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着龙应台《目送》中的文章《1964》,我的小学生活一幕幕亦如电影般浮现在我的眼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校、操场、教室、皮筋、毽子、铁环、元宝、老师、同学……一切仿佛是发生在昨天。</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学生活是在我们村里的学校渡过的。那是一所七年制学校,学校里有八个班。一个学前班,小学五个年级各一个班,初中两个年级各一个班。上高中之前,村里所有的孩子都在这里接受教育,全校有二百多学生呢。</p><p class="ql-block"> (一)泊池</p><p class="ql-block"> 学校在村子的东南部,长辈们管这里叫“南庙”。学校大门朝西,大门外是一条宽宽的土路,这条路也是贯穿村子南北的一条主路。泊池和学校只有这一路之隔,是我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泊池南面的空地便是学校的操场。</p><p class="ql-block"> 泊池不是很大,作用可不小。因全村只有两处自来水管,而且是定时送水,所以学校里擦抹洒扫,村里人们喂猪浇菜的水都从这里挑。</p><p class="ql-block"> 在泊池边洗衣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吃完早饭,女人们用洗脸盆端着衣服,来到泊池边,选一块最大的最平整的洗衣石洗衣服,有时候还会给晚来的同伴占上一个位置,因为洗衣石就那么几块,来晚了就得等别人洗完了再洗。大家常常一边洗衣服,一边聊家常。其实年幼的我们根本洗不了衣服,常常拿块手绢或抹布在石头上搓,一边搓,一边玩,一块手绢一洗就是一上午。</p><p class="ql-block"> 泊池周围的杨树粗壮高大,阳光透过枝叶的间隙撒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闪着金光。池水说不上清澈见底,但在岸边也能看到水里绿绿的水草和嬉戏于水草间黑油油的蝌蚪。夏天的傍晚,泊池周围的路面上,操场上,青蛙随处可见,“呱呱呱”的蛙鸣声此起彼伏,就像是在举行一个大型演唱会。到了冬天,那泊池里结上了厚厚的冰,这里就成了那些胆子大的男孩子的游乐城。他们或坐着一块木板,左右手各拿一根铁钉,轮换着扎着冰面,让木板在冰面上滑行,或排成一队从远处快跑几步,然后双脚站立在冰面上“倏倏倏”地鱼贯而过。当然也有摔跤的时候,即使是摔个四脚朝天,眼冒金星,那也不碍事,用衣袖把眼泪一抹,又加入了滑冰的队伍。那冰面上总有一条被男孩子们蹭得又光又滑像镜子般反光的滑道。胆小的女生只能站在旁边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 (二)教室</p><p class="ql-block"> 学校里有两个院子,北边的院子里北、东、南三面各有一排窑洞。北边的三孔窑洞是校长的宿舍兼办公室,南边的一排窑洞是老师的办公室。学前班和1~3年级的教室在东边的窑洞里,窑洞只有一扇门和一个装着塑料布的窗户。(现在想想那采光,那教室里的光线适合孩子们学习吗?)在学前班教室里没有桌凳,大家上学来时,背个书包,带个凳子就好了。1~3年级的教室里的桌凳是砖块和水泥砌成的,大家都叫“洋灰桌子”。黑板是水泥里掺着烟囱里的煤灰抹成的。</p><p class="ql-block"> 北边院子踏上四级台阶一直往南,穿过一个小门就来到了南边的院子,这里的四间瓦房是4~7年级的教室,相对于1~3年级的小窑洞,这里的教室要宽敞明亮很多,桌凳也是木制的,而且前后有门,南北有窗户。窗户上依然钉着塑料布。这些塑料布的命运可没有低年级窑洞的塑料布命运好,上面经常会伤痕累累,因为总有淘气的孩子偷偷地用烧火棍在上面烫个洞,或者用小刀划上两下,为此,老师专门派人盯着,但效果总是不好。</p><p class="ql-block"> 冬天,在教室的后面会堆放一堆柴和两堆煤(一小堆黑煤和一大堆焦煤)。教室的地面上常常散落着许多柴禾和焦煤。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趁坐在前面的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用双脚夹着一颗焦炭悄悄地放到他的板凳上,本想着回答完问题坐下时硌他一下,不料回答完问题老师却没让他坐下。“完啦,老师下来了。”眼看着老师来到了我的座位跟前,吓得我连头也不敢转,思维也随之凝固,准备着挨批评,没想到老师看到了焦炭后笑着看了我一眼,那狡黠的神态让我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快,坐下。”老师下令。结果当然是引来了大家的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供大家取暖的“洋炉子”就装在教室的中间。