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年货

怡霏

<p>  小时候,最喜欢看爸爸妈妈办年货了。</p><p> 每年除夕之前的那个周,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先是扫阳尘,擦窗子,然后就开始忙忙碌碌地办年货。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匮乏,买什么都是凭票供应。快过年的时候,家家都会先买一个猪头,洗好后,在太阳底下把猪毛拔干净,有些地方不好收拾,便用烧红的火钳烙一下。除了猪头,还有猪尾巴、猪肚子、猪蹄子,都是用来卤菜的。爸爸每年还会拜托在冷库工作的亲戚帮着买些牛肉和带鱼,鸡一般都是舅舅从乡下带过来的,这在当时都是很稀罕的东西。那时,冬天各家都生着地炉子,爸妈每年用地炉子自己做醪糟(甜酒),为初一早上煮元宵做准备。我们这里煮元宵是一定会配甜酒的。百货店里商品非常有限,爸妈总有办法为孩子们准备许多零嘴儿:炸年糕、炸果子、炒南瓜子、炒花生、冻柿饼……再加一盘红红绿绿的水果糖,客厅的八仙桌上,大年初一,爸妈总能摆出六个盛满零食的果盘。这在当时,真的挺不容易的!但比起蒸包子和准备年夜饭,这都不算什么。</p><p> 安康当地的风俗,腊月二十七,灶火蒸包子。爸妈总在这天热火朝天地拿出平时不大用的大蒸笼,洗干净备着,然后开始发面,准备包子馅。我家蒸的包子分甜咸两种:咸的用萝卜和肉做馅子;甜的用糖、花生碎、核桃碎、芝麻做馅子。为了区分开,爸妈包糖包子时喜欢包成可爱的小老鼠,看着就想吃。刚出笼的包子最好吃,蒸包子那天,大人一边蒸,我们一边吃,那天的晚饭就不用做了。</p> <p class="ql-block">  除了蒸包子,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大人们要忙很久。买就不说了,光摘菜、淘菜就很费功夫。孩子们爱吃带鱼,爸妈站在灶台边,用文火把切成段的带鱼煎得黄黄的。刚煎出来的带鱼乘热吃最香了,爸妈用个小盘子盛几块儿让我们先解个馋,其余的留着做菜用。爸妈刚结婚时在汉阴工作,那里的人很会吃,爸妈的好手艺都是那时学的。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的最后一道菜,汤里有妈妈煎的鸡蛋饺子,特别香,家属院里其他叔叔阿姨都不会做。我小时候很喜欢看妈妈做这个,只见她先把一个大勺子放在炉子上烧热,然后把打好的鸡蛋舀一勺放进去,再把勺子柄轻轻转一转,让鸡蛋变成圆圆的饺子皮儿,这时赶紧放饺馅进去,用筷子把鸡蛋皮合上,待煎至金黄,一个煎鸡蛋饺就成了。妈妈每次会煎一小盆这样的鸡蛋饺子,所以除了年三十,我们整个正月的大餐里都少不了这道菜。后来我工作了,第一次吃紫阳蒸盆子,那里面也有鸡蛋饺子,看着挺像,但味道不及妈妈做的好吃。</p><p class="ql-block"> 那时也没有卖蒸碗子的地方,蒸碗子都是自己做。我们家的蒸碗子内容最丰富了。记得隔壁阿姨就只会蒸个甜饭,可我妈妈却能做出许多花样。有粉蒸肉、粉蒸排骨、苜蓿羊肉、梅菜扣肉……每一种都会蒸好几碗,这样除了年夜饭,过年爸妈请亲戚朋友吃饭时,八个凉菜一上桌,热菜,四个蒸碗子先上,然后一道红焖鸡,一道糖醋鱼,一道爆炒腰花,一道酸辣肚片,再来个家常豆腐或炝莲菜,最后就是那道最经典的鸡蛋饺子汤了。鸡蛋饺子配粉条、黄花、木耳、白菜、西红柿,色香味俱全,每次大家都喝得底儿朝天。多年后,还健在的老人们提起当年爸妈的烹饪手艺,仍是赞不绝口呢!</p> <p>  办年货,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是买走亲戚的礼品。还记得每次跟爸妈一起逛百货店,爸妈取出平时攒的各种票,买一大堆白糖(或水果糖)、点心、江米条、虎皮糖,回来后用牛皮纸一封一封包得整整齐齐的,然后每家四封分好。爸爸一直保持着军人的做风,做什么事都非常认真。甚至每年给我们包个书皮儿,都堪称完美!</p><p> 买完礼品,爸爸最喜欢带我和哥哥去买春联和年画。他买春联时总是从头走到尾,一幅幅看过去,边看边读,还告诉我们这幅春联好在哪里。有的时候我们只买年画回去,春联爸爸自己写。爸爸会作古诗,毛笔字也写得好。我们过年时贴上爸爸自己写的春联,感觉特别骄傲!</p><p> 现在,最庝我们的爸妈都不在了,两个姐姐也在外地,都有自己的事要操心,一年难得一见。好在哥嫂一家离我们近,哥哥嫂子对我们非常好,总跟我说:“爸妈不在了,哥嫂的家就是你的娘家。”今年因为疫情,更因为孩子高三学习时间紧,我们没有回汉中,留在了安康过年。结婚快二十年了,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跟娘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了。哥哥嫂子两周前就开始忙,年货准备得非常齐全。我年前过去帮嫂子带孙子,看见她准备的年货总忍不住想拍照,实在太漂亮了!哥哥和嫂子,都是热爱生活的有心人啊!</p><p> 我想好了,下一篇,我准备写写哥嫂的年夜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