霁红瓷和霁青瓷等。当今著名瓷器产地有: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和粉彩瓷闻名。河北唐山、山西长治、广州石湾都能采用传统工艺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烧制各种各色瓷器。此外,还有河南禹县的钧瓷、湖南醴陵的红瓷、临汝的汝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历史上,明代以前中国的瓷器以素瓷(没有装饰花纹,以色彩纯净度的高低为优劣标准的瓷器)为主。明代以后以彩绘瓷为主要流行的瓷器。另一个瓷器制作国家日本也与茶道文化界也发扬了其独特的茶器。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 </p><p class="ql-block">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国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价的精品,但部分国宝级瓷器并不在中国国内。欧美人士在结婚时,便特别喜欢送赠高级瓷器茶具。</p><p class="ql-block"> 三、瓷器价值:</p><p class="ql-block"> 1.从艺术品市场行情来看,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元明清时期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时期瓷器、六朝时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国瓷器。</p><p class="ql-block"> 2.从艺术性来评估(即艺术价值)。主要包括造型、装饰、图案三个方面。造型上以陈设器价值最高,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陈设器(立件)、文房用具、冥器、日用器。装饰上目前以彩装饰价值最高(如雍正时期珐琅彩),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彩装饰、釉装饰、胎装饰。图案上以人物图案价值最高,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人物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山水图案、吉祥花乌图案等。</p><p class="ql-block"> 3.从研究价值来评估(即科学研究价值)。如有纪年款的瓷器、在纪年墓中出土的瓷器,这些瓷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不是评估价值的主体,因此在古代瓷器价值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不高。</p><p class="ql-block"> 四、瓷器分类:</p><p class="ql-block"> 3000多年前出现原始瓷,以颜色分青瓷、黑瓷、白瓷单色釉并开始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再发展到豆青釉、天青釉、霁篮釉、霁红釉、开片釉、胭脂红、郎窑红等等;宋代出现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元代起出现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浅降彩及刻瓷工艺等等。</p><p class="ql-block"> 五、 瓷器窑口</p><p class="ql-block">1.越窑</p><p class="ql-block">该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系对杭州湾南岸古越地青瓷窑场的总称。其形成于汉代,经三国、西晋,至晚唐五代达到全盛期,至北宋中叶衰落。中心产地位于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始终以生产青瓷为主,质量上乘。</p><p class="ql-block">2.邢窑</p><p class="ql-block">在今河北内丘、临城一带,唐代属邢州,故名。该窑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产白瓷,质地细腻,釉色洁白,曾被纳为御用瓷器,一时与越窑青瓷齐名,世称“南青北白”。</p><p class="ql-block">3.汝窑</p><p class="ql-block">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一带,因北宋属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青瓷,是古代第一个官窑,又称北宋官窑。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p><p class="ql-block">4.钧窑</p><p class="ql-block">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禹县,此地唐宋时为钧州所辖而得名。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至今仍生产各种艺术瓷器。</p><p class="ql-block">5.定窑</p><p class="ql-block">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北曲阳润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时属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烧制白瓷,五代有较大发展,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称为“芒口”。五代、北宋时期承烧部分宫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铭文。宋代除烧白瓷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p><p class="ql-block">6.南宋官窑</p><p class="ql-block">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室南迁后设立的专烧宫廷用瓷的窑场。前期设在龙泉(今浙江龙泉大窑、金村、溪口一带),后期设在临安郊坛下(今浙江杭州南郊乌龟山麓)。两窑烧制的器物胎、釉特征非常一致,难分彼此,均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铁足”之称。16世纪末,龙泉青瓷在法国市场上出现,轰动整个法兰西。杭州南宋官窑遗址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7.哥窑</p><p class="ql-block">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至今遗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献上将浙江龙泉官窑称为哥窑,实为讹传。传世的哥窑瓷器,胎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以灰青色为主,也有米黄、乳白等色,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有大小纹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俗称“金丝铁线”。从瓷器的釉色、纹片、造型来看,均不同于宋代龙泉官窑。</p><p class="ql-block">8.建窑</p><p class="ql-block">在今福建建阳。始于唐代,早期烧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产兔毫纹黑釉茶盏而闻名。兔毫纹为釉面条状结晶,有黄、白两色,称金、银兔毫;有的釉面结晶呈油滴状,称鹤鸽斑;也有少数窑变花釉,在油滴结晶周围出现蓝色光泽。这种茶盏传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称之,如“曜变天目”、“油滴天目”等,现都成为日本的国宝,非常珍贵。该窑生产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较厚,含铁量高达10%左右,故呈黑色,有“铁胎”之称。</p><p class="ql-block">9.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在今江西景德镇。始烧于唐武德年间,产品有青瓷与白瓷两种,青瓷色发灰,白瓷色纯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之誉。它在宋代主要烧制青白瓷。元代为宫廷烧制青白瓷,上有“枢府”字样,还烧制青花、釉里红等品种。至明代它成为全国瓷器烧制中心,设立了专为宫廷茶礼烧制茶具的工场。此时,釉上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种相继出现,还烧造了多种名贵蓝、红釉、甜白釉瓷器。清代时它又创制珐琅彩、粉彩等多种新品种。自宋代开始,景德镇瓷器就远销日本,明清时大量输入欧洲,同时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p><p class="ql-block">10.宜兴窑</p><p class="ql-block">在今江苏宜兴丁蜀镇。早在汉晋时期,就始烧青瓷,产品造型的纹饰均受越窑影响,胎质较疏松,釉色青中泛黄,常见剥釉现象。于宋代开始改烧陶器,及明代它则以生产紫砂而闻名于世。据明末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记载,紫砂壶的创始者是金沙寺僧,正始于明代正德供(龚)春,供春是学使吴颐山的家僮。</p><p class="ql-block">11.德化窑</p><p class="ql-block">福省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如今德化县内保存着宋元时代的碗坪和屈斗宫等窑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烧造印纹陶器,唐代已开始烧制青釉器,宋代生产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致,瓷器产品开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经进贡朝廷,得到帝王的赏识。明、清两代,德化瓷器大量流传到欧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对欧洲瓷器的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明代,德化瓷艺人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福建泉州时,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德化瓷带往海外各地。因此,德化陶瓷闻名于世界还是以明代生产的白瓷最具特点,也最有影响力。可以说,德化的明代制瓷技术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艺术方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陶瓷世界里天生丽质、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在清代时出口欧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