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回不去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临年腊月才知道,没有父母的故乡很遥远,是再也回不去的故乡。故乡的年味,成了一生的回忆,朴实,纯洁,浓厚,满满当当。</p><p class="ql-block"> 腊月初一吃炒,拉开了年的序幕,腊八粥煮出了香甜的年味。故乡人穿着脱圪碌着座袄座裤,习惯了厚厚的积雪,习惯了呼啸的儿马风,习惯了在寒风刺骨的数九寒天里,碾米磨面,准备着过年的吃索。他们揣着卖猪卖蛋钱,步行几十里,赶集上会,这个供销社进,那个供销社出,有计划地购买着年货,有计划地置办着生活用品,有计划地给家人更换衣服、裤子、鞋子、袜子、帽子。为了过个好年,他们顶着星星出,踏着月色归,任劳任怨,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腊月里,小孩们冻得“三河鼻子两河泪”。手肿了,脚裂了,耳朵红了,但影响不了他们盼过年的心情。他们踢着球球,打着瓦瓦,滑着雪,溜着冰,扣着麻雀,逗着狗狗,板着手指头倒计着过年的天数。期盼放炮,期盼穿新衣服,期盼吃好吃的,期盼走亲戚,期盼挣岁岁钱。</p><p class="ql-block"> 腊月廿三,小孩们乖巧了,听话了,勤快了,帮忙生火、做饭、喂猪、喂鸡、喂牛、喂羊,还点响了送灶王爷上天的炮竹。 年味一天比一天浓,大人们一天比一天忙,打扫卫生、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买肉、打酒、打酱油打醋、杀鸡、扎鸡毛掸、蒸红豆馅米面秃秃、蒸白面馍头、蒸枣花花、蒸待客出门馍馍、焯白萝卜件件、生豆芽、泡粉条、做豆腐、炸油糕、炖猪肉、炖羊肉、剁胡萝卜羊肉饺子馅。点香磕头,邀请佛爷爷、灶王爷、土地爷、财神爷、门神爷入位就职,保佑来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p><p class="ql-block"> 故乡过年,讲究有钱没钱新头过年;讲究本令年人系红圪筒裤带;讲究火炉垒在庭院中央;讲究家门、院门、无人居住的窑洞门、家畜家禽的圈舍门,都要贴上用语恰当的红对联,柱子、墙壁贴上吉祥喜帖。年三十讲究炒四盘菜;讲究留些长面条;讲究熬年;讲究亮长明灯。寓意团团圆圆、四平八稳、齐齐整整,年年有余,平平安安,红红火火,亮亮堂堂。</p><p class="ql-block"> 大年凌晨三四点钟,人们早早起床,点放开门炮,点燃旺火炉,点响长鞭炮。旺火照亮了村庄上空,炮声响彻在村庄的东南西北中。半梦圪眨眼的孩子们,揉揉眼睛,穿上新衣服,收起枕头下的岁岁钱,拿上钻天猴,高高兴兴走出家门,和小朋友们会聚在一起,这家院出那家院进,拜年、看旺火、拣拾没响的鞭炮,玩的可来劲了。回家时收获不小,口袋里装有爷爷奶奶们给的毛票岁岁钱,装有大娘婶婶们送的吉祥枣花花。</p><p class="ql-block"> 故乡有大年初一不动荤的风俗;有祭祀祖先神位的风俗;有宴请长輩、老者的风俗;有走亲拜年的风俗;有新婚子女正月认亲拜年的风俗。他们背上饼干、挂面,提上馍馍,去姥姥舅舅家,去老舅老姨老姑家,去伯伯叔叔家,去姑姑姨姨家,去表兄表姐家拜年,是祖祖辈辈的优良传承。不仅能加深亲戚间的感情,还能让孩子们永远记住,给予自己三毛两毛岁岁钱,块儿八毛认亲钱的亲戚家门,永远记住长辈们的音容笑貌,尊重长辈,珍惜亲情,成就一颗感恩之心!</p><p class="ql-block"> 年味,随着正月十五看花灯、踩高跷、闹红火慢慢消失,十六缓缓拉上了年的幕布!</p><p class="ql-block"> 曹万福于太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1.18.</p> <p class="ql-block"> 爱才是年味的灵魂。和你爱的人,爱你的人一起过年,才能感受到那浓厚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等着年、过着年、讲着年、传承着年。</p><p class="ql-block"> 过年的意义:人长一岁、心怀希望、祈求平安、福寿安康等。小时候盼年,老年人乐年,中年人忙年。</p> <p class="ql-block"> 有钱就多办点年货,要开心快乐;没钱就少一点花销,一家人团圆就是幸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冬天很冷,路上碰上熟人,人人都爱说一句话 : 来我家暖和暖和。那时的冬天很贫乏,但总有唠不完的家常话。</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冬天很冷,但有家中的"热炕头",再冷都不怕。</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冬天很贫乏,用麻纸糊一下窗,用草帘挡一门,就足够温暖全家。 那时的冬天很冷,儿时最怕早晨穿冷似铁的衣。</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冬天很贫乏,但父母的爱从不缺乏,过年,父母洗洗旧衣穿,想方设法给孩子缝件新衣,让你快乐的过年,快乐的玩耍。