负责生火的值日生常常天不亮就顶着凛冽的寒风来到了学校,但总是煤灰染得到处都是,到上课时教室里还是烟雾缭绕,呛得大家咳声不断。等到炉子里的火烧红了,看吧,炉子盖上、侧面甚至烟囱上就会贴满圆圆的红薯片,学生们一下课就会冲到炉子跟前,围着炉子手里拿着生红薯和小刀,削着、烤着、吃着,忙得不亦乐乎。</span></p> <p class="ql-block"> (三)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老师大部分是本村的民办教师,都姓李,因此称呼老师时全都不带姓,一律为“老师”。也有其它姓氏的老师,只是个别现象。</p><p class="ql-block"> (四)学生</p><p class="ql-block"> 老师是怎么上课的,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只记得我们的书包都是妈妈用各种花色的碎布头拼成的,书包里装着一本语文书,一本数学书,一块石板,几根石笔。上课的练习,回家的作业全都是在石板上完成。因此,总有不完成作业的孩子会撒谎:“我写在石板上了,在书包里蹭掉了。”老师一顿训斥,“补上!”过后,老师也不查,那没完成作业的事就不了了之了。因石板容易破,用半块石板交作业那是屡见不鲜。还有条件好一些的家庭,给孩子准备的是摔不烂的铁板。至于擦掉石板上的字,有带着毡片小擦子的,有用布条缝成的擦子,更多的是往石板上吐口唾沫,用手或衣袖擦掉,好多孩子的衣袖都是油光发亮。</p><p class="ql-block"> 到了三年级,我们就要用本子写作业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一角二分钱的本子也有好多家庭不舍得买,总是用铅笔写作业的本子写满了擦掉再写。白纸便宜,2分钱一张,一张白纸裁剪成32张小纸,钉在一起画上横线做练习本。白纸很薄,图画本用的也是白纸,我们不会画,就把有图案的书放到本子下面描,竟然能描得像模像样呢。铅笔也很节省,也要用到手抓不住了才扔掉。</p><p class="ql-block"> 给铁皮文具盒里贴上漂亮的画是我们女孩子的最爱。于是,纸烟盒就成了香饽饽,无论在哪里,看到纸烟盒就会及时收入囊中。芒果香烟,大前门香烟……把上面的图片剪下来,贴在文具盒上,把一个铁盒盒里面,外面打扮得花枝招展。</p><p class="ql-block"> 到了三年级,冬天是要上晚自习的。吃完晚饭,大家每人提着一盏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来到学校,上完自习再提着灯回家,每人两个黑鼻孔便是一晚上的收获。黑咕隆咚的夜晚,住的近的同学放学后相跟着一起走。为了路上也能有灯光照明,很多女生就用白纸卷成圆筒罩在灯上照路。淘气的男生们会用黑色的棉袄捂住脑袋藏在路边,吓唬胆小的女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课间活动</p><p class="ql-block"> 院子里的四级台阶,学校西面的舞台,水泥抹成的乒乓球台,皮球,麦绳,玻璃球,毽子,皮筋都是我们课间活动的器材。那时的课间活动时间是15分钟。下课铃声一响,喜欢拍皮球和玩拾核的孩子就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舞台,张开两臂,叉开两腿占住舞台上那块一米见方的最平整、最光滑的水泥地,两堵高高的墙壁正好挡住夏日那毒辣辣的太阳,在这里玩别提有多爽了。跑得慢的,占不到的孩子只好灰溜溜地去别处玩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玩的毽子不是鸡毛毽子,是用六块花布缝成一个正方体布袋,里面装上适量的麦子或高粱,其实就是今天孩子们玩的沙包。毽子可以玩的花样太多了:可以正着踢,反着踢,跳着踢,可以玩丢沙包,还可以双脚夹着毽子往台阶上跳。踢毽子可是有高手,能一口气踢二百多个不坏,我是没那个本事的。</p><p class="ql-block"> 跳皮筋是女生的最爱。一根皮筋,两个人撑着,两个人跳。一只脚,两只脚,一个膝盖,两个膝盖,皮筋一节一节往上升,跳皮筋的女生的脚一节一节往上跳,一直撑到头顶。腿脚灵活,身轻如燕。</p><p class="ql-block"> 滚铁环,打乒乓球,那是男生的最爱,即使乒乓球没有像样的拍子,拿块木板也能在那水泥台上打得热火朝天。最让我们女生佩服的是他们的创造能力:用铁丝、自行车链条上的零件就能做出像模像样的手枪,装上火柴,还能发出“啪”的声音;用旧书废纸折成的“元宝”如宝贝般装满书包,折成的手枪,再用蜡笔涂上颜色,那样子还真惹人眼。手握自制的纸枪,自己就是“李向阳”,再找个“松井”,两伙人就玩起了游击队打鬼子的游戏。</p> <p class="ql-block">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学生如今都已年过半百,学校也被一分为二,北边的改作了村委会,南边的成了幼儿园,泊池和操场早就不见了踪影,但小学生活留在脑海里的记忆是永久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