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 敢于坚持知识分子政策的校长

赵太平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转载自《江苏教育》,1981年,第3期:4-5</span></h1><h1><br></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敢于坚持知识分子政策的校长</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汪吉人 马家鼎</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邗江县红桥中学,教师们都把他们的校长、党支部书记张达明当作知心人。这位当了二十一年校长的共产党员,以他的一言一行,把党对知识分子的关心、爱护送到教师身边,赢得了教师们的尊敬和爱戴。</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达明深知,教师是办好学校的根本。多年来,为了加强学校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他求贤如渴。一九七八年冬,张达明正在参加全县中学校长会议。会上,他听说原县中数学教研组长孙筱候仍然闲居在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 这是一位二十多年从事数学教学的老教师, 教学经验是丰富的,弃置不用多可惜啊l 自己学校眼下正需要这样的教师,何不请他到学校来呢! 会议期间,张达明委托县文教局的一位同志赶往宝应县孙筱候的家里。孙筱候虽然熟知张校长的为人,然而一想起十年动乱时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的种种遭遇,一想起曾经暗暗发誓这一辈子再也不登讲台,他就托来人婉言转告了张校长: “情领了,可这副担子实在挑不了。”</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会议一散,张达明便急冲冲地冒着凛冽的寒风赶往宝应,亲自登门拜访孙筱候。他握着孙老师的双手,恳切地说: 这些年你受了委屈啦! 我是专程来请你的,希望你能到红中任教,为四化培养人才。”心灰意懒的孙筱候,想不到自己竟还这样被人记挂在心,他开始动心了。站在旁边的老伴却接过话头,说是红中在偏僻的好区,恐怕老孙吃不了这辛苦,要求张达明让他们再考虑考虑。</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达明两次登门没有请来孙筱候,引起了学校里一些人的议论,认为孙筱候架子太大。张达明不这样看。他觉得, 林彪、“四人帮”践踏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把教师害苦了,愈合创伤需要时间。他坚信,只要孙筱候感受到党的温暖,他一定会重返讲台的。学期临近结束,张达明又给孙筱候写了一封信。他从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谈到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材的重要,从老教师的光荣职责,谈到年轻教师的成长,恳切希望孙老师以事业为重,尽快返回讲台。孙筱候读着张校长派专人送去的信件, 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滚了下来。</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春节刚过,学校还没开学,孙筱候就来到红中报到。张达明热情地给他安排住宿,关照伙房照顾他的伙食。考虑到孙筱候年纪大了,张达明还特地从扬州为他买了把藤椅。孙筱候到校后,上示范课,主动向青年教师交流备课、讲课的经验,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起了一定的作用。当他看到学校教学设备比较简陋,还一再要把自己的一千元存款献给学校添置教学仪器。</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们称道张达明的识人、爱才,更钦佩他敢于顶住左的错误的勇气。在十年浩劫的日子里,张达明冒着“重用坏人”的风险,坚决按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办事,爱护和使用知识分子,让每个教师施展自己的才能。</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九七O年春,张达明被结合做红中革委会主任不久,收到县里的一张“遣送通知书”,要他把学校里错划成右派分子的王承源立即遣送原籍监督劳动改造。他的心一下子抽紧了。老校长对王承源是了解的。这位解放前的交通大学毕业生,在红中十多年的教学中,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 从没有一句怨言,他是忠城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把这样的人遣送回家,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还要不要啊? ! 张达明甘愿承受一切非难,借口王承源家乡不同意接收安排采取了软拖的办法。有的好心人要他想想过去为用这些人挨整遭斗的情景,劝他不要拿党籍开玩笑。张达明严肃地回答: 学校不是我私人办的,这些人为党所用,没有错! 不久,他继续起用王承源。一九七二年,他又根据王承源多年的表现,报请县里有关部门批准,摘去了王承源右派分子的帽子。王承源退休时,张达明亲自送他回浙江老家。分别时,王承源热泪盈眶,紧握着张达明的双手,深深感激老校长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使他能安度晚年。一九七九年,王承源的右派问题得到了改正。</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红桥中学,好多教师都有王承源那样的感受。这个学校的张世荣老师,是一位很负责的班主任。他把领导上分配的班主任工作, 看作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一心一意努力做好。有时害了病,医生开了假条也不休息。有次深夜改作业,晕倒了,醒过来还坚持着干。他的辛勤工作使班级进步很大,学生成绩显著上升。张达明在教师中表扬了张世荣的事迹,并且提名他当模范班主任的人选。有的人不赞成,认为一个摘帽的“右派”,不配享有模范班主任的荣誉称号。张达明想,党要我们实事求是,我们不能离开了现实表现看一个同志,更不能把一个同志看死。象张世荣这样兢兢业业的教师有什么理由不让他当模范班主任?! 他在教师中谈了自己的想法,他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一九七九年春天,在全县优秀教师大会上,张世荣老师激动地接过了县委颁发的模范班主任奖状。</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达明常说:“对教师要知心知音。”他除了关心教师的进步成长外,还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非常关心教师的生活,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 教师唐琅黄疽性肝炎突然发作。张达明闻讯后,立即借来担架,请来社员,亲自护送唐琅到十多里路以外的李典地段医院抢救。一路上,张达明撑着伞,一跳一滑地给唐琅遮雪、掸雪,嘘寒问暖,自己却成了个雪人。唐琅知道张达明肝脏有病,胃病常发,心里很不安,要他回去。可张达明还是坚持送到李典,在医院一直照料到唐琅脱了险。</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达明对教师的体贴无微不至。哪个教师家属有了病,他总要抽出时间去看一看。哪个教师家里死了人,他一定会登门慰问,帮助安排,尽可能想法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有一次,张达明到教师魏本富家访问,看到全家六、七口人挤在三间小茅棚里,住房条件实在太差,要改建吧,又没有时间去买砖添瓦。由此,他想到学校里还有一些要砌房造屋的老师,回校后,立即要负责总务的同志了解情况,设法帮助代购代运黄沙、水泥等建筑材料,尽力为教师提供方便。去年冬天,张达明看到教师王玉新被子单薄,就亲自跑了六趟供销社,帮他买了一床八斤重的新棉胎,而自己却依然盖着一条旧棉被。</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达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敢于排除左的干扰,认真执行和维护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把教师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同心同德,努力工作,使红桥中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九八O年四月,红桥中学作为全省先进集体,荣获了省人民政府的嘉奖令。在地方直接选举中,张达明光荣地当选为县人民代表。</span></h1><p class="ql-block"><br></p>