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过年静悄悄</p><p class="ql-block">从除夕到年初一,看春晚,吃水饺,微信拜年问好,很安静!</p><p class="ql-block"> 一、小时候因为穷,父辈给买很少的鞭炮,除留出几支作为家庭过年燃放外,剩下几支兄弟几个要平分,分不开的余数就拆散了分,分到手的鞭炮,可舍不得整支放,还是一个一个的放而且节约点放才能多玩会。年前赶集,卖鞭炮的燃放招引买客,没响的掉地上(叫夹信的),赶紧去抢,比现在抢红包还有意思!过年时这些夹信的就剥开叫“放出溜子”。那时集市上卖的鞭,叫“二十头”的,实际每支只有十九个,人们都认可。这是我们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前,市长签署一项公告,春节期间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这个“公告”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没有人听,过年鞭炮声不止,县级市长官的权威就是这么大。</p><p class="ql-block"> 三、最近几年,政府颁布了东西南北四环以内不准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比如去年春节,也不时的会听到有放鞭炮的,也不知道是否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处罚”,反正是有违反规定的。</p><p class="ql-block"> 四、今年情况不同了,除夕回老家上坟,兄弟们说,今年村里也不让放鞭炮了,果然上坟时也没有听到一声鞭炮响。除夕初一到现在,没有听到一声鞭炮声,很安静,今年过年静悄悄。我想,经过这两年的“疫情”,人们学会了“遵守纪律”,这是好事,我们就是要“听党的话,跟共产党走”。</p><p class="ql-block"> 安静点好,天空蓝了,空气新了,人心也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