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春联

老猫

<p class="ql-block">福牛辞别旧时光,瑞虎开拓新纪元。辛丑别过,壬寅开元,春风渐进,万象更新。</p><p class="ql-block">有道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期间,满目的“千门万户曈曈日”,让我的心底泛起对父母的思念,更想起父亲和他的春联。</p> <p class="ql-block">在我年少时,虽物质条件不好,但对过年的“品味”那是绝对讲究的。每当进入腊月,无论市井抑或乡村,渐渐浓烈了“年的味道”。尤其是过了腊月十五之后,大家都在为过年忙碌了起来。诸如蒸团子(年糕)、熬糯米糖(制成各种糖食的原料)、做豆腐、以及腌制鸡鸭鱼肉,还有采购各种年货等等……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尽管那个年代物质基础“薄弱”,但是人与人之间所谓贫富差距并不显著,更没有“悬殊”一说。及至大年三十(除夕),写春联贴“门对子”,成了一桩极具仪式感而又彰显思想、观念、心情、愿景以及书法技艺的颇为庄重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自我懂事起,过年时家里的“门对子”皆为父亲所专属。父亲曾经读过三年的私塾,彼时学堂书写皆为毛笔,因此父亲练就了一手上好的字,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很有书法造诣”。</p><p class="ql-block">每临除夕,父亲都要赶回家亲自打理此事。他一定是沿袭传统习俗,在大年三十的上午,写好春联,并且将门上的“旧符”仔细清除干净,然后用母亲为他制备的米面浆糊,神情庄重小心翼翼地将春联一一贴在(各种)门上,末了还必须用干净的毛刷将之“抚平”,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绝对没有丝毫偏差。</p><p class="ql-block">父亲的毛笔字那是相当的漂亮——楷书堂堂正正,行书丰润柔美(春联不用草书),十里八乡能与之比肩的只有我的启蒙老师王斌先生。每当过年的时候,老家的前后几个(自然)村七成以上门户的春联都是父亲和王老师的手迹。所以,除夕上午我的家里也是“门庭若市”——大家都是来“讨”门对子的,有的人带张红纸,也有的人什么也不带——无论怎样,父亲都会满足他们。无论城乡,一般人家“字迹”不佳的春联那是不敢往门上贴的。</p> <p class="ql-block">春联的内容也是极具时代性。在1960-7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家家户户的春联,都浸染着浓厚的政治色彩,诸如“春风杨柳、六亿神州……自力更生……GM精神……听M话跟M走”……多为口号性空洞的东西,了无鲜明的个性。就是贴在牛圈猪笼以及鸡窝门上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还有稍许的生活气息。就连灶头祈求灶王爷“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也被作为“封资修”的玩意儿被扫除被禁锢。于是,人们就贴上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有什么“讲究卫生、谨防火烛”之类的条子聊为应景。</p><p class="ql-block">父亲在写春联的时候,也是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往往是照着官方刊发在年度日历本上的“范联”誊写,抑或抄录伟人语录诗词、名言警句及政治口号等,绝不敢“自由发挥”的。</p><p class="ql-block">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经久被压抑的激情,火山爆发般迸发出来。尤其是1979年春节,庆祝节日的热情汇聚成洪流,席卷大街小巷乡村原野。除夕夜鞭炮声不绝于耳(我当年在政法机关招干考试时,就以《爆竹》为题写了一篇作文,蒙阅卷老师青睐给了高分,从而成为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马灯龙灯罗汉灯各种灯艺穿梭于街市,万人空巷围观……闲来无事,我们一帮年轻人结伴拜年,往往是前门进后门出,无暇逗留,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观春联。彼时的春联可谓“八仙过海、群芳斗艳”了: 有承继传统的、有讴歌现代的、有经典国学的也有民俗下里巴的……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好的春联,我们都要驻足“品评”一番,并且还拿笔记下留作收藏。真是: 欣赏的是春联,润泽的是心田——至于其书法水平如何,则不在考量之中。</p> <p class="ql-block">再往后来,改革开放西风东进,文化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各种《春(对)联集锦》,相继出版,给了春联书写者“锦上添花”。</p><p class="ql-block">此时春节,父亲依然一如既往地亲自书写着对联,不过也就仅仅是自己家的门上了。因为街市上已经有了众多的代写并贩卖春联的小摊点,新华书店也开始售卖印刷品春联,新兴的市场渐渐介入了春联“业务”。</p> <p class="ql-block">在我成家之前,父亲从未让我“染指”过春联事务,最多也就是为他研墨裁纸而已。大概是他老人家认为我的书法太过不堪(其实我自己认为还可以)吧,于是我爷俩心照不宣地保持一种“默契”,他不叫(我写),我不说(要写)……及至成家另居,我才有机会得以于春节时,在自家门上“肆意挥洒”。记得某一年,所住的房子(单位公房)外搭的批岔(客厅兼伙房)因为漏雨不堪其烦,弄得心情不太好。是年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在外门上,联曰:莫见笑屋陋且漏,谁料想卧虎藏龙。被有心的同事看到,认为我很有点“个性”——其实也算是抒发内心深处的“野心”吧!</p> <p class="ql-block">无情的岁月,摧残着父亲的身与心,老人家日渐衰弱,每逢春节,他已不再亲自书写对联了——由母亲从街上买来,他亲自贴上……再后来,就完全是由我代劳此事了。</p><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物与人皆非。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亲笔”书写春联了(书法家/书法爱好者除外吧)。满世界都是印刷品春联,且大都是广告性质的赠品,君不见某某银行某某公司的“商号”赫然纸上,虽招招摇摇,金光闪闪,然千篇一律,了无新意,既冲淡了春联作为春节必备的程式的庄重感,也稀释了春节环节上的仪式感。春联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已然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意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俱往矣!父亲离开我们也已11年 ,他老人家对于春联的情结与用心,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