</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冬天很冷,但有一帮火热的伙伴,总是不着家。那时的冬天很贫乏,游戏就用一砖一瓦,但总是乐翻天,到天黑才回家!</p> <p class="ql-block"> 生产队时候,忙到腊月二十九才放假,那时候过年前要把生产队饲养棚粪便全部清理出去,打扫干净,垫上新桔杆,饲养棚贴上六畜兴旺,牛肥骡壮、多拉块跑等字样对联。</p> <p class="ql-block"> 在聚散的年中,人们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那些在路口伫足凝望的父母们,那些在家中扶老携幼的女人们,还有那些懵懂不知岁月何物的孩子们,在年的关口和召唤中,期待着远行人归来的脚步和身影。那一刻,父母和儿女子孙都走到了年的中心点上,创造了世界上的亲情大融合,上慈下孝,儿女情长,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 年味是一缕缕肉香,一幅幅对联,一堆堆旺火,一阵阵鞭炮,一串串灯笼,一声声问候,还有那此起彼伏的推杯换盏声!</p> <p class="ql-block"> 年味,其实就是一种忙碌的味道,不忙不碌地坐享其成,永远也找不到过年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盼过年,盼的就是有新衣服可穿,有糖果可含,有鞭炮可放。</p><p class="ql-block"> 长大了,盼的不再是新衣服上身、糖果粘牙和鞭炮的震耳,盼的是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共享天伦之乐,能够为父母多做点家务活。</p> <p class="ql-block"> 最浓的年味就是亲情的陪伴 古人云:“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p><p class="ql-block"> 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年俗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依然是让人最眷恋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起,村里就可以听到断断续续的爆竹声音,除夕、正月初一达到顶峰,燃放烟花爆竹最快乐的当然是孩子们。没钱购买,就挨家挨户的去拾炮,听到哪一家放炮就会赶到那家院子里,捡一些没有捻子的哑炮,既是收获,也是快乐,还是留恋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对联都是人工书写的,内容都是现编的。出门的墙壁上写“出门见喜”,进门的墙壁上写“进门见喜”,鸡窝贴着“鸡肥蛋大”,牛舍贴着“力大无穷”,大树贴着“根深叶茂”,梯子贴着“步步登高”,炕墙上贴着“身体健康”,猪圈上贴着“膘肥体壮”……所有的一切,都寄托了人们对年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对联都是人手写的,遇到文采较好的写家,对联都是现编的,所以很有新意,也有搜集的价值。不像现在的都是印刷机批量印刷,千篇一律。还有一些非常有趣吉祥条幅,例如在出了门的影背上写着“出门见喜”,进门的影背上写着“进门见喜”,在鸡窝上贴着“鸡肥蛋大”,在牛槽子边贴上“力大无穷”,在大树上贴着“根深叶茂”,在梯子上贴着“步步登高”,在炕上的墙上贴着“身体健康”……所有的一切,都寄托了人们对未来一年美好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到处是一派春回大地,喜气洋洋的热闹景象。人们穿上新衣服,打扮的漂漂亮亮,见了面都相互问好,结队去给长辈们拜年,乡村里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p> <p class="ql-block"> 年三十的下午,男人们忙着贴春联。门上贴有花花绿绿的门神画,平车上贴着“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粮仓上贴“五谷丰登”;鸡舍上贴着“六畜兴旺”;水井上贴着“水源滚滚”;院子里的大树上贴的是“春色满园”;大门口贴上“出门见喜”、“出入平安”。</p> <p class="ql-block"> 过年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显得格外客气:路上遇见了都要问一声过年好。小孩子们爱往长辈家里跑,给长辈磕头拜年,收获几毛压岁钱,收获几个枣花花。</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过年,亲戚家都得走一遍。没有手机没有电话,只能利用休闲时间,步行见面聊天,聚在一起吃个饭。谁家有困难,尽心尽力,出人出物,借钱没有利息,干活没有工钱,帮忙纯属义务,亲戚间的感情相当浓厚。</p> <p class="ql-block"> 年味是一种幸福,让人陶醉;年味是一种牵挂,让人痴迷;年味是一种回忆,让人温馨;年味是一种心境,让人甜蜜;年味是一种守望,代代